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學虞世南的人少(為什么學虞世南的人少了)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為什么學虞世南的人少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為什么學虞世南的人少了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虞世南的資料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欲,執著且向學。歷仕陳、隋二代,官拜秘書郎、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后,被竇建德任命為黃門侍郎。
李世民滅竇建德后,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秘書少監、秘書監等職,先后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
他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稱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配葬昭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凌煙閣。
擴展資料: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詠物詩分別寫竹、蟬和風,緊緊抓住對象特點,刻畫得相當傳神,例如《蟬》詩寫蟬飲清露,棲(梧桐)高處,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
寓意君子應像蟬一樣居高而聲遠,從而不必憑借、受制于它物。其描摹狀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見一斑。清代沈德潛在評論《從軍行》二首時就稱此詩(即《蟬》)“猶存陳隋體格,而追逐精警,漸開唐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虞世南
為什么學虞世南的這么少?
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屬浙江)人。書法家、文學家、詩人。貞觀年間,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稱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
博學善文辭,尤工書法,親承智永傳授,妙得其體,所書筆致圓融遒逸,外柔內剛,風神蕭散。晚年楷書,人謂可與王羲之相后先。作字不擇紙筆,都能如志。
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
《筆髓論》摘要
辨?應
心為君,妙用無窮,故為君也。手為輔,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也。力為任使,纖毫不撓,尺寸有余故也。管為將帥,處運用之道,執生殺之權,虛心納物,守節藏鋒故也。毫為士卒,隨管任使,跡不凝滯故也。字為城池,大不虛、小不孤故也。
指?意
用筆須手腕輕虛。虞安吉云:夫未解書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乃轉自取拙,豈成書邪!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橫毫側管則鈍慢而肉多,豎管直鋒則干枯而露骨。終其悟也,粗而能銳,細而能壯,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
契?妙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心神不正,書則攲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其道同魯廟之器,虛則攲,滿則覆,中則正,正者沖和之謂也。
然則字雖有質,跡本無為,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以成形,達性通變,其常不主。故知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
機巧必須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字形者,如目之視也。為目有止限,由執字體既有質滯,為目所視遠近不同,如水在方圓,豈由乎水?且筆妙喻水,方圓喻字,所視則同,遠近則異,故明執字體也。
字有態度,心之輔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且如鑄銅為鏡,明非匠者之明;假筆轉心,妙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運思至微至妙之間,神應思徹。
又同鼓瑟綸音,妙響隨意而生;握管使鋒,逸態逐毫而應。
學者心悟于至道,則書契于無為,茍涉浮華,終懵于斯理也。
沈尹默臨《孔子廟堂碑》,僅作參考
見網上《臨池啟蒙》一書中論虞書甚佳:
永興廟堂碑,亦是應制體裁,與尋常應付不同,但較之九成,卻又另是一種體格也。其學問極博洽,其識量極宏遠,其涵養極深醇,其意態極恬適,故其用筆則玉潤珠圓,其結體則豐偉秀逸,其神韻則于富麗之中,寓超邁絕俗之概。擬之人物,固當在留候、鄴候間也。其落筆稍緩,而運思極活,純以神理相聯,不以勢力相矜,相其品格,似非中才以下所能問津。然觀其論書,亦可想見其所得力矣。學此公書者,亦可知所從事已。
