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為什么愛柳(愛上古詩的詠柳)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古代詩人為什么愛柳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愛上古詩的詠柳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詩人對柳的情結是什么啊
1、以柳贈別
柳,諧音“留”.古人送別多用“折柳”,表示離人的難言難分之情.“折柳”贈別之風,尤其是在唐、宋朝時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為贈別的代稱.
《陸太祝》中的“新知折柳贈,舊侶乘籃送”,寫的就是以柳贈別之情.北朝樂府民歌“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寫的也是以柳贈別之情.《詩經·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是以楊柳婀娜多姿的美景,反襯征夫離鄉背井、拋妻別子的哀愁
2、以柳言愁
人遇悲心事,景暗萬念灰.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他的《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堪稱愁景寫愁情的千古佳句.詞人在這里設想,人生最痛苦的莫過于酒入愁腸,夢醒時分竟不知身在何處.詞人在這里勾勒了一幅“清秋圖”:曉風輕拂、殘月朦朧、楊柳依依,曉風、殘月、楊柳三個意象羅列,構成一幅哀愁的景觀,引起人們對詞人深秋旅途的無限遐想:一舟臨岸,但見習習曉風輕拂蕭蕭楊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枝頭,風景之凄涼,客情之冷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清秋圖之中.真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讀后令人倍感黯然神傷.
3、以柔為美
柳的形體特征,具有陰柔之美.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詩句,寫的就是柳的這種內在特質之美.“見芙蓉懷媚臉,遇楊柳憶折腰”,這里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通過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體之美.因為柳“細、長、柔”的內在特質之美,恰與古代人們對女子的審美標準是統一的.尤其是宋代詞人繼承發揚了這一審美傳統,涌現了大量陰柔之美的婉約詞作.
柳樹 以折柳表惜別.
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如 1987 年曾考過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后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
為什么古人喜歡楊柳
楊柳的千種風姿,萬種風情,無不洋溢著詩意。
歷代文人墨客尤其寵愛它,以柳入詩的大概不下幾千首。成為千古名句的就有陶淵明的“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賀知章“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劉禹錫的“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韓愈的“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高鼎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毛澤東的“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楊柳走進詩詞,為詩詞增色;詩詞裝扮楊柳,使楊柳傳情。
“指青青楊柳,又是輕攀折。動黯然,知有后會甚時節”,“西城楊柳弄輕柔。動離憂,淚難收。
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將離恨付楊柳,一片煙水凄迷中,有著太多太多的離愁別恨,濃郁得讓人透不過氣來,難怪“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詩經》為什么會對“柳”字情有獨鐘?
詩歌中的“柳”字有豐富的內涵。
柳意象是中國詩歌中出現頻率極高而蘊含極豐富的植物意象,是一種蘊含著集體無意識的原始意象,積淀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國文學的特有風貌。柳意象的形成亦是如此,它發軔于《詩經》,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柳意象在六朝形成的原因可從從別離、相思、鄉思、時間意識等方面審視。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之中的吟詠,楊柳飄揚春風蕩。影響了歷代的詩人,“楊柳依依”也被歷代詩人所鐘愛,“浮云玉葉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蕭子顯《燕歌行》)“桂華殊皎皎,柳絮亦霏霏”(劉孝綽《校書秘書省對雪詠懷》);“雜桂還如月,依柳更疑星”(陳后主叔寶《宴光璧殿詠遙山燈詩》);“春心自浩蕩,春樹柳攀折。共此依依情,無奈年年別”(江總《折楊柳》);“含露桃花開未飛,臨風楊柳自依依” (隋煬帝楊廣《四時歌·東宮春》)等。柳的意象,已潛移默化的進入詩人的心靈,當詩人創作時,它便涌上心頭。
