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谷是哪個朝代的人(鄭谷是什么朝代的詩人)
大家好,關(guān)于鄭谷是哪個朝代的人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鄭谷是什么朝代的詩人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晚唐詩人鄭谷,中鄭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鄭谷(約851年-約910年),字守愚,唐末著名詩人。鄭谷7歲能詩,“鄭谷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父史,開成中(公元838年左右)為永州刺史,與當(dāng)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同院,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dāng)為一代風(fēng)騷主”。及冠,應(yīng)進(jìn)士舉,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入長安,谷奔西蜀。光啟三年(887)登進(jìn)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鄠縣尉。遷右拾遺補闕。乾寧四年,(897)為都官郎中,詩家因稱鄭都官。又曾經(jīng)寫過鷓鴣詩,廣為流傳,很出名,因此被人稱為“鄭鷓鴣”。官至都官郎中。天復(fù)三年(903)左右,歸隱宜春仰山書屋。卒于北巖別墅。
一字之師:晚唐期間,湖南一位自號衡岳沙門的詩僧齊己寫了一首《早梅》詩,攜去江西宜春的仰山鄭谷,向詩友鄭谷求教。詩中有一聯(lián)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鄭谷看后說:“‘?dāng)?shù)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說罷就將“數(shù)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聽他這么一說,又見他這么一改,深為佩服,“不覺下拜”,驚嘆改用“一”字之妙,即稱鄭谷為“一字師”。從此,鄭谷這個“一字師”的盛名便在士大夫中廣為傳揚,有關(guān)史籍也先后載入,一直流傳至今。
可去百度上搜搜看,
鄭古是什么朝代
鄭谷(851~911),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唐末詩人。幼聰穎,自騎竹之年即會賦詩。光啟年間考中進(jìn)士,后任京兆參軍、右拾遺,又轉(zhuǎn)任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鄭谷與薛能、李頻唱和,又與張喬、許棠等交游,世稱"咸通十哲"。后與詩僧齊己唱和,齊己稱為"一字師",又因《鷓鴣詩》聞名,人稱"鄭鷓鴣"。
鄭谷是何人
鄭谷(851-910?)字守愚,江西宜春(即袁州)渥江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進(jìn)士及第。昭宗乾寧中為都官郎中,人稱其詩為[鄭都官詩]。僖宗時避亂入蜀,寓巴州,嘗至閬。有《云臺編》。 《六一詩話》:“鄭谷詩名盛於唐末,號《云臺編》,而世俗但稱其官。為[鄭都有官詩]。其詩極有意思,亦多佳句”。
后來,他不滿朝廷派別集團(tuán)的爭斗,“不牽于名得之域”于乾寧年間掛冠返歸故里,在仰山寺附近的一東莊渚田購下一座茅舍,號讀書堂(現(xiàn)存),終日讀書吟詠,過著寄情于山水的隱居生活。
晚唐期間,湖南一位自號衡岳沙門的詩曾齊己寫了一首《早梅》詩,攜去江西宜春的仰山,向詩友鄭谷求教。詩中有一聯(lián)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鄭谷看后說:“‘?dāng)?shù)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說罷就將“數(shù)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聽他這么一說,又見他這么一改,深為佩服,“不覺下拜”,驚嘆改用“一”字之妙,即稱鄭谷為“一字師”。從此,鄭谷這個“一字師”的盛名便在士大夫中廣為傳揚,有關(guān)史籍也先后載入,一直流傳至今。
