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如何讀出李白的豪放(李白為何寫蜀道難)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蜀道難如何讀出李白的豪放,以及李白為何寫蜀道難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蜀道難 這首詩中,李白豪放飄逸狗的浪漫主義詩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體現在:①詩歌飽含浪漫主義激情。全詩以強烈的詠嘆憑空起事,繼之描寫浩渺混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回旋的動感;流走于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蕩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捭闔,變幻莫測,在感情的表達上不是掩抑收斂,而是噴薄而出,一瀉千里。
②引用神話、傳說,神奇的想象詩歌引用“五丁開山故事”“六龍回日”一方面說明蜀道自古難行另一方面賦予了蜀道神秘神奇的色彩。又想象“鳥號木”“子規啼月”“殺人如麻”等場景,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難。
③具有大膽的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狀劍閣險要“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寫戰禍慘烈。如此夸張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④用復沓手法。“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詩反復出現。開頭一句,領起全文,嘆蜀道之高,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調。中間一句,嘆蜀道之險,強調主旋律,把詩歌推向高峰。結尾一句,嘆蜀中之亂,照應題目、開頭,給人強烈的感嘆。反復出現,一唱三嘆,像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讀者的心弦,讓人真切感受到蜀地山川的雄偉奇險。
結合蜀道難分析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
從蜀道難看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傾向
李白詩歌有兩個顯著特征:一個是豪放,一個是飄逸。這兩個特征許多時候是渾然一體的。我們把它獨立開來是為了研究的需要。毫無疑義,《蜀道難》代表了李白詩歌的主體特征——豪放。唐殷璠《河岳英靈集》說:“至如《蜀道難》等篇,可謂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也。”因此,從李白的代表作入手,分析其詩歌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傾向,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從《蜀道難》看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
開篇已經說過,這首詩代表了李白詩歌的主體特征,這就是豪放。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探討豪放特征的具體表現:
1、比興言志,大氣磅礴。
李白詩歌中,比興手法,俯拾皆是。他早年寫的《大鵬賦》即是托物寄興的名篇。“太白古風,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儉于嗣宗之詠懷。其抒發靈性,寄托規諷,實相源流也。”(胡震亨《李詩通》)
那么,我們怎樣來看待李白《蜀道難》中的比興問題呢?“微子悲殷,實寄興于黍離;屈平哀郢,亦假助于江山。”(黃叔琳《文心雕龍札記》)李白的《蜀道難》肯定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之作。詩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前人早已從它那激越的商聲和悲滄的旋律,聯想到它必有深意在焉。如果我們從李白的人生經歷來考察,不難發現這是一篇“比興言志”的杰作。
我們知道,少年時代的李白就“已將書劍許明時”了。他“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他來到長安,滿心希望將他的文才武藝獻給“開元盛世”。甚至夢想“濟蒼生”(《梁園吟》)“安黎元”(《留別于十一逖、裴十三游塞垣》),結果如中唐姚合《送李馀及第歸蜀》中所說:“李白蜀道難,羞為無成歸”。這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在《蜀道難》中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跡。“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遞折之回川”,表面上是寫蜀道的艱難萬狀,實際上是喻指他“遍干諸侯”、“歷抵卿相”只落得書劍飄零的人生旅程。“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非親,化為狼與豺”,這“一夫當關”中的“關”僅僅是指劍門關么?“豈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關梁閉而不通。”(宋玉《九辯》)古人早已用“關”喻“君之門”,“詩宗風騷”的李白焉能不知?“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叩關閽者怒”(《梁甫吟》)亦即此意。李白在長安的遭遇告訴我們,正是在長安有那些“連云開甲宅”“鼻息于虹霓”的宦官和斗雞小兒們把持了一定的權力,才使得詩人“南徙莫從,北游失路”。看來這崔嵬的劍閣實際上正指朝廷要津。“朝避猛虎,夕避長蛇”,這虎蛇橫行,正是惡勢力的猖厥。“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這“錦城”就是長安。通觀全篇,我們發現,這艱險萬狀的蜀道,原來正是詩人仕進之路的翻版;詩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正是詩人報國無門的感慨。姚合另有一道詩《送任畹及第歸蜀》寫道:“子規啼欲死,君聽固無愁,闕下聲名出,鄉中意氣游”則是李白《蜀道難》仕途失意的反襯。看來李白《蜀道難》的喻意在唐人心目中是很清楚的。當然,以蜀道而喻仕途,并把它寫得波譎云詭,驚心動魄。這只有李白這樣的大手筆才能寫得出來。
2、新奇的比喻,奇特的夸張。
