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從唐朝開始人們喜歡牡丹花(為什么從唐朝開始人們喜歡牡丹花的原因)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為什么從唐朝開始人們喜歡牡丹花,以及為什么從唐朝開始人們喜歡牡丹花的原因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為何唐朝人盛愛牡丹
在唐朝,牡丹成為富貴的象征。
從唐代官服顏色談起,唐代的朝廷官員以服飾顏色區分品級,三品以上大官的官袍為紫色,五品以上的官員服紅色,六至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而白色是未入仕、尚未考取功名的平民所穿,故稱白衣。因此唐人在觀賞顏色鮮艷繽紛的牡丹時,自然也產生了“貴紫賤白"的傾向。
到了晚唐,牡丹成為當時人們懷念的象征,更代表著昔日的盛唐榮光。晚唐的社會經濟不再像盛唐時穩定,人們也沒有閑情逸致欣賞名貴的牡丹。晚唐至五代十國的詩人更多地用牡丹,來感嘆這物是人非的情景,也道盡盛唐長安城受唐末戰亂所毀的哀戚。
擴展資料:
牡丹在唐詩中的流行:
唐詩中直接描述牡丹的詩篇達到204首之多,從時間來看,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是反映牡丹發展的重要線索。
在204首牡丹詩歌中涉及的詩人有93位,盛唐之前沒有;盛唐時期有5位詩人,留下7首牡丹詩歌;中唐時期有32位詩人,留下84首牡丹詩歌;晚唐時期有32位詩人,留下71首牡丹詩歌;五代時期有24位詩人,留下42首牡丹詩。
由此可見,盛唐是唐人對牡丹之愛的開端,發展到中晚唐時期,形成高峰,而直至五代,仍有牡丹之風殘留。
為什么自唐朝以來大家都喜歡牡丹
是因為在唐朝開元時,天下太平,據傳長安的牡丹盛開,而唐玄宗在內殿觀賞牡丹時,問詠牡丹的詩是哪一首,而陳修秉奏,當然是李正封“天香在染衣,國色朝酣酒”。牡丹由此起便擁有“國色天香”美譽,而歐陽修又有詩云“天下真花獨牡丹”,因得以上二人詩贊及當時的物象,所以牡丹便成為“富貴”的象征。“牡凡”圖是“富貴”的祝福。
據說有一幅出自唐朝貞觀年間牡丹圖,畫工堪稱一絕,畫上牡丹栩栩如生,畫中那盆鮮艷的牡丹仿佛在一瞬間開放,上面還有唐太宗皇帝(李世民)貞觀的手跡,價值連城。
晚唐人眼中的牡丹花,為何會如此的高貴,老少皆喜?
我們都知道牡丹花是唐朝的國花,最鼎盛時,在長安城里城外,上到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處處可見各色牡丹。特別是到了晚唐人的眼里,牡丹已經成了富貴的象征,誰家養好了牡丹,誰家必然是要發家致富走大運的。那為什么牡丹會變成老少皆喜的國花?主要還是皇帝喜歡,國之所向,老百姓才都跟風。
宮里的人喜歡牡丹,其實是從隋朝時期開始的,當時的隋煬帝是出了名的喜歡享受,而且他特別喜愛觀賞那些奇花異草,沒少讓手底下的人幫他滿世界搜羅。這個時候,山里的野牡丹就到時候出場了。剛好牡丹被獻到皇宮時,正是春末夏初,該開的花都開完了,皇家的御花園里,滿是新綠,卻是少了點別的顏色。
可牡丹花成功地打破了這種局面,讓略顯清冷的花園里,多了無數生機。隋煬帝那叫一個歡喜呀,不僅大大地賞賜了進貢的人,還命人將牡丹多種一些在皇宮中。久而久之,宮里便到處都能看見牡丹花了。
等到了唐朝,唐朝的皇帝更是喜歡牡丹,認為這花比別的花多了一絲風骨,總是傲立于百花凋零之季。而且這花開得也比別的花奔放大膽,這不就正適合唐朝人的作派?所以唐朝皇帝也開始讓人大力種植牡丹,甚至舉辦各種賞花大會。底下的人為了迎合皇帝,自然會絞盡腦汁,培育出各種各樣的牡丹,甚至一傳十,十傳百,人人都開始種點牡丹,畢竟皇家人喜歡。
在唐朝中期時,道門中人見獵心喜,看大家都喜歡牡丹,干脆借著牡丹是從山中來的原因,把牡丹認作了自己的傳道之花。任何時候,任何事物只要既被上層人士喜歡,又被賦予了精神上的意義,那這個東西的價值就不可估量了。所以牡丹花一時之間成為了人人追捧的寶貝,為了擁有一株漂亮的牡丹花,人們不惜花重金購買。甚至還出現了倒賣牡丹花的販子,專門在各處搜羅珍貴的品種來待價而沽。
那時候,人人除了種牡丹花,還戴牡丹花,甚至制作各式的牡丹花物品,小到配件,大到服裝家具裝潢,牡丹花儼然成了唐朝的國花。
到了晚唐時期,牡丹花幾乎已經成了每家每戶必種的花卉,成了皇權富貴的象征。老百姓們人人以養了牡丹花而自豪,皇宮中也牡丹成群,就連城中鄉間的道路兩旁,也種滿了各色牡丹。甚至有時候舉辦賞花大會,百姓們都會拿著自家的花去競選,這要是被選中,后被哪位貴人買了去,豈不是既得了名又得了利?
這個就是為什么晚唐的老百姓人人都喜歡牡丹花的原因,皇家的人喜愛,道教的人推崇,達官富貴都買,在如此的風氣下,老百姓當然要跟風,去迎合大眾的喜好。一邊說著牡丹的好,一邊自己種著牡丹,畢竟這是全國大部分人的意志,普通老百姓只有跟著照做的份兒。
所以大家看到了宋朝,皇帝更喜歡梅花,這不整個國家的老百姓,又都忘記了以前的牡丹,開始一個個贊揚梅花去了嗎?
關于為什么從唐朝開始人們喜歡牡丹花和為什么從唐朝開始人們喜歡牡丹花的原因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