鄭谷其父鄭史,其兄鄭啟,均為唐代詩人。受父兄熏陶,鄭谷七歲便能詩,“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當(dāng)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dāng)為一代風(fēng)騷主”。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鄭谷考中進(jìn)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他寫的一首《鷓鴣》詩聲名遠(yuǎn)播,因而又有“鄭鷓鴣”之稱。他與許棠、張喬、任濤等九位同輩人經(jīng)常唱和往還,詩名頗盛,被譽為“芳林十哲”。唐乾寧年間,鄭谷“獨守義命之戒,而不牽于名利之域”,毅然歸隱故鄉(xiāng)的仰山,過著“好句未停無暇日,舊山歸老有東林”的隱居生活。鄭谷一生作詩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臺道舍”,故稱詩集為《云臺編》,一名《宜陽集》,又叫《鄭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陽外編》、《國風(fēng)正誤》等書籍,有的著作已失傳。《全唐詩》收入鄭谷的詩歌共有三百多首。
鷓 鴣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yīng)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wù)餍錆瘢讶瞬懦涿嫉汀?/p>
相呼相應(yīng)湘江闊,苦竹叢深春日西。
【賞析】
湖湘多鷓鴣,此詩即以湖湘為背景,不言鷓鴣,而句句切鷓鴣,即所謂不犯本位,不即不離也。《四禽言》謂鷓鴣聲似“行不得也哥哥”,句中多含此意,于二妃廟中啼,游子聞而征袖淚濕,切此;佳人才唱《鷓鴣詞》而低眉,亦切此,即其《贈歌者》之所謂“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fēng)唱鷓鴣”。方回《瀛奎律髓》曰:“鄭都官因此詩,俗遂稱之曰‘鄭鷓鴣’。”其得此雅號,良有以也。
淮上與友人別
鄭 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shù)聲風(fēng)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賞析】
在唐人詩中,描寫離別的作品很多。這首詩的特點是,以抒情的語言,著墨不多,而又能給人以較深印象地表現(xiàn)出離別時的景物和依依不舍之情。結(jié)尾兩句也表現(xiàn)了唐人某些絕句的這樣的特點:言雖盡而意不盡。象有些抒情樂曲一樣,雖然演奏或演唱已完,它的旋律和情緒仍然在我們心中縈繞,并不很快消失。
蜀中三首(其一)
鄭 谷
馬頭春向鹿頭關(guān),遠(yuǎn)樹平蕪一望閑。
雪下文君沽酒市,云藏李白讀書山。
江樓客恨黃梅后,村落人歌紫芋間。
堤月橋燈好時景,漢庭無事不征蠻。
【賞析】
《蜀中》三首,均寫成都事。此為其一。首聯(lián)寫其驅(qū)馬過鹿頭戍,入成都平原,一望豁然。頷聯(lián)詠史事,以切蜀州,拈出文君與李白,以代風(fēng)流韻事。都官詠史事善與今景融合,“雪下”、“云藏”,即今目前所見之景也。與唐彥謙《興元沈氏莊》頸聯(lián)“江繞武侯籌筆地,雨昏張載勒銘山”,同一機杼,亦皆成名句。然句雖工,卻乏盛世氣象,是文變?nèi)竞跏狼橐病?
和知己秋日傷懷
鄭 谷
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亭臺。
梁塵寂寞燕歸去,黃蜀葵花一朵開。
【賞析】
作者在這首小詩中抒發(fā)了他在秋天的感受,對時光的流逝深為惋惜。
北宋詞人晏殊有一首為人傳誦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很明顯的是受了鄭谷這首詩的啟發(fā)。其中的“去年天氣舊亭臺”即是套用鄭谷的詩句,還把“燕歸去”換成了“燕歸來”,“一朵開”換成了“花落去”。兩首作品各有千秋,但其意境有相似之處。諸家論詞,多未指出此點。
各位朋友,哪位知道唐代詩人鄭谷?請如果知道,請簡介一下,謝謝.