李白是以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著稱于世的。主觀性和抒情性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本質特征。在藝術手法上喜用比喻、夸張、對比等,以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
在《蜀道難》中,李白運喻了許多新奇的比喻。“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當然是夸張。在《行路難》(其二)中,詩人寫道:“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這個比喻與前面的夸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以“天”喻“路”,新奇而獨特。在如青天一樣寬闊平坦的大道上,“驊騮(駿馬)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云端。”(《長相思》)這一連串的比喻,折射出一個懷著高遠理想的人,難酬蹈海的艱難人生。“西當太白有鳥道”,那山路,陡峻狹窄得只有鳥兒才能飛過。“飛湍瀑流爭喧豗,砰崖轉石萬壑雷”,那瀑布沖擊巖石的聲音,如萬壑雷鳴。“朝避猛虎,夕避長蛇”,那“猛虎”,那“長蛇”,當然是喻軒臣當道。這些比喻,均代表了李白詩歌的豪放特點。
詩中的夸張更是奇特。“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突擊了蜀道的險峻難攀。“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極言蜀國與外界隔絕時間之長。“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則是從感覺方面寫蜀道的高險。“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寫峰巒之高。“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那更是對唐朝當時的社會矛盾所作的一個夸張預示。清代評論家陳沆在《詩比興箋》中,稱此詩為“失聲橫涕之什”,說明詩人在蜀道的描繪中,寄寓了人生旅途的唏噓感慨。
其他篇什中的夸張俯拾即是:“白發三千太,緣愁似個長”(《秋浦歌》),以白發之長言愁之深;“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寫廬山瀑布的雄偉壯觀;“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寫出了黃河的氣勢磅礴,一瀉千里;“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襄陽歌》),則是豪飲者的一曲贊歌。
3、寓神話傳說于鋪敘之中,三者融為一體,增強了詩歌的縱深感。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李白,在對蜀道的描繪中,融進了神話和傳說,大大豐富了詩的意境。開篇出語不凡,連用三個感漢,兩個驚呼,一個夸張,在十分強烈地抒發了詩人面對高險的蜀道而生發出的喟嘆之后,即轉入對蜀道的神話和傳說鋪敘:“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把筆觸伸向遠古,敘述了蜀國開國、與世隔絕及與秦地溝通的歷史。然而,入蜀之路依然艱險:“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詩人以空間為序,鋪敘了北段的曲折盤旋,中段的高險及種種愁慘之狀。最后集中筆墨于天下雄關——劍閣,描繪了劍閣的崢嶸恐怖。至此,蜀道的艱難萬狀全部展現在我們面前。神話、傳說、鋪敘融為一爐,既縱橫交錯,又經緯分明,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增強了詩歌的縱深感。這個特點在其他詩篇中也很突出。如《梁甫吟》、《鳴皋歌送岑征君》、《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等,它們是李白浪漫主義詩歌豪放風格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4、強烈的抒情色彩。
主觀性和抒情性是浪漫主義文學的特征。浪漫主義詩人大多具有高遠的理想,非凡的想象力。
他們總是用理想的尺子來衡量現實生活。因此,他們的悲喜異常強烈鮮明。在《蜀道難》中,你看,“噫吁口 戲 !危手高哉!”開篇發唱,情感猶如火山爆發。“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一篇之中,三致其意,強烈抒發了詩人報國無門的嗟嘆。詩人帶著追求、向往、愁怨、悲憤的感謝色彩描繪了蜀道的艱難曲折。不管是敘述遠古的神話,還是描繪現實的景觀,詩人賦予蜀道以高不可攀的雄姿。詩中,一方面是詩人為了理想而“西游”,一方面卻是“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這種矛盾沖突揭示了當時社會的明暗交錯,寄寓著詩人對前途理想的無限感慨!在蜀道之上,鳥“悲”,猿“愁”,人“畏途”,呈現出蜀道的崢嶸峭拔。從離開長安后的《梁甫吟》中“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叩關閽者怒”,我們可以看出,李白是在抒發人生的失意。中唐雍陶《蜀道倦行因有所感》詩末句云:“蹇步不唯傷旅恩,此中兼見宦途情。”可見,“蜀道”是人生宦海失意的見證。
5、和諧的韻律、靈活的句式、一詠三嘆的節奏。
這首詩,音韻和諧,抑揚頓挫,瑯瑯上口。在韻腳上,從開篇至“使人聽此凋朱顏”,雙句押“ian”韻。詩的后半段,出于內容表達的需要,韻腳具有變化,讀來依然和諧自然。整首詩的音韻是雄壯的,動人的,極具詩歌的音韻美。在句式上,以七言為基本句。少自“噫吁口 戲 ”三字,多至“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十一字。“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近于駢體;“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則是散文筆意;“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數句又屬賦體。各種句式的靈活運用,很好地起到了為表達主題服務的作用。另外,詩人為了突出蜀道之難,于詩首、詩中、詩末三次贊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言有盡而意無窮,寄寓了詩人對人生道路的無限感慨,讀之令人哀婉低回,蕩氣回腸。
以上我們從五個方面分析了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其實我們在分析這些特色的時候,已經感受到李白詩歌的總體特色,這就是豪放飄逸。當然,主要是以豪放為主。飄逸者如“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其實在豪放中有飄逸,在飄逸中有豪放。這種“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詩風是李白所獨有的。它通過比興、夸張、強烈的抒情所表現出來。同時,它又是李白式的比興、夸張、強烈的抒情,代表著李白所獨有的特征。
