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如何讀書(李密怎樣讀書)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李密如何讀書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李密怎樣讀書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李密什么的讀書呢?
李密刻苦勤奮的讀書。
在隋唐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做李密。有一天,他把用薄草制成的鞍馬和鞍馬小的墊子放在牛背上,他自己則是騎在上面。另外李密還把一卷《漢書》掛在了牛的犄角上,就這樣一邊騎一邊看書。
正巧這一幕被越國公楊素看到了,于是他就慢慢地跟在李密的后面,問道:“這是哪里來的書生呀,這么勤奮地讀書?”李密認識楊素,于是從牛背上跳下來拜見楊素。楊素問他在讀什么書,李密回答說:“是《項羽傳》。”因為和李密的交談,楊素感到很驚奇。
回到家后,楊素對自己的兒子玄感說:“從我觀察李密的見識和風度上來看,他不是個一般人。”此后玄感傾心與李密相結交、接納。到了大業九年的時候,玄感舉兵進攻黎陽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浚縣的時候,就派人把李密迎接到函谷關。
啟示
從李密牛角掛書的典故中可以看出李密是一個勤于讀書的人,即便是坐在牛背上的時間也不浪費,也要用來學習,這就告訴世人要勤奮學習、努力學習的道理。而單從歷史上李密的人生來看,他是一個不肯屈居于他人之下的人,有一定的野心。
名人故事:李密牛角掛書
名人故事:李密牛角掛書
隋煬帝第一次進攻高麗,被打得大敗。一百多萬隋軍兵士,逃回來的只有二千七百人。這樣的慘敗,并沒有使這個驕橫的暴君死心。才隔一年,他又發動第二次對高麗的進攻。他親自率領大軍攻打遼東,派大臣楊玄感在后方黎陽督運糧草。
楊玄感的父親楊素,原是隋煬帝的親信,幫助煬帝奪取皇位。后來受到煬帝猜忌,郁郁不樂地死去。楊玄感為這個對隋煬帝早就不滿,這一回看到局勢混亂,就想利用這個時機推翻隋煬帝。
楊玄感用督運糧草的名義,征發了年青力壯的民 夫 、船工八千多人,要他們運糧到遼東前線。那些年青人怨透了勞役,聽說叫他們遠離家鄉去干苦差使,更加氣憤。
有一天,楊玄感把民 夫 集合在一起,說:“當今皇上不顧百姓的死活,讓成千上萬的父老兄弟死在遼東,這種情況不能再忍受下去。我也是被逼來干這件事的。現在我決心跟大伙一起,推翻暴君。你們看怎么樣?”
大伙兒一聽有人帶頭反對朝廷,怎么不愿意,頓時響起一片歡呼聲。
楊玄感把八千民 夫 編成隊伍,發給武器,準備進攻隋軍。他發現他身邊缺少一個謀士幫他出謀劃策,不禁想起了正在長安的好朋友李密。
李密的上代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正好宰相楊素坐著馬車在后面趕上來,看到前面有個少年在牛背上讀書,暗暗奇怪。
楊素在車上招呼說:“哪個書生,這么用功啊?”
李密回過頭來一看,認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楊素作了一個揖,報了自己的名字。
楊素問他說:“你在看什么?”