柳的字面意思再明白不過,詩人的創作中卻往往不是引用其中的字面意思。民間有“折柳贈別”風俗的影響。六朝時期社會動蕩,人生離別也就成了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柳與人之間已具備“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情況下,人們就非常樂意把柳當作情感的寄托物和負載體。親朋別離,折下一條細柳枝,什么話都不說,便表達了送者對離別者戀戀不舍的挽留之情,也希望離別者不論走到哪里,都要像柳那樣成活發達,隨遇而安,更希望能把故友的綿綿情絲永遠留在心里,早日歸來。
樂府詩云“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便是書寫離別行旅之苦,路邊折枝相送,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幽幽桂葉落,馳道柳條長。折榮疑路遠,用表莫相忘”(顧野王《芳樹》)。“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隋雜曲歌辭《送別詩》),“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等,或希望遠行人早日歸來,或希望友誼長存,即使在很遠的地方也不要忘記。漢代出現了第一首專門反映折柳送別的《折楊柳行》,六朝時則有30多首,還出現了《月節折楊柳》這樣十三首連在一起的組歌,并由樂府歌詞發展到文人的專門創作。六朝時僅梁就有劉邈、簡文帝蕭綱、元帝蕭繹等人寫了《折楊柳》。也許折柳贈別更合六朝文人高雅飄逸的心態,故而反映折柳贈別的詩在六朝大量產生。
至于為何形成“折柳贈別”,當時還有折梅贈別的習俗。賀徹《賦得長笛吐清氣詩》中的“柳折城邊樹,梅舒嶺外林”是互文,意思是城邊的柳樹梅樹被折來送別,只有嶺外的梅柳才能舒適地生長。陸凱《贈范曄詩》中“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則是折梅表離別之情的名句。但折梅贈別遠不及折柳贈別繁盛,這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柳比梅種植普遍得多,便于就地取材;二是柳枝弱,枝條長而下垂,容易攀折。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原因讓柳成為詩人詞客的常選意象。
“柳”與“留”、“絲”與“思”、“絮”與“緒”諧音。中國人善于使用諧音表達情感,柳及其相關物的這種諧音便易于成為表達情感的媒介,這在詩歌中大量存在。“垂絲被柳陌”(盧思道《贈劉儀同西聘詩》)、“懸絲拂城轉”(岑之敬《折楊柳》)、“柳絮時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蕭繹《和劉上黃春日詩》)等都可以有諧音雙關之意。何況“,柳”還有聚之意《周禮天宮》“柳轂”注疏:“柳者諸色所聚。”《釋名·釋喪制》“柳車”注疏:“柳,聚也,眾飾所聚,亦其形僂也。”“聚”也就是留聚的意思。
柳意思詩人生活環境中的常見之物,易于入詩。“無心插柳柳成蔭。”不管是屋前“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陶淵明《擬古詩》),還是園邊“折柳攀場圃,負綆汲潭壑”(鮑煦《秋夜詩》);不管是路邊“桃林方灼灼,柳路日瞳瞳”(梁簡文帝蕭綱《樂府上之回》),還是水邊“柳條恒拂岸,花氣盡薰舟”(梁元帝蕭繹《赴荊州泊三江口詩》)、“垂柳覆金堤,蘼蕪葉復齊”(隋煬帝楊廣《昔昔監》)都有柳樹垂拂。詩人看的多了,也就容易引起他們的感情波動,成為了他們的審美意象。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專為詠柳所作詩句,最能表現此點。
落絮游絲亦有情”(杜甫《白絲行》)。柳還具有獨特的表現性。““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垂柳枝條的形狀、方向和柔軟性本身就傳遞了一種被動下垂的表現性。柳絲柔長,象征情意綿綿;紛舞不定的柳絮又與游子飄零、分離時的離情別緒飛揚合拍;柳枝下垂,跟感慨離別時的人們那壓抑低回的情態同構。柳的這種獨特表現性使其具有獨特審美性,讓柳看上去便有了一種自然的“悲哀”。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秦觀“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韋莊“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其中字里行間盡是無盡悲涼之情,以柳之意象渲染哀情,只使得悲哀之情更顯幾分悲哀。
柳是春天之物,其榮枯很容易使人產生一種歲月流逝的滄桑之感。這樣,柳不僅具有離別相思、鄉思等象征喻義,而且還具有時間象征喻義。陸游“夢斷香銷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歲月流逝,四十年物是人非,沈園之中的老柳見證了歲月變遷之中無盡的滄桑與悲涼,是過往歲月的見證,是時間的喻義。“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陸游:《釵頭鳳》)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悠悠歲月之中,無盡變換無盡離別無盡悲歡,唯有依依垂柳做了那歲月的忠誠見證。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柳以它無與倫比的特性,為無數文人騷客所喜愛所推崇。柳以它豐富的情感以及文化底蘊,使之足以表明意象在詩歌之中的靈魂作用。
為什么古人寫離別總是喜歡用“柳”這個意象?
