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為什么要去請求留宿(王維為何隱居)
大家好,關于王維為什么要去請求留宿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王維為何隱居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王維的小故事
1、少年膽識
王維很小的時候便很有膽識。相傳,有一年,知縣看到書上有記載說,當地大山里有一種石膽,吃了可以長命百歲。于是,他便下令讓老百姓去找。
可大山里根本沒有這種東西,所以百姓們找不到。知縣很生氣,硬說是老百姓把石膽私藏了起來,很多人因此被抓進監獄。幼小的王維不忍心看見鄉親們受苦。
就撿了幾塊石頭交給知縣說:“石頭有的是,可沒有石膽。”知縣大怒,呵斥他說:“書上有記載,怎么可能沒有呢?”
小王維不慌不忙地說:“龍和鳳凰書上也都有記載,可您能找到么?”知縣無話可說,只好收回了尋找石膽的命令,并把因此入獄的人們都放了出來。
2、一舉登第
開元七年(719),19歲的王維入京參加京兆試,事先得知,太平公主已命考官將一同應試的張九皋定為此次的京兆“解頭”(即第一名)。
王維本想憑真才實學奪魁,得知此事后,深感不安。當時的王維已是小有名氣的詩人,廣泛結交文人雅士和一些達官貴人。他來到岐王府中,將此事告訴了岐王。
請求岐王能說動公主改變主意。岐王讓王維先從以往的詩作中選取佳作,抄錄成卷,再作琵琶新曲一首。幾天之后,王維前來王府。岐王給他換上華麗的衣服。
帶他來到太平公主府第。公主設宴款待岐王,并安排樂舞助興。此時,岐王讓人將王維傳了進來,王維獻上一首自譜新曲《郁輪袍》。公主聽罷,極口稱贊。
岐王又將王維事先抄錄好的詩卷奉上,公主閱罷,又是一陣驚奇。因為這些詩篇都是太平公主日常朗誦的詩篇,本以為俱是古人佳作,未料想出自王維筆下。
岐王開口對公主說道:“近日京兆試,若得此生為解頭,誠所謂國之精英。”公主聽罷,急忙問為何不讓其應舉。岐王答:“此生不得首薦,所以不愿應試。
據傳聞貴主已諭京兆試官,將解頭擬定為張九皋。”公主聽罷,笑道:“哪里是我的安排,無非是受人之托罷了。”
然后,對王維說:“此次解頭,非你莫屬,我當為你助力。”王維起身拜謝。京兆試畢,王維得中解頭,一舉登第。
3、王維對對聯
傳說唐代詩人王維,有一年進京趕考,傍晚的時候走到一處荒野,荒野上只有一座小茅屋。王維在門外敲門,過了半天,一位年輕的姑娘出來開門。
王維把要留宿的想法和姑娘說了,姑娘聽了之后微微一笑,說道:“我爹爹說了,讓來的客人對對聯,如果對上了,就可以留宿,如果對不上,恕不接待。”
王維一聽,馬上來了興趣,一口答應,并且催促姑娘抓緊時間出題。姑娘吟道:空空寂寞宅,寡寓安宜寄賓宿?王維一聽,這個上聯字字都是寶蓋頭,一時想不出來,覺得有點為難。
他正在那里苦思冥想,姑娘見他不做聲,就說;“堂堂一位文人,連個對聯都對不上,怎么進京趕考啊?”說著進去把門關上了。
王維很無奈,只好在黑暗中繼續趕路。黑夜中不認識路,又是在荒郊野外,這可怎么辦啊?王維很焦急,情急之中,他居然想到了下聯,于是又匆匆返回敲門。
