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如何抒情(古詩的抒情方法)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古詩如何抒情,以及古詩的抒情方法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詩的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間接抒情:
(1)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借事抒情(即事感懷)
(3)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4)借古諷今借古喻今詠史言志借古鑒今借古抒懷懷古傷今
(5)用典抒情
詩歌的抒情方法有哪些?
詩歌抒情手法有哪些
抒情手法一、直抒胸臆:這是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場景和環境表明愛憎喜怒態度的抒情方式。如唐代女詩人陳玉蘭的《寄夫》一詩,寫得率意真誠,叫人怦然心動:夫戍邊關妾在關,西風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全詩以第一人稱(妾)內心獨白的形式來表現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和牽掛,首句念夫遠隔天涯,次句憂夫邊關苦寒,復次寄衣和淚修書,最后懸想寄衣到否。四句細膩逼真、層次井然的心理描寫直截了當地揭示出夫妻之間刻骨銘心、體貼入微的恩愛深情。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與直接抒情相對,指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等的敘述、描寫、議論,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三、間接抒情的類型與示例: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面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詩人的喜悅心情。2、借景抒情指詩人把自身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感慨,詩人借對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情景交融與借景抒情有何區別:“融情于景”,明寫景,即字面都是景語;但是,必須暗含情,即所有景語皆情語也。“借景抒情”者,抒情的一種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達到抒情的目的。二者的共同點是,以抒情為中心。其區別是,前者表面寫景,實質寫情;后者寫景、抒情都是明寫,只是景為由、情為根而已。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里的開頭兩句是“借景抒情”,詩人借故都長安的殘破景象,抒發了無限悲痛的心情:昔日的繁榮蕩然無存,此乃安史叛軍之罪。這里體現了“景為由、情為根”的理念。第三四句是“融情于景”,災難中的春花感于時事,露水化眼淚;被戰亂嚇破膽的春鳥,聞聲而心驚。這里明寫“花”與“鳥”,但是,一個“感”、一個“恨”字,卻道破了句句在表現“人”即作者的情懷:此處的“景語”,都是“情語”。前兩聯詩句,重點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卻明顯不同,可見杜甫的筆法是非常高明的。3、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詩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來寄托、傳達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詩中的物帶有人格化的色彩。如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人借物詠懷,通過開采石頭燒成石灰的過程及結果,抒發了自己不畏艱難困苦的堅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潔思想。托物言志與借景抒情有如下不同:(1)“托物言志”是通過詠物來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這些“物”不是“景”,詠物不是寫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寫景來抒情,或景中含情,時時流露;或情寓景中,蘊而不露。這里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義很廣,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愛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鞭撻、快樂、悲傷等感情。(3)“托物言志”不在內容上產生意境,作者的某種感情、志向通過與之相關的實物傳達出來,即達到寫作目的,可以敘述和議論。“借景抒情”要求達到思與境諧,情與景會,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內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結合的有立體感的審美意境。4、用典抒情用典抒情,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來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語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跡故事,借以表達某種特定的含義,以抒發某種思想與情感。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詩詞情意顯得含蓄,達到字少意豐的效果。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首詩用了如下典故:(1)孫仲謀的典故,抒發了詩人對英雄的懷念,表達了收復失地的理想。(2)南朝宋武帝劉裕的故事表達了詩人北伐的決心。(3)魏太武帝拓拔燾小名佛貍,他曾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詩人將今昔對照,內心沉痛。前三個典故,表達了詩人對主戰派的期望,還借此對南宋朝廷茍安求和者進行諷刺和譴責。(4)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以至慘敗。這一典故,借古諷今,忠告韓侂胄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草率從事。(5)借廉頗自比,表示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和對宋室不能進用人才的慨嘆。5、借古諷今借古諷今是詠史詩常見的表現手法,即詩人往往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詠嘆史實,憑吊古跡來達到感慨盛衰、托古諷今的目的。如劉禹錫《臺城》:臺城六代競奢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全詩以臺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凄涼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了接目搖心的具體形象,寄托了吊古傷今的無限感慨。用典抒情與借古諷今有何區別?用典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語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跡故事,借以表達某種特定的含義。