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如何學好詩詞格律(如何學好詩詞格律知識)

點燈人2022-12-10 06:35歷史48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學好詩詞格律,以及如何學好詩詞格律知識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怎樣寫好格律詩

如何寫出上檔次的格律詩?那么肯定先得學會格律并遵守,那又何來逾越雷池?

格律詩,又稱近體詩,就是中國古詩詞中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詩。出律即入古風,不再歸于格律詩。

規矩一道道畫在這里,你要寫格律詩,為什么要逾越雷池?

要寫上檔次的格律詩,要搞清楚的是有哪些規矩必須遵守,而不是還沒開始就想著策馬奔騰。

格式

格律詩只有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形式均分為兩種句式:五言或者七言。每一句字數不能多也不能少。

平仄

格律詩必須每句都是律句,而且上下句要遵守“對”、“黏”的發音規則。這個地方是大家學習近體詩的難點,總認為平仄格律很復雜。

其實我們從每一首詩的第一句的第二個字的發音,就可以判斷出整首詩的平仄。總共也只有四種基本格式:仄起不押韻,仄起押韻,平起不押韻,平起押韻。也就是說學會平仄推導規則之后,記住這四種基本格式,就可以推出整首詩每個字的平仄來,除了有些“一三五不論”的位置之外,其他地方嚴禁出律,否則就不是格律詩了。

絕句、律詩、排律均需遵守平仄格式。

押韻

賞析唐詩以平水韻為主,寫作新格律詩以個人愛好為主,用新韻也沒有問題。這個因為古今語音變化太大,如果一定要用平水韻來創作,雖然顯得高古,但對格律詩的傳播沒有好處。所以這一點如今大家都比較寬松,只是寫完之后標注一下是用什么韻就好了,方便讀者閱讀。

但是格律詩的韻腳必須是平聲,而且必須一韻到底,不能竄韻,不能鄰韻通押。絕句、律詩固然如此,你寫再長的排律也是必須一韻到底的。這個相當有難度,所以排律創作蕭條。

對仗

絕句不要求對仗,但是詩人文采好,要對仗也可以,不過并非格律要求。

而律詩八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要求對仗,后來由于難度過高,適度放寬,只要求頸聯對仗。但這是硬性要求,如果頸聯不對仗,就不是律詩,自然也就不是格律詩。至于排律,除了首聯之外,其他聯全部要求對仗,這個難度比一韻到底更夸張,所以如今排律創作基本絕跡。

你的作品能達到以上要求,才能成為格律詩。以上每一條,都是一首格律詩不能逾越的雷池。

好了,經過一番努力,你終于能寫出合規則的格律詩了,我們再來看看如何上檔次。

內容

寫一篇文章,如何上檔次,格律詩也一樣。

首先是詩心。你要有充沛的感情,這是寫詩的原動力。

然后要有才。你要有華麗的文筆,這是寫詩的潤滑劑。

這兩樣東西,文筆可以通過閱讀和學習以及訓練提升。詩心則誰也幫不了你,得靠自身平時大量積累,然后在某個時間點“靈犀一動”,你的作品就脫胎換骨,涅槃重生。

靠著平時大量的積累,在某一刻頓悟。

寫詩和修佛道,是一樣的。

不開悟,永遠只是寫合規則的格律詩。

開悟了,下筆如星河燦爛,在天圓地方的格律詩規則中,你就是最閃耀的星。

如何掌握詩詞的平仄格律

詩詞平仄格律,這是個籠統的說法。

首先要了解古詩的分類:中國古詩,有不講格律的,如詩經的詩,楚辭,漢魏間的五言詩,都不講格律,那樣的詩今天也還可以寫的。格律詩是唐朝以來形成并且蔚為風氣。講到格律詩,那就又有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當然還有排律,……

學格律詩,不妨從七絕學起,對七絕格律寫法掌握了,寫其他律詩就容易了。那么,怎樣理解七絕的格律呢?這里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你至少熟記,甚至于背誦五十首古代七絕。……這是個基礎。

下面將從平仄,押韻等方面細致道來。

(一)平仄問題:

主要掌握兩類,一類叫仄起式,可以賀知章《回鄉偶書》為代表;一類叫平起式,可以李白《早發白帝城》為代表。再直接說一點,你就記住這兩首詩的平仄,甚至就按它們的格律寫。記住些古詩詞,寫的時候按它們的格律寫,這其實是最簡便的古詩寫作訣竅之一。

