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凱寫過哪些詩(陸凱的詩詞還有哪些)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陸凱寫過哪些詩,以及陸凱的詩詞還有哪些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晉代陸凱詩的《贈范曄》詩句意思是什么?
詩句意思:
折梅花的時候恰好遇到信使
于是將花寄給你這個身在隴頭的好友(指 范嘩)
江南也沒什么(可以相贈)
且送給你一枝報春的梅花吧
關于此詩的背景與意境,可以看這個:
古時贈友詩無數,陸凱這一首以其短小、平直獨具一格,全詩又似一封給友人的書信,親切隨和,頗有情趣。
詩的開篇即點明詩人與友人遠離千里,難以聚首,只能憑驛使來往互遞問候。而這一次,詩人傳送的不是書信卻是梅花,是可見得兩個之間關系親密,已不拘泥形式上的情感表達。一個“逢”字看似不經意,但實際上卻是有心;由驛使而聯想到友人,于是寄梅問候,體現了對朋友的殷殷掛念。如果說詩的前兩句直白平淡,那么后兩句則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僅不是一無所有,有的正是詩人的誠摯情懷,而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見,詩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 想象是多么豐富。 “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來臨,也隱含著對相聚時刻的期待。聯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詩人的慧心。
這首詩構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雖然簡單,細細品之,春的生機及情意如現眼前。
古今吟詠嶺梅詩詞不下千章,最早的是陸凱《贈范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直隸南雄州志》載,南雄城南有寄梅驛,即取折梅逢驛使詩語。該驛曾經宋紹興知州李岐重修。清道光知州戴錫綸有《寄梅驛》詩云:“一枝春可當人情,投贈南州艷此清。妙是不登供帳例,香風千古被征行?!?/p>
陸凱是三國時人?!度龂荆憚P傳》載:“陸凱,字敬風,吳郡吳人也。丞相遜族子也。黃武初為永興諸暨長,所在有治跡,拜建武都尉。領兵雖統軍眾,手不釋書。……赤烏中除儋耳太守,討珠崖,斬獲有功,遷為建武校尉?!庇帧度龂?孫權傳》載:“赤烏四年秋七月,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以兵三萬討珠崖儋耳。”
這首詩當是陸凱率兵南征度梅嶺時所作。他在戎馬倥傯中登上梅嶺,正值嶺梅怒放,立馬于梅花叢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隴頭好友范嘩,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驛使,就出現了折梅賦詩贈友人的一幕。他那“雖統軍眾,手不釋書”的儒將風度躍然出現在讀者眼前。
《贈范嘩》寥寥2 0字,簡樸中道出了真摯的友情,平淡中顯出了高雅的意境?!耙恢Υ骸弊鳛槊坊ǖ南笳鳎蛉藗冾A示著美好的春天即將來臨,祝愿人們的美好祈望定能實現。