鄭谷(約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qū)人。僖宗時進(jìn)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xiàn)士大夫的閑情逸致。風(fēng)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淺率。曾與許裳、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臺編》。
目錄
人物基本信息
個人榮譽
一字師來歷
個人作品
歷代評論
作品欣賞
詞典解釋
生平經(jīng)歷初期
中期
后期
政治理想
人物背景
作品分析
人物貢獻(xiàn)
歷史價值
歷代詩作評論
鄭谷讀書堂人物基本信息
個人榮譽
一字師來歷
個人作品
歷代評論
作品欣賞
詞典解釋
生平經(jīng)歷 初期
中期
后期
政治理想人物背景作品分析人物貢獻(xiàn)歷史價值歷代詩作評論鄭谷讀書堂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基本信息
鄭谷7歲能詩,“ 鄭谷
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父史,開成中(公元838年左右)為永州刺史,與當(dāng)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同院,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dāng)為一代風(fēng)騷主”。及冠,應(yīng)進(jìn)士舉,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入長安,谷奔西蜀。光啟三年(887)登進(jìn)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鄂縣尉。遷右拾遺補闕。乾寧四年,(897)為都官郎中,詩家因稱鄭都官。又曾經(jīng)寫過鷓鴣詩,廣為流傳,很出名,因此被人稱為“鄭鷓鴣”。官至都官郎中。天復(fù)三年(903)左右,歸隱宜春仰山書屋。卒于北巖別墅。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嶺。北宋時期,袁州太守祖無擇曾主持修繕其墓,如今已無跡可尋。今宜春市區(qū)東風(fēng)大街南段,民國時期曾名鷓鴣路,以紀(jì)念鄭谷而名。
編輯本段個人榮譽
鄭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為薛能、李頻所賞。與許棠、任濤、張嬪。李棲遠(yuǎn)、張喬、喻坦之、周繇、溫憲、李昌符唱答往還,號“芳林十哲”。后谷嘗從僖宗登三峰,朝謁之暇,寓于云陽道舍,編所 鄭谷作品
作為云臺編三卷。歸,編宜陽集三卷,及撰國風(fēng)正訣一卷。《全唐詩》收錄鄭谷詩327首。
編輯本段一字師來歷
僧齊己攜詩來謁,谷讀至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句,乃曰:“數(shù)枝非早也。末若一枝佳”。齊己不覺拜倒曰:“我一字師也”。 譯文:晚唐期間,湖南一位自號衡岳沙門的詩僧齊己寫了一首《早梅》詩,攜去江西宜春的仰山 鄭谷作品
,向詩友鄭谷求教。詩中有一聯(lián)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鄭谷看后說:“‘?dāng)?shù)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說罷就將“數(shù)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聽他這么一說,又見他這么一改,深為佩服,“不覺下拜”,驚嘆改用“一”字之妙,即稱鄭谷為“一字師”。 從此,鄭谷這個“一字師”的盛名便在士大夫中廣為傳揚,有關(guān)史籍也先后載入,一直流傳至今。
編輯本段個人作品
鄭谷一生作詩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臺道舍”,故稱詩集為《云臺編》,一名《宜陽集 鄭谷作品