既然講到平仄,那你首先應該有一定的漢語基礎吧?我們的普通話是有四聲的,因為平聲,就是指普通話的一二聲;仄聲,就是指普通話的三四聲。古代有所謂入聲,先不管他,因為古代所謂入聲字今天大都分別歸于四聲中了。就按普通話去套,總之普通話一二聲的字就是平聲字,三四聲的字就是仄聲字。按這個辦法,我們看看《回鄉偶書》的詩句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少小離家老大回),

平平仄仄仄平平(鄉音無改鬢毛衰);

平平平仄仄平仄(兒童相見不相識),

仄仄仄平平仄平(笑問客從何處來)。

格式如此,個別字有出入,那是有變化的情況,先可以不深究。因為首字是仄聲,故叫‘仄起式’。……經常推敲古代格律詩佳作的平仄格律關系,相信很快就可以提高寫作古代格律詩的水平。

(二)押韻問題

平仄,其實就是講的聲韻,屬于一句話中間的聲韻,平仄相間,錯落有致,讀來就有抑揚頓挫的韻律感,當然也涉及到與下一句的配合,即律詩或絕句的上一句與下一句的相同位置,平仄聲調應該剛好相反,上句此一二字是仄聲,下句此一二字就用平聲字。這沒別的什么深意,就是為了讀起來瑯瑯上口,鏗鏘悅耳。……講究平仄,就是要調整好句子內部的字音關系,收到很好的聽覺效果。

押韻,講的是句子末尾,韻腳要相同。每句詩句末都押韻,這樣的詩古人也寫過,但流傳的名詩很少。至于絕句,只要求一,二,四句末尾押韻,有的首句也可以不押韻。

格律詩的寫作,一般要嚴格遵守押韻規則,所以古人編了很多韻書,如《詩韻集成》,《佩文韻府》,《中原音韻》,另外,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寫的《詩韻新編》比較簡明,書店容易買到。供參考。

如何短時間內學會和掌握詩詞的平仄?

月桂香都,白鹿銜花,甌水弄潮。

畫江心孤嶼,風華傲立;楠溪雁蕩,碧秀芳嬌。

濱海明珠,鴻圖銳士,執握先鋒勝自豪。

邀紅旭,繪人間甌越,天韻豐饒!

——————摘自《沁園春·溫州》

平仄押韻,對仗工整是評判一首詩詞作品好壞的最基本的要求,例如這首《沁園春·溫州》,在這兩點上就控制的非常的好,下面我們從四個方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掌握詩詞的平仄對仗關系。

一平仄:從成語開始。

什么是平仄?我們都學過漢語拼音,這個貌似小學一年級就學的。漢語拼音有四聲: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那么,粗略地說,“平”就是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仄”就是第三聲(上聲)和第四聲(去聲)。也就是說,將四聲簡化為平仄兩聲。為什么說這只是個粗略地劃分呢,后面我們會說到,實際上詩詞里每個字的平仄,不是按現代漢語的陰陽上去四聲來劃分平仄的,而是按一種特殊的韻書叫平水韻的來劃分四聲,劃分的方法與現代漢語有一些區別。這個我們可以先不管它,我們現在先按現代的四聲來吧。

現在我們先來看成語。曾經在某大學的一次講座中,要求在場的學生隨口說出一個四個字的成語,也就是最先想到哪個成語就說哪個。學生說了很多,比如虎背熊腰、赤膽忠心、一馬平川、疾風勁草、井井有條、峰回路轉等等。這些成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什么呢?我們來看它的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就會發現,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的平仄是相反的:

虎背(仄)熊腰(平)、赤膽(仄)忠心(平)

一馬(仄)平川(平)、疾風(平)勁草(仄)

井井(仄)有條(平)、峰回(平)路轉(仄)。

當時學生報上來20多個成語,除了兩個不符合這個規律之外,其他的都符合。這說明什么問題呢?說明大多數成語符合這么一條規律:二四分明,也就是第二和第四字的平仄是相反的。我們如果翻開一本成語詞典,就會發現,大多數成語符合“二四分明”這一規律,比例有多高我未做過統計,但憑感覺來說,應該有70%到80%,而那天學生報出來的比例要更高些,當時有20多個學生報了成語,只有兩個人的不符合這一規律,符合的比例在90%以上。

這說明了如下幾個問題:

一、說明漢語存在一種平仄交替的聲律。因為如果不存在這種聲律,純粹按概率的話,這種“二四分明”的現象不可能有這么高的比例。

二、說明有這種平仄交替規律的成語更容易被人記憶。因為如果純粹按概率的話,學生報出的成語,符合“二四分明”的應該與成語詞典里的一致,就是70%到80%,而現在達到了90%以上。說明有這種規律的成語更抑揚頓挫、瑯瑯上口,容易讓大家脫口而出。

