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多少行人淚的行人(路上多少行人淚)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中間多少行人淚的行人,以及路上多少行人淚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中間多少行人淚全詩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作者】辛棄疾?【朝代】宋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譯文 :
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江水畢竟還會向東流去。夕陽西下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里傳來鷓鴣的鳴叫聲。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賞析:
辛棄疾此首《菩薩蠻》,用極高明之比興藝術,寫極深沉之愛國情思,無愧為詞中瑰寶。
詞題“書江西造口壁”,起寫郁孤臺與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詞中的郁孤臺在贛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丈”得名。“唐李勉為虔州(即贛州)剌史時,登臨北望,慨然曰:‘余雖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闕一也。
’改郁孤為望闕。”清江即贛江。章、貢二水抱贛州城而流 ,至郁孤臺下匯為贛江北流,經造口、萬安、太和、吉州(治廬陵,今吉安)、隆興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陽湖注入長江。
“郁孤臺下清江水。”起筆橫絕。由于漢字形、聲、義具體可感之特質,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郁孤臺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臺。詞人調動此三字打頭陣,顯然有滿腔磅礴之激憤 ,勢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筆也。
進而寫出臺下之清江水。《萬安縣志》云:“贛水入萬安境,初落平廣,奔激響溜 。”寫出此一江激流,詞境遂從百余里外之郁孤臺,順勢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詞境之核心也。
古詩大全: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1、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
2、賞析:
“郁孤臺下清江水。”起筆橫絕。由于漢字形、聲、義具體可感之特質,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郁孤臺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臺。詞人調動此三字打頭陣,顯然有滿腔磅礴之激憤 ,勢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筆也。進而寫出臺下之清江水。《萬安縣志》云:“贛水入萬安境,初落平廣,奔激響溜 。”寫出此一江激流,詞境遂從百余里外之郁孤臺,順勢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詞境之核心也。故又縱筆寫出:“中間多少行人淚。”行人淚三字,直點造口當年事。詞人身臨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國脈如縷之危,憤金兵之猖狂,羞國恥之未雪,乃將滿懷之悲憤,化為此悲涼之句。在詞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為行人流不盡之傷心淚。行人淚意蘊深廣,不必專言隆祐。在建炎年間四海南奔之際,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無數傷心淚啊。由此想來,便覺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無疑此一江行人淚中,也有詞人之悲淚啊。“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長安指汴京,西北望猶言直北望。詞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陸沉,獨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猶杜老之獨立夔州仰望長安。抬望眼,遙望長安,境界頓時無限高遠。然而,可惜有無數青山重重遮攔,望不見也,境界遂一變而為具有封閉式之意味,頓挫極有力。歇拍雖暗用李勉登郁孤臺望闕之故事,卻寫出自己之滿懷忠憤。
3、出自《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jié)贛江途經造口時所作的詞。原文: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4、譯文:
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江水畢竟還會向東流去。夕陽西下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里傳來鷓鴣的鳴叫聲。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是什么意思?
這是出自辛棄疾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 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 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譯:郁孤臺下這贛江清澈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難行人的眼淚.我從西北舉頭眺望故都長安,但是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可青山怎能把滔滔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于還是向東流去.江邊日暮晚上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鷓鴣凄慘啼聲
這首詞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jié)贛州、途經造口時所作.關于此詞之發(fā)端,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有幾句話非常重要,他說:“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自此起興.”當時辛棄疾南歸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獄頌方面的官吏,經常巡回往復于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古詩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的行念什么?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yù gū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
郁 孤 臺 下 清 江 水 ,
zhōng jiān duō shǎo xíng rén lèi
中 間 多 少 行 人 淚 。
xī běi wàng cháng ān
西 北 望 長 安 ,
kě lián wú shù shān
可 憐 無 數 山 。
qīng shān zhē bù zhù
青 山 遮 不 住 ,
bì jìng dōng liú qù
畢 竟 東 流 去 。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yú
江 晚 正 愁 余 ,
shān shēn wén zhè gū
山 深 聞 鷓 鴣 。
作者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在今山東)人。21歲參加抗金起義,后率軍南歸,屢遭打擊,郁郁而終。他的詞多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慷慨縱橫,雄渾豪放,與蘇軾并稱“蘇辛”。
注詞釋義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萬安西南。
郁孤臺: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
清江:指贛江,它經贛州向東北 流入鄱陽湖。
長安:漢唐首都,在今西安市。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可憐:可惜。
愁余:使我憂愁。
鷓鴣:鳥名,傳說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詩今譯
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于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
名句賞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的畢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fā)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后,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沖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后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后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回環(huán)宛曲之美;善于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郁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人是一起的,要在一起理解
郁孤臺下,贛江之水滾滾流去.辛棄疾似乎從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憤的淚水和逃難百姓痛苦的淚水.詞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淚”聯系在一起,以水寫淚,表達了幾十年來國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無比憤恨.此時此刻,詞人年華流逝、壯志未酬的悲憤淚水,也流進到浩浩的贛江里,匯入到“行人”的淚水中.詞人禁不住在臺上遠望西北方向的故都,遠望中原大地的故土,但可惜的是,重重山巒擋住了視線.長安,本是唐朝的都城,這里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望”這一動作,很好地表現了詞人關注國事的愛國情感,表現了他對中原民眾的深切同情,表現了他對茍且偷安的南宋統治者的批評.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