李密回答說:“我在讀項羽的傳記。”
楊素跟李密親切地談了一陣,覺得這個少年人很有抱負。回家以后,楊素跟他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孩子的學識、才能,比你們幾個兄弟強得多。將來你們有什么緊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
打那以后,楊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這回楊玄感要找謀士,想起他父親的叮囑,就派人到長安,把李密接到黎陽來。
李密到了黎陽,楊玄感向他請教:要推翻隋煬帝,這個仗該怎么打法。
李密說:“要打敗官軍,有三種辦法。第一,皇上現在在遼東,我們帶兵北上,截斷昏君退路。他前有高麗,后無退路,不出十天,軍糧接濟不上,我們不用打也能取勝,這是上策。第二是向西奪取長安,抄他們的老巢。官軍如果想退軍,我們就拿關中地區做根據地,憑險堅守,這是中策。第三是就近攻東都洛陽。不過這可是一條下策。因為朝廷在東都還留著一部分守兵,不一定能很快攻得下來。”
楊玄感急于求成,聽完這三條計策,覺得前兩條都太費時間,說:“我看你說的下策,倒是個好計策。現在朝廷官員家屬,都在東都。我們攻下東都,把家屬都俘虜起來。官軍軍心動搖,保管能取勝。”
楊玄感立刻從黎陽出兵攻打東都,一路上,有許多農民踴躍參加起義軍,隊伍擴大到十萬人,接連打了幾個勝仗。隋煬帝正在帶領大軍猛攻遼陽,得到告急文書,連夜退兵,派大將宇文述等帶領大軍分路攻楊玄感。楊玄感抵擋不住,想往西退到長安去。宇文述帶兵跟蹤追擊,最后,把楊玄感的人馬圍住。楊玄感沒路可走,終于被殺。
李密從混亂中逃了出來,想偷偷地逃回長安。但是隋軍搜捕得很緊,李密還是被抓住了。
隋將派兵把李密押送到隋煬帝的`行營去。半路上,李密跟十幾個犯人一商量,把他們隨身帶的錢財都送給押送的隋兵,供他們吃喝。隋兵受了他們的賄賂,喝酒作樂,防備松懈下來。李密他們就趁隋兵酒醉糊涂的時候,瞅個機會跳墻逃跑了。
李密脫離危險以后,想另找機會,反抗隋朝。他想找個起義軍的首領作靠山,但是有的起義軍首領看他是個文弱書生,不大重視他。李密沒辦法,只好改姓換名,東躲西藏,幾次險點兒被官府抓去。最后,他聽說東郡(今河南滑縣東)瓦崗寨有一支起義軍,兵力很強。帶頭的叫做翟(音zhái)讓,為人厚道,又喜歡結交英雄,就決定上東郡去投奔瓦崗軍。 ;
李密怎么讀書 李密是怎么讀書的
1、李密是怎么讀書的:李密在少年時發奮學習,上進心很強,他打聽到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中的《項羽傳》,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后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呵!”少年書生回過頭來,一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一老一少在路邊上交談起來,李密談吐不俗,楊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尋常。果然,李密后來成了隋末農民起義隊伍瓦崗軍的首領。
2、出處 《新唐書·李密傳》:“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歷史上李密什么讀書?
歷史上李密掛角讀書。
李密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后來李密成了蜀漢時期的尚書郎。后來蜀漢滅亡,晉武帝仰慕李密的才能,召他為太子洗馬,但李密遲遲未能上任,他寫了非常著名的、至今仍被廣泛傳誦的《陳情表》上呈晉武帝。
言辭懇切地說明了不能上任的原因是祖母年老多病需要自己的照顧。晉武帝看了,為李密對祖母的一片孝心所感動,不僅同意了他暫不赴詔,還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
李密掛角讀書的啟示:
即使在勞動的情況下,仍利用一切時間來學習的事例,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有著很深的教育意義。在快節奏生活的今天,我們總是被各種事情占據著大部分的時間,而面對手機的誘惑和依賴,也讓用來學習的時間幾乎成了奢侈品,“忙得沒有時間”成了我們不去學習最好的借口。
時間如白駒過隙,如指縫中溜走的沙子,如何能充分利用這保貴的時間,在教育孩子們的同時,也許我們需要以身作則,來言傳身教。
出身貴族的李密為何還要牛角掛書?