范嘩是誰?南北朝劉宋時有個編寫《后漢書》的范曄,但他距三國近200年,肯定不是這個范曄,而是三國另一個范曄。有的人則認為范嘩是劉宋時的范嘩,而陸凱不是三國吳的陸凱,而是劉宋時的另一個陸凱。熟是熟非,有待考證。
陸凱這首詩不過二十個字,卻包含無限的詩趣和感情。當陸凱懷念范曄的時候,為了表達高潔與純摯的感情,特地折取一枝梅花,托傳遞書物的信使帶給范曄,所謂隴頭人,因為范曄時在陜西長安,隴山在陜西隴縣,所以用隴頭人以代。不言而喻,陸凱折花遙贈之地是江南,江南的梅花是馳名于世的。隱居西湖的林逋有詠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闭墙厦坊ㄉ耥嵉膶懻铡=鲜俏奈镏?,物豐文萃,但陸凱認為別的禮物不足以表達他對范曄的情感,所以說江南沒有什么可貴的東西堪以相贈,唯有先春而至為報春訊的梅花是最適當的,因而遙遙千里,以寄思慕之情,而梅花也象征他們之間的崇高友誼。大概人陸凱贈詩開始,“一枝春”就成為梅花及贈別的代稱了??梢娪绊懙纳钸h。唐宋以下歷代詩人都有類似的吟詠,劉克莊寫道:“輕煙小雪孤行路,折滕梅花寄一枝”,是襲取了陸凱的意境;高啟寫道:“無限春愁在一枝”,是套用了陸凱詩以寄托感情。后來連唱曲的詞牌也取了《一枝春》的曲名。《武林舊事》就曾記有一段故事:“除夕,小兒女終夕嬉戲不寐,謂之守歲,守歲之詞雖多,極難其選,獨楊守齊《一枝春》最為近世所稱?!笨梢娨皇仔≡娨灿袀魇赖乃囆g魅力。它的藝術美在于樸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節,特定的環境,把懷友的感情,通過一種為世公認具有高潔情操的梅花表達出來,把抽象的感情與形象的梅花結為一體了
陸凱寄梅詩詞典故
詩詞,是指以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漢族傳統詩歌。亦是漢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認為,詩較為適合“言志”,而詞則更為適合“抒情”。下面為大家帶來了陸凱寄梅詩詞典故,歡迎大家參考。
典源出處
《太平御覽》卷九七○引《荊州記》(南朝宋·盛弘之撰)曰:“陸凱與范曄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并贈花詩曰:‘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p>
釋義用法
陸凱與范曄是好友,他托驛使寄給在長安的范曄一枝梅花,并贈詩一首,表達他對友人的思念。后以此典表現對家人、朋友等的想念情意;也用以詠梅。
用典形式
【梅驛】宋·張炎:“舊雨不來,風流云散,惟有長相憶。雁書休寄,寸心分付梅驛?!?/p>
【寄春】清·張惠言:“念玉容寂寞,更無人處,經他風雨,能幾多番?欲附西來驛使,寄與春看。”
【贈遠】宋·周密:“贈遠天寒,吟香夜永,多少江南新怨。”
【一枝春】宋·黃庭堅:“欲問江南近消息,喜君貽我一枝春?!彼巍り悗煹溃骸坝麄髑Ю镄牛嫡垡恢Υ骸!?/p>
【尋驛使】宋·辛棄疾:“尋驛使,寄芳容,隴頭休放馬蹄松?!?/p>
【隴頭人】唐·張祜:“折花當驛路,寄與隴頭人?!痹ひ沙模骸斑b想冰魂政無恙,一枝回施隴頭人?!?/p>
【隴頭梅】唐·宋之問:“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鼻濉ね醴蛑骸澳先ブ槐嫠?,北書唯寄隴頭梅?!?/p>
【驛使梅】清·黃鷟來:“青山尚逐征人舫,白雪難逢驛使梅。”
【梅花使】清·黃景仁:“倘逢過嶺梅花使,好訊荊高市上人?!?/p>
【寄一枝】宋·胡仲弓:“漸次梅花開遍,花外行人已遠。欲寄一枝嫌夢短,濕云和恨剪。”元·耶律楚材:“驛使不來人已老,江南誰寄一枝春?”
