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詞應該如何界定(詠物詩是從什么分類)
今天給各位分享詠物詞應該如何界定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詠物詩是從什么分類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詠物是什么意思
【拼音】:yǒng wù
【解釋】:1.以詩歌描寫事物。
【例句】:或躬逢盛事,填詞逸興;或偶有所思,吟對和唱;或每有所感,賦詩遣懷,不僅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更是許多人詠物言志、表情達意的方式。
小學語文詠物格言,不知道詠物是怎么意思
詠物,讀音yǒng wù,漢語詞語,指以詩歌描寫事物。
詠物(詠物)以詩歌描寫事物。《國語·楚語上》:“若是而不從,動而不悛,則文詠物以行之,求賢良以翼之。” 韋昭 注:“文,文辭也。詠,風也。謂以文辭風托事物以動行也。” 宋 范仲淹《賦林衡鑒序》:“指其物而詠者,謂之詠物。” 王國維《人間詞話》三八:“詠物之詞,自以 東坡《水龍吟》為最工, 邦卿《雙雙燕》次之。”
B
1. 白云——只不過是水的化身,惹得天鵝癡心追求。
2. 保險絲——你的崗位誰都看不見,可你從沒有怨言。一旦危險來臨,你便用自己的生 命換取電路的安全。
3. 壁燈——位置算得了什么,重要的在于發光。
4. 鞭炮——因為不冷靜而自毀一生
5. 扁擔——生來正直,為事業不怕壓彎腰。
題目:
格言(詠物/詠詞) “愛是……” “書是……”
最好給完整的!
解答:
愛是世間最美的語言;“書是我們的朋友.
*******額外知識擴展********
上天有好生之德
上天有愛惜動物生靈,不事殺戮的德行
如何鑒賞詠物詩
鑒賞詠物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
一、意象分析——欣賞作者對于所詠之物特點的把握和刻畫,即意象分析。
古人說寫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說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于物),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曲盡其妙)。古人激賞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就是因為作者通過月下水邊的梅枝橫斜的側影,寫出它凜然冰清的神態品格。
二、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詠物詩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達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然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堅守正義的氣節。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用心體味。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作者明確的寄托,但不管有沒有寄托,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
三、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托物言志,在具體描寫上經常用到擬人、比喻、雙關、借代等修辭手法。如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比較淺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詠物詩,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整體構思上,詠物詩通常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如陸龜蒙《白蓮》:“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就是用“月曉風清”的背景,寫出白蓮獨特的氣質、神韻來。
詠物詩詞的淵源【上】(30)‖葉嘉瑩
? ? ? ? 詠物作品在中國文學傳統中所占比例很輕。然而卻是淵源久遠。清朝康熙時代的《佩文齋詠物詩選》有一篇序文說:“蟲魚草木”都是物,而“蟲魚草木之微”可以“揮天地萬物之理”。物在詩歌當中,與詩人的心靈和感情究竟有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詩經《關雛》和美快樂的求偶感情,是從鳥引起的;《碩鼠》對于剝削者控訴也是借著物而引起;《桃夭》“宜其室家”的快感情是借著桃花引起的;《苕之華》人生悲哀苦難的感情也是借著草木的苕華引起。廣義說來,《佩文齋詠物詩選》所說的也未嘗不對,草木鳥獸也能表現宇宙中之萬物之理。可是我們要說明的詠物詩和詠物詞跟這些是不同的。