借古諷今是引用典故以方便于比況和寄意。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轉道出作者的心聲,借古諷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種方式,借古諷今是引用前人前事等來評論當前風氣、時政等;用典抒情則是著重自己的感受,引用前人的語句或事跡來表現出來。哪方面情感?友情李白的《贈汪倫》愛情元稹的《離思五首》親情孟郊的《游子吟》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杜牧的《山行》……太多了表現手法: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征、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語文的表現手法嗎?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表達方式及表現手法: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表達方式: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1)記敘。記敘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在寫事文章中應用較為廣泛。(2)描寫。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3)抒情。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4)議論。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5)說明。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征、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五種表達方式,作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為內容表達服務。一定的內容采用不同的表達來寫作,可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就是所謂表達功能。五種表達方式按功能又分為兩大類,即再現客觀類和表現主觀類。再現客觀類,包括敘述、描寫、說明;其共同點在于反映客觀物象,這就是說,在某地出現的事,寫出來再傳告到另一地方的人,一個行業里創造的成果再向其他行業傳遞。作者在觀察、思考與表達時,多取客觀態度,力求真實表述客觀事物。表現主觀類,包括議論和抒情。特點是表現主觀精神。議論表達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見解,抒情表達的是作者主觀的情感。一般議論文的寫作,是作者在觀察生活發現有社會意義的問題之后,有題而議才寫成文章。作者在體驗生活過程中,產生獨特的認識和感受,有感而發才寫成一篇抒情文。一句話,主觀的東西向外轉化和傳遞,即所謂表現。表現手法與表達方式的區別關于表達方式:①表達方式分為敘述、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的分類解釋;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種表達方式為主,兼用其它表達方式;③現在流行的話題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關表述——可任選一種表達方式為主并綜合運用其它各種表達方式。綜合起來,“表達方式”應當為在用語言、藝術、音樂、行動把思想感情表示出來時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關于表現手法:托物言志寫景抒情敘事抒情直抒胸臆順敘倒敘插敘對比襯托卒章顯志象征襯托想象聯想照應寓情于景(一)借景抒情——1直抒胸臆2融情入景3移情于景4因情造景(二)借事抒情(三)借舉止抒情(四)借比喻抒情(五)借象征抒情(六)借典故抒情
古代詩歌的抒情方式
詩人為了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他需要寫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古代詩歌的抒情方式,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古代詩歌的抒情方式 (一)
一、情以物興
情以物興的方法,是一種傳統的方法。早在幾千年前朱熹為《詩經》作傳,就闡述了這種方法。“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集傳》)從根本上說,無論是喜怒哀樂等人之常情,或者是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級感情,無不是客觀事物引起人的主觀體驗之產物。劉勰的“情以物興”,曹雪芹的“由色生情”,都是說客體用于主體而發生感情。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興”的手法。這又有兩種情況:一是客觀事物使詩人產生新的感情。
二是客觀事物引發了詩人內心積蓄已久的感情。前者如北宋豪放派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日幾時有》。這是詩人面對中秋佳節“月圓”“人歡”“酒酣”的場面,忽然想到自己闊別多年的弟弟——子由,剎時,一縷離情別緒涌向心頭,于是揮毫作詩。這正是客觀事物景物使詩人產生了一種離別遠懷的感情。還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慈母為即將遠行的愛兒縫衣的生活圖景,而正是這種客觀生活使詩人油然而生一種對母親的感情和贊美之情。
顯然,主體——詩人體驗完全因客觀生活圖景而生。即情以物興。后一種情況,如柳宗元的《七絕》:“海畔尖山似劍茫,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與浩初上人同看同寄京華親故》)這里很明顯是秋天“海畔尖山”觸動了詩人之鄉愁,但秋山與鄉愁并無必然內在聯系,僅僅是由形體上的聯系而起了一種觸化劑的作用。還有李白的《靜夜思》和柳永的《八聲甘州》也屬于此類。
古代詩歌的抒情方式(二)
抒情手法分類
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體,直接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作者在敘事描寫的基礎上,以火山噴發般的激情,大聲疾呼,抒發了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陸游《示兒》一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開頭兩句,以議論開篇,表達詩人至死不忘恢復中原的愛國情懷。
間接抒情——詩人借助多種藝術技巧,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情景交融、借景襯情、托物言志。
如李白的《贈汪倫》和劉禹錫的《竹枝詞》,都是在敘事的基礎上采用間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來比喻“汪倫送我情”,后者巧用諧音雙關“道是無晴卻有晴”,將戀人之間若明若暗的愛情表現得真切動人。
古代詩歌的抒情方式 (三)
直抒胸臆
