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刈麥中的貧婦人為什么(觀刈麥表達百姓矛盾痛苦)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觀刈麥中的貧婦人為什么,以及觀刈麥表達百姓矛盾痛苦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白居易的《觀刈麥》賞析
詩的開篇交代了時間和環境。“農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生“人倍忙”的五月。
開頭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后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可是沒有人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民的悲哀。
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么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饑。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通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著飯籃子,小孫兒提著水壺,他們是去給地里干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務,而后做飯;小孫子跟著奶奶、媽媽送飯時一起到地里。她們是要在飯后和男人們一道干下去的。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著大地,背對著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著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干,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
詩句通過一個貧婦人的描寫,從她被捐稅弄到無法生存,只能以拾麥穗為生,這比全家忙于收麥者更貧苦的人。她左手抱著一個孩子,臂彎里掛著一個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撿人家落下的麥穗,這樣做十分累,收獲卻很少。但她沒有辦法,當時正是收麥的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作別的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人家,只是后來讓捐稅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土地都折變了,致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讀者可以想象:現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樣,無地可種,只能以拾麥穗為生。
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觀刈麥中通過這個貧婦人的形象,詩人想告訴我們什么?
諷刺了當時社會地位的差距,生動刻畫了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的生活狀態,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于詩人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
觀刈麥 白居易貧婦人 抱子 懸敞筐的原因
當時戰亂不斷,繁賦重稅,貧婦人家里的糧田都被征收,收麥的季節抱著兒子守望在麥田旁邊是為了等待收麥子結束后,在麥地里拾撿收割遺留的麥子回去充饑,放到掛在臂膀上的敞筐里,帶著兒子可能是因為丈夫被征兵的征走了,家里無人照看。
觀刈麥中的貧婦人為什么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觀刈麥表達百姓矛盾痛苦、觀刈麥中的貧婦人為什么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