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是白居易離開哪里(憶江南是白居易的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憶江南是白居易離開哪里,以及憶江南是白居易的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憶江南是白居易在江南哪里寫的?
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對于江南來說,白居易似乎應該只是個過客.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出為杭州刺史.長慶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滿,白居易回到東都洛陽,次年,他又任蘇州刺史,由于疾病,上任一年多他就免郡事,回到洛陽.由此看來,白居易在蘇杭一共只呆了三年多時間,不算太長;白居易家鄉在河南,江南只是他做官之地,即使離開,恐怕也不會激起他的莼鱸之思①的.可是,為何白居易對江南有如此深的依戀之情呢?在江州經過了四年的貶謫生活后,白居易終于在元和十五年回到了京城.這似乎是上天對他坎坷仕途的一個補償.剛回京城的白居易似乎也十分興奮,“得水魚還動鱗發,乘軒鶴亦長精神.”他曾說:“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時之來也,為云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也許,這時的白居易以為終于等待到了屬于自己的時機吧.可是,朝廷的朋黨之爭依然十分激烈,政治陷阱隨時隨地都張著血盆大口等待著食物.白居易哀嘆:“高有罾繳憂,下有陷阱虞.”武元衡事件的陰影一直纏繞在白居易心中,由于怕再遭到權貴迫害,他不敢久留朝中,主動請求外任,于是,秀美的江南在公元九世紀與失意的詩人猝然相遇了.想必白居易離開京城的時候,是懷著飛鳥投林一般的心情的吧?遠離了是非之地,遠離了官場的爭斗,詩人來到了人間的天堂.這里不是“黃蘆苦竹繞宅生”的蠻荒之地,也不是危機四伏的名利場,而是“繞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樹一千株”(《 馀杭形勝》)的至樂勝地.白居易曾如數家珍地向朋友介紹杭州美景:答客問杭州 為我踟躕停酒盞,與君約略說杭州.山名天竺堆青黛,湖號錢唐瀉綠油.大屋檐多裝雁齒,小航船亦畫龍頭.所嗟水路無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對江南來說,白居易其實是個歸人.早年的白居易,曾經慨然自許,希望能用文字完成“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不世功業.可是,仕途的坎坷無異于給詩人當頭一棒.在謫居江州之后,先前的雄心壯志似乎已經無存了.有評論家說,此后的白居易已經漸入消沉.如果單從詩歌上來說似乎不錯,但是,在杭州,作為官員的白居易,卻找到了實現自己抱負的另一條更切實的路.他上任就勉勵自己“蘇杭自昔稱名郡,牧守當今當好官”.(《詠懷》)在任上,他組織民眾興修水利,為了防止洪災,主持修筑堤壩,后人為了紀念白居易,遂稱此堤為“白公堤”.此時的白居易,已經完成了一個由指點江山的文人到腳踏實地的官員的蛻變,面對治下安居樂業的百姓,詩人不無滿足地說:“歲熟人心樂,朝游復夜游.”(《正月十五日夜月》)也許就在這時,白居易寫下了那首著名的《錢塘湖春行》吧?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白居易以一個官員的方式,將自己與江南連在了一起,與江南的百姓連在了一起.于是,詩人用這種方式,回到了江南,不再是江南的過客,而是江南的歸人.數百年后,另一位在杭州為官的詩人沿著白居易的足跡,繼續行走在大地上,在白堤年久失修后,又主持修筑了一條堤壩,稱為“蘇堤”,他也是在用這種方式來向這位他崇敬的前代詩人致敬.這位后來者就是蘇軾.長慶四年(824年),白居易任滿回到京城.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卜居于洛陽履道里.為官20余年,竟然湊不足買房錢,只好以兩匹馬抵償,于此可見他為官之清廉.此后的白居易,又曾任刑部侍郎等職,但是在離開江南之后,他已不愿再為官了.也許,在某個風和日麗的早晨,垂暮的詩人還會想起那些青山,那些綠水,想起那個沒有權謀沒有詭計沒有陷害的地方,那片真正屬于自己的地方.然后,暗暗問自己一句:“能不憶江南?” 附:白居易另兩首《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得相逢!注釋:①《晉書·張翰傳》載:江南人張翰在外做官,見秋風起,思念故鄉菰菜、莼菜羹、鱸魚膾,于是說:“人生貴在使自己舒適,何必羈數千里,只是為了求得名聲呢!”于是棄官而歸.后人稱不愿為官,思念故鄉的感情為“莼鱸之思”.