? ? ? 詠物詩最早的來源和傳統,也就是物與心的關系。一個人為什么要作詩?《毛詩大序》上說了“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這是你作詩孕育的開始,是詩的靈魂和胚胎。可是什么使得你情動于中的呢?你好端端的那個心是為什么動起來的呢?《禮記》的《樂記》上就說了:“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是外物的感發使他如此的。那么外物是怎么使人心動了呢?一般說起來有兩大類,一是自然界的物象。“春風春鳥,秋月秋蟬”,這都是使我們內心感動的自然界的物象。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如果一個人看到鳥飛花落、草木鳥獸都感動了,難道你只為花鳥而對月傷懷,而看到人民的苦難你反而不感動了嗎?所以,除了自然界的感動以外,第二個更多的、更強大的感動來源是人世間的感動,即人世界的事象。杜甫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安史的戰亂,人民的苦難,使他受到了感動。所以鐘嶸《詩品序》也說了:“至若楚臣去境,漢妾辭官,塞客衣單,孀閨淚盡。”他前面說的“春風春鳥,秋月秋蟬”,是自然界給他的感動;后面部分則是人事界給他的感動。只不過后來的詠物詩,特別偏重在鳥獸草木的一方面,而他們不把直接寫人間疾苦的算作詠物,因為那是我們人事的情事,不算作物了。可是從廣義說起來,使人心感動的本來是兩方面的現象,后來的詠物詩就只偏重在鳥獸草木的物象了。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傳統說明白,才能真正地欣賞詠物的詩篇。
魏晉南北朝產生了最有名的兩部文學批評著作,一個是鐘嶸的《詩品》,一個是劉勰的《文心雕龍》。《文心雕龍·明詩》就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七情”指人的七種感情或情緒,其說不一,如《禮記·禮運》以喜、怒、哀、懼、愛、惡、欲為七情;《普濟方》以喜、怒、憂、思、悲、恐、驚為七情。當外物使你感動,引發出自己內心情意的活動,這是人類的一種自然現象,也是我國古老的詩歌傳統。我們重視內心與外物感應的這一點,與西方的現象學有暗合之處。現象學重視內心主體與外物客體接觸后的意識活動。他們所說的主體就是人的意識,我們中國稱之為心。當你的主體意識與外在客體的現象一接觸的時候,就一定會引起你主體意識之中的一種活動。《詩品》的序文在“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以后,也曾談到了使我們內心感動的物的兩大類別。
詩有六義謂之“風、雅、頌、賦、比、興”。“賦比興”是寫詩的三種寫作方法。所謂賦,直接訴說情事;而比興都要跟草木鳥獸的形象結合。西方語言學、符號學重視語言的重要因素有兩個:一個就是時間的進行;一個就是空間的聯想。時間的進行,比如字符連續是占了一段時間,且是前后次序的,就是語言學家所謂的“語序軸”。賦的作法最重要的就是語言句讀的結構,如同《詩經》中《將仲子》這首詩寫一個女孩子跟她所愛的對象說:“將仲子兮”,從她說話的口氣而來。“將”,是一個語詞,沒有實在意義,只表示說話的口氣;“兮”字也是一個語詞,也沒有意義,也只是一個表示說話的口氣的字。“將仲子兮”,仲是伯仲叔季的第二位,估計她所愛的人在家里的排行一定是老二,所以管他叫仲子。“將仲子兮”,你看女子那種多倩的、柔婉的口氣。甲午戰爭中與日軍作戰而為國捐軀的清軍將領名叫左寶貴,要上前線打仗的時候與母辭行。他母親說:“汝行矣”,說“你去吧”,然后左又跟妻子告別,他的妻子說“君其行矣”,”你還是走吧!”這樣就把這個說話的多情婉轉的口氣表現出來了。這就是賦,是不用假借外在美麗的形象而直接說出來的一種方法。“將仲子兮”這四個字就已經很好了。再看他說的全篇結構:“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接連兩個否定,說你不要跳我們家的里門,不要隨便地跳我們家那個墻,不要折我們里門旁邊那杞樹,因為你總是跳墻呀,就把樹枝給壓斷了。這不是很傷感情嗎?于是她趕緊往回拉。她說:“豈敢愛之”呀,我哪是愛墻和樹呢?是“畏我父母”。這是語序軸的重要作用。
