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奚死于哪里(百里奚是誰?)
很多朋友對于百里奚死于哪里和百里奚是誰?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故事出自哪里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節選)
【作者】《孟子》?【朝代】先秦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孟子作為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 ”發展為“ 仁政 ”的學說 ,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
《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其顯著特點一是氣勢充沛,雄辯而色彩鮮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于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于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第一段中的六個人分別是哪里的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第一段中,孟子列舉六個歷史人物——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和百里奚。這六個由卑微到圣賢的歷史人物的情況如何?在此略作介紹。
舜
舜是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盟首領,歷來與堯和禹并尊為三大圣明賢王,中國歷史中傳說的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故又尊為舜帝。
舜,姓姚,名重華,字都君,謚為“舜”,因國名“虞”,按先秦時代以國為氏的習慣,故又稱虞舜。
相傳舜小時受父親、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弟的迫害,屢經磨難,仍孝敬父母,愛護胞弟,故深得百姓贊譽。
舜曾在歷山的農田辛勤耕種,在雷澤(在今山東菏澤東北)漁獵,在黃河之濱燒陶,在壽丘(今山東曲阜)制物,在頓丘(今河南浚縣)、負夏(今山東兗州)一帶經商。
舜在歷山耕田時,為人謙讓,不與人爭田界。因品德高尚,在民間頗有威望。人們都愿意靠近他居住,兩三年即聚集成一個村落。
部落聯盟首領堯年歲已高,想選繼承人,眾人一致推舉舜。于是,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九名侍從侍奉于舜的左右,來觀察舜的品德;又讓舜職掌五典、管理百官、負責迎賓禮儀,來考察舜的才能。經過考察,堯對舜非常滿意,認為舜確是個品德好又能干的人,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首領更替的讓位方法,歷史上稱做“禪讓”。在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首領老了,用選舉的辦法推選新的首領,當時很正常。
舜接位后,勤勞而儉樸,照樣跟民眾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過了幾年,堯死了,舜還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但大家都不贊成。舜才正式當上了首領。
舜繼位部落聯盟首領后,選賢任能,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堯未完成的事業;他整頓禮制,減輕刑罰,統一度量衡;他巡視四方,要求人們孝敬父母,和睦鄰里。在舜治理下,政行而民樂,八方賓服,天下頌舜的大功,《史記》稱“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傳說舜去世于南巡途中的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今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九疑山)。
傅說
傅說,虞國人,商王武丁的大臣,因在傅巖山(今山西平陸縣東面)一帶和許多奴隸一起從事筑墻苦役,故以傅為姓。
傅巖位于虞、虢兩國交界之處,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澗的流水常常沖壞道路,奴隸們就在這里版筑護路。
傅說出身于奴隸,但天資聰慧,勤學好問,善于思考,抱負遠大。由于傅說掌握了不少生產技術,特別是他在治理水患中因發明“版筑法”而聞名遠近,又懂得許多人間哲理,有很強組織能力。所以傅說成為奴隸中的領導者。
傅說對國家大事頗有見解,但作版筑護路的奴隸,傅說雖有才干,無從施展。一次,在建筑工地上,傅說分析當朝是非,直言不諱抨擊商王室時,被以布衣平民身份游歷至此的商王武丁聽到了。
