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鴻祚有多少詞作(項鴻祚讀音)
大家好,關于項鴻祚有多少詞作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項鴻祚讀音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不做無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出自?
出自清項鴻祚(項蓮生)《憶云詞甲稿序》自序。
原文:
“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時異境遷,結習不改,霜花腴之剩稿,念奴嬌之過腔,茫茫誰復知者?”
譯文:
不做一些看似無意義的事,又怎么度過這有限的一生呢?時過境遷,積習難改,《霜花腴》、《念奴嬌》這些殘稿,又有何人知道呢?
這是項鴻祚為自己的作品《憶云詞甲稿》自序時說的話,把做自己詩詞歸集一事說是在做無益之事,實是一種自謙。也是對人生的一種喟嘆!但生途有限,這些看似無益之事,卻往往是有限光景最有意義的連綴。
擴展資料:
項鴻祚(1798~1835),清代詞人。原名繼章,后改名廷紀,字蓮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兩應進士試不第,窮愁而卒,年僅三十八歲。
家世業鹽筴,巨富,至君漸落。鴻祚一生,大似納蘭性德。他與龔自珍同時為“西湖雙杰”。其詞多表現抑郁、感傷之情,著有《憶云詞甲乙丙丁稿》4卷,《補遺》1卷,有光緒癸巳錢塘榆園叢刻本。
項鴻祚詞作:
清平樂·池上納涼
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墻如畫。
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
譯文:
水天一色一片清靜涼爽氣息,庭院中靜悄悄的人們都在納涼消夏。門簾高卷清風搖動著室內的蠟燭,竹影婆娑映照墻上就像一幅美麗的寫竹圖畫。
醉后躺臥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輕羅紈扇微微煽動涼氣徐發。荷塘里驟雨一下子就過去了,明天一定會是秋風蕭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項鴻祚
請說出2位清朝詩人
吳兆騫
吳兆騫(1631~1684) 清初詩人。字漢槎,號季子。吳江(今屬江蘇省)人。順治十四年(1657)舉人,以科場案流放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20余年。友人顧貞觀為他求援于納蘭性德,經性德父明珠活動,又以獻《長白山賦》為康熙帝賞識,康熙二十年(1681)被允許納資贖歸。歸家后,又游京師,死于京師旅舍。
吳兆騫與弟兆宜都有才名。兆騫博涉文籍,才氣橫溢,早年所作詩歌、駢文,皆工整博麗。詩為徐乾學、王士□所賞識。七古《金陵篇》,七律《秋感八首——甲申九月在湘中作》、《秋日感懷八首》,可為代表。在關外所作古詩如《榆關老翁行》,近體如《出關》、《次沙河砦》、《城樓曉望》、《夜行》、《長白山》、《混同江》等,寫邊塞生活及東北地區山川風物,蒼莽沉雄,尤有特色。沈德潛在《清詩別裁集》中評論說:"詩歌悲壯,令讀者如相遇于丁零絕塞之間。……倘以老杜(杜甫)之沉郁頓挫出之,必更有高一格者。"
著作有《秋笳集》8卷。
項鴻祚
項鴻祚(1798~1835) 清代詞人。字蓮生,后改名廷紀。錢塘(今屬浙江)人。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他本為富家子弟,但家道中落。
項鴻祚論詞認為:"夫詞者,意內而言外也。意生言,言成聲,聲分調,亦猶春庚秋蟋,氣至則鳴,不自知其然也。"(《憶云詞甲稿自序》)他自己曾說:"幼有愁癖",從他的寫作實踐看,他多寫傷心之詞,愁苦之音。如"黃葉聲多,紅塵夢斷,中有檀欒徑。空明積水,詩愁浩蕩千頃"(《湘月》),"更更更鼓凄涼,翠綃彈淚千行。并作一江春水,幾時流到錢塘"(〔清平樂〕《元夜》),可見一斑。他的詞出入于五代、兩宋之間,在浙派、常州派之外,自具清真哀艷、婉轉幽深的特色,與納蘭性德、蔣春霖的詞風較近譚獻《篋中詞》評為"蕩氣回腸,一波三折","幽艷哀斷"。缺點在于題材狹窄,且囿于言愁說恨,風格不夠多樣。朱孝臧《□村語業》評:"無益事,能遣有涯生。自是傷心成結習,不辭累德為閑情,茲意了生平"。在很大程度上說出了項詞的創作特點和局限所在。
著《水仙亭詞》 2卷,《憶云詞甲乙丙丁稿》 4卷,《補遺》1卷,有光緒癸巳錢塘榆園叢刻本。