我們知道,成語大都產生于唐以前,早至商周時期,這說明,漢語的聲律是一個客觀的存在,不是人為硬性規定或編造出這么一個東西。這種平仄交替的聲律,就如舞步的鼓點,既有規律,又抑揚頓挫的富于變化,能達到悅耳美聽的效果。因此說漢語是形與音諧美的文字,漢語格律詩是形、音、意三者一體的完美結晶。雖然四聲和平仄是早已潛伏于漢語中的規律,但直到南朝,周颙、沈約等人才明確提出四聲的概念,沈約并把這一概念應用到做詩中,提出了“四聲八病”說。“四聲八病說”可以說是近體詩格律的前身。近體詩的格律,是在唐代成熟的。或者換句話說,近體詩(也叫格律詩)是在唐代形成的。

我們會聽到,格律詩有幾個名稱:近體詩、今體詩、舊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這兩個名稱,是唐朝人命名的,因為格律詩產生于唐朝,相對于更早的古體詩而言,唐朝人就把格律詩叫近體詩,也有叫今體詩的。舊體詩這個名稱,是五四運動以后,搞新文化運動的那幫人命名的,因為這時候又產生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就是白話詩,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新詩”。因為有了“新詩”,所以原來的詩就被稱為“舊詩”、“舊體詩”。但也有一些人對“舊體詩”這個名稱很不滿,認為隱含著“過時”的貶意。再順便說一句,一些寫新詩的人,對中國的傳統詩歌一概稱之為古體,這是不對的。古體和近體是兩種不同的詩歌體裁。

二格律詩的格律

我們今天寫格律詩,不必再考慮“四聲八病”,只要符合格律就行了。下面就來講講格律詩的格律。

既然四個字有平仄交替、“二四分明”的規律,那么六個字呢?八個字呢?我們自然會想到,這種規律是不是可以延伸呢?事實上確實是可以延伸的。

我們知道,常見的格律詩有兩種:

一種是五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五絕(五言絕句的簡稱),八句的叫五律(五言律詩的簡稱)。

一種是七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七絕(七言絕句的簡稱),八句的叫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

那么,有沒有六字一句的,或八字的一句的,或更多字一句的格律詩呢?理論上是可以有的,但極少見。六字一句的前人作品有少量,八字一句的則幾乎沒有,或者只見于某些游戲詩中。

我們先來看一首著名的五絕:

紅豆(仄)生南(平)國

春來(平)發幾(仄)枝

愿君(平)多采(仄)擷

此物(仄)最相(平)思

我們注意它每句的第二、四個字,會發現,和成語一樣,它的第二、四個字的平仄是相反的。

我們再來注意它的第一、二句以及第三、四句的偶數位置上的字,會發現,平仄也是相反的。

如第一句第二字為仄聲字“豆”,那么第二句第二字就相反了,是平聲字“來”。

我們在這里提出一個“聯”的概念,所謂“聯”,就是詩的每兩句構成一聯。

比如這首詩,就是由兩聯組成,第一、二句構成一聯,第三、四句又構成一聯。

每一“聯”的頭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對句。

這里的“聯”與對聯有相同也有不同。不同的是,不一定非得對仗,相同的是,偶數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須相反。比如第一句豆(仄)南(平),第二句來(平)幾(仄)。

這種一聯中兩句的偶數位置平仄相反的關系,有一個專有名詞來形容,叫“相對”,也就是說,一聯中出句和對句必須是“相對”的。

我們再來看兩聯之間的關系。比如這首詩的第一聯和第二聯,大家看出什么道道來沒有?

嗯,有一個規律,就是第二聯的平仄與第一聯相反。

第一聯是:豆(仄)南(平)

來(平)幾(仄)

第二聯是:君(平)采(仄)

物(仄)相(平)

因為第二聯的平仄與第一聯相反,那么,也就是說,第二聯的出句(即前一句)與第一聯的對句(即后一句)的平仄相同。對這首詩來說,也就是第三句與第二句的平仄相同。這種關系,也有一個專有名詞,叫“相粘”。

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一個規律:

格律詩的第二句與第一句相對;第三句與第二句相粘;第四句與第三句相對;第五句與第四句相粘;第六句與第五句相對;第七句與第六句相粘;第八句與第七句相對……這個規律理論上可以無限延伸下去。

看完這首五絕,我們再來看一首七絕。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講了前面的五絕,七絕應該就是順延的事。我們知道五絕是“二四分明”,那么七絕就是“二四六分明”了。