商王武丁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君王。他即位之前,曾經生活在底層民眾中,比較了解社會上的實際情況。繼承王位后,對王室奢糜、貴族互相傾軋、國勢日漸衰敗現象不滿。他即位三年沒有理政,國事全由家宰管理,他從旁觀察、思索復興殷商的方略。他命滿朝文武到全國各地去尋訪賢能之士,同時自己也四處尋求有用人才。在微服私訪中,在版筑護路的奴隸中,他遇到了傅說,發現了傅說的才能。
武丁非常欣賞傅說,和他一起干活,在談話中,從傅說那里悟出了不少治國之策。
武丁很想馬上把傅說召到朝中,但傅說出身奴隸,如果貿然讓傅說為相,必然引起奴隸主貴族的極大不滿。為了排除干擾,回到朝廷后不久,武丁便假托“天命”,說自己夜夢得圣人,圣人說哪兒有賢人。于是武丁派人去傅巖山找來了傅說,并假裝就是夢里圣人說的那個賢人,似乎傅說是天賜圣人輔佐政治,迷信天命的眾臣不敢反對。
傅說擔任相國之后,輔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傅說大力推行新政,武丁言聽計從,從整頓朝綱開始,從王室開刀,整治腐 敗。于是政治上有所改善,朝廷內外秩序井然,國內恢復生機,階 級矛盾有所緩和,國家富強起來,商的國勢再度復興,一時間成為世界東方的第一強國。
傅說為相后極力輔佐武丁王59年,使武丁一朝,成為商代后期的極盛時期,傅說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中興名相。
膠鬲
歷史上的膠鬲原為商朝最后一個王——殘 暴昏庸的商紂王的大夫,遭遇商紂王的亂 政,于是隱姓埋名,成為販賣魚和鹽的小販。
膠鬲在販賣魚鹽過程中,十分辛勞,最后被周文王發現,擬舉為重臣。但膠鬲當時并沒隨周文王入周。受周文王囑托,留在商朝為內 應,主要做策 反工作。
后來,膠鬲官居商朝的少師,并作為朝廷使團成員出使周朝,使團以商紂王的哥哥微子為首。當時周文王已去世,由其子周武王執 政。周武王動員微子等人反商助周,許諾微子世為長侯,膠鬲就官一列。微子、膠鬲答應了。
不久,周武王以五萬人的兵力討伐紂王。微子得知武王出兵的消息后,馬上命膠鬲去聯絡周武王。
紂王拼湊了七十萬人在牧野迎戰周武王。由于微子、膠鬲等人的策反工作,戰斗一開始,許多支商朝軍隊紛紛反戈,殺向紂王,紂王七十多萬軍隊迅速士崩瓦解。紂王大敗,逃回都城自焚而死,商滅亡。
周武王建周之后,膠鬲被委任為重臣。
管仲
管夷吾即管仲。管仲(約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管仲是潁水之濱的潁上(今安徽省潁上南)人,與周王同族,為姬姓之后,但為破落貴族出身。青年管仲受其曾經輝煌的家族影響,有干一番大事業的意識;而家境貧困、生活坎坷使管仲性格堅韌不拔。管仲自幼學先賢習武藝,多方學習治國用兵之道,逐漸具有察世態洞時局的能力,士人多公認其才干世間少有。
管仲和摯友鮑叔牙分別做齊國王室的兩公子糾和小白的老師。齊襄王時,重臣公孫無知殺死襄王,屠戮王室,自立為君,齊國大亂,糾和小白分別亡命魯國和莒國。一年后,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一時無君。逃亡的公子糾和小白,都想盡快趕回國內奪取君位。
管仲發現公子小白已經從離齊都城較近的莒國出發回國,為使公子糾當上國君,管仲親率少量兵車搶先趕到莒國至齊國的路上,中途截擊公子小白。路上遇見公子小白的大隊車馬,管仲見不可力敵,就等公子小白車馬走近,突操弓射殺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銅制衣帶鉤上,小白裝死倒下。管仲以為小白已死,就趕緊率領人馬撤回。
經此一驚的公子小白等管仲人馬一走遠,馬上爬起上了車,飛速向齊國趕去,在鮑叔牙的協助下搶先回到了齊國,登上君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后,出兵魯國,逼魯國殺死了公子糾,同時也想殺死射了自己一箭的管仲。鮑叔牙極力勸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齊桓公為齊國強盛著想,忘掉舊怨,重用管仲。素有大志的齊桓公接受了建議,決定接管仲回國。為怕魯國殺掉管仲,齊桓公揚言要報一箭之仇,親手殺死管仲解恨,要魯國將管仲生擒送齊桓公發落,齊國才退兵。
魯國雖明白管仲的才華,但齊國大兵壓境,嚇壞了的魯國國君一時也顧不得多想,下令將管仲擒住,裝入囚車,交給齊國監獄官帶回。
管仲被裝入囚車,隨使臣一行人回齊國。在回齊國的路上,管仲生怕魯國改變主意,為了讓押送的人加快步伐,就即興編制了一首激昂的歌曲,教他們唱歌。他們邊走邊唱,越唱越起勁,越唱走得越快,本來兩天的路程,結果一天半就趕到了齊國。
魯國果然醒悟過來,下決心要除掉管仲,于是派兵追趕。等快追到時,管仲囚車剛好進入齊國境內。
回到齊國,齊桓公即拜管仲為國相,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華,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管仲以其卓越的謀略,使齊國民足、國富、兵強。在管仲輔佐下,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管仲因為幫助齊桓公創立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被桓公尊為“仲父”(叔父)。