古代有一些抒情詩歌,將景物化入詩人的心胸,直接抒發熾烈的感情。如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末日,壯懷激烈,一代悲劇躍然紙上。雖無景語,但垓下四面楚歌之困境是可以因情想見的。還如辛棄疾的《永遇樂·江口北固亭懷古》中,“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幾句,詩人借廉頗之典,抒發自己年逾古稀,但壯志未改的雄心大志。詩中雖無“景語”,但詩人白發蒼蒼,獨步北固亭仰天發問的圖景如在眼前。像這一類型的詩歌,還有陸游的《示兒》,曹操的《龜雖壽》等,感情熾烈,客觀景物已化入情意之中,讀后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詩歌抒情方式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例如孟郊的《登科后》: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詩人孟郊40歲及第,他自以為從此便可以別開生面,龍騰虎躍,大展鴻圖了,滿心按捺不住得意驚喜之情,便寫下了這首詩。詩一開頭便直抒胸臆,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頓與思想上的局限拘謹再不值一提了,今朝金榜題名,郁結的悶氣正如風吹云散,心中真有說不出的暢快。加上后兩句的間接抒情,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又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
全篇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
二、借景抒情
作者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予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如杜甫的《絕句》: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惟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并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又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這是一首寫景詩。此詩處處緊扣環境和季節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機盎然,恰倒好處。它的妙處,不在于窮形盡相的工筆描繪,而在于即景寓情,寫出了自然之美所給予人的集中而飽滿的感受。
三、借物抒情
詩人常用一種移情的手法,將主觀感情外化到客觀事物上。如杜牧的《贈別》:
贈別
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這是一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之情的詩,本詩雖寫離愁,卻不用“悲”、“愁”等字,而是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助此形象來抒發個人的留戀惜別之情。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公的離別而傷心。其間暗含的擬人手法,則更是巧妙傳神。又如王維的《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紅豆”與一個凄美的故事有關。傳說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外地,自己就哭死在一棵樹下,化為紅豆。于是人們又把紅豆稱為“相思子”。唐詩中常用它來關合相思之情。
古典詩歌中的有些事物在表情達意上因歷代相沿,以致形成一些“套路”,主要可分為兩類:
(1)寫送別和離愁所借之有:柳(楊柳、折柳)、梅、草(芳草、青草)、殘月、煙波、長亭、短亭、關山、玉關等。如: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范仲淹《蘇幕遮》)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白《菩薩蠻》)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
(2)寫羈旅、愁緒所借之物有:寒蟬、西風、歸雁、夕陽、殘照、斜陽、猿嘯、子規(杜鵑、杜宇、蜀鳥)、鷓鴣、笛、管等。如: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柳永《雨霖玲》)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
四、借事抒情
有兩類:一類是敘事性作品,如杜甫的《兵車行》、白居易的《賣炭翁》等;一類是抒情性作品中通過人的行為舉止來抒情,如張籍的《秋思》:
秋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這首詩借日常生活中一個富于包蘊的片段——寄家書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一、二兩句說自己要寫一封家書,心里涌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道不盡的話,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說起。三、四句剪取了家書要發時的一個細節: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人要上路時,卻又生怕剛才由于匆忙能夠而漏寫了什么重要內容,于是又匆匆拆開信封。兩句于敘事之中,傳達出了真切細膩的思鄉之情,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其他如: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王昌齡《閨怨》)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遠,歸思難收。(柳永《八聲甘州》)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
五、寓情于景(或物)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金陵野錄》),古詩詞中不乏這類化景物為情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如王之煥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清人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分。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用這句話評《涼州詞》是再恰當不過了。
六、托物言志
作者借助某中事物的特點,融入自己的主觀感情,表達自己的志向抱負。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窮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作者借梅花表現自己不與阿諛逢迎之徒為伍,不畏讒言,不怕摧殘,堅貞自守的高潔品格。
七、借古諷今
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方面的經驗或教訓,作為現實社會某方面的鑒戒。如劉禹錫的《臺城》:
臺城六代競繁華,結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
全詩以臺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帝王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凄涼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托了吊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八、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諷刺時事,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此詞用了五個典故,通過歷史事實很好的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