二、從《蜀道難》看李白詩歌的思想傾向 1、“奮其智能,愿為輔弼”的遠大理想。
作為詩人的李白,是非凡的。他以英姿卓偉而從少年時代起,就強烈地向往政治。如日中天的盛唐孕育了他的遠大理想。他在許多篇章中反復吟詠的大鵬,就是他遠大理想的化身。大鵬精神就是李白精神。
前面已經說過,《蜀道難》是李白一入長安后的作品。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實指望在長安一展羽翼,實現夙愿的;沒想到遭遇種種磨難。天寶元年,唐玄宗征召他入京時,那種得意就不同了:“游說萬乘苦不早,揚鞭跨馬涉遠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那么,《蜀道難》的什么地方暗含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呢?
我們知道,浪漫主義作家是以內心的感受來反映現實生活的。不管實際的蜀道如何,事實上,
由蜀道難分析李白豪放飄逸詩風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 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蜀道難》是 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 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 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 與關切.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 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 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嚱”到“ 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 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 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 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 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的詠嘆反復出現,象一首樂曲的主旋 律一樣激蕩著讀者的心弦.李白以變 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 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 、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 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 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唐以前的 《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 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用了大量散
四言、
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
、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 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 韻,也突破了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 的程式.后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 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璠 編《河岳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 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從豪放角度賞析李白蜀道難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 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蜀道難》是 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 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 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 與關切.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 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 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嚱”到“ 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 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 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 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 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的詠嘆反復出現,象一首樂曲的主旋 律一樣激蕩著讀者的心弦.李白以變 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 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 、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 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 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怎樣解讀李白的《蜀道難》?
