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是哪個朝代(李紳是什么年代的人)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李紳是哪個朝代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李紳是什么年代的人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李紳是哪個朝代詩人
李紳是唐朝詩人。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唐亳州(今屬安徽)人,生于烏程(今浙江湖州),長于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唐朝大臣,曾參與牛李黨爭。亦為詩人,文學上,參與新樂府運動。
李紳生于唐大歷七年(772年),曾祖父李敬玄,祖父李守一籍安徽亳州。
父李晤,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江蘇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江蘇無錫東亭長大廈村)。
李紳六歲時,死了父親,由母親教育經義之書。
他長得形狀眇小,但是很精悍,能為歌詩。
15歲時讀書于惠山。
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
元和元年(806年)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潤州觀察使李锜聘為從事,不隨其叛亂,拜右拾遺。
元和七年擔任校書郎。
歷官翰林學士,轉任右補闕,與李德裕、元稹同時號“三俊”,后卷入牛李黨爭。
長慶元年(821)三月,改為司勛員外郎、知制誥。
二年二月,破格升任中書舍人,入中書省。
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受李逢吉排擠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寶歷元年(825年)改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刺史,不久遷滁州、壽州刺史,又改授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太和七年,李德裕拜相,任李紳為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歷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亳汴穎觀察使。
開成五年(840年)任淮南節度使。
不久入京拜相,官至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
李紳為官有政績,但處于牛李黨爭之下,建樹不大,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職,又出任淮南節度使,“以舊宰相鎮一方,恣威權”,百姓“懼罹不測,渡江淮者眾矣”。
李紳在揚州時還經手“江都尉吳湘冤案”,李紳誤信揚州都虞侯劉群之言,將江都縣尉吳湘逮捕下獄,以貪污、強娶民女罪,判處死刑。
后來朝廷命御史崔元藻前往揚州復查,發現吳湘罪不至死。
李德裕袒護李紳,無故貶斥元藻,最后吳湘仍被處以死刑。
會昌六年(846年)七月病逝揚州。
李紳短小精悍,于詩最有名,時號“短李”。
擴展資料
諷刺的是,李紳在《憫農》詩中教導世人要節儉,珍惜糧食,但在其成為顯貴之后,頗為奢侈。
劉禹錫曾應邀參加揚州節度使李紳的宴會,見李紳家中歌妓成群,寫有《贈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崩罴澮娝绱酥?,便將家妓送給劉禹錫。
李紳脾氣急躁,蔑視僧人,“必問難鋒起,祗應不供者,多咄叱而出”,有僧人向李紳宣傳因果報應。他問:“師父從何處來?”僧以話頭禪答:“貧道從我來的地方來。”李紳將他鞭打二十下,說:“那我讓你從該走的地方回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紳
李紳是哪個朝代的
李紳,漢族,字公垂,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李紳是哪個朝代的,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李紳(772—846),漢族,字公垂,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生于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中書令李敬玄曾孫。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讀書。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蹦捴巳丝?,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度圃姟反嫫湓娝木怼?/p>
李紳簡介:
所屬朝代:唐代
所屬文學時期:隋唐五代文學
同時期作家:元稹、白居易
李紳(772年—846年)生于唐大歷七年(772年),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生于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中書令李敬玄之曾孫。父李晤,歷任金壇、烏程、晉陵(今常州)等地縣令。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內有“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貞元二十年(804)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元稹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后世。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后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滿李掎謀叛而下獄。李掎被殺后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元和四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元和十四年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卷入朋黨之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李德裕、元稹被譽為三俊。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泄心中怨氣的.詩文。自寶歷元年(825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處境有所改善。太和七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開成三年八月,編《追昔游詩》3卷,并作序。詩序歷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歷。開成五年任淮南節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升為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后又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贈太尉,謚文肅。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游詩》3卷、《雜詩》1卷,收錄于《全唐詩》。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李紳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亳州譙縣古城人(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
李紳六歲喪父,隨母遷居無錫。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第,補國子助教,歷任刺史、淮南節度使、中書侍郎、右仆射、門下侍郎、司空公等職,冊封趙國公。
元和十五年(820年),卷入牛李黨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
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參與者。
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憫農二首》,流傳甚廣,千古傳誦,被譽為憫農詩人?!度圃姟蜂浧洹蹲肺粲卧姟啡怼ⅰ峨s詩》一卷,今編為四卷。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會昌六年(846年)病逝于揚州,追贈太尉,謚號“文肅”。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