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燮是怎么樣人(鄭燮是一個怎樣的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鄭燮是怎么樣人,以及鄭燮是一個怎樣的人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鄭燮是個什么樣的人
鄭板橋
鄭燮,號叫板橋,乾隆元年考中進士。他做山東范縣知縣時,愛老百姓,像對自己的兒子一樣。他拒絕別人的饋贈和賄賂,處理政務勤敏,公文案卷不積壓。公事之余就和文人們一塊飲酒詠詩,有人都忘記他是縣官了。后來調任山東濰縣知縣,遇上饑荒年景,出現人吃人的局面。鄭燮打開官家的糧倉救濟百姓。有人勸阻他(讓他向上級請示),他說:“這是什么時候?等輾轉向上級請示報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個了。上級有什么譴責,由我來承擔責任。”于是拿出糧食若干石,讓百姓辦好領糧的借據,然后把糧食發給他們,救活了上萬的人。上級長官也表揚他有辦事才干。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養廉錢替老百姓交賦稅。他在去職離任的時候,把百姓的借據全都燒了。濰縣人民對他感恩戴德,給他修建了生祠(來奉祀他)。鄭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曠達,不拘小節,但對于老百姓的事情卻處理得細微詳盡,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聽見從一所茅屋中傳出讀書聲,一打聽,知道這人叫韓夢周,是窮人家子弟,就供給他一些生活費幫助他。韓生中進士后,感念鄭燮是自己的知己。鄭燮在山東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從沒有積壓的公事,也從沒有受冤枉的百姓。后來他請求退休回家時,口袋里空空如也,一無所有,靠賣字賣畫為生,他的文章寫得宏博雄麗,詩歌效法范成大、陸游,詞尤其寫得工巧美好。他的書法具有漢隸的特點,但又能別開生面,富有創造性。在寫詩寫字之作就畫蘭花和竹子。他的畫雖然足隨意揮灑,卻能妙趣橫生。他在京城候補的時候,慎郡王(允禧,字謙齋)十分敬重他。鄭燮畫的一張絹、一張紙、不僅國內人看得極為寶貴,就是外國人也爭相購買。他著有《板橋詩鈔》等書.
鄭板橋一生,以寫畫竹子最為著名: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劫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這畫、這詩、這竹,正是他“清為官,勤為民”的高亮志向的生動寫照。
在十二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時時以百姓為念,有錯即改,有利即行,在濰縣時就曾有這樣兩個故事:
當時,濰縣每到冬天,經常發生鼠竊狗盜之事,鬧得人心惶惶。鄭板橋就募人專事巡查捉拿盜賊強徒。誰知,這一番好意卻沒有得到好報。巡查隊里的宵小不良之徒借此濫用職權,看到哪家小孩在玩牌,即以“抓賭”為名,闖進去敲詐勒索;碰到走夜路的,就污蔑人家是小偷,抓來吊打,訛詐錢財;而對真正的盜首歹人卻視而不見。老百姓為此怨聲載道。鄭板橋得知這情形后,一面立即派人嚴查不法分子,一面立即遣散了自己募人組織起來的巡查隊,沉痛自責道:“我愧對子民啊!”
乾隆十一、二年間,濰縣連年災荒,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慘事。鄭板橋痛心疾首,決定開倉賑災。而那些膽小怕事的人卻阻止他不要這樣做。
鄭板橋對此心膽俱裂,激動地說:“時已至此!事已至此!待一層一層稟報上去,蒼生百姓早已死光了。天大之事,由我承擔!”他當即開倉撥谷,讓鄉民按人頭領取。
誰知這一開倉濟民的善舉,卻被一些人污蔑為貪污瀆職、另有所圖,告發于朝廷。鄭板橋因而被撤職罷官。
離開濰縣時,鄭板橋只雇了三頭毛驢:一頭馱著簡單的行囊,他自己騎著;一頭裝著兩夾板書,還有一個叫阮咸的樂器;另一頭,小皂隸騎著,在前面引路。
鄭板橋為官清廉,心系民生。老百姓哭著挽留他,他畫了竹和菊,與他們道別: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直到他臨終那年,他在畫竹時還題詩道:
“宦海歸來兩袖空,逢人賣竹畫清風。”
鄭板橋在濰縣做官時,曾畫過一幅竹子送給上司,畫上題詩是: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縣衙蕭蕭的竹聲,使鄭板橋想到了民間的疾苦和為官作吏者的責任。
鄭燮生平鄭燮(zhèngxiè),生于康熙三十二年(西元1693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卒于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農歷十二月十二日,中國清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 據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的“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
鄭燮怎么讀 鄭燮個人簡介
1、鄭燮讀音: zhèng xiè。
2、鄭燮(1693-1765),即鄭板橋,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后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3、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
4、鄭板橋書法,用隸體摻人行楷,自稱“六分半書”,人稱“板橋體”。其畫,多以蘭草竹石為主,蘭竹幾成其心靈的鄭板橋的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獨樹一幟的。
5、鄭板橋的題畫詩已擺脫傳統單純的以詩就畫或以畫就詩的窠臼,他每畫必題以詩,有題必佳,達到“畫狀畫之像”“詩發難畫之意”,詩畫映照,無限拓展畫面的廣度,鄭板橋的題畫詩是關注現實生活的,有著深刻的思想內容,他以如槍似劍的文字,針砭時弊,正如他在《蘭竹石圖》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電驚雷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固不在尋常蹊徑中也。”
鄭燮為人怎樣?