如何解讀李白的《蜀道難》?應結合當時時代背景、詩人人生經歷、歷史文獻與典故、當前最新考古成果、詩文原句文字場景描繪及引申來綜合分析。
巜蜀道難》新解
本人經三星堆最新6坑出土研究,給出《蜀道難》新的理解。今天對于三星堆探迷,夏朝溯源,古詩背景理解,及正確地古文翻譯,均有很大的作用,特分享如下。
(背景:三星堆亡國祭祀祖器坑出土,牽出一段沉封千年的夏朝滅國史,商湯王滅夏后,欲"遷夏社"不得,只得在中原另建的典故。而唐朝李白,他是一部分知情人!此尚待三星堆后續考古實據驗證。)
(這首詩最早見錄于唐人殷璠所編的《河岳英靈集》,該書編成于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因此《蜀道難》應該是李白31歲時,在開元十九年間(公元731年),李白在長安城被權貴壓迫排擠,仕途無望,被迫離開了長安,一路上深感官場政治血腥黑暗,心情極度愁悶時所作。)
《蜀道難》 唐代 ·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談及此非常非常危險呀!)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說起蜀道以及古蜀歷史,那比登天還難,古今都難度不小!)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傳說古蜀國第一代國君叫蠶叢,及后還有國君叫魚鳧,雖然民間留下了他們的一些傳說,但是古蜀國從開國至先秦之前,古蜀歷史一片空白!)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古蜀國歷史自古悠久,只是在先秦時因秦滅蜀,古蜀國的歷史才被人為地隔斷聯系!)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雖說古蜀國歷史被隔斷,但是蜀地與中原的聯系一直都在,而太白秦嶺與西蜀峨眉山連通中原的古蜀道自古都有。注:仔細品,再品...)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當年古蜀國"五丁開山”修建了古蜀棧道,用壯士生命換來的聯系,就如天梯與石棧緊緊鉤連著一樣,從來不曾被隔斷過!)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蜀道向上,如六龍般盤旋山間,回轉如“日”,直通天際)
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蜀道向下,順山澗溪水,沖波逆折,回轉如“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真的是,黃鶴難飛渡,猿猴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滿布青苔的泥濘山道,是如此的狼藉不堪。古蜀棧道依山崖而建,百步九折相當難攀援。)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坐下來仰視星空,西南蜀的方向,參井兩顆星星如淚珠般在夜空中閃爍哭訴,悲慘的往事歷歷在目,讓人不得不捫心撫胸,悲痛得直喘不過氣來,內心中禁不住發出一陣陣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唉呀~!我李白自唐朝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歲)從三峽出蜀,沿江而下歷經洞庭湖折返往西,來到唐朝都城首都長安,已經過去整整六年了(31歲),仕途坎坷,官場難進,世俗權貴猶如山巖般難以高攀。不知道,好久才能衣錦還鄉,回到我的故鄉啊!(李白小時候在四川省綿陽江油市長大,現有李白紀念館)注:因仕途失利和時局動蕩,李白一輩子未入仕途,也再沒有回歸過故鄉)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透過古老的樹林,遠遠聽見鳥兒悲號的聲音。原來是一對剛剛幼鳥夭折的雌雄鳥兒,一雄一雌前后繞著林間徘徊盤旋,鳴叫著不肯離去。)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又聽見杜鵑鳥那哀怨的鳴叫聲,在凄涼的月夜下徹夜長啼,哀愁的氣氛充盈了整座空曠的深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此情此景,再聯想到官場血腥黑暗,古蜀國的滅國真相,實在是太慘啦!!!讓人一聽就臉青色變。)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蜀山雄偉奇狀,群山連綿不絕,山峰高聳入云,猶如離天不足一尺。千年的老松,那干枯遒勁的樹干,倒掛著倚長在山崖絕壁之上。)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湍急飛泄的瀑布,那股股水流爭相喧鬧,互相撞擊著,從崖上飛流而下,落入潭中,水擊巖石,砯砯的聲音,如萬壑鳴雷般炸響。)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真的是,太險啦!這世上不會比這蜀道、官場更險的了。既然蜀道、官場如此之險,為何還是有人不畏艱險,離蜀出門求官遠行呢?說來,我這輩子就是自找苦吃啊!~)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還有那扼守在蜀道咽喉之處的廣元劍門關,通關石梯陡直而狹長,城閣高高聳立在夾山之間,是那么的高峻與不凡。整個城關非常雄偉,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感嘆:蜀道、世道,社會是如此的險惡啊!!!…可惜我李白自認為才高八斗,瀟灑不凡,于萬千人中脫穎而出,雖才華橫溢卻報國無門,多么想化身為那劍門關啊~!)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一旦時局變動,官場震蕩,則不管是之前提拔守護你的人,又或是歷來與你政見不和的人,為己私欲與明哲保身,都會變成豺狼虎豹,翻臉無情地排擠和打壓你。)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在唐長安朝廷中當官,就如身處這蜀山之中,白天要躲避猛虎,晚上要規避長蛇,官場血腥黑暗真的是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呀!)
(不禁聯想起歷史上古蜀國的夏桀、商紂、西秦滅蜀三次改朝換代,正如豺狼般血腥殘暴,殺人如麻。...這就是真相!!!)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遙想當年,初出蜀時經過錦官城成都,比起現在那是要逍遙快活得多呀!那一段真的是一輩子最快樂、最難忘的時光啦。看來,當官不成,不如還是早點回歸故鄉的家中吧。)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側轉身去,向西遠望長安城,25歲離家出蜀,懷著幼時當大官的志懷理想,歷經6年的仕途艱辛,真如蜀道一般,比登天還難!真的是,蹉跎歲月,一事無成!長嘆一聲,何時才能衣錦還鄉啊~!)
