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諸刺殺王僚發生在哪個國家(專諸刺王僚是哪個朝代)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專諸刺殺王僚發生在哪個國家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專諸刺王僚是哪個朝代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專諸刺王僚在哪個國家
吳國,闔閭派去的中文名稱: 專諸刺王僚
發生時間: 公元前515年
所屬年代: 春秋戰國時代
相關成語: 日暮途窮
事件介紹
專諸,是吳國堂邑人。楚國大將伍子胥(名叫伍員,字子胥。文武雙全,有謀略、膽識過人),因父兄被楚王枉殺,逃離楚國來到吳國,知道專諸有本領。
伍子胥進見吳王僚后,用攻打楚國的好處勸說他。這時吳王僚的堂弟公子光說:“那個伍員,父親、哥哥都是被楚國殺死的,伍員才講攻打楚國,他這是為了報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吳國打算。”吳王就不再議伐楚的事。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殺掉吳王僚,暗自思量:“公子光有在國內奪取王位的企圖,現在還不能勸說他向國外出兵。應當先幫助公子光繼承王位。”于是就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光。
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余祭,二弟弟叫夷?t,最小的弟弟叫季札子。諸樊知道季札子賢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傳遞下去,最后好把國君的位子傳給季札子。諸樊死去以后王位傳給了余祭。余祭死后,傳給夷?t。夷?t死后本當傳給季札子,季札子卻逃避不肯立為國君,吳國人就擁立夷?t的兒子僚為國君。
公子光說:“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札子當立;如果一定要傳給兒子的話,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應當立我為君。”所以他常秘密地供養一些有智謀的人,以便靠他們的幫助取得王位。
公子光得到專諸以后,像對待賓客一樣地好好待他。吳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了。這年春天,吳王僚想趁著楚國辦喪事的時候,派他的兩個弟弟公子蓋余、屬庸率領軍隊包圍楚國的譖城,派延陵季子到晉國,用以觀察“各諸侯國的動靜。楚國出動軍隊,斷絕了吳將蓋余、屬庸的后路,吳國軍隊不能歸還。
這時公子光對專諸說:“這個機會不能失掉,不去爭取,哪會獲得!況且我是真正的繼承人,應當立為國君,季札子即使回來,也不會廢掉我呀。”專諸說:“僚是可以殺掉的。母老子弱,兩個弟弟帶著軍隊攻打楚國,楚國軍隊斷絕了他們的后路。當前吳軍在外被楚國圍困,而國內沒有正直敢言的忠臣。這樣王僚還能把我們怎么樣呢。”公子光以頭叩地說:“我公子光的身體,也就是您的身體,您身后的事都由我負責了。”
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鎧甲的武士,備辦酒席宴請吳王僚。王僚派出衛隊,從王宮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門戶、臺階兩旁,都是王僚的親信。夾道站立的侍衛,都舉著長矛。
喝酒喝到暢快的時候,公子光假裝腳有毛病,進入地下室,讓專諸把匕首(即“魚腸劍”,是鑄劍大師歐冶子親手所鑄五大名劍中的三把小型寶劍之一。)放到烤魚的肚子里,然后把魚進獻上去。
到僚跟前,專諸掰開魚,趁勢用魚腸劍,刺殺吳王僚!吳王僚當場畢命。他的侍衛人員也殺死了專諸,吳王僚手下的眾人此時混亂不堪。公子光趁機放出埋伏的武士,誅殺吳王僚的部下,將其全部消滅。
剪除了吳王僚,公子光于是自立為國君,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吳王闔閭。闔閭于是封專諸的兒子為上卿。將魚腸劍函封,永不再用。
專諸刺殺王僚發生在哪個國家?