月落(仄)烏啼(平)霜滿(仄)天

江楓(平)漁火(仄)對愁(平)眠

姑蘇(平)城外(仄)寒山(平)寺

夜半(仄)鐘聲(平)到客(仄)船

我們可以看出:

一、偶數位置上的字,都是平仄交替的。

二、符合粘對規律。即第二句與第一句相對,第三句與第二句相粘,第四句與第三句相對。

許多不懂詩詞格律的朋友總以為格律很復雜,視作畏途。有人在寫教科書時也將格律寫得艱深古奧,令人退避三舍。其實學格律詩并不難,只是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茲簡要說明之。

先說平仄

眾所周知,字的聲調有平仄之分,按現代漢語音韻的劃分來看,第一聲和第二聲為平,第三聲和第四聲為仄。

古代又有入聲字,入聲也為仄。如“衣”、“移”為平聲,“倚”、“意”為仄聲,“一”為入聲字,屬仄韻。

入聲字都是一些發音較急促的字,如“急”、“竹”、“族”、“逐”、“讀”、“俗”、“出”、“覺”、“局”、“節”、“舌”、“石”、“敵”、“乏”、“得”、“識”、“國”等。

入聲字有許多衍化成現代漢語的平聲,但在格律詩中應用作仄聲。這是最令當代寫格律詩的人頭疼的事。不過,這樣的入聲字數量有限,常用的也就三百多個,掌握并不難。

格律詩多見七言與五言,分七絕、七律、五絕、五律,長詩通篇用律詩句式者稱為排律,六言詩較少見。

學格律詩,只要弄懂七律即可,其余可依次類推。

七言律詩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因一句共七個字,第七個字或押韻或不押韻,押韻為平,不押韻為仄。第一、三、五字可不用管,即可平可仄;第二、四、六字要求較嚴,平仄分明。其中有規律可供掌握。

茲以魯迅一首七律為例看其規律:

運交華蓋欲何求,仄平平仄仄平平

未敢翻身已碰頭。仄仄平平仄仄平

破帽遮顏過鬧市,仄仄平平平仄仄

漏船載酒泛中流。仄平仄仄仄平平

橫眉冷對千夫指,平平仄仄平平仄

俯首甘為孺子牛。仄仄平平仄仄平

躲進小樓成一統,仄仄仄平平仄仄

管他冬夏與春秋。仄平平仄仄平平

(其中“過”可平可仄,“一”為入聲,屬仄)

兩句為一聯,首聯中第一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如果第一句押韻,則為平;第二句必須押韻,平;之后是隔句押韻。

押韻字為平,不押韻為仄。

去掉可平可仄的第一、三、五字,和平仄已定的第七字,剩下的第二、四、六字平仄如下:

平仄平

仄平仄

仄平仄

平仄平

平仄平

仄平仄

仄平仄

平仄平

這樣一看,平仄的規律就很明顯了:

第一個特點是每句中總是兩平夾一仄或兩仄夾一平,這叫相間;

第二個特點是每聯總是平仄相對,上聯是平仄平,下聯必為仄平仄;或上聯為仄平仄,下聯必為平仄平。這叫相對。

第三個特點是聯與聯之間平仄相同,這叫相粘。

如果你打算寫首七律,決定第一句押韻,只要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定了,那么整首詩的平仄便可依次類推。

當然,所謂一三五不論,也不是絕對不論,要避免“孤平”(一句中只有一字為平)、三連平、三連仄(每句后三字全平或全仄)等詩病。

當然,對于當代人來說,只要大體上掌握一下格律就可以了,有了好句子,出律也是可以的。偶爾一句出律可以,但每句都不合格律,只能說明作者對格律一竅不通。

七律弄懂了,五律就容易了。將七律的頭兩字去掉,便是五律的格律。

七律的前四句和后四句,便是七絕的格律;五律的前四句和后四句,便是五絕的格律。

再說對仗

對仗可以體現漢語獨特的語言魅力,對聯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七律、五律一般要求中間兩聯是對仗句。

上下兩句的對仗,要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數量詞對數量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

嚴格說來,要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目對數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人名(地名)對人名(地名)……

對仗的學問較深,有工對、流水對、別義相對、本句自對、隔句相對等等。對仗的水平,代表了詩人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

三說用韻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后一切韻書的鼻祖。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不僅反應了唐人的用韻準則,也成了后世詩人的用韻規范。

《平水韻》分上平聲、下平聲兩部分:

上平聲為: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為: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可見,平水韻與現代漢語音韻大為不同,今天“東”、“冬”是押韻的,但寫格律詩就不能通押;“來”、“回”在今天是不押韻的,但在平水韻里屬同一韻部。