》,又叫《鄭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陽外編》、《國風(fēng)正誤》等書籍,有的著作已失傳。《全唐詩》收入鄭谷的詩歌共有三百多首。 鄭谷的仕途順利,詩大多是詠物和表現(xiàn)士大夫的清高閑適,缺少社會內(nèi)容,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不多. 鄭谷的詩講究煉字煉句,但清婉明白,通俗易曉。其絕句風(fēng)神綿邈、詞意婉約。《全唐詩補編》補詞三首。
編輯本段歷代評論
鄭谷詩名盛于唐末,號《云臺編》,而世俗但稱其官,為“鄭都官詩”。其詩極 鄭谷作品
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易其曉,人家多以教小兒,余為兒時猶誦之,今其集不行于世矣。(宋·歐陽修《六一詩話》) 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為薛能、李頻所賞。(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九) 鄭都官詩非不尖鮮,無奈骨體太孱,以其近人,宋初家戶習(xí)之。(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卷八) 谷有“詩無僧字格還卑”之句,故其詩入“僧”字者甚多,昔人嘗以為譏,然大歷以后,諸公借阿師作吟料久矣。(同上) 鄭守愚聲調(diào)悲涼,吟來可念,豈特為《鷓鴣著》一首,始享不朽之名?(清·薛雪《一瓢詩話》) 谷以鷓鴣詩得名,至有鄭鷓鴣之稱。而其詩格調(diào)卑下,第七句相呼相喚字尤重復(fù)。寇宗夷《本草衍義》引作‘相呼相應(yīng)’,差無語病,然亦非上乘。”方回《瀛奎律髓》又稱谷詩多用“僧”字,凡四十余處。谷自有句云:“詩無僧字格還卑。”此與張端義《貴耳集》謂詩句中有“梅花”二字便覺有清意者,同一雅中之俗,未可遽舉為美談。至其他作,則往往于風(fēng)調(diào)中,獨饒思致,汰其膚淺,擷其菁華,固亦晚唐之擘矣。(《四庫全書》卷一五一)
編輯本段作品欣賞
【中臺五題·乳毛松】 松格一何高,何人號乳毛。 霜天寓直夜,愧爾伴閑曹。 【淮上與友人別】 揚子江頭楊柳春, 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shù)聲風(fēng)笛離亭晚, 君向瀟湘我向秦。 【七祖院小山】 小巧功成雨蘚斑,軒車日日扣松關(guān)。 峨嵋咫尺無人去,卻向僧窗看假山。 【下峽】 憶子啼猿繞樹哀,雨隨孤棹過陽臺。 波頭未白人頭白,瞥見春風(fēng)滟滪堆。 【東蜀春晚】 如此浮生更別離,可堪長慟送春歸。 潼江水上楊花雪,剛逐孤舟繚繞飛。 【淮上漁者】 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江浦風(fēng)。 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 【蓮葉】 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檻風(fēng)擺柄柄香。 多謝浣紗人未折,雨中留得蓋鴛鴦。 【丞相孟夏祗薦南郊紀(jì)獻(xiàn)十韻】 節(jié)應(yīng)清和候,郊宮事潔羞。至誠聞上帝,明德祀圓丘。 雅用陶匏器,馨非黍稷流。就陽陳盛禮,匡國禱鴻休。 漸曉蘭迎露,微涼麥弄秋。壽山橫紫閣,瑞靄抱皇州。 外肅通班序,中嚴(yán)錫慶優(yōu)。奏歌三酒備,表敬百神柔。 池碧將還鳳,原清再問牛。萬方瞻輔翼,共賀贊皇猷。 【渭陽樓閑望】 千重二華見皇州,望盡凝嵐即此樓。細(xì)雨不藏秦樹色,夕陽空照渭河流。 后車寧見前車覆,今日難忘昨日憂。擾擾塵中猶未已,可能疏傅獨能休。 【鷓鴣】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yīng)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wù)餍錆瘢讶瞬懦涿嫉汀O嗪粝鄳?yīng)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中年】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無語,愁破方知酒有權(quán)。 苔色滿墻尋故第,雨聲一夜憶舊田。衰遲自喜添詩學(xué),更把前題改數(shù)聯(lián)。 【下第退居二首】 年來還未上丹梯,且著漁蓑謝故溪。落盡梨花春又了,破籬殘雨晚鶯啼。 未嘗青杏出長安,豪士應(yīng)疑怕牡丹。只有退耕耕不得,茫然村落水吹殘。