? ? ?送別詩是古代詩歌中重要的一種詩歌樣式。而在這些送別之作中,“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關于折柳送別的詩歌數不勝數。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人為什么如此熱衷于以柳寫離開,我因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 ? ?第一個原因是“柳”與“留”諧音,詩人借此“雙關”來表達對離人的依依不舍和永不忘懷,這也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解釋。如王之渙《送別》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等。
? ? ?第二個原因是柳樹的生命力很強,“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正如清朝褚人獲在《堅瓠廣集》中提出:“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愿耳。”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所以折柳送別也就蘊含了希望離人能夠隨遇而安,在異鄉可以頑強地生活下去的意思。
? ? ?第三個原因是表達詩人對于即將遠行之人萬事順遂、旅途平安的美好祝愿。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古人視柳樹為可以辟邪驅鬼,行人帶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以此確保旅程的平安。
? ? ?由此可看折柳相送并非是詩人隨意而為之,而是古代社會人們淳樸重情的一種外在表現。這其中融入了詩人對于離人濃烈的不舍、思念和祝福,頗有浪漫主義色彩。
被經常用在古詩中的柳樹,于古人而言有什么寓意?
“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樹無與倫比的適應性使之成為我國古往今來祖國大地上最普遍的樹種之一,是人們所接觸的自然物中熟悉和常見的。這種備受人們喜愛的樹木,在我國古代文學中留下了鮮亮的一筆,成為文人騷客們非常重要的吟詠對象。
一、中國文人喜愛柳樹的情結
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詩句,在那個時代,柳樹就已經成為人們詩歌吟唱中重要的意象。在后來的文學作品中,文人更是賦予柳樹極大的熱情。
柳樹在古代文化中常讓人聯系起清明、寒食節。古人有清明禁火插柳的習慣。晉文公重耳曾在清明節寒食戴柳來紀念被火燒死的介子推。插柳的風俗一說是紀念神農氏“教民稼穡”;另一說是用來預報天氣,古諺云:“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黃巢起義時曾經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
東晉陶淵明先生在自家門前種了五棵柳樹,與柳朝夕相伴,自號“五柳先生”,并曾寫下了流傳千古的《五柳先生傳》。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沿河岸邊植柳樹,并以本姓賜之,稱“楊柳”。唐代更有愛柳成癡的“柳癡”柳宗元曾在失意時寫下:“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蔭當覆地,聳干會參天。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借柳樹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明末清初大作家蒲松齡的故鄉有一條柳泉,蒲松齡在泉邊栽柳,在這里設茶采風,自稱“柳泉居士”,寫下了千秋奇書《聊齋志異》。
二、柳樹多和送別有關
古詩中,文人多以柳樹為意象抒發送別之情。“柳”字與“留”字讀音相同,“柳樹”就是“留樹”。早在漢代,人們有折柳送別的風俗。漢代長安人送別親友,一般都要送到灞橋,并折下橋頭柳枝相贈,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久而久之,“灞橋折柳贈別”便成了一種特有的習俗,“折柳”也成為送別的代名詞。
詩仙李白有詩《憶秦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隋代無名氏有《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王之煥《送別》:“楊柳東風樹,條條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唐代王維作千古送別詩《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該詩仿佛一部以柳樹為舞臺背景的短劇:瀝瀝春雨后,在古色古香的驛站旁,柳樹剛剛長出新綠的嫩葉,珍重的友人即將遠行。詩人手持一杯鄉中之水所釀的美酒依依惜別。當時“此辭一出,一時千百傳誦,至為三疊歌之”,所以此詩的另一題目為“陽關三疊”。
另一位唐朝詩人李商隱也曾作過許多關于柳樹的詩。《離亭賦得折楊柳》就是其中一首:暫憑尊酒送無聊,莫損愁眉與細腰。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
柳樹,作為自然景物的特征,反映著人們的行為和心情,成為承載著人們感情的寄托。柳的各種神韻被人們賦予了各種意象特征和人文意識,成為古代文學中的一個重要意象,在古代文學中留下了自己獨特的印記。
古代詩人為什么愛柳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愛上古詩的詠柳、古代詩人為什么愛柳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