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行作者是誰哪個代的(早的作者是什么)
很多朋友對于早行作者是誰哪個代的和早的作者是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杜牧的《早行》寄寓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題為《早行》,是詩人就切身所感、親目所見之事,寫出旅人行早路的感受。
前四句寫早行所感。起早趕路,詩人沒明說早到什么時候,他只訴諸感覺。說自己上馬啟程以后,殘夢若斷若續;不知走了多么一會,被馬嘶聲驚醒,才發現自己原來在趕路。“馬上續殘夢”,使人意會到詩人是由夢鄉中被喚起來上路的。以致出發以后,依然夢思縷縷,睡意綿綿,足見其趕路之早。“馬嘶時復驚”,是對上一句詩的承接和申述,進一步強調出“早行”來。從馬上續夢到馬嘶驚夢,暗示出時光的流逝、地點的變遷,而詩人卻仍是恍恍惚惚,悠悠哉哉,確因“早行”之故。同時,以馬嘶聲反襯出夜色未退時的寂靜無聲,以“馬嘶”驚動了續著殘夢的詩人,這就把行旅者早行時的情景,十分真切地描摹了出來。
如果說,第一、二句是詩人通過自己的情態來寫早行的話;那么,第三、四句則是詩人通過自己的心理來寫早行。“心孤多所虞”,正反映出晚唐時期動亂的社會現實中,詩人早行時的心理狀態。此刻天時尚早,天宇大地還籠罩于一片迷蒙的夜色之中。這種情景,對于一個野旅行役者來說,是會產生一種孤獨寂寞之感的。前路漫漫,思緒紛亂,各種各樣的操心也就油然而生。甚至連一聲馬嘶,也會使人感到空氣頓時凝重起來,不知將要發生什么事情。詩人的心緒不寧、心神不定,不言而喻。從“僮仆近我行”中,即可感覺出詩人內心的趨向:他在尋找一種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獲得一種安全感。或者說,他在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因此,這兩句詩明顯地表達出詩人早行時的那種特有的悲愴、孤寂的心理感受。
后四句寫早行所見。“棲禽未分散,落月照孤城”,這是旅途早行時的特定景象。因為夜色迷漫,萬物俱寂。所以,詩人也只能依稀可見一些景物:近處的樹木寂靜地站立著,想來那些棲息的鳥兒還在依枝戀巢;遠處的天邊上懸掛著殘月,微茫月色下隱約矗立著孤孑的城池。這里,詩人展現的是一幅蕭瑟寂靜的清晨行旅圖。同時,詩人寓情于景,通過這些景物的描寫,寄托了自己的羈旅情懷。由棲禽未散的情景,自然會勾起行旅者的“疲馬戀舊秣,羈禽思故棲(孟郊《鴉路溪行呈陸中丞》)的鄉思;以孤城映襯著早行者的孤獨心境,自然也會牽動行旅者的“客行悲故鄉”(溫庭筠《商山早行》)的客愁。至此,早行時的凄清氣氛、早行者的孤苦情緒,情景交融地表現了出來。
最后,詩人宕開一筆,勸慰自己道:“莫羨居者閑,溪邊人已耕。”這是由早行時見到的另一種景象引起的感嘆。即通過早行時所見“人已耕”的眼前之景,抒寫了“莫羨居者閑”的情懷。詩句寫得蘊藉自然而又耐人尋味:其一,它蘊含著一種自責。是詩人對因早行而自感寂苦的內疚;其二,它又蘊含著一種自勉。詩人觸景生情,“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深感必須振奮精神,催馬前行。然而,更為主要的,是全詩通過層層渲染已把早行者的寂苦心情寫得十分充分的基礎上,點出“溪邊人已耕”來,突出農人的辛勤,表達出詩人對農夫辛勤耕作的贊美和對農夫備受辛勞的同情。
作為晚唐的一位現實主義詩人,劉駕對農民艱辛的生活有著較為深切的了解,他的許多詩歌反映了這方面的內容。如《反賈客樂》,說賈客四處奔波辛勤已極,而農民卻羨慕他們,因為“農夫更勞辛”。《桑婦》寫農婦因春蠶未老,桑葉已盡,只好起早,趕往遠處采摘。等等。這首詩雖然寫“早行”,但是,在著力渲染出早行時的蒼茫氣氛以及早行者悲苦情懷之后,突然筆鋒一轉,開辟出新的意境,以早行者的苦襯托出農人更苦。從而使詩的意蘊更為深厚。這既顯示出詩人謀篇布局的匠心,也顯示出此詩與閑適的田園詩異趣。
商山早行的作者是?哪個朝代的?