九成宮以骨格勝,故雖有磨泐、而意思自在,此碑以質相近,尤須善為揣摩,要知此碑,規矩步驟,仍是原本右軍永師之遺意,不過用筆稍加清挺,以洗五代纖弱之習,已經翻刻,自不無稍失其筆意,而昭仁寺碑尚完好如新,取以相證,究不難見也。
虞世南生平簡介
虞世南生平簡介
虞世南是南北朝至隋唐時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唐太宗稱虞世南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能得到這樣的評價,虞世南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虞世南生平簡介1
虞世南,字伯施,是南北朝至隋唐時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欲,喜歡學習,他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公元605年,虞世南就被授為秘書郎,并升遷為起居舍人。公元621年,虞世南被授任為秦王府參軍,還被授為弘文館學士,為十八學士之一。因他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稱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公元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歲,陪葬昭陵,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虞世南還很擅長書法,繼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傳統,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生平簡介2
虞世南的祖父虞檢,在梁代曾任始興王咨議;父親虞荔,于陳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陳朝官至中書侍郎,因沒有子嗣,虞世南便過繼給虞寄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欲,意志堅定,努力學習,年少時與兄長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學家顧野王的門下讀書,受學十多年,他勤奮努力精思不懈,有時十幾天不洗臉不梳頭。他擅長寫文章,曾師法著名文學家徐陵,徐陵也認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與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擅書法,虞世南拜智永為師,深得王羲之書法真傳,由此名聲更大。
虞世南生平簡介3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滅竇建德后,虞世南被授任為秦王府參軍,不久轉任記室參軍,十月,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并建立文學館,虞世南被授為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共掌詔告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
武德五年(622年),虞世南與裴矩撰《兇吉書儀》。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正式被封為太子后,虞世南升任太子中舍人。
同年八月,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轉任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當時,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請求辭官,太宗下詔不允,升他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堅決推辭不受,被授為秘書少監。
貞觀五年(631年),虞世南參與編撰《群書政要》。
虞世南貞觀六年(632年)七月,虞世南進呈《圣德論》一文,太宗賜手書詔令給虞世南稱:“你的評價太高了。朕怎么敢與上古帝王相比,只是與近代相比略強些。然而你只是剛剛看見開頭,未知其終結。如果朕真能善始善終,那么你的高論可傳之后世;如若不然,恐怕只會成為后世的笑柄!”
貞觀七年(633年),虞世基轉任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太宗器重他的博識,常常在處理軍政大事的間隙,召世南在一起談經論史。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太宗曾對侍臣說:“朕借閑暇的時間與世南商討古今政事,有一個字的.差錯,未嘗不惆悵惱恨,他懇切誠摯到這種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這樣,天下還愁有什么不能治理。”
貞觀八年(634年),虞世南進封永興縣公。同年,隴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現,山東及江淮多次遭大水。太宗問“天變”。虞世南以晉朝以來歷次山崩為例,借機勸諫太宗遵循道德義理,并希望太宗不因功高而自滿、不因太平已久而驕傲松懈,始終如一。太宗聽后斂容反省,認為此言對自己有警醒作用。同年四月,康國進獻獅子,太宗命虞世南為其作賦。