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孫叔敖
孫叔敖(公元前約630年-公元前593年),春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楚國名相,姓蒍,名敖,字叔敖。
孫叔敖出生于楚國都城郢都北海子湖邊的白土里(今湖北江陵市沙洋縣孫家山),他的祖父曾做過楚國的令尹(即國相),父親蒍賈做過楚國的司馬,后得罪了楚國的宰相子越椒,被子越椒殺害。為逃避子越椒的迫害,孫叔敖就跟母親一起避難逃到了期思潘鄉(今河南固始縣),這一荒遠之地。
相傳孫叔敖相貌丑陋,身材矮小,又是個禿頂,且左手長右手短,但他卻心地善良,從小知道為他人著想。孫叔敖少以聰明仁厚著稱,長大后隱居在夢澤湖邊,靠耕作為生。
楚國的宰相虞丘知道他賢能,就把他舉薦給楚莊王,想讓他接替自己的職位。楚莊王答應了虞丘的請求,待孫叔敖三個月試用期滿,就任命他為楚國的宰相。
孫叔敖為國為民,勵精圖治,教育民眾,嚴明法度,以道施政,悉心治理,體恤民情,實施許多利民生的政策。他治楚三年,楚國就出現了全盛時期,開始與當時的霸主晉國爭雄。他輔佐春秋霸主楚莊王大敗晉軍,幫助楚莊王實現了稱霸的偉業。楚莊王因此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孫叔敖撫民富國的業績不但得到人民擁戴,也深得楚莊王的信賴,他將許多國家的重要事務都交給了孫叔敖去辦理。
孫叔敖雖貴為令尹,功勛蓋世,但一生清廉簡樸。由于行政治軍有功,楚莊王多次重額封賞,孫叔敖堅辭不受。為官多年,家無積蓄,臨終時連棺槨也沒有。甚至他過世后,其子窮困靠打柴度日。孫叔敖的高尚品格,備受后人贊譽。
孫叔敖在中國歷史上有“孫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國霸”之美譽,他在執掌楚國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的過中,都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其為“循史”第一。
百里奚
百里奚,亦稱百里子或百里,宇里,名奚。春秋時楚國宛(今河南南陽市)人。春秋著名的政治家,秦穆公時賢臣。
百里奚早年貧窮困乏,顛沛流離于齊、周、虞、虢等國,歷盡坎坷而不得仕,一方面使得他對于各國的民情、地勢熟知,為他后來給秦穆公籌劃東進做好準備,另一方面使他了解百姓生活的艱苦,對后來任秦國大夫時,他樹立以民為貴的思想有著積極的影響。
后來,百里奚輾轉到虞國任大夫。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晉國“借道伐虢”,虞國大夫宮之奇以“辱亡齒寒”勸阻虞君的借道,虞君不聽。結果晉滅虢國后,返回時順路滅了虞國,虞君及百里奚被俘。
不久,晉獻公把女兒嫁給秦穆公,百里奚被當作陪嫁家臣送到了秦國。他以此為恥,便從途中逃往故鄉宛,在楚國邊境被抓獲,楚王讓他在偏遠的地方放馬。
秦穆公見陪嫁家臣中有百里奚之名,而不見其人,很奇怪。一問秦穆公才知百里奚賢智,是不可多得的人材。秦穆公胸懷大志,卻苦于無賢才輔佐。一聽喜出望外,卻得知百里奚已經逃到楚國。
秦穆公想用高價贖回他,又怕楚人知道百里奚的才華,而留作自用而不肯給,就派人對楚人說:“我的陪嫁家臣百里奚逃跑,我要治他的罪,以五張黑公羊皮(五羖)贖回他。”楚國人沒有意識到百里奚賢智,就同意了。
百里奚回到秦國,秦穆公親自為他打開囚鎖,向他詢問國家大事。秦穆公與百里奚談論國事數日,秦穆公十分賞識他,以百里奚為國相。由于百里奚是用五張公羊皮贖回來的,所以人稱“五羖大夫”。這時百里奚已是70多歲的高齡。
百里奚相秦期間,內修國政,教化天下,政事無不參與,恩澤施于民眾。作為實權重臣,百里奚出不乘車馬,熱不張傘蓋,在都城里行走不用隨從,不用兵甲護衛。這種平易樸素當時的確難能可貴,贏得秦人尊敬。百里奚為秦國舉薦大批才賢之士,這些人才對秦國的富強與成就霸業,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百里奚等的輔佐下,秦穆公開地千里,稱霸西戎,僻處一隅的秦國強大起來,成為諸侯爭霸中舉足輕重的一方。因為百里奚“謀無不當,舉必有功”,幫助秦穆公取得霸主地位,為秦最后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所以秦人對百里奚口碑載道,一直傳頌不絕。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出自哪里
出處:《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徵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難與共,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
孟子說:“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后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