小的時候,我們大概都聽說過一個故事,叫做牛角掛書,大致是說一個小孩非常刻苦地讀書,即便是騎在牛背上的時候也不忘記讀書,把書掛在牛的一只角上。也許是受到“騎牛”兩個字的影響,很多人在不了解故事的主角的情況下,會先入為主地認為這個小孩應該是一個貧民,讀書也是在他“放牛”的過程中進行的事,實則不然。具體情況如何,我們現在來看看。
故事中刻苦學習的主角名叫李密,是隋朝時期世代位居高位的貴族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分別是西魏、北周、隋朝的高官,李密在這樣的環境下,也能生長得文武雙全,以救世濟民為己任。后來承襲了父親蒲山公的爵位,從來不吝嗇錢財,救濟親朋,收養門客。
李密好讀書,尤其喜愛兵書,他曾經是國子助教包愷最好的弟子。后來,他憑借父親的蔭封,在宮中擔任宿衛,隋煬帝見他左顧右盼,神態很不尋常,因此要求宇文述不要再讓他留在宮里當宿衛。宇文述告訴他,他可以憑借自己的才學獲得更高的職位,留在宿衛的工作上得不到什么成就。于是李密辭官,專心讀書。
而故事中提到的“掛角”,就發生在他辭官之后,去拜訪包愷的途中。他騎著一頭黃牛,鋪著一塊蒲草在牛背上,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邊走邊翻閱。某日,越國公楊素路過,看見李密,覺得很驚奇,追上去與他相談。李密認得楊素,下牛向他行禮,兩人聊得非常愉快,楊素還對自己的兒子說,李密氣度非凡,你們都在他之下。后來,楊素的兒子楊玄感被派監理軍需的運輸工作,楊玄感見天下動亂,準備起兵,派人去迎接李密來主持謀劃的工作。
如此看來,李密之所以會牛角掛書,與放牛并沒有關系,與他是不是貴族也沒有關系,只是他喜歡讀書,也只有他在騎牛的時候才會如此。
隋唐時期的李密騎著牛是如何看書的?
李密坐在牛背上,書掛在牛角上,牛趕路他在牛背上看書。
一、《三字經》——“如掛角”
李密出身于一個大家庭,他的祖先曾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由于祖上的功勞,年少的李密曾被派到隋煬帝的宮廷中擔任侍衛。在他擔任侍衛的時候,隋煬帝嫌他左顧右盼不專心認真,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回到家中,發憤苦讀,自信將來會有一番成就。
根據《新唐書》記載,李密有一次騎著牛外出訪友,為珍惜路上的時間,便把《漢書》掛在牛角上,邊行邊讀。正巧在路上遇見了當朝宰相越國公楊素,楊素就問:“是哪個書生這樣勤奮苦讀?”李密認得來人是楊素,就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
楊素問他讀的什么書,李密回答是《項羽傳》,楊素與李密交談后,深感李密不同尋常,是個有抱負、有前途的人。回到家里就對兒子楊玄感夸贊李密的學識和才能。從此,楊玄感就與李密成了朋友。
二、李密成就一番大事業
后來當隋煬帝第二次發動對高麗的戰爭時,派楊玄感去黎陽督運糧草。楊玄感的父親楊素,原是幫助煬帝奪取帝位的功臣,后來受到煬帝猜忌,憂郁而死。楊玄感為此心懷不滿,這時便想乘隋軍遠征之機,起兵反隋。
要謀劃反隋的大計,他決意將正在長安的好友李密請來當謀士。李密被接到黎陽后,向楊玄感獻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偷襲涿郡,占領渝關,使隋軍潰敗在關外;中策是攻取長安,安撫官民,占據關中與煬帝對抗;下策是襲取洛陽,軍事冒險性最大。
楊玄感恰恰采用了下策,開始雖接連取勝,隊伍也擴大到十萬多人,但接著即被隋軍圍追堵截,兵敗自殺。李密也被俘,在押送途中用計謀逃離了險境。從此他隱姓埋名,東奔西走,后來投奔了瓦崗軍,因其有出色的智謀,很快就成了瓦崗軍的首領,開始領導瓦崗軍反隋的大業。
李密如何讀書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李密怎樣讀書、李密如何讀書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