姑娘開門見還是他,有點詫異,但還是聽他把話說完。王維這次昂首挺胸,十分自信地說出了下聯:迢迢逶迤道,適逢邂逅遇迷途。姑娘聞后,連連稱妙,于是把王維迎進家中,盛情款待。
4、堅守氣節
安史之亂(755―762)中,安祿山攻陷了長安,俘獲了一大批尚未逃走的官員,王維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的王維,官職并不算太高,但其在文人中的名氣很大。
安祿山為了籠絡人心,便費盡心思想要收買王維為其所用。他把王維軟禁在普施寺,派手下的謀士輪番到寺院勸說王維。王維偷偷地托人在外面找了些瀉藥吃了,想就此因病蒙混過關。
在此期間,安祿山在洛陽的凝碧池大宴手下的將領,并讓原來唐玄宗皇宮中的一些梨園弟子表演。可這些梨園弟子看到國破家亡,悲傷不已,無心演出。
其中有一個叫雷海青的人,還把樂器重重地扔在了地上,面向西方號啕大哭。安祿山一怒之下命令手下把雷海青亂刃分尸。王維知道此事后,哀傷不已,見景生情,就寫了一首《凝碧詩》。
王維后來還是沒能逃過叛賊的威逼,被迫出任了偽官。但這首詩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甚至都傳到了肅宗那兒。
大唐軍隊剿滅叛賊之后,朝廷對在叛亂時期出任過偽官的文人嚴加處分,而王維卻由于其《凝碧詩》而得到了皇帝的寬恕。
5、王維買藥
王維年輕時不僅文才出眾,而且儀表堂堂,很多人登門求親,都被他婉言謝絕。有一次他偶染小疾,上街買藥時看見藥店柜臺后坐著一位容貌秀麗的素雅少女,心中稱奇,便想試其才學。
于是上前問道:“姑娘,今日小生忘帶藥方,望姑娘指點一二。”姑娘答道:“可記得藥名?”王維問道:“一買宴罷客何方?”姑娘一怔,但馬上莞爾一笑:“酒畢宴罷客‘當歸’。”
便將身子一扭,去藥櫥取藥。王維又接著問:“二買黑夜不迷途。”姑娘頭也不回答道:“夜不迷途因‘熟地’。”王維繼續問:“三買艷陽牡丹妹。”姑娘回道:“牡丹花妹‘芍藥’紅。
就這樣,姑娘用10種藥名巧妙回答了王維提出的10個問題。王維被她的才思折服,愛慕之情油然而生。回去后,內心仍無法平靜,便提筆寫了首詩,叫書童拿上“藥方”再去買藥。
書童來到藥店,將藥方遞給了姑娘。姑娘展開一看,是一首謎詩:“二者缺一真可嘆,書房偏又無石硯,金童身邊少玉女,晴天無日煩心添。”
姑娘斟字酌句,原來是“一見鍾情”,不禁兩腮飛紅,連忙問書童:“那公子是誰?” 書童答道:“是大名鼎鼎的詩人王維!”
姑娘才剛對買藥書生產生好感,一聽是王維,心中更喜,便也回了首詩,讓書童帶回。王維接到回信急忙展開看:“一月一日喜相逢,二人結緣去問僧。竹林深處見古寺,伊剛張口人無蹤。”
王維乍一看,心頓時涼了半截,再一琢磨,不由會心一笑。后來,他便和這位姑娘喜結良緣,兩人琴瑟和鳴,一唱一和,羨煞旁人。
31歲的王維正要當爹,上天又奪走了他生命中的摯愛——妻子因難產而死。一顆心,頓時從天堂墜落到地獄。哀莫大于心死,中年喪妻,老而無子,王維此后30年獨居,終身不娶。
王維本在做官卻為什么隱居避世?
