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么喜歡文天祥100(為什么喜歡文天祥這個人)
很多朋友對于你為什么喜歡文天祥100和為什么喜歡文天祥這個人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文天祥是一個怎么樣的人?(100字)
南宋末年,面對歷史的必然,面對無力回天的大宋王朝,面對忽必烈的利誘,文天祥做出了最決絕的選擇,讓所有人都膽戰心驚的選擇,在旁人仰視的目光中,完成自己生來的使命?!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他此生最準確的注解。
假設文天祥若變節,覆巢完卵,大可自保,在“時務”面前,他視而不見,正因如此,中國的歷史才多了幾分慷慨淋漓,多了幾分浩然正氣,多了幾分不朽的尊嚴。蒙古人征戰南宋初始時是侵略者和屠殺者,后來才融合成為統治者。古人在當時是看不到后世的發展的,處于文天祥的角度奮起抗戰,保家衛國是應該值得肯定的。在現代人眼里這是改朝換代,但在他們眼里卻是民族戰爭,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去強求文天祥的民族理念?,F代社會的政治環境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根本就是兩回事,所以是不能相提并論的?!耙簧骋皇澜纾蝗~一菩提。”正是有了很多個像文天祥這樣的英烈先賢,才撐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梁。
后人懷念文天祥原因是什么?
因為文天祥是一位十分愛國的詩人,抗元的名臣,也是一位民族英雄。
1、元朝拿文天祥的妻子家人,作為威脅,奉勸文天祥能夠成為元朝的一員,但是文天祥還是沒有答應,在二十多天后,元朝也一直沒有成功勸降文天祥,元朝的君王也就隨之失去了耐心,所以就命令人把文天祥殺了,文天祥死后,元朝的君王以國禮相待,并且讓文天祥的后人得以保全。
2、后來在歷史上,一直到明朝的初期,文天祥的后人也成為了明朝的名家,幫助朱元璋反抗元朝。隨后的數百年間,文天祥被后人立碑建廟,成為愛國的典范,他那堅貞不屈的義舉,也一直影響著我們后人,成為歷史最濃厚的愛國人士之一,而被后人所銘記。
擴展資料:
1、文天祥(南宋末期政治家、詩人、抗元人物和民族英雄。初名云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后,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在殿試中被宋理宗欽點為狀元,御賜表字宋瑞,后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在宋朝最后被封為信國公,故稱文信公或文信國,官拜少保,故稱文少保。
2、宋亡后,被元軍俘至大都(今北京),忽必烈親往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就義。與陸秀夫和張世杰等人并稱“宋末三杰”。又與謝枋得、袁繼咸等人并稱“江右三山”。明景泰七年,謚忠烈。
文天祥為什么受到人們的尊敬?你怎樣評價他?
文天祥的歷史地位在當代人多元化的價值取向中如同他所處的時代一樣動蕩,好像教育部新編撰的《歷史大綱》就將岳飛、文天祥從民族英雄降格為什么“杰出人物”。
共產黨講究唯物主義,而且還是歷史唯物主義,即如此,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就應該把他放在,其實應該說還原回他所處的歷史環境中去。
文天祥,寶佑四年狀元,其文采在他的大量詩文中可見一斑,憑此就值得我們佩服。
南宋末年,中原動蕩不安,夷狄交相侵略,國家危難深重,朝廷偏安江南,國家勢力弱小,伯顏南下攻宋勢如破竹,蒙人所過之處血流成河。面對亡國滅族之災,文天祥所表現出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正義給歷經恥辱的南宋王朝挽回了多少顏面,給后世的仁人志士遺留了多少民族精神的財富。
時勢能造就英雄,英雄卻難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這也是英雄的孤寂和英雄的悲戚吧。
古有“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之思想,想來文天祥時代從真命天子到王公大臣,無一不“擁贊”并身行力踐此說,獨文天祥“愚忠”“不化”,即便十余次出生入死,即便飽受牢獄之災,即便故國覆滅,即便妻女為奴,即便高官相誘,依然“冥頑不化”。
因戴了個“民族英雄”的帽子而備受爭議的岳飛留下的名言是:“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與“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異曲同工,此之謂大丈夫。文天祥同樣以氣壯山河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及氣勢磅礴的“正氣歌”而光照日月,千古流芳。
該怎樣理解“民為重”?就像文明不能大于一切一樣,人民也不能壓倒一切。若是岳飛“以民為重”與秦檜同流合污,若是文天祥“以民為重”卑躬屈膝,若是于謙“以民為重”趨顏附會,若是鄭成功“以民為重” 廣開國門,若是戚繼光“以民為重” 割地求和,若是劉胡蘭、五壯士、秋瑾等人都“以民為重”而奴顏媚骨,中國就能免遭侵略和戰爭了嗎?百姓就能解脫與水深火熱了嗎?如若那樣,華夏也不要提什么文明史了,根本就是一部侏儒(因為跪著)史。
若講“以民為重”,共產黨在驅逐出日寇之后為什么還要進行“國內革命戰爭”?此舉就沒有涂炭生靈、置人民于水火之嫌嗎?
(我覺得國家從來就沒有真正的主人,沒有真正的人民,只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只有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什么剩余價值,什么必要的社會扣除,不過是鴨子和扁嘴兒的區別。)
社會和歷史的更替與進化肯定是以汪洋血淚與錚錚白骨作為祭奠的,譚嗣同的愿為變法做第一流血犧牲人就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說文天祥的“但求義死不求茍生”在今世來說是不合時宜的,是自私自利的,是沽名釣譽的,那我不知道英雄氣概、民族大義、精神氣節該如何去詮釋。
如果說文天祥是愚忠,他曾明確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他并不對帝王愚忠,宋恭帝降元后他不是一樣寧死不屈?他只是無條件地忠于國家和民族。
文天祥有別于方孝孺,為何“愚忠”的方孝孺在六親九族尸橫遍地時依然無動于衷而惟獨面對手足兄弟時卻潸然落淚呢?英雄以血肉之軀視死如歸卻也有心靈的薄弱地。
回答此題讓我想起了魯迅,如果當代中國能多出幾個魯迅,哪怕是多出幾個余秋雨(雖然我又喜愛他又痛恨他)也好呀,中華文化也許不會衰落至此,中國人也許不會這樣.
也許我錯投了時空,空有一副青春的皮囊,滿腦子的迂腐思想。但無論如何,文天祥的精神永垂不朽!
附文天祥死后從其衣帶中 發現的“衣帶詔”,大家共賞: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