【寄折梅】明·陳子龍:“魚海逢歸雁,龍沙寄折梅。”
【寄梅花】宋·蘇軾:“故人應在千山外,不寄梅花遠信來?!?/p>
【寄寒梅】元·許有壬:“尊中物,勝他年千里,謾寄寒梅。”
【贈梅花】宋·張炎:“記前度,剪燈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丈竭h,白云休贈,只贈梅花?!?/p>
【江南折贈】宋·張炎:“還念庾嶺幽情,江南聊折贈,行人應發?!?/p>
【江南驛使】明·陳子龍:“祖帳江梅驛使遠,揚旌朔雪戍樓深?!?/p>
【折梅寄我】宋·張炎:“有黃金,應鑄相思。折得梅花先寄我,山正在,里湖西。”
【折得隴頭】明·唐寅:“折得隴頭逢驛使,先與天下頒春王?!?/p>
【陸凱傳情】宋·錢惟演:“陸凱傳情梅暗落,韓憑遺恨蝶爭飛?!?/p>
【驛傳梅信】宋·張炎:“書染芝香,驛傳梅信,次第來云北?!?/p>
【驛使帶春】金·李俊民:“縱看看,驛使帶得春來,只恐怕,綠葉成陰子滿。”
【驛寄梅花】宋·秦觀:“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p>
【春贈隴頭】清·王士禛:“拗取銅坑玉一枝,江南春贈隴頭時?!?/p>
【故人堪寄】元·張翥:“故人堪寄,折枝代取,江南春信?!?/p>
【送客逢春】唐·杜甫:“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難隨驛使】宋·王安石:“紛紛自向江城落,杳杳難隨驛使來?!?/p>
【梅花寄遠】宋·陳與義:“會有梅花堪寄遠,可因莼菜便懷歸?!?/p>
【梅寄斷魂】宋·范成大:“隙月知無夢,窗梅寄斷魂?!?/p>
【庾嶺一枝】宋·范成大:“書隨庾嶺一枝寄,句挾韶江九奏成。”
【剪梅煙驛】宋·史達祖:“但可憐處,無奈冉冉驚魂,采香南浦,剪梅煙驛?!?/p>
【寒梅堪寄】明·陳子龍:“寒梅北客誰堪寄?春草南陔欲廢歌。”
【楚驛梅邊】宋·陳允平:“楚驛梅邊,吳江楓畔,庾郎從此愁多?!?/p>
【一枝隨驛使】宋·曾鞏:“遠寄一枝隨驛使,欲分芳種恨無因?!?/p>
【花信隨驛使】宋·張元干:“春梢慣識宮妝樣,花信偏隨驛使回?!?/p>
【折梅寄江北】南朝梁·江淹:“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嶺梅傳遠信】宋·歐陽修:“不待嶺梅傳遠信,剪刀先放彩花開。”
【南枝附春信】宋·晏幾道:“小梅風韻最妖嬈,開處雪初消。南枝欲附春信,長恨隴人遙?!?/p>
【梅花寄寒驛】元·邵亨貞:“年華晚,煙水正深,難折梅花寄寒驛?!?/p>
【梅殘驛使遲】宋·范成大:“韶江石老簫音在,庾嶺梅殘驛使遲。”
【寄我江南梅】宋·周邦彥:“水驛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贈范曄》是陸凱在哪個朝代寫的詩?
《贈范曄詩》是北魏詩人陸凱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點明詩人與朋友人相隔甚遠,只能通過驛使的來往相互傳遞問候。后兩句則通過贈送梅花來表達對友人的祝福。
這首詩當是陸凱率兵南征度梅嶺時所作。他在戎馬倥傯中登上梅嶺,正值嶺梅怒放,立馬于梅花叢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隴頭好友范嘩,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驛使,就出現了折梅賦詩贈友人的一幕,于是寫下這首詩。
注釋
⑴《荊州記》:“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兼贈詩。”唐汝諤《古詩解》則云:“曄為江南人,陸凱代北人,當是范寄陸耳?!边@里用《贈范曄》題,乃暫從舊說。范曄:字蔚宗,順陽山陰(今河南省淅川縣東)人,南朝宋史學家、散文家。
⑵驛使:古代遞送官府文書的人。
⑶隴頭人:即隴山人,在北方的朋友,指范曄。隴山,在今陜西隴縣西北。
⑷“聊贈”句:贈:一作“寄”。一枝春:指梅花,人們常常把梅花作為春天的象征。
譯文
遇見北去的驛使就去折梅花,
托他帶給遠在隴山的友人。
江南別沒有更好的禮品相送,
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報春。
關于陸凱寫過哪些詩和陸凱的詩詞還有哪些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