貞觀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淵駕崩,虞世南一再勸阻太宗筑陵墓厚葬,使太宗有所收斂。他還嚴正勸阻太宗不要恣于游獵而疏于政事。這些都對當時的“貞觀之治”起著積極的作用。
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又上表請求辭官歸居,太宗優詔允許,仍授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
同年五月二十五日(7月11日),虞世南在長安逝世,享年八十一歲。太宗聞訊后為他在別第舉哀,痛哭悲傷,下手詔給魏王李泰說:“虞世南對朕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朕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復人矣!”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
虞世南生平簡介4
虞世南身體文弱,博聞強識。少年時與兄虞世基一起拜博學廣識的顧野王為師。十余年勤學不倦,學到緊要處,累旬不盥櫛。尤喜書法,與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友善。智永精王羲之書法,虞世南在智永的精心傳授下,妙得其體,圓融遒麗,外柔內剛,繼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傳統。他與當時的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唐初四大書法家,而虞世南又是四人中最優者。他寫的《孔子廟堂碑》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贊賞。唐太宗非常喜愛虞世南的字,并經常臨寫。相傳有一天,唐太宗書“戩”字,但戈字還沒有寫好,正好虞世南進見,即提筆補寫了一個“戈”字。唐太宗將兩人合寫的“戩”字給魏征看,說:“朕學世南,尚近似否? ”魏征看后說:“戈字頗逼真。”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嘆息道:“世南死后,無人可以論書。” 虞世南一生經歷了南朝的陳、隋和初唐三個時代。陳文帝知世南博學,召為法曹參軍。陳朝滅亡,與兄世基同入長安,做了隋朝秘書郎,后遷起居舍人。當時世基任內史侍郎,權傾當朝,榮華無比,妻子所用被服,尤勝王侯。虞世南雖與世基同住,仍以勤儉務本。隋滅后,李世民聞虞世南之名,引為秦府參軍,又授宏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同掌文翰,后來又擔任著作郎。一次,唐太宗想在屏風上書寫《列女傳》,沒有臨本,虞世南在朝堂上一口氣默寫出來,不錯一字,贏得朝中文士的欽佩。
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于政事,并以古帝王為政得失,論證利弊。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隴右山崩,唐太宗問“天變”。世南以晉朝以來歷次山崩為例,說:“臣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德義不修,雖獲麟鳳終是無補;但政事無闕,雖有災星何損于時。然愿隆下勿以功高古人以自矜伐,勿以太平漸久而自驕怠,慎終如始。”唐太宗聽后斂容反省。他一再勸阻唐太宗筑陵墓厚葬,使唐太宗有所收斂。他還嚴正勸阻唐太宗不要恣于游獵而疏于政事。這些都對當時的“貞觀之治”起著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曾對大臣們說:“你們如果都像虞世南那樣剛正忠烈,天下何憂不理。”
虞世南年逾古稀后,屢次上表求退,不許,被封為永興縣子,人稱“虞永興”。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五月壬申(二十五)日(7月11日)卒于長安,享年八十歲。唐太宗十分悲傷,痛哭流涕,說:“虞世南對我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我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復人矣!”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贈禮都尚書,謚文懿。太宗還命畫圖象掛在宮中凌煙閣。
唐太宗曾稱虞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虞世南的書法代表作是正書碑刻《孔子廟堂碑》,還編了我國第一部完整的類書《北堂書鈔》共一百六十卷,摘錄了唐初能見到的各種古書。這些古書如今大多失傳了,但《北堂書鈔》為保存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死后,將慈溪鳴鶴鎮故宅改建定水寺,寺內有虞世南畫像。他的子孫便遷居長安去了。
楷書學虞世南和褚遂良誰的適合剛學書法的人呢?
褚遂良的好一些。
因為褚的用筆很易入手掌握。流傳的碑帖也很清楚精良。
虞世南的也可以。虞、褚是初唐四家,為同時代人,法度比較接近。
趙孟頫是元代人,宋末元初。他的楷書接近行書,并且寫的很快,據史料記載,趙有每日揮毫萬字的說法,初學不易掌握。
書法初唐四大家?書法常識~!
