韓愈寫的進學解怎么樣(韓愈進學解全文)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韓愈寫的進學解怎么樣,以及韓愈進學解全文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韓愈《進學解》簡解(1)
此文用筆巧黠,堪稱一絕。
借用漢賦主客答問形式,首段先生勸學,中段諸生駁難,末段先生解答。
教導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此乃全文總綱。自己遭遇不公之憤懣,暗寓其中。
但種種不滿情狀,借諸生之口說出,而自己佯為看客。以他人之口,一吐心中塊壘,無牢騷之跡,而實有牢騷之心,這是借用法。
諸生駁難時,先鋪敘先生品學才能,淋漓盡致,然筆鋒一轉,先生之處境卻是尷尬困頓。前揚后抑,對比鮮明,這是反差法。
先生解答時,極力自我貶抑,而實際上暗諷執政者擇人不明,因而越是謙退知足,就越是襯出朝廷之用人不當。正意反說,反意正說,這是反語法。
全文不直撲主題,不直抒胸臆,巧于避借,莊諧間作,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波詭云譎。
既有細筆白描,簡潔生動。又有大段鋪陳,氣勢酣暢,文采飛揚。駢散錯雜,以韻為主,可歸之為賦體。
求韓愈《進學解》評論,要求短小精悍,見解深刻結合實際最好
韓愈《進學解》
1.《進學解》作于元和八年(813),時韓愈任國子博士。“解”是一種文體,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說:“解者,釋也,因人有疑而解釋之。……其文以辯釋疑惑、解剝紛難為主,與論、說、議、辯,蓋相通焉。”此文實際上是以“進學”為題,來抒寫懷才不遇的牢騷和朝廷用人不公的憤慨,也含蘊著對自己數黜遭際的憤憤不平。
2.本文可分為三段:第一段寫國子先生正面向學生勸學。第二段寫學生的辯駁。第三段寫先生的自我解嘲。
3.《進學解》的藝術特點:
(1)文章在形式和旨意上都受到了西漢東方朔《答客難》和揚雄《解嘲》的影響,文章把“答客難”與“解嘲”統一在一起,抒發了懷才不遇的牢騷以及對朝廷用人不公的憤慨,而對“進學”的解說反倒成了一個引子。所以文章的主旨是抒寫牢騷和不平,體現了作者“不平則鳴”的創作原則。但是文章并無特別激憤之詞,而是在問答議論中流露出來的,體現了其構思和立意的巧妙和新穎,既有借鑒而又不落俗套。
(2)文章采用了設論辯難的形式,先由先生正面提出立論,即“進學”的問題,勉勵學生要“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專心學業定會被錄用,而不要擔心有司的不明和不公。莊重堂皇的說教,為學生的反駁而設的。下一段自然轉入學生的辯駁問難,先從四個方面敘述了先生學業精勤、勞心于儒、文章閎肆、為人完美,然后陡然一轉,極寫先生遭際的坎坷和生活的窘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先揚后抑的手法,嘲諷了先生的追求,也否定了先生“進學”的立論。最后是先生的作答,表達了安分自守、隨遇而安的態度。實際上這是作者的自我解嘲,其中自然隱含著對統治者的譏諷和不滿。文章以假托虛設的形式而展開,實際上是以議論和抒憤為中心,是一篇亦莊亦諧的妙文。
(3)文章的風格宏博恣肆,渾浩流轉,確如皇甫湜所言:“茹古涵今,無有端涯,渾渾灝灝,不可窺校。”(《韓文公墓銘》)。在語言的形式和技巧上,汲取了賦體文學的營養,多用鋪排、對偶、夸飾、張揚的手段,形成了駢散兼行、整飭而又流暢的特點。字詞精練準確,生動鮮明,富于創造性和表現力。因而文章的許多詞語至今仍被我們所運用,如“細大不捐”、“含英咀華”、“佶屈聱牙”、“同工異曲”、“動輒得咎”、“俱收并蓄”等等,都已成為成語,說明了其語言的生命力。
韓愈《進學解》 賞析
[原文]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日:“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方今圣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日:“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先生之業,可謂勤矣。觗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謂勞矣。沉浸釀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云、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于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學,勇于敢為;長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為人,可謂成矣。然而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跋前疐后,動輒得咎。暫為御史,遂竄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反教人為?”
[譯文]
國子先生清晨來到太學,把學生們召集來,站在講舍之下,訓導他們說:“學業靠勤奮才能精湛,如果貪玩就會荒廢;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隨大流就會毀掉。當今朝廷,圣明的君主與賢良的大臣遇合到了一起,規章制度全都建立起來了,它們能鏟除奸邪,提拔賢俊,略微有點兒優點的人都會被錄用,以一種技藝見稱的人都不會被拋棄。仔細地搜羅人才、改變他們的缺點,發揚他們的優點。只有才行不夠而僥幸被選拔上來的人,哪里會有學行優長卻沒有被捉舉的人呢?學生們,不要擔心選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們的學業不能精湛;不要擔心他們做不到公平,只怕你們的德行無所成就!”