編輯本段詞典解釋
漢 鄭子真 隱居 谷口 。見《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后以“鄭谷”泛指隱居地。 唐 杜甫 《鄭駙馬宅宴洞中》詩:“自是 秦 樓壓鄭谷,時聞雜佩聲珊珊。” 仇兆鰲 注:“《揚子法言》:‘ 谷口 鄭子真 ,耕於巖石之下,名震京師。’” 唐 黃滔 《祭先外舅文》:“實期歸釣嚴(yán)灘,終棲鄭谷。戶外山碧,樽中酒綠。”
編輯本段生平經(jīng)歷
初期
鄭谷,字守愚,宜春(今袁州區(qū))人,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死于五代十國時的梁太祖開平三年(公元909年),享年61歲。鄭谷的父親鄭史曾考中進(jìn)士,在柳州當(dāng)官時,與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司空圖為同僚。鄭谷七歲時,司空圖見到他的詩賦習(xí)作,曾一時嘆為觀止,親切地拍著他的肩背說,好小子,你將來當(dāng)成為“一代風(fēng)騷主”啊!從這段情節(jié),再聯(lián)系到他晚年回宜春后先筑屋于化成巖下,后建草堂于仰山之麓來看,他應(yīng)該是出生在柳州父親的任所,并在那里讀書長大;到他晚年回宜春時,老家已經(jīng)沒有了房子和親人。但深入骨髓的故土情結(jié),卻還是使他在將老之年,選擇了落葉歸根。
中期
鄭谷雖然自小才華橫溢,但是科舉、仕途卻頗為不順。鄭谷21歲首次參加科舉考試就名落孫山。此后又連考10回,直至40歲才中了進(jìn)士,又因時局動蕩,至45歲才授為京兆鄠縣縣尉,不久提拔為右拾遺,50歲時再升遷為尚書都官郎中(約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司局級京官),因此被稱為“鄭都官”。
后期
唐哀帝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全忠逼帝遷居洛陽,燒毀長安宮,鄭谷眼見李家王朝氣數(shù)已盡,在宜春籍和尚虛中的提示下,棄官返回了宜春,先在化成巖下建房,后又在仰山建造讀書堂隱居,至公元909年去世;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嶺。北宋時期,袁州太守祖無擇曾主持修繕其墓;如今已無跡可尋。
編輯本段政治理想
鄭谷在政治上建功立業(yè)的夢想雖然慘遭破滅,但詩歌創(chuàng)作卻成就卓著。《全唐詩》收錄他的詩有325首,鄭谷本人輯錄于詩歌自選集《云臺編》、《宜陽集》中的,共計有1000多首,可惜版本均已失傳。因此,鄭谷和當(dāng)時的著名詩人許棠、任濤、張擯、李棲遠(yuǎn)、張喬、喻坦之、周繇、溫憲、李昌符同被號稱為“芳林十哲”,(又稱“咸通十哲”)。有人甚至稱鄭谷為晚唐詩壇巨擘。 最后,詩人終于在這種想超脫而又超脫不了的矛盾心境中,走完了悲哀而又卓越的一生。 和李白、杜甫一樣,鄭谷也是政治仕途上的失敗者,然而,仕途上的挫折,偏偏成就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從而也就成就了他們千古流芳的詩名。正所謂“失之東隅,得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古賢哲們的奇麗人生,確實值得人們永世深思。這恐怕也正是鄭谷讀書堂能夠成為千古勝跡的原因之一吧? 可惜的是隨著晚清朝廷的腐朽,國家的衰敗,鄭谷讀書堂也淪落毀圯,繼而沒入了柴叢。近百年來,已是無人踏足了。 可喜的是近年來,隨著旅游經(jīng)濟意識的加強,人們已經(jīng)越來越清楚地認(rèn)識到了文化古跡的多方面價值。因此,鄭谷讀書堂和近旁的棲隱寺,都已被僧俗各界提上了籌備重建的議程。預(yù)期在不久的將來,這所古樸的草堂,將帶著一名久遠(yuǎn)的讀書人的詩書風(fēng)采,重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
編輯本段人物背景
唐僖宗鄭谷(公元849--911年),字守愚,江西袁州(今宜春)人。其父鄭史,其兄鄭啟, 唐僖宗