你好 作者為溫庭筠 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漢族,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后裔。
《早行至江原》這首詩的作者是哪個朝代的
《早行至江原》【作者】陸游?【朝代】宋
附全詩:喔喔鳴雞促起程,翻翻飛鷺導孤征。
節旄盡落歸猶遠,帶眼頻移瘦自驚。
小事蕭條黃葉滿,斷橋零落綠苔生。
居人猶復多愁思,何況天涯倦客情。
詩人簡介: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其一生筆耕不輟,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與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并稱“宋代四大詩人”,又與楊萬里、范成大、尤袤合稱“南宋四大家”。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杜牧的詩了
清明
【作者】杜牧【朝代】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秋夕
【作者】杜牧【朝代】唐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家。
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
【作者】杜牧【朝代】唐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泊秦淮
【作者】杜牧【朝代】唐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山行
【作者】杜牧【朝代】唐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赤壁
【作者】杜牧【朝代】唐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阿房宮賦》
《九日齊山登高》
《寄揚州韓綽判官》
《贈別》
《題烏江亭》
《紫薇花》
《長安秋望》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贈別二首》
《金谷園》
《遣懷》
《月》
《旅宿》
《嘆花 / 悵詩》
《題揚州禪智寺》
《雨》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
《題齊安城樓》
《南陵道中 / 寄遠》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送人》
《梅》
《齊安郡中偶題·其一》
《鷺鷥》
《登樂游原》
《秋浦途中》
《八六子·洞房深》
《齊安郡晚秋》
《云》
《題武關》
《題木蘭廟》
《讀韓杜集》
《早雁》
《秋思》
《西江懷古》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柳絕句》
《初冬夜飲》
《早行》
《寓言》
《屏風絕句》
《洛陽》
《龍丘途中二首(一作李商隱詩)》
高山早行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是《商山早行》吧,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詩作。此詩描寫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發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字里行間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無奈。
整首詩正文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早”字,但是通過霜、茅店、雞聲、人跡、板橋、月這六個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細膩而又精致地描繪出來。全詩語言明凈,結構縝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間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情,是唐詩中的名篇,也是文學史上寫羈旅之情的名篇,歷來為詩詞選家所重視,尤其是詩的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膾炙人口,備受推崇。
詩詞:
晨起動征鐸(duó),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hú)葉落山路,枳(zhǐ)花明(照)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fú)雁滿回塘。
商山早行的作者是誰
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系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的作品。此詩是唐詩中的名篇之一,也是寫羈旅之情的名篇,藝術水平很高,歷來為詩詞選家所重視,尤其是詩的第二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膾炙人口,極受推崇。
名稱:商山早行[1] 朝代:唐朝 作者:溫庭筠(jūn) 體裁:五言律詩 類別:羈旅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duó),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hú)葉落山路,枳(zhǐ)花明驛(yì)墻。
因思杜陵夢,鳧(fú)雁滿回塘。[2]
⑴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里。 ⑵枳花照驛墻,部分版本為“枳花明驛墻”。明:使……明艷。這句意為: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墻邊。 ⑶征鐸,遠行馬車所掛的鈴。 ⑷槲,一種落葉喬木。 ⑸枳,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花白色,果實似橘而小,味澀苦。 ⑹明,一作“照” ⑺驛,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⑻杜陵,地名,在今陜西西安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筑陵于東原上,因名杜陵。據考,溫庭筠幼時隨家客游江淮,后定居與鄠(hu)縣(現在陜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自稱為杜陵游客。那么這句詩里的“杜陵夢”當是相思之夢。 ⑼鳧,野鴨。 ⑽回塘,圓而曲折的池塘。