鄭燮(音xie,四聲),清代著名畫家。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乾隆時進士,曾任濰縣縣令,書畫史。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后,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
工詩、詞,善書、畫。詩詞不屑作熟語。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印章筆力樸古逼文、何。為人疏放不羈,以進士選縣令,日事詩酒,及調濰縣,因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罷歸,居揚州,聲譽大著。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游。時寫叢蘭瘦石于酒廊、僧壁,隨手題句,觀者嘆絕。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生于1693.11.22,卒于1765.1.22。享年七十三歲。
鄭板橋辭官回家,“一肩明月,兩袖清風”,惟攜黃狗一條,蘭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風大,雨密,板橋輾轉不眠,適有小偷光顧。他想:如高聲呼喊,萬一小偷動手,自己無力對付,佯裝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聲吟道: “細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進我門。” ?此時,小偷已近床邊,聞聲暗驚。繼又聞:“腹內詩書存千卷,床頭金銀無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罷。轉身出門,又聽里面說:“出門休驚黃尾犬。”小偷想,既有惡犬,何不逾墻而出。正欲上墻,又聞:“越墻莫損蘭花盆。”小偷一看,墻頭果有蘭花一盆,乃細心避開,足方著地,屋里又傳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著月黑趕豪門。”
鄭燮簡介
鄭燮簡介:
鄭板橋(1693—1765)清代官吏、書畫家、文學家。名燮,字克柔,漢族,江蘇興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
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畫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著有《板橋全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中進士后曾歷官河南范縣、山東濰縣知縣,有惠政。
鄭板橋以怪出名,他的“怪”,頗有點濟公活佛的味道,“怪”中總含幾分真誠,幾分幽默,幾分酸辣。每當他看到貪官奸民被游街示眾時,便畫一幅梅蘭竹石,掛在犯人身上作為圍屏,以此吸引觀眾,借以警世醒民。
擴展資料
鄭板橋的藝術特點
鄭板橋書法,用隸體摻人行楷,自稱“六分半書”,人稱“板橋體”。其畫,多以蘭草竹石為主,蘭竹幾成其心靈的鄭板橋的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獨樹一幟的。
鄭板橋的題畫詩已擺脫傳統單純的以詩就畫或以畫就詩的窠臼,他每畫必題以詩,有題必佳,達到“畫狀畫之像”“詩發難畫之意”,詩畫映照,無限拓展畫面的廣度,鄭板橋的題畫詩是關注現實生活的,有著深刻的思想內容,他以如槍似劍的文字,針砭時弊。
他題詩的形式變化多端,不守成規,不拘一格,自然成趣,達到書佳、行款得體,畫亦隨之增色。所謂行款得體,即是視畫面的實際,進行構思,講究構圖的形式美,因而他將題畫詩或長題于側,或短題于上下,或縱題、或橫題、或斜題、或貫穿于蘭竹之間、藤葉之間,斷斷續續地題,觀其形態,參差錯落,疏密有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鄭板橋
鄭燮的簡介
鄭燮(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板橋道人。江蘇興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親鄭立庵是縣私孰教師,教授幾百名學生。鄭燮自幼隨父親讀書,愛讀歷史書和詩文詞集,博學強記,所讀的書都能背誦。少年時在真州毛家灣讀書。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鄉試中舉人。干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禮部試,中進士。干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東范縣令。干隆十一年1746年調任濰縣縣令。鄭燮為官,愛民如子,任濰縣縣令時,正逢荒年,不顧他人阻擾,開倉貸糧,令老百姓寫借條,救活一萬多人;還大興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饑民工作就食。當年入秋又歉收,鄭燮把老百姓的借條,一把火燒掉;濰縣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為他建立生祠堂。鄭燮對于民事處理公正,十二年沒有一件冤案。干隆十三年1748年,干隆游山東,封鄭燮為書畫史,鄭燮自刻印章一枚:《干隆東封書畫史》。
鄭燮為官清廉,后來因老病罷官客居揚州,身無長物,只有廖廖幾卷圖書,便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被世人稱為“三絕”。其詩宗陶淵明、陸放翁,畫竹似蘇東坡。鄭燮的書法揉合行書、草書,自成一體,自號“六分半書”,后人稱為“板橋”體。
著作有《板橋詩鈔》、《板橋詞鈔》、《板橋家書》、《板橋題畫》、《板橋先生印冊》等自刻本行世。
鄭板橋注重對自然和周圍事物的觀察,師承自然;他寫道:“風和日暖,凍蠅觸窗紙上,冬冬作小鼓聲。于時一片竹影響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主張“意在筆先”;他在一幅畫上題寫:“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哉!”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