均為唐代詩人。 受父兄熏陶,鄭谷七歲便能詩,“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當(dāng)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dāng)為一代風(fēng)騷主”。 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鄭谷考中進(jìn)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鄭谷寫的一首《鷓鴣》詩聲名遠(yuǎn)播,因而又有“鄭鷓鴣”之稱。鄭谷與許棠、張喬、任濤等九位同輩人經(jīng)常唱和往還,詩名頗盛,被譽為“芳林十哲”。 唐乾寧年間,鄭谷“獨守義命之戒,而不牽于名利之域”,毅然歸隱故鄉(xiāng)的仰山,過著“好句未停無暇日,舊山歸老有東林”的隱居生活。
編輯本段作品分析
鄭谷一生作詩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臺道舍”,故稱詩集為《云臺編》,一名《宜陽集》,又叫《鄭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陽外編》、《國風(fēng)正誤》等書籍,有的著作已失傳。《全唐詩》收入鄭谷的詩歌共有三百多首。 鄭谷所作的一首七律《鷓鴣》,膾炙人口,風(fēng)靡一時。其詩曰: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yīng)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wù)餍錆瘢讶瞬懦涿嫉汀?相呼相應(yīng)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鷓鴣是一種羽色斑斕美麗的鳥,形如雌雉,體大似鳩,分布于祖國大陸的南方。其“鳴云‘鉤辀格磔’是也”,俗稱極象“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鷓鴣的啼鳴來抒寫遷客孤寂愁苦之狀,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
編輯本段人物貢獻(xiàn)
杜荀鶴唐末詩人,置身昏暗動亂時代,對社會災(zāi)難、民生疾苦,均有所關(guān)注。聶夷中的《詠田家》、杜荀鶴的《山中寡婦》、《亂后逢村叟》等篇,反映民瘼與世亂,尤其深刻沉痛。但其時從詩歌創(chuàng)作的總體情況看,這方面的內(nèi)容仍未能居于主要地位。著名詩人中,只有生活到五代初的鄭谷、韋莊、羅隱等,歷經(jīng)易代之際的種種劫難,才對時代的喪亂有較多的反映。 鄭谷,入仕以后,在唐王朝行將滅亡前的強藩互斗中,又多次“奔走驚魂”。鄭谷現(xiàn)存詩三百馀首,有近百首寫其奔亡流徙,涉及時局。如“荊州未解圍,小縣結(jié)茅茨”、“傳聞殊不定,鑾輅幾時還”(《峽中寓止二首》),涉及光啟年間秦宗權(quán)軍隊長期圍困荊州、僖宗因受強藩威脅出逃等事。“十口飄零猶寄食,兩川消息未休兵”(《漂泊》),把家口飄零與兩川戰(zhàn)亂聯(lián)系起來描寫,揭示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訪鄰多指冢,問路半移原”(《訪姨兄渭口別墅》),令人想見戰(zhàn)亂后新冢累累,陵谷變遷的慘痛景象。 鄭谷除奔逃、訪舊之類作品一再反映時亂之外,其送別懷友詩也多涉及亂離。《久不得張喬消息》云:“天末去程孤,沿淮復(fù)向吳。亂離何處甚,安穩(wěn)到家無?樹盡云垂野,檣稀月滿湖。傷心繞村落,應(yīng)少舊耕夫。”牽掛友人和感念時局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清婉淺世,很能代表鄭谷的詩風(fēng)。同時因亂離懷友,詩中又有一種悲涼的氣韻。
編輯本段歷史價值
李德裕雕像宜春故鄉(xiāng)的人們對這位晚唐著名詩人一向非常尊崇,曾將鄭谷與袁京(東漢時期出為蜀郡太守,為避兄難隱居袁州)、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曾被貶至袁州任剌史)、李德裕(唐代宰相李吉甫之子,曾被貶至袁州任長史,后亦當(dāng)上了唐代宰相)、盧肇(原屬宜春,后歸分宜,江西歷史上第一個文科狀元)、易重(唐代文科狀元)排在一起,稱作“袁州六先生”。 在宋人祖無擇建造的“韓文公(愈)祠”中,曾將鄭谷的象畫在東墻上,以供后人觀瞻。在舊時代,宜春城南曾有一條街道名曰“鷓鴣路”,就是紀(jì)念“鄭鷓鴣”的。近年來,宜春市大力開發(fā)修建人文景觀。 在2004年建成的袁山公園內(nèi),又以“鄭鷓鴣”之名建起了一個“鷓鴣亭”。游客至此,大凡“一卷云臺剛讀罷”的人們,都會“耳邊疑聽鷓鴣聲”了罷?