黎明起床時,車馬上的鈴鐸已叮當作響,出門的人踏上了旅途,還一心思念家鄉。 雞叫聲很嘹亮,客棧沐浴著曉月的余輝,足跡凌亂,木板橋覆蓋著早秋的寒霜。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驛站的泥墻。 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鴨正在明凈的池塘嬉戲。
詩歌的韻腳是:七陽;近體詩可“三江七陽”首句通押,但其余句子不可以通押韻。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 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墻。 ●●⊙○●,⊙○⊙●△。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 (注:○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唐)溫庭筠[3] (約801—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后裔。《新唐書》與《舊唐書》均有傳。年輕時苦心學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試律賦,八韻一篇。據說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叉八韻即告完稿,時人亦稱為“溫八叉”、“溫八吟”。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并稱“溫李”;詞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 溫庭筠雖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縣(今陜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游客。早年以詞賦知名,苦心學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試律賦,八韻一篇。據說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叉八韻即告完稿。然屢試不第,客游淮間。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后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客于江陵。唐懿宗時曾任方城尉,官終國子助教。性喜譏刺權貴,多觸忌諱;又不受羈束,縱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終身潦倒。其詩詞工于體物,有聲調色彩之美。詩辭藻華麗,多寫個人遭際,于時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氣韻清新,猶存風骨。詞多寫女子閨情,風格秾艷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稱為花間鼻祖。現存詞數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間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輯有《溫庭筠詩集》《金荃詞》。另著有傳奇小說集《乾巽子》,原本不傳,《太平廣記》引錄甚多。
[4]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本詩描寫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間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叮叮當當,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并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云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征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干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里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并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唐代溫彥博之裔孫,我國古代著名詞人, 兩《唐書》有傳。溫庭筠雖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縣(今陜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游客。 此詩描寫詩人在山村旅店起早趕路的情景。抒發了濃濃的思鄉之情。整首詩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早”字,但是通過霜、茅店、雞聲、人跡、板橋、月這六個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細膩而又精致地描繪出來了。 《商山早行》是溫庭筠詩詞中的名篇,也是寫商洛的名篇。內容一般,但是藝術水平很高,歷來為詩詞選家所重視,尤其是詩的第二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膾炙人口,極受稱贊。 溫庭筠,字飛卿,山西祁縣人。是晚唐頗有影響的一位詩詞名家。生于唐憲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卒年說法不一,有的說死于公元870年,有的說死于公元886年。據他說,他的祖上溫彥博曾在唐貞觀年間做過宰相。應該算是名門后裔。