話還沒說完,隊列中有個人笑著說:“先生是在欺騙我們吧。學生跟著先生,到今天也有些年了。先生口里就沒有停止過吟誦六經之文,手里也不曾停止過翻閱諸子之書,記事的一定給它提出主要內容來,立論的一定勾劃出它的奧妙之處來。貪圖多得,務求有收獲,不論無關緊要的還是意義重大的都不讓它漏掉。太陽下去了,就燃起油燈,一年到頭,永遠在那里孜孜不倦地研究。先生對于學業,可以說是夠勤奮了吧。抵制排除那些異端邪說,驅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學說,補充完善儒學理論上的缺陷與不足,闡發光大其深奧隱微的意義,鉆研那些久已失傳的古代儒家學說,還要特別廣泛地發掘和繼承它們。阻止異端邪說,像攔截洪水一樣,向東海排去,把將被狂瀾壓倒的正氣重新挽救回來。先生對于儒家學說,可以說是立了功勞的吧。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著它們的菁華,寫起文章來,一屋子堆得滿滿的。上取法于虞、夏之書,那是多么的博大無垠啊,周誥文、殷盤銘,那是多么的曲折拗口啊。《春秋》是多么的謹嚴,《左傳》又是多么的鋪張。《易經》奇異而有法則,《詩經》純正而又華美。下及《莊子》、《離騷》、太史公的《史記》,以及揚雄、司馬相如的著述,它們雖然各不相同,美妙精能這一點卻都是一樣的。先生對于文章,可以說是造詣精深博大而下筆波瀾壯闊了吧。先生少年就知道好學,敢作敢為,長大以后,通曉禮義,行為得體。先生對于做人,可以說是很成熟的了吧。可是呢,在官場上不被人所信用,私交上也沒人幫助你。你就同狼一樣,往前走會踩住自己的頷肉,往后退又要絆著自己的尾巴,一舉一動都會招來過錯。當了一段時間的御史,又被貶逐到邊,遠的南方。當了三年的博士,懶懶散散,也沒表現出什么政績。你的運氣就像與你有仇似的,早晚總要碰得一敗涂地的。冬天天氣暖和,你的孩子還要叫冷;年歲本來富饒,你的妻子還要喊餓。頭發也光了,牙齒也缺了,你就是死了,又于事何補呢?你不想一想這些,還要來教訓人,這是為什么呢?”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一一一韓愈《進學解》名言看法.
答:韓愈的是苦學的觀點,
個人認為學習還是要有趣味的好,不是有行萬里路如讀萬卷書的說法嗎?一味的苦學沒有見識支撐去理解,是沒有用的。
行動的成功是要有充分的思考,但還是要有一定的隨機應變,僵化的思維只會讓成功越來越遠。
介紹一下韓愈的《進學解》。
《進學解》是元和七、八年間韓愈任國子博士時所作,假托向學生訓話,勉勵他們在學業、德行方面取得進步,學生提出質問,他再進行解釋,故名“進學解”,借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騷。文中通過學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學習、捍衛儒道以及從事文章寫作的努力與成就,有力地襯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針鋒相對的解釋,表面心平氣和,字里行間卻充滿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對社會的批評。按本文“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語,凝聚著作者治學、修德的經驗結晶;從“浸沉?郁”到“同工異曲”一段,生動表現出他對前人文學藝術特點兼收并蓄的態度。韓愈作為散文家,也很推重漢代揚雄的辭賦。本文的寫作即有所借鑒于揚雄的《解嘲》、《解難》等篇,辭采豐富,音節鏗鏘、對偶工切,允屬賦體,然而氣勢奔放,語言流暢,擺脫了漢賦、駢文中常有的艱澀呆板,堆砌辭藻等缺點。林紓所謂“濃淡疏密相間,錯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應說是韓愈特創的散文賦,為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的前驅。文中有許多創造性的語句,后代沿用為成語。
進學解是一篇什么散文
《進學解》是一篇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訓學散文。是作者假托向學生訓話借以抒發牢騷之作。文章構思別出心裁,語言新穎形象,在技巧上吸收了辭賦體的鋪敘、排偶、藻飾、用韻等形式,又加以革新改造,富于整飭之美。
全文可分三大段:
1、第一段寫國子先生解析進學正義,向諸生陳明形勢,正面得出“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的結論;
2、第二段寫學生進行辯解,以先生在“學”、“言”、“文”、“行”四個方面的努力、成就與自身遭遇對照,先揚后抑,駁斥先生的結論;
3、第三段寫先生再作自我解嘲,針對學生之意申說發揮,表明隨意而安的態度,對朝廷隱含譏刺。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