我上初中的時候,學習課本上的《石壕吏》,開頭四句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語文老師告訴我們說:“課本上印錯了,應該是‘老婦出看門’,這樣才押韻。”其實在平水韻里,“村”、“人”、“看”同屬“十三元”,在一個韻部。在平水韻里,最麻煩的就是“十三元”和“十灰”,好多現在看來不押韻的字,卻在同一韻部,這可能是古今發音的不同所致。格律詩改革,我認為首先應該改革韻部,按現代漢語發音重新劃分韻部,沒必要像平水韻那樣搞得太復雜。

四說填詞

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還被稱作詩余、長短句。作詞就是按照曲譜填上歌詞。曲譜叫做“詞調”或“詞牌”,但詞牌的樂譜基本上已經失傳,宋代以后的文人們填詞,只不過借助于詞牌的形式罷了。

前人按各詞調的字數多少分別稱之為“小令”、“中調”或“長調”。大部分詞調分成兩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別稱為“雙調”“三疊”“四疊”。每段叫“片”或“闋”。“片”即“遍”,指樂曲奏過一遍;“闋”原是樂終的意思。

其實填詞難于賦詩,詞的平仄要求比格律詩更嚴,有的詞牌,每一個字的平仄都有定式,不得亂填。很少有人能記住各種詞牌的格律,只能按照詞牌的平仄、字句格式填寫。詞的句式,以四言、五言、七言較為常見,其平仄也有規律可循,五言、七言的平仄,一如近體五言、七言的平仄格式;四言多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二種格式。詞韻則比格律詩寬泛得多,如平水韻中的十四寒、十五刪、一先,可通押,《白香詞譜》、《詞林正韻》等資料可供參考。

詩詞格律如何簡捷入門?

詩的格律包括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等。

1、格律詩: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嚴格規定,如,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律詩”“絕句”和“詞”“曲”,歐洲的“十四行詩”。

2、自由詩:是近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一種詩體。它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數、行數、句式、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中國“五四”以來也流行這種詩體。

3、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作品中有詩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節奏感和音樂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

格律詩

形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倘有變化,需按一定規則。中國古典格律詩中常見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絕句和律詩,即所謂近體詩。詞、曲也可稱為格律詩。

這種古老和傳統的詩體,結構嚴謹,字數、行數、平仄或輕重音、用韻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數是一定的。如,律詩一般講究平仄和押韻、押韻和對仗。

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格律詩。如中國的近體詩(絕句、律詩)、西方的十四行詩、五行打油詩、四行詩、西班牙的八行詩、意大利的三行詩以及日本俳句等。

如何掌握詩詞的平仄格律?要注意什么問題?

格律詩的平斜聲調要求句子中的平斜聲調首先要匹配,即“句子中的平斜聲調相互交替”。格律詩中的平仄是在一定的單位內而不是在一個詞內交替的,這取決于詩的意義結構和節奏結構。七個詞中,平斜調與前四個詞交替,每兩個詞為一個單位;后三個詞可分為五、六、七級和斜交或五、六、七級和斜交。五個單詞的句子可以被視為七個單詞截斷了前兩個字符。這條線有八條線,每兩條線稱為一條線。

第一句和第二句叫第一句,第三句和第四句叫第三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叫脖子,第七句和第八句叫最后一句。每句話的第一句叫對句,第二句叫對聯。每個對聯的相對平斜調與對聯的平斜調相反,但實際上,對聯中七個字的平斜調與第二、四、六個字的平斜調是相反的,五個字中第二、四個字的平斜調是相反的。平仄的不協調被稱為錯位,這是這首詩的最大禁忌之一。

詩歌聲調的第三個原則是對聯之間的聲調是粘性的。也就是說,在規定的詩歌中,上聯和下聯的水平和傾斜在相鄰的兩聯之間是相同的。在實踐中,七個詞只需要與兩句中的第二、第四和第六個詞具有相同的平調和斜調。同樣,兩個和四個字符的平調和斜調是相同的。行中的平仄不粘,稱為失粘,這也是詩中的禁忌。平斜詩節奏的第四個原則是要有清晰的腳。

腳是詩中每一行的最后一個字。押韻的腳叫做腳;不押韻的腳叫白腳。足音犀利,是韻與白足平斜相對。因為格律詩都是有韻律的,所以格律詩的韻律都是有韻律的,白腳都是斜音。韻腳和白腳是同一水平斜的,稱為步腳,這在規范的詩歌中是不允許的你可能覺得這篇文章太簡短了,但本文的目的是概述格律詩的要求,以便我們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格律詩。我只是一個導游,如果你想對我的專業要求,我肯定不合格。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9384.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