(感嘆:懷古憶今,感同身受!歲月蹉跎,人生真難~啊!
~今天這段古蜀空白史,依然是真難啊~感慨!)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此"西”,側身西望長咨嗟!,即西秦。此“絕",即古蜀空白史)
前因:《華陽國志》:"蜀王與秦惠王遇。遣石牛還之。乃嘲秦人曰“東方牧犢兒”。
古蜀國自三皇五帝始,就一直是華夏族正統。黃帝時期就與黃帝以及子孫通婚聯姻,參與華夏國事。因此,蜀王嘲諷秦國不及蜀國正統。
后果:秦滅蜀國,留下一片古蜀空白史。
《華陽國志》:(秦)司馬錯、中尉田真黃曰:“蜀有(夏)桀、(商)紂之亂,其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
這就是古蜀國歷來正統,因蜀王嘲諷秦國不及蜀國正統而被記恨滅國,留下一片先秦空白史,并且夏、商兩朝末期三星堆兩次掩埋,秦之前兩次古蜀國戰亂的歷史記載真相。
古人寫詩,尤其是大詩人李白,講究情景融合,山水敘事,有感而發,品格高雅。一般均有濃重的時代背景和文字后面的人生故事!
后記
《蜀道難》李白創作于何時?
結合詩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李白應該是創作于仕途失敗,離開長安的時候。那么,李白一生前后曾經兩度離開長安。31歲時和43歲時。
開元十九年(731年),李白31歲,玄宗多任宦官,尤寵高力士,時四方表奏,皆先為高力士所決。十月,玄宗駕幸洛陽。李白三十一歲,窮愁潦倒于長安,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離長安。
天寶二年(743年),李白43歲,供奉翰林院陪侍唐玄宗賦詩紀實不足兩年,因遭權貴讒毀,離開長安。
那究竟是31歲,還是43歲呢?
唐朝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三》: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 ,舍于逆旅。賀監知章聞其名 ,首訪之。既奇其姿 ,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 ,稱嘆者數四 ,號為“謫仙人”,解金龜換酒 ,與傾醉 ,期不間日 ,由是稱譽顯赫。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在長安結識了賀知章。李白去紫極宮,在那里遇見了賀知章,立刻上前拜見,并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
如果唐朝孟棨記述為真,則李白應該是在735年結識賀知章之前,即公元731年31歲離開長安時路上所作。這一時期,李白窮困潦倒,自暴自棄,處于心情極度苦悶之時,之前經歷了遭人讒謗,上書自白,多次結識權貴,遭人所拒的多重打擊,甚至還一度起了隱居之意。
但是,雖然身處逆境,李白仍然具有偉大的浪漫主義情懷和謫仙那出塵的氣質。“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想象著終有一天會化身為劍閣,身居要職,為國效力,衣錦還鄉!
全詩二百九十四字,氣勢磅礴,境界宏偉,反復詠嘆,由淺入深,如歌如泣,時而悲沉壓抑,時而激慨豪邁,山水敘事,以古喻今,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給人以蕩氣回腸之感,充分顯示了詩人的瀟灑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立志報效國家的感情。清代沈德潛評價:“筆勢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
綜上分析,《蜀道難》的主題及作者李白的詩詞意境,我認為就是,李白懷才不遇,仕途艱辛,深感前途“開國何茫然”,權貴“巉巖不可攀”,官場黑暗血腥“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蜀道、官場,“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同時,李白離家出蜀已整整6年,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歲月蹉跎,思鄉心切,而又沒有實現自己當初出蜀求官,報效國家的理想,又是"畏途”,又是“問君西游何時還?”,又是"不如早還家。”,最后,“側身西望長咨嗟!”長嘆一聲,何時才能化身劍閣,報效國家,衣錦還鄉啊!~體現李白逆境奮斗,報效國家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懷。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但即使再難再險,“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李白也要再向虎山行!!!人生甚壯哉!!!《蜀道難》是李白逆境中的不屈戰歌,人生中的命運吶喊!!!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