憶江南這首詩是作者離開江南十余年后寫下的對不對?
《憶江南》是詞不是詩,在古代,詩和詞是兩個不同的文學體裁。《憶江南》這首詞是作者白居易離開江南十余年后寫的,作者寫這首詞的時候已卸任蘇州刺史了,六十多歲的年齡了。因為白居易任官時期在浙江和江蘇的時間比較多,對江南的印象很深刻,于是作詞留作記憶!我把詞的內容摘錄下來,供朋友們欣賞——
憶 江 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這首詩是白居易離開哪兒寫的。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余年,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所以這是在他離開蘇杭以后寫的。
憶江南這首詞是白居易離開哪里,回到洛陽寫的
白居易先后做過杭州、蘇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風光給他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回到洛陽以后,他寫了不少懷念舊游的詩作。六十七歲那年,寫下三首《憶江南》,抒發了他對江南的贊美、憶念之情。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白居易的憶江南
白居易《憶江南詞三首》賞析
憶江南詞三首①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②;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③。
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④, 郡亭枕上看潮頭⑤。
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⑥;
吳酒一杯春竹葉⑦, 吳娃雙舞醉芙蓉⑧。
早晚得相逢⑨!
[注釋]
①憶江南: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訶體之一。 ②諳(ān庵):熟悉。 ③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于”,有勝過的意思。 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④山寺句:作者《東城桂》詩自注說: “舊說杭州天竺寺每歲中秋有月桂子墮。” ⑤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 看潮頭: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為天下名勝。 ⑥吳宮:指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巖山上。 ⑦竹葉:酒名。⑧娃: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⑨早晚:猶言何時。
[賞析]
這三首詞當是詩人卸蘇州刺史任,回到洛陽以后所作。
詩人早年因避亂來到江南,曾經旅居蘇、杭二州。晚年又擔任杭、蘇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也與那里的人民結下了深摯的友誼,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戀戀不已。這三首《憶江南詞》就是這種心情下的產物。作品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以后文人詞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這三首詞既是各自獨立成篇又是互為聯系的,必須把它們放在一起來分析。
第一首攝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寫得生機盎然,色彩艷麗。“日出江花紅勝火”一句刻畫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紅得勝過火焰。表現出春天花卉的生機勃勃之態,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濃艷、熱烈之美。次句說“春來江水綠如藍”。春水蕩漾,碧波千里,詩人更夸張地形容它比藍草還要綠,這深濃的碧綠色,與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紅色相映發,便覺更加絢麗奪目。詩人敷彩設色,用色彩明艷的詞藻,很好地顯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態,像作者這樣長期居住在蘇杭的人自然是“能不憶江南!”即便素未到過江南的人也會急欲一睹為快。
如果說第一首是對江南春色的客觀的把握,總體的描繪,來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過突出描繪蘇、杭這兩個被人喻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來驗證“江南好”了。古神話中有月中桂樹的傳說。《南部新書》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可見這寺中月桂的說法不過是寺僧自神其說而已。但是,生活真實不等于藝術真實,作品運用這一傳說,意在表達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時“山寺月中尋桂子”也表現了詩人浪漫的想像,我們眼前仿佛現出怒放的丹桂,聞到桂子濃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頭”則描繪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觀。詩人通過對當年山寺尋桂和錢塘觀潮兩個代表性的生活畫面的描寫,僅用兩句話就足以使人想見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繪蘇州之美。蘇州有當年吳王夫差為美人西施修建的館娃宮等風景名勝古跡,有名叫“竹葉春”的美酒佳釀,蘇州的女子也更美麗多姿,能歌善舞,她們的舞姿,令人聯想到那在風中沉醉的荷花。詩人以美妙的詩筆,簡潔地勾勒出蘇州的旖旎風情,令人無比神往。
三首詞各自獨立而又互為補充,分別描繪江南的景色美,風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開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結,藝術概括力強,意境奇妙,使人讀其詞而直欲奔向江南實地觀覽一番
白居易為什么寫《憶江南》這首詩?
這首詞是白居易離開杭州,回到洛陽以后懷念杭州時寫了三首《憶江南》中的第一首。“憶江南”,詞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所回憶的是詩人曾經觀光游覽當地風景時所留下的印象。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