這個故事包含我喜歡的武器,魚腸,因為所知有限,我在百度上找到了詳細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吳越春秋
據《吳越春秋》記載,伍子胥從楚國流亡到吳國途中,見“專諸方與人斗,將就敵,其怒有萬人之氣,甚不可當”。伍子胥知道專諸是一位敢于赴難的勇士,就與之結交。當時,吳王僚違背了兄位弟嗣、弟終長侄繼位的祖規,貿然接替父位。吳王僚的堂兄公子光本應繼位,因而心中不服,暗中伺機奪位。伍子胥便將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公子光厚待專諸。九年后,吳軍主力遠出,公子光見時機已到,便請專諸出馬行刺吳王僚,并表示會照顧好專諸所牽掛的“老母弱子”。
史記·刺客列傳
《史記·刺客列傳》對專諸的事跡做了如下記載: 專諸
專諸者,吳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吳也,知專諸之能。伍子胥既見吳王僚,說以伐楚之利。吳公子光曰:“彼伍員父兄皆死於楚而員言伐楚,欲自為報私讎也,非能為吳。”吳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殺吳王僚,乃曰:“彼光將有內志,未可說以外事。”乃進專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吳王諸樊。諸樊弟三人:次曰馀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諸樊知季子札賢而不立太子,以次傳三弟,欲卒致國于季子札。諸樊既死,傳馀祭。馀祭死,傳夷眛。夷眛死,當傳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吳人乃立夷眛之子僚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當立;必以子乎,則光真適嗣,當立。”故嘗陰養謀臣以求立。 光既得專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吳王僚欲因楚喪,使其二弟公子蓋馀、屬庸將兵圍楚之灊;使延陵季子於晉,以觀諸侯之變。楚發兵絕吳將蓋馀、屬庸路,吳兵不得還。于是公子光謂專諸曰:“此時不可失,不求何獲!且光真王嗣,當立,季子雖來,不吾廢也。”專諸曰:“王僚可殺也。母老子弱,而兩弟將兵伐楚,楚絕其後。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公子光頓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於窟室中,而具酒請王僚。王僚使兵陳自宮至光之家,門戶階陛左右,皆王僚之親戚也。夾立侍,皆持長鈹。酒既酣,公子光詳為足疾,入窟室中,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殺專諸,王人擾亂。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盡滅之,遂自立為王,是為闔閭。闔閭乃封專諸之子以為上卿。
編輯本段行刺王僚
行刺起因
歷史劇《孫子大傳》中的專諸
專諸,是吳國堂邑人。楚國大將伍子胥(名叫伍員,字子胥。文武雙全,有謀略、膽識過人),因父兄被楚王枉殺,逃離楚國來到吳國,知道專諸有本領。 伍子胥進見吳王僚后,用攻打楚國的好處勸說他。這時吳王僚的堂兄公子光說:“那個伍員,父親、哥哥都是被楚國殺死的,伍員才講攻打楚國,他這是為了報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吳國打算。”吳王就不再議伐楚的事。
行刺過程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殺掉吳王僚,暗自思量:“公子光有在國內奪取王位的企圖,現在還不能勸說他向國外出兵。應當先幫助公子光繼承王位。”于是就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光。 專諸