可是到他時已是家境衰微,失去昔日祖上的輝煌了。 溫庭筠貌丑好色,不修邊幅,行為放蕩,但是天資聰慧,文思敏捷,而且精通音律,擅長詩賦。因此,他在士大夫中名聲不好,認為他“有才無行”、“德行無取”。在唐文宗、唐宣宗年間他曾三次參加進士考試,都名落孫山。所以他在政治上一生是不得意的,只做過一些小官。早年他曾出入于宰相令狐的書館,還頗受器重,可是后來他埋怨令狐為他的求取功名沒有幫助,就給予嘲諷,于是與令狐交惡。令狐鎮守淮南時,他路過時也不肯去拜訪,卻不爭氣去逛妓院,而且醉酒鬧事,被令狐暗中派人把他還打了一頓,連牙齒都打斷了。后來楊收當宰相,起用他擔任國子助教,還參與主持秋試。結果他對一位叫邵謁的考生諷刺時政的文章大加稱頌,觸犯了權貴,楊收就撤了他的官。此后他四處流落,窮困潦倒而死。他的這首《商山早行》詩,大概是寫于唐懿宗咸通元年春天(公元859年),從長安去襄陽投靠徐商時。當時他已是近50歲了。 《商山早行》確實寫得很美,尤其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兩句,作者僅用了幾個名詞,就生動的勾勒出一幅充滿形、神、影、色美感的山村早春拂曉圖,今天讀來,一千多年前的商山路上早春拂曉的風光景物仍然歷歷在目,倍覺親切。關于這首詩歷來論家很多,但有些注釋多有牽強附會,想當然的解說。比如首句“晨起動征鐸”。多解為早晨起來“搖動征車上的鈴子”。鐸是鈴不錯,《古漢語字典》中的解釋是“掛于牛馬頸下或屋檐下的小鈴。”按照溫氏當時窮困潦倒的實際情況,恐怕很難乘坐著車子長途旅行的。同時,倘若坐上車子恐怕也很難看到河上架的木板橋上人踩霜的腳印。因此,這一句確切一點說,應是店主敲響店鋪屋檐下掛著的鐸(鈴),催客人起來上路。再是第四句“人跡板橋霜”中的“板橋”。大概生活在商洛山中的人都經歷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無論是丹江還是山里的其它河流小溪,凡是村莊前后的河水上,都架設著木板橋(有的也用原木),供山民上山下地勞作和旅人行走,免去脫鞋涉水之苦。這種木板橋一般是在洪期過后的秋季架設,第二年的初夏洪期到來前拆掉。在深秋初冬和早春降霜的日子,早上人走在橋上,總可以看到橋板面上結著薄薄一層白霜,腳踩過去,也會留下清晰的印跡。“人跡板橋霜”一句,正是這一景象的生動真實寫照。至于現在商州西北四十里的板橋鎮,與溫氏的這首詩更不可能有任何關系。因為,板橋鎮并不在商山道上,而且離這條大道很遠,溫庭筠絕不會繞到那么遠的地方去過“木板橋”。關于“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兩句,有的注釋以“槲葉落”,而且有霜跡,就說這首詩寫的是“晚秋”景象,也是純粹的想當然之說。“槲”樹屬殼斗科,喬木,葉闊大,卵形。商州老百姓都知道“槲葉”是什么,而且用它襯蒸饃籠,端陽節用它包粽子。槲葉秋冬季并不落,而是枯黃在枝上,到第二年春天新葉萌發時枯葉才脫落。“枳”,商州人俗稱“鐵梨寨”。枳木多叢生,葉少刺多而粗,春天開白花,果實象桔,深綠色,味苦澀不能食。枳木多生長在河堤、畔或人家場院墻邊。有的人家還把它當作籬笆栽植。現在已少見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丹江兩岸河堤和村莊旁隨處可見。這兩句也是早春時節商山道上景物的真實描繪。“枳花明驛墻”一句中的“明”字就用得非常巧妙而確貼。因為在拂曉前的月光下,驛站墻外邊一片白色的枳實花,顯得特別的明亮耀眼。總之,這首五言律詩無論是寫景抒情,還是用字、聲律都是十分講究,表現了很高的藝術技巧。第一聯與第四聯首尾照應,抒發了詩人遠途跋涉,思念故鄉的辛苦和仕途不得意的失落無助情懷,第二、三聯以眼前生動而又清寂的景象,既照應了詩題的“山路早行”,也映襯出詩人當時心情的凄清落寞。全詩情景渾然一體,感人至深。 溫庭筠詩詞文章都很有特色,但總的說來他的文不如詩,詩不如詞。他的詩詞思想內容比較狹窄單薄,多為香軟艷麗的描寫女性篇章,但藝術水平很值得稱道。尤其是他的詞,對后世影響較大,歷代把他稱為“花間派”詞風的鼻祖。
編輯本段作品名句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一)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傳頌,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的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里。 (二)杜陵,地名,在現在陜西西安東南,古為杜柏國,秦制杜縣,漢宣帝筑陵于東原上,因名杜陵。據考,溫庭筠幼時隨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鄠(今陜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自稱杜陵游客。
生平事跡 關于溫庭筠的生年,史籍無載。溫集舊注斷為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夏承燾《溫飛卿系年》以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陳尚君《溫庭筠早年事跡考辨》云生于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梁超然《唐才子傳校箋》同意陳尚君所考。以溫庭筠生于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則他享年66歲。溫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詩人一樣,自幼好學,苦心研習,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長于詩詞。《舊唐書》本傳中說他“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詞有《握蘭集》、《金荃集》,今不傳。唯《花間集》中尚存有其詞六十六首。《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艷麗,工于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在我國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之說,而像溫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再無第二人。 這樣有才華的人,卻數舉進士不第。