楊潮觀
楊潮觀(1710~1788) 清代戲曲作家。字宏度,號笠湖。金匱(今江蘇無錫)人。乾隆元年(1736)中舉,曾入實錄館供職,后出任地方官。先后在山西、河南、云南和四川等地任縣令,直到70歲在瀘州任上告老還鄉。
楊潮觀品性篤誠,為官關懷民生疾苦,頗有清名。奉調瀘州時已年邁,本不想赴任,因見瀘州災荒,毅然前往。"在瀘不滿百日,凡活五十九萬七千人"(袁枚《邛州知州楊君笠湖傳》)。楊潮觀精音律,善詞曲,在四川邛州任知州時,在卓文君遺址筑吟風閣,公余與友朋詠歌其中,他酷嗜禪學,晚年戒律更嚴。作有雜劇32種,結集稱為《吟風閣雜劇》。
楊潮觀的劇作都取材于古事,而有所寄托。《吟風閣雜劇》卷首作者題詞說:"百年事,千秋筆,兒女淚,英雄血。數蒼茫世代,斷殘碑碣。今古難磨真面目,江山不盡閑風月。有晨鐘暮鼓送君邊,聽清切。"又說:"借丹青舊事,偶加渲染,漁樵閑話,粗與平章。顛倒看來,胡盧提起,青史何人姓氏香。"作者是在借古喻今。
姚鼐
姚鼐(1732~1815) 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桐城(今屬安徽省)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陽、敬敷諸書院講席共40年。
清詞后七家
實在對不起,本不想管閑事,見你問的深奧,花了兩個鐘頭也只能確定四位:
清嘉慶、道光年間,項鴻祚、蔣春霖、張惠言、周濟等并稱“清詞后七家”。
項鴻祚(1798~1835)——清代詞人。字蓮生,后改名廷紀。錢塘(今屬浙江)人。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他本為富家子弟,但家道中落。
項鴻祚論詞認為:"夫詞者,意內而言外也。意生言,言成聲,聲分調,亦猶春庚秋蟋,氣至則鳴,不自知其然也。"(《憶云詞甲稿自序》)他自己曾說:"幼有愁癖",從他的寫作實踐看,他多寫傷心之詞,愁苦之音。如"黃葉聲多,紅塵夢斷,中有檀欒徑。空明積水,詩愁浩蕩千頃"(《湘月》),"更更更鼓凄涼,翠綃彈淚千行。并作一江春水,幾時流到錢塘"(〔清平樂〕《元夜》),可見一斑。他的詞出入于五代、兩宋之間,在浙派、常州派之外,自具清真哀艷、婉轉幽深的特色,與納蘭性德、蔣春霖的詞風較近譚獻《篋中詞》評為"蕩氣回腸,一波三折","幽艷哀斷"。缺點在于題材狹窄,且囿于言愁說恨,風格不夠多樣。朱孝臧《□村語業》評:"無益事,能遣有涯生。自是傷心成結習,不辭累德為閑情,茲意了生平"。在很大程度上說出了項詞的創作特點和局限所在。
蔣春霖(1818~1868)——清代詞人。字鹿潭,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生,江陰城內蔣家巷人。少年蔣春霖穎悟聰敏,資性過人,從小隨任湖北荊門直隸知州的父親在任所生活,酷愛詩詞。所作詩賦曾壓倒詞壇前輩強手,故有“乳虎”之稱。蔣春霖性格坦爽,屢試不中,仕途不濟。道光二十八年后曾先后在蘇北兩淮地區任鹽官,署理淮南、東臺、富安場鹽大使。他一生落拓,早歲為詩,中年以后有大量詞作,大多為抒情、憶舊和感傷之作,其中不乏寄托思鄉之情。咸豐七年后,蔣春霖母親和愛妻先后亡故,其生活更加潦倒,內心愁悶,只能以填詞排憂。咸豐末年,40歲的蔣春霖遭罷官,先后居東臺、泰州,生活困苦。時值太平軍與清軍交戰,戰亂頻傳,蔣春霖憂心如焚。期間,他的詞對家國的飄搖、人民的流離失所都有極為深沉的描繪。歷代詞家評說蔣的詞婉約多姿,抑郁悲涼,有“詞史”之稱。和他同時代的詞人譚獻稱頌蔣春霖為“倚聲家老杜(甫)”。他與納蘭性德和項鴻祚同被譽為清代詞壇“三鼎足”。?同治七年(1868年),蔣春霖離別蘇北,準備去浙江衢州投靠友人,路經吳江東門外垂虹橋,面對“環如半月,長若垂虹”的江南第一長橋,感到前程茫茫,傷痛之余竟投水而亡。一代詞人懷著悲憤離開了人世,年僅51歲。蔣春霖逝世后,邑人繆荃孫、金武祥等人先后收集并刻印了《水云樓詞》、《水云樓續詞》、《水云樓燼余稿》等詞稿共270余首。建國后,山東齊魯書社又出版了馮其庸的《蔣鹿潭年譜考略·水云樓詩詞輯校》一書,為后人研究蔣春霖提供了重要資料。《辭海》有條目介紹。
張惠言(1761~1802)——清代詞人、散文家。原名一鳴,字皋文,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
張惠言早歲治經學,工駢文辭賦。后受桐城派劉大□弟子王灼、錢伯□的影響,與同里惲敬共治唐、宋古文,欲合駢、散文之長以自鳴,開創陽湖派。《送錢魯斯序》和《古稿自序》,都曾自道其為文本末。后來文學韓愈、歐陽修,"不遁于虛無,不溺于華藻,不傷于支"(阮元《茗柯文編序》)。所作如《游黃山賦》、《賃舂賦》、《鄧石如篆勢賦》、《送惲子居序》、《詞選序》、《上阮中丞書》等,或恢宏絕麗,或溫潤樸健,氣格頗為篤茂。