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余祭,二弟弟叫夷眛,最小的弟弟叫季札子。諸樊知道季札子賢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傳遞下去,最后好把國君的位子傳給季札子。諸樊死去以后王位傳給了余祭。余祭死后,傳給夷眛。夷眛死后本當傳給季札子,季札子卻逃避不肯立為國君,吳國人就擁立夷眛的兒子僚為國君。 公子光說:“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札子當立;如果一定要傳給兒子的話,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應當立我為君。”所以他常秘密地供養一些有智謀的人,以便靠他們的幫助取得王位。 公子光得到專諸以后,像對待賓客一樣地好好待他。吳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了。這年春天,吳王僚想趁著楚國辦喪事的時候,派他的兩個弟弟公子蓋余、屬庸率領軍隊包圍楚國的譖城,派延陵季子到晉國,用以觀察“各諸侯國的動靜。楚國出動軍隊,斷絕了吳將蓋余、屬庸的后路,吳國軍隊不能歸還。 這時公子光對專諸說:“這個機會不能失掉,不去爭取,哪會獲得!況且我是真正的繼承人,應當立為國君,季札子即使回來,也不會廢掉我呀。”專諸說:“僚是可以殺掉的。母老子弱,兩個弟弟帶著軍隊攻打楚國,楚國軍隊斷絕了他們的后路。當前吳軍在外被楚國圍困,而國內沒有正直敢言的忠臣。這樣王僚還能把我們怎么樣呢。”公子光以頭叩地說:“我公子光的身體,也就是您的身體,您身后的事都由我負責了。” 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鎧甲的武士,備辦酒席宴請吳王僚。王僚派出衛隊,從王宮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門戶、臺階兩旁,都是王僚的親信。夾道站立的侍衛,都舉著長矛。 喝酒喝到暢快的時候,公子光假裝腳有毛病,進入地下室,讓專諸把匕首(即“魚腸劍”,是鑄劍大師歐冶子親手所鑄五大名劍中的二把小型寶劍之一。)放到烤魚的肚子里,然后把魚進獻上去。
行刺結果
到僚跟前,專諸掰開魚,趁勢用魚腸劍,刺殺吳王僚!吳王僚當場畢命。他的侍衛人員也殺死了專諸,吳王僚手下的眾人此時混亂不堪。公子光趁機放出埋伏的武士,誅殺吳王僚的部下,將其全部消滅。 剪除了吳王僚,公子光于是自立為國君,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吳王闔閭。闔閭于是封專諸的兒子為上卿。將魚腸劍函封,永不再用。
編輯本段身后之事
專諸
闔閭既立,便封專諸之子專毅為上卿,并根據專諸希望葬在泰伯皇墳旁的遺愿,從優安葬專諸,如今鴻山東嶺仍有“專諸墓”存。相傳無錫市大婁巷的“專諸塔”,是闔閭替他葬的優禮墓,但文革時被拆除。邑人秦頌碩曾寫“專諸塔”一詩:“一劍酬恩拓霸圖,可憐花草故宮蕪;瓣香俠骨留殘塔,片土居然尚屬吳。” 因專諸曾在太湖邊學燒魚之術,后人把他奉為“廚師之祖”,舊時城內居民時常前往焚香祭奠。現在蘇杭一帶的名菜“糖醋魚”乃“糖醋黃河鯉”的簡稱或俗呼,就是‘全炙魚’(有稱‘全魚炙’者)的傳承及代表,而它的發明者正是教專諸做魚的人,春秋時期名廚太和公(或太湖公)。
專諸刺王僚
《史記》載,吳王僚十三年,公子光弒王僚。
刺客刺殺一國之主,春秋戰國期間,僅此一例成功。夜間再讀《史記》至此處,太史公文字簡約,前后僅僅幾段敘述,但讀史的趣味,便在于此,歷史的魅力,就在于簡單文字背后,深藏著的真相與鬼魅。
故事還要從王僚、公子光的爺爺輩說起。老吳王壽夢有四子,依次為諸樊、余祭、余昧、季札,季札最賢。壽夢即將壽終正寢,欲以季札繼位,季札既是賢人,自然不肯。有疑難怎么辦?學老祖宗唄。老姬家有傳統,當年周太王有四子,依次為吳太伯、仲雍、季歷、姬昌,姬昌最賢,大家都想由姬昌繼承基業,周太王的高招是兄終弟及,老大老二玩的更徹底,直接跑路到南邊邊遠地帶、文身斷發,季歷之后,姬昌繼位,開創大周800年,吳太伯、仲雍卻一不小心成了吳國的首二任國主。
壽夢學習成績很好,諸樊、余祭、余昧也不遑多讓,做夢都想再出一個周文王,但到了季札這出問題了,學習偏科,太講仁義。余昧薨后,季札學另外兩個老祖宗跑路了,就是不干。國人無奈,立余昧兒子繼位,這個人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之一王僚。這下出事了,有人不同意,引出了另一個主人公,公子光。