王維有首名為《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的詩,其詩曰: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河東王氏是當地望族,所以,王氏子弟走的都是科舉至仕之路。王維在一眾王氏子弟中,算是佼佼者,他于于開元十九年(731年)考中埋,并被欽點為狀元,其后,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
王維之所以出名,并不在于他的狀元及第以及官場沉浮,而是在于他的詩歌與繪畫。王維是個文藝全才,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王維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比如,大家熟悉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全詩將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很好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
還有他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全詩緊扣一“靜”字著筆,用花落、月出、鳥鳴等活動著的景物,突出地顯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靜,生動地勾勒出一蝠“鳥鳴山更幽”的詩情畫意圖。
王維詩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稱其“名盛于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迎,寧、薛諸王待若師友”(《新唐書》本傳)。唐代宗李豫就曾對王維之弟王縉這樣評價過王維,“卿之伯氏,天寶中詩名冠代,朕嘗于諸王座聞其樂章”,并稱其為“天下文宗”(《答王縉進王維集表詔》)。
也許是由于太專注于寫作與繪畫了,在仕途上的進步并不順利,還不如他的弟弟王縉風光。王縉與他是同科進士,授侍御史。協助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亂,歷任太原尹、河南副元帥、河東節度使,兩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
王維的人生是個矛盾體,一心求仕的同時,還不忘參禪悟理、學莊信道,他的人生,全靠詩名支撐著不倒。王維五十五歲時,一件意外事情的發生,讓他的人生又涂抹上一筆暗色。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至德元載(756年),長安被叛軍攻陷,王維被捕后被迫出任偽職。
王維仕偽,雖然是被逼無奈之舉,但終究是氣節未保,所以,安史之亂平息后,王維因仕偽被下獄,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但是,一因他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向李唐表了忠心,二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只受到降級處理,改授太子中允。
經此一劫,王維,開始害怕做官了,但是,如果辭官隱居,又沒有薪水,生活沒有保障,聰明的王維選擇了吃空餉,占著茅坑不拉屎,雖做官,卻不問政事,跑到終南山下過起了半官半隱的生活。由于他的詩名太盛,在朝中的工作也無關軍國緊要,所以,當局也對他的消極怠工也就睜只眼、閉只眼。
也許是得益于終南山的靈秀之氣,王維去世得非常安詳。“臨終,作書辭親友,停筆而化(《唐才子傳·卷二》)。”上元二年(761年),王維逝世,享年六十。臨終前,他一一作書向親友辭別,從容地將這一切做完,才安然離世。
王維放著好好的工作不要,為什么跑去隱居?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王維,字摩詰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為凈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凈,沒有染污的人。
王維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死后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號。
王維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據王維寫的《請施莊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王維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熏陶。
而在其生活的時代,佛教繁興。士大夫學佛之風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使得生活舒適的王維自然向往佛學中的境界,所以他一生幾度隱居,一心學佛,以求看空名利,擺脫煩惱。
同時在唐朝期間,社會上佛道兩教都是我國歷史上極為盛行的時期,開元盛世所帶來的生活水平提高,衣食無憂,使得人們更多的進追求精神上的滿足。
特別是上層階級更上尋仙隱居成風,同時代著名的李白、杜甫等,都有過入仙修行的行為。
安史亂前,其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我想多了解一下王維,尤其是他的歸隱
王維,帶著滿滿的筆墨氣息,生于武則天元年。在王維很小的時候,便展現出了他的才華。從幼年時期便十分聰穎,在才能上有著過人之處。從小聰明好學的王維,飽讀詩書,刻苦學習。
早年的王維也充滿了報國的志向,也曾經渴望建功立業,這是那個時代所有士大夫共同的愿望。王維之所以后來隱居山林,潛心修佛,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對當時的朝政極為不滿。尤其是在他的好友曾擔任過宰相的張九齡被排擠不得不被貶很遠地方之后,王維決意要歸隱山林。
中國古代士大夫向來如此,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居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仕途順利的時候渴望能夠更進一步,建功立業忠君報國;仕途不順的時候就渴望能夠回歸山林,修身養性。王維也是如此。
作為山水田園詩的代表詩人,王維的詩歌內容除了抒發自我經歷的感慨,對祖國壯麗山河的描繪之外,極少有內容直接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這一點他和李白杜甫,有著不小的差距,同時這也體現出了佛教對王維思想的影響。
擴展資料
出仕后,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
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一直過著舒服的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卷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后卻成了嚴重問題,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幸其在亂中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
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隨皇帝出逃)的求情,懇請將其官職等換其兄性命,王維才得免于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后,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作者為何要去外地???
詩人因身在異鄉,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子無親。 作者是王維,做官啊什么的都要離家的,并且王維擅長作詩及畫畫,肯定經常在外面游山游水的,不然也沒有那么多素材。
關于王維為什么要去請求留宿和王維為何隱居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