編輯本段歷代詩作評論
紀(jì)曉嵐在評論鄭谷全部詩作的問題上,歷代文人各抒己見。 宋代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說,鄭谷“其詩極有意思,亦多隹句”,但他直言“其格不甚高”。 童宗說的意見比較委婉,他稱鄭谷的詩“豐入而嗇出之,論其格調(diào)雖不甚高”,但“要其鍛煉句意,鮮有不合于道”。 元代辛文房的說法有點不同,他認(rèn)為“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 而明代的葉涵云和費嘉樹對鄭谷的評價卻顯得很高;葉涵云把鄭谷推崇為“有唐三百年,風(fēng)雅雄一代”的重量級人物,費嘉樹不僅稱贊鄭谷“騷壇樹赤幟,群賢拜下風(fēng)”,而且還說他的詩是與“李杜相頡頑,豈與郊島同”的杰作。 在清代紀(jì)曉嵐等人主編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也有一說,謂鄭詩“往往于風(fēng)調(diào)之中,獨饒思致”,但“汰其膚淺,擷其菁華,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然而,稱他“風(fēng)雅雄一代”也好,論其“格調(diào)不甚高”也好,不過都是各取一端,各執(zhí)其詞罷了。 客觀地講,從“汰其膚淺,擷其菁華”的角度來看,鄭谷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畢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藝術(shù)成就,鄭谷的部分作品也確實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鄭谷的“平楚干戈后,田園失耦耕”;鄭谷的“訪鄰多指冢,問路半移原”;鄭谷的“亂兵何日息,故老幾人全”;鄭谷的“十口飄零猶寄食,兩川消息未休兵”;還有鄭谷的“不會蒼蒼主何事,忍饑多是力耕人”等詩句,大都不同程度地揭露與批判了唐末衰敗,人民涂炭的社會現(xiàn)實,表達(dá)了詩人關(guān)心與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雖然難以與“李杜相頡頑”,但卻繼承了杜甫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因而被后人稱為晚唐“咸通后僖宗、昭宗時代的詩史”,實可稱作“晚唐之巨擘”。 鄭谷的其他詩歌,或詠物,或別離,或感遇等篇什,也都風(fēng)格清新通俗,輕巧流利,語言工麗。如《菊》中的“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如《海棠》中的“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如《淮上與友別》中的“數(shù)聲風(fēng)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如《席上貽歌者》中的“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fēng)唱鷓鴣”;再如《中年》中的“苔色滿墻尋故第,雨聲一夜憶春田”等吟詠,文筆優(yōu)美,思致婉轉(zhuǎn),感情豐富,韻味深長,讀后叫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 鄭谷-名人評價 《唐詩鑒賞辭典》歷代騷人墨客對鄭谷的“一字師”和這首《鷓鴣》詩,均極為推重。有詩云:“早梅一字師,齊已謝不逮”;有詩云:“一字之師齊已拜,早梅開后獨踟躕”;有詩云:“一卷云臺剛讀罷,耳邊疑聽鷓鴣聲”;有詩云:“讀書堂側(cè)老松枯,故址荒涼唱鷓鴣”;還有詩云:“何以鷓鴣詩,膾炙于千載”。 元代辛文房贊賞鄭谷“嘗賦鷓鴣,警絕”;清代金圣嘆稱揚鄭谷這首詩“深得比興之遺”;沈德潛也說《鷓鴣》詩的“三四語勝于‘鉤(車舟)格磔’也”,并稱譽是“以神韻勝”。 上海辭書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一書也載文稱,《鷓鴣》詩“終篇宕出遠(yuǎn)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xiāng)思之愁”,贊許“詩人緊緊把握住人與鷓鴣在感情上的聯(lián)系,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均融為一體,構(gòu)思精妙縝密”。
編輯本段鄭谷讀書堂
棲隱寺位于今宜春市袁州區(qū)洪江鄉(xiāng)東南村后的仰山棲隱寺旁,有一道山梁名為書堂山。 鄭谷讀書堂
在書堂山中部,離棲隱寺大約一箭之遙的地方,有一塊古宅遺址。那就是著名的鄭谷讀書堂遺址。書堂山的得名,即源于此。 鄭谷讀書堂曾是宜春歷代名勝,尤為歷代騷人墨客所景仰。宋朝的范成大、辛棄疾、朱熹等都曾到這里憑吊。 鄭谷讀書堂之所以值得瞻仰憑吊,是因為鄭谷的歷史聲譽高,詩品、人品均堪稱典范。 鄭谷是宜春縣(現(xiàn)袁州區(qū))歷史上第一個在全國詩壇獲得重要地位和廣泛影響的著名詩人,也是唐代江西詩人中成就最大的一位。直到今天,鄭谷仍然是宜春乃至江西人民的驕傲。
一字之師中鄭谷是怎樣的人,齊己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鄭谷(公元849--911年),字守愚,江西袁州(今宜春)人.其父鄭史,其兄鄭啟,均為唐代詩人.受父兄熏陶,鄭谷七歲便能詩,“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當(dāng)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dāng)為一代風(fēng)騷主”.唐僖...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