光是諸樊的兒子。本來好好呆著,等父親去世,自己就是吳王,可是偏偏分到了歷史成績特別好的長輩,好在季叔叔是個偏科生,負負得正,應該回到正常軌道論資排輩了吧,又來了個堂兄弟占著地方不挪窩。想來每次朝堂議事,僚看著光的眼睛,后背是否冷汗嗖嗖。
《史記》載,“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敗而亡王舟。光懼,襲楚,復得王舟而還。”短短不到三十個字,陰險、詭計、刀光劍影,影影綽綽。楚國,與吳國世仇,相互都是往死里弄;二年,按先奏說法,應該還是在國喪期,不防著別人趁火打劫,自己反倒主動出擊?這個時候讓公子光帶兵,分析王僚的心理活動:去吧去吧,去了就別回來了。公子光不負僚望,打輸了,還把王舟弄丟了,既丟里子又丟面子。“光懼”,兩個字就把公子光此時心理的恐懼描寫的淋漓盡致,幾乎已經可以看見繩子、毒酒、匕首的選擇題了。好在趁著楚國勝仗后的疏忽,搞了把偷襲,王舟搶回來了。公子光拍拍脖子,還連著呢。
隨后,王僚八年、九年,吳國連續伐楚,均是公子光領兵,好在都打贏了。九年那次開仗理由極其有趣,邊境兩家女子爭摘桑葉,繼而打架,繼而兩家家庭群段,繼而兩個邊境城邑互攻,繼而國戰。童話都不敢這么寫,都不敢想象這是真事。
就在僚和光相互看著不順眼、琢磨怎么弄死對方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歷史性事件,王僚五年,伍子胥入吳。伍子胥見著王僚,一通口水下來, 王僚終于心動,準備伐楚,不用說,還是公子光領兵,贏了地是我的,輸了你就別回來了。公子光一邊冷眼旁觀,看傻子似的冷冷一句“伍子胥這小子父兄都被楚國害死了,他是拿咱吳國當槍使呢”。王僚也不好自認傻子,伐楚就此作罷。“于是伍員知光有他志。”
伍子胥是怎么憑借光的一句話看出門道的?嘗試分析一下。其一,吳楚打了幾代人的仗,現在有伍子胥這么一個帶路黨,還給他們分析了這么多好處,如果吳國君臣一心,為什么不趁機發兵?其二,吳楚既為敵國,伍子胥在楚時,對吳國政堂怎能不有所了解,對公子光的小心思能沒聽說?當面觀摩一下,更加確認而已。其三,僚光之爭,伍子胥一個外來戶都能看出來,本地人能不知道?既然舉國心理都有本賬,兩個主角自是盡可能不離開權力核心區域。公子光不是不愿伐楚,而是不愿現在帶兵出去,刺僚事件成功后,公子光沒少找楚國麻煩。伍子胥是人精中的人精,王僚這么些年都沒搞定公子光,還被他一句話就否了伐楚,可見能力有限,該知道怎么選邊站隊了吧?為了加快進程,方便自己報仇,伍子胥暗暗把刀遞給了公子光,向他推薦了專諸。
事件終于到了高潮。王僚十三年代楚,一年前楚平王去世,吳國是典型的趁火打劫,王僚覺得勝算較高,這次派自己的兩個兒子領兵,放了公子光一馬。沒想到楚國不講武德,正面不干,從小路斷了吳軍退路,使得吳軍暫時沒法回來。“此時不可失也”,一句話, 道盡了公子光的多年隱忍、焦急、果斷,還有心情的愉悅。春秋時期思想還不夠開放,路數沒啥新奇的,請吃飯。
王僚也在等機會,機會終于來了,請帖到了。小光啊小光,你擺好了斷頭宴,不知道斷的是誰的頭呢,有多少人自以為就要勝利了,然后就死了。你請我就去,當然人是不能少帶的,從王宮到光家的大門,從大門到臺階,從臺階到客廳坐席,一溜都是自己親兵,都穿甲持兵,到時候扔個筷子杯子啥的,兩邊都是我的人,游戲結束。
公子光傻眼了,從入席開始就盯著王僚的雙手,生怕他手滑掉點什么東西。好在酒過三巡,沒出什么意外,該輪到他表演了,哎呀大王我腳疼,老毛病了,喝點酒就這樣,我去處理一下。王僚也在等,你去吧,把你的人叫出來,就這么點大地方,你能藏多少,能干的過我的人?王僚大意了,讓公子光暫時離場。光就叫了一個人,專諸登場。王僚還是出生的年代太早,沒學過口蜜腹劍、兩面三刀之類的成語,怎么也想不到魚肚子里還能藏把刀,這也是整部戲的唯一的創新點。就這么地,王僚當場斃命,專諸也被衛士亂刀砍死。事先光藏在地下室的士兵蜂擁而出……
公子光順利繼位,即吳王闔閭。“闔閭乃以專諸子為卿。”“闔閭元年,舉伍子胥為行人而謀國事。”
新的時代開始了,有空再聊。
專著刺殺王鐐發生在哪個國家
吳國 專諸者,吳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吳也,知專諸之能。伍子胥既見吳王僚,說以伐楚之利。吳公子光曰:“彼伍員父兄皆死於楚而員言伐楚,欲自為報私讎也,非能為吳。