張惠言又是常州詞派的開創者。嘉慶二年(1797),他所編的《詞選》行世。《詞選》選錄唐、五代、宋詞凡44家、116首。他有感于浙派詞的題材狹窄,內容枯寂,在《詞選序》中提出了"比興寄托"的主張,強調詞作應該重視內容,"意內而言外","意在筆先","緣情造端,興于微言,以相感動","低回要眇,以喻其致";同于"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不徒雕琢曼詞而已"。從清詞的發展情況來看,張惠言的詞論有超越他的前人朱□尊之處。但他強調的"比興寄托"在應用上也有片面性,如論說溫庭筠、韋莊和歐陽修的一些艷詞都有政治寄托,即失之于偏。
張惠言的詞現存46首,數量不多而頗有佳構,如〔水調歌頭〕《春日賦示楊生子□》(五首):"東風無一事,妝出萬重花","曉來風,夜來雨,晚來煙。是他釀就春色,又斷送流年"。抓住暮春景色,寄寓當時感慨,寫得既沉郁,又疏快,"熱腸郁思,若斷仍連,全自風騷變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再如〔木蘭花慢〕《楊花》借楊花的形象,寓作者懷才不遇、自傷飄泊的感喟,婉曲沉摯。在〔風流子〕《出關見桃花》中,作者所見之處是"地盡寒垣,驚沙北走;山侵溟渤,迭障東還"的榆關之外,卻有一樹桃花"向人獨笑",然而"經他風雨,能幾多番?"從中也寄托作者飄零淪落之感。此外,如〔木蘭花慢〕《游絲同舍弟翰風作》、〔玉樓春〕"一春長放秋千靜"、〔賀新郎〕"柳絮飛無力"等闋都寫得委婉盤旋而能微言寄諷,體現出常州詞派論"比興寄托"、"意內言外"的主旨。
周濟(1781—1839)—清代詞人,字保緒,一字介存,號未齋,晚年號止奄。江蘇荊溪(今宜興)人,嘉慶進士,官淮安府學教授,論詞推崇周邦彥,崇尚雅正,強調寄托,要求作品以隱約迷離的手法,通過刻畫景物,抒寫“身世之感”、“家國之憂”。是繼張惠言之后常州派最重要的詞論家,著有《味雋齋詞》、《詞辨》、《介存齋論詞雜著》|《晉略》,并編有《宋四家詞選》。
江左名家---幾首非主流古詩詞
江左三大家
吳偉業、錢謙益、龔鼎茲
吳偉業: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大云道人,為婁東詩派開創者。
已過才追問 相看是故人。
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剖卻心肝今擲地,問華佗解我腸千節。
錢謙益
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
“陽羨派”領袖:陳維崧
陳維崧,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陽羨派領袖。與吳兆騫,彭師度同被吳偉業譽為“江左三鳳”。
話到英雄失路,忽涼風索索。
男兒生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著有《飲水詞》
山一程,水一程。
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識得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京華三絕”之一:顧貞觀
清代“倚聲家老杜”:蔣春霖
蔣春霖(1818~1868)晚清詞人。字鹿潭,江蘇江陰人,寄籍大興。咸豐中曾官至兩淮鹽大使,遭罷官。一生潦倒,后因情事投水自殺(一說仰藥死)。早年工詩,中年毀詩而一意于詞,與納蘭性德、項鴻祚有清代三大詞人之稱,所作《水云樓詞》以身遭咸豐年間兵事(太平天國運動及第二次鴉片戰爭),特多感傷之音,有”詞史“之稱。詩作傳世僅數十首,稱《水云樓燼余稿》。
木蘭花慢·江行晚過北固山
泊秦淮雨霽,又燈火,送歸船。正樹擁云昏,星垂野闊,暝色浮天。蘆邊夜潮驟起,暈波心月影燙江圓。夢醒誰歌楚些?冷冷霜激哀弦。
嬋娟,不語對愁眠,往事恨難捐。看莽莽南徐,蒼蒼北固,如此山川!鉤連更無鐵鎖,任排空墻艫自回旋。寂寞魚龍睡穩,傷心付與秋煙。
文廷式
蝶戀花
九十韶光如夢里。寸寸關河,寸寸銷魂地。落日野田黃蝶起,古槐叢荻搖深翠。
惆悵玉簫催別意。蕙些蘭騷,未是傷心事。重疊淚痕緘錦字,人生只有情難死!
晚清“四大詞家”之一:朱祖謀
夜啼
春云深宿虛壇,磬初殘,步繞松陰、雙引出朱闌。
吹不斷,黃一線,是桑干,又是夕陽、無語下蒼山。
溫庭筠
一尺深紅蒙曲塵,天生舊物不如新。合歡桃核終堪恨,里許元來別有人。
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