? ? ? ? 那么比、興是什么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們聽到了關關的雎鳩鳥的叫聲,想到一對鳥這么歡快美好的生活,我們人類豈不應該也有這樣快樂生活嗎?這是自然的由外物引起的聯想叫做“興”。那么比是什么呢?《碩鼠》說:“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借著大老鼠的形象來諷刺那些剝削者的。它是先有了一個內心的情意,然后才找出一個外物的形象來表現,是由心及物的情意。兩者的區別:一種是由物及心,一種是由心及物。縱然我們沒有沒有明喻、隱喻這些個名稱,他們那種用形象表現的手法我們中國傳統文學都是有的。李白“美人如花隔云端”,是明喻。杜牧之“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花就如同娉娉裊裊的十三歲女子,這就是隱喻。“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是擬人。溫庭筠“過盡千帆皆不是”就是“舉隅”。陶淵明“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那松樹就是象征。所以西方所說的一切形象與情意的關系、基本上我們都有。但我們缺乏那種科學的理論的邏輯的系統的說明,我們好處在于直接的感發和感動,探索到一個基本的根源,我們有很豐富的生活體驗和實踐的智慧。
講講到詠物的傳統了。中國詩歌是“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物只是一個觸發的媒介,而不是一個吟詠的主題。所以說詩先是“感物”,然后“吟志”,就是抒寫情志不是詠物了。中國的以詠物為主的作品是始于“賦”的。《文心雕龍》說,“賦”是“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這是賦與詩的一個重要分別。賦要鋪陳,借著這個物來寫自己的志。中國最早的重要的賦,就是荀卿跟宋玉的賦。《荀子》里邊有《賦》這一標題,里邊有五篇很短的賦,是《禮》、《智》、《云》、《蠶》、《箴》。他所吟詠的《禮》和《智》比較抽象,至子它所詠的《云》、《蠶》和《箴》,就都是借著物作一個比喻來寫了。他說:像云,是“精微乎毫芒而充盈乎大宇”。云彩那一絲一縷,它的精微像毫芒這么微細,可當它散布開來,是可以充盈在天宇之間的,它有這樣的能夠澤及萬物的、廣被下土的這樣廣大的作用。表面上沒有離開所詠的物,可是是要借著云的特色和品質來說明一種做人的品質應該是如何的。所以這已經是體物寫志,它的主體已經變成是物了。
? ? ? 《文心雕龍》又舉了宋玉的《風賦》為例。《風賦》說楚王在他的宮中站在高臺上。一陣好風吹來,楚王披襟當之說:“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民共者耶!”可宋玉說:“這種風是大王單獨享有的!居住環境不同,所享受的好風不同的。所以他就把平民的風和大王的風都加以一番鋪陳的描寫。
? ? ? 荀子和宋玉所寫的最早賦是以物為主體,要過渡到詠物作品的。《文心雕龍》上說:“荀結隱語”,而“宋發巧談”。最早的詠物作品,就表現了兩種特色:一個是隱語的特色,一個是巧談的特色。大家看詠物的詩,先要認識這個基本的特點。
其后發展到了建安時代,詠物的代表作者曹子建,就曾寫有這兩類詠物的詩。如《吁嗟篇》、《野田黃雀行》是屬于隱語的性質,《斗雞篇》是屬于巧談的性質。產生的因素不同,引發的寫作動機也不同。《野田黃雀行》是說有一個少年要挽救一個被網羅的黃雀,隱語比喻的是朋友在當時的政治迫害之中的情境。《吁嗟篇》寫自己在政治環境之中被迫害的情境。曹操死了以后,哥哥即位;哥哥死了,侄子明帝做皇帝。他一直在政治上被壓抑和被迫害,曾被封做藩王,幾年之間被三徙封地,上了《求通親親表》都不能得到準許。上了《求自試表》說也愿意在功業上對國家有一點建樹也不被允許。“吁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長去本根逝,夙夜無休閑。”長嘆息輾轉的飄蓬,生在這個世界為什么單單遭遇到如此不幸呢?我為什么如此永遠離開我的根土而飄流在外永遠不停止呢?我“愿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糜滅豈不痛”,這個秋草的糜爛死亡難道不使人悲哀?但是我“愿與根首連”,我寧愿做一個不離開本根的草,就是被燒死了,糜爛了我也不后悔。這是曹子建的悲哀,詠物詩所詠的轉蓬,是用一個隱藏的謎語,來喻說他自己在政治上被迫害的悲哀和痛苦,這種有托喻的詠物的詩篇后來極為盛行。
還有另外的一類詩篇,如曹子建寫的《牛雞》詩。建安七子很多的人都有《斗雞》詩,那時候一批長于文學寫作的人形成了一個社團常有聚會,大家就找個共同的題目來寫詩。由于他們經歷和感發不同,就找一個外物來命題。這是使詠物詩產生的第二種因素:社交的因素。喻含政治迫害的詩多是隱語的性質,而社交性的作品各逞巧談,就形成了詠物的另一類詩。
? ? ? 這兩類的風格形成以后,到了南北朝時代,當宮體詩一流行起來的時候,那南朝的梁武帝、梁簡文帝,一些文學侍從之臣無所事事,精神空虛,生活淫靡,就把寫作詩篇當作一種游戲遣玩的性質。什么詠一個螢火蟲啦,詠一只蝴蝶啦,詠一支蠟燭啦,甚至詠一個美人的腳啦,美人的手啦,都可以詠一番的。這是詠物詩的一種墮落。因為它內容這樣空泛,只是社交上的游戲罷了。
(備注:,文字整理于葉嘉瑩《唐詩宋詞十七講》)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