今可考者,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溫庭筠將近40歲時開始應舉,未中,只在京兆府試以榜副得貢,連省試也未能參加。究其原因,大約是受宮中政治斗爭之害。因為楊賢妃的讒害,莊恪太子左右數十人或被殺,或被逐,沙汰殆盡,隨后莊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溫庭筠被卷進這起政治斗爭中,沒受災禍已算不錯了,哪還指望中進士。在他步入科場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運。開成四年應舉不第后,溫庭筠在鄠郊住了兩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二年抱疾,不赴鄉薦試有司”。當時是真病,還是畏禍待在家里,不得而知。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溫庭筠41歲時,到淮南與李紳相見。早在溫庭筠8歲時,便與李紳相識,可謂自幼為友。到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溫庭筠又去應試。這次應試是沈詢主春闈,溫庭筠卻由于攪擾場屋,弄得滿城風雨。事件的起因,是溫庭筠有“救數人”的綽號,即在考場幫助左右的考生,因此這次沈詢將溫庭筠特別對待,特召溫庭筠于簾前試之。溫庭筠因此大鬧起來,擾亂了科場。據說這次雖有沈詢嚴防,但溫庭筠還是暗中幫了八個人的忙。當然,這次考試又沒能中。從此之后,也就是說從55歲起,溫庭筠便絕了這門心思,不再涉足名場。 考場救人,雖屬不該,但從這里可看出溫庭筠的才能。同考場救人一樣,溫庭筠還幫過相國令狐绹的忙。溫庭筠出入令狐館中,待遇甚厚。當時唐宣宗喜歡曲詞《菩薩蠻》,令狐绹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囑咐溫庭筠千萬不要泄漏出去,而溫庭筠卻將此事傳了開來,令狐绹大為不滿。溫庭筠看不起令狐绹的才學。唐宣宗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讓未第進士對之,溫庭筠以“玉條脫”對之,宣宗很高興,予以賞賜。令狐绹不知“玉條脫”之說,問溫庭筠。溫庭筠告他出自《南華經》,并且說,《南華經》并非僻書,相國公務之暇,也應看點書。言外之意說令狐绹不讀書,又嘗對人說“中書省內坐將軍”,譏諷令狐绹無學。令狐绹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無行,不宜與第。由此可知溫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學不高,皆因當權者所嫉也。不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壞名聲。又相傳溫庭筠在傳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唐宣宗,因不識為皇帝,曾傲語詰之。 溫庭筠攪擾場屋后,貶隋州隋縣尉,當了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大中十一年(857年),徐商鎮襄陽,辟為巡官,此時溫庭筠已56歲。在襄陽,溫庭筠與段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在襄陽待了幾年時間,唐僖宗咸通二年(861年),徐商詔征赴闕,溫庭筠隨后也離開襄陽,去了江東,此時已經61歲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時的溫庭筠,雖詩名頗著,但已自潦倒,不檢行跡,與貴胄裴誠、令狐滈等博飲狎昵。當時令狐绹出鎮淮南,溫庭筠因其在位時曾壓制過自己,雖是老相識,也不去看他。咸通四年(863年),溫庭筠因窮迫乞于揚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邏的兵丁打耳光,連牙齒也打折了。他將此訴于令狐绹,令狐绹并未處置無禮之兵丁。兵丁極言溫庭筠狹邪丑跡。因此有關溫庭筠品行極壞的話傳了到京師。63歲老翁,被打折了牙齒,并且落了更壞的名聲,溫庭筠只好親自到長安,致書公卿間,申說原委,為己雪冤。隨后即居于京師。 咸通六年(865 年),溫庭筠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屢遭壓制的溫庭筠,主試與眾不同,嚴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書榜文曰:“右,前件進士所納詩篇等,識略精進,堪神教化,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眾人,不敢獨斷華藻。并仰榜出,以明無私。”將所試詩文公布于眾,大有請群眾監督的意思,杜絕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風,在當時傳為美談。而此舉又給溫庭筠帶來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眾,已遭權貴不滿,又所榜詩文中有指斥時政,揭露腐敗者,溫庭筠稱贊“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更為權貴所忌恨。所以,宰相楊收非常惱怒,將溫庭筠貶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貶,所以紀唐夫送其赴方城時,詩云:“且飲綠醁銷積恨,莫辭黃綬拂行塵。”遭受此次打擊,再次被貶,年事已高的溫庭筠在咸通七年(866 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傳》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還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頓失意而死,千載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視權貴。所以紀唐夫送他赴方城詩又云:“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 當時權貴,可以排擠、壓制溫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卻壓制不了溫庭筠的才華四溢。溫庭筠終以他杰出的文學成就成為文學史上千古不朽的詩人。
關于早行作者是誰哪個代的和早的作者是什么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