唐朝初年的四大書法家:薛稷、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的合稱-----------------薛稷薛稷(公元649-713) 初唐書畫家。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他是魏征的外甥,景龍中,出任昭文館學士,睿宗立,拜為中書侍郎,參知機務,歷太子少保,以翊贊功封晉國公,世稱“薛少保”。后因預知竇懷貞謀害玄宗事,被賜死于獄中。書法學虞世南、褚遂良,是褚遂良的得意門生,當時的人說:“買褚得薛,不失其節”,足見他“銳精臨仿”。《廣川書跋》說他“其師承血脈,則于褚為近。至于用筆纖瘦,結字疏通又自成一家”。用筆纖瘦,正是宋徽宗“瘦金書”所效法。薛稷能畫人物、佛像、樹石、花鳥,尤以畫鶴著名。他當時在長安、洛陽及四川等地留下不少畫跡,他所創屏風六扇鶴也為人傳摹效仿,到五代黃筌出現以前,薛稷畫鶴一直被人公認為是難以超越的精湛技藝,可惜作品未流傳下來。書法有《信行禪師碑》。-----------------褚遂良褚遂良(公元596-658) 初唐書法家。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貞觀末年,與長孫無忌受唐太宗遺命輔政,高宗時封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官至吏部尚書、尚書右仆射,后因反對高宗李治立武則天為皇后,貶到爰州(今越南清化省清化)當刺史,一年后逝世。書法學歐陽詢、智永、二王,融會漢隸,對《禮器碑》的學習最深,此碑書法精妙俊逸,有纖而厚之贊,褚氏變隸書為楷書,使書法方圓俱備、婉美華麗,世稱“青瑣嬋娟、不勝羅綺”。他又精于鑒定二王真跡,是當時的權威。流傳書法作品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雁塔圣教序》、《大字陰符經》、《千字文》、《房玄齡碑》、《枯樹賦》、《太宗哀冊》、《倪寬贊》、《清娛墓志》等。清梁巘《評書》說他:“褚書提筆空、運筆靈,瘦硬清挺,自是絕品。然輕浮少沉著,故昔人有浮薄后學之議。”《舊唐書》卷八十、《新唐書》卷一百五有傳。-----------------歐陽詢歐陽詢(公元557-641)初唐書法家。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由陳、隋入唐,深得李世民的賞識和器重。歷任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稱“歐陽率更”。博通經史,編撰《藝文類聚》100卷。書法初學二王,后遍學秦漢篆隸、魏碑,各體俱精,楷法獨尊。楷書勁險刻厲、法度森嚴,于平正中見險絕,世稱“歐體”、“率更體”。清代翁方綱《復初齋文集》評:“千門萬戶,規矩方圓之至者矣,斯所以范圍諸家,程序百代也。”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楷書碑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邕禪師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姚辯墓志銘》、《溫彥博碑》等,隸書碑有《房彥謙碑》、《唐宗圣觀記》等,行書帖有《張翰思鱸帖》、《夢奠帖》、《卜商帖》、《千字文》等,草書有《千字文》殘本。書法理論有《用筆論》、《三十六法》、《八訣》等。《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九上、《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八皆有傳。初唐四大家的書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楷書的風格都是“清秀瘦勁”,其中歐陽詢楷書更為突出,貢獻也最大,并與后來的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并稱“楷書四大家”,他的《九成宮》,歷來被奉為學習楷書的楷模。-----------------虞世南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與其兄虞世基均為陳朝知名才俊。隋滅陳后,與兄被征入長安,時人比之為"二陸"(陸機、陸云)。虞世南的哥哥、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卻是隋煬帝末期大名鼎鼎的奸佞之臣,整日附和邀寵,隱瞞外間起義消息。當時虞世基一家人貴寵無比,擬于王者,惟獨虞世南一人謹慎艱苦,只知讀書寫詩。宇文化及殺掉煬帝后,一幫禁衛軍闖入殺虞世基,虞世南號泣向軍士求情,請以身代家兄挨刀,當然沒獲允許,眾人把虞世基一家猶如砍瓜切菜一樣殺個精光,估計士兵們平時對這位文質彬彬的公子印象不壞,舍之而去。竇建德打敗宇文化及之后,虞世南在其手下做黃門侍郎。李世民擒獲竇建德后,引為秦府參軍,與房玄齡一起對掌文翰。貞觀七年,賜爵永興縣子。虞世南純文人出身,書法大家,唐太宗非常看重他的博識,常常與之談論經史,虞世南也常常趁講史之際規調勸諫,陳述昔日帝王得失。而且,他志性抗烈,多次因修陵、游獵等事進諫太宗,李世民萬代明君,因此更加親禮于他。太宗稱虞世南有五絕,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學,四文辭,五書翰。貞觀十二年,世南病死,年八十一。太宗"哭之甚慟",贈禮部尚書,謚曰文懿。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初唐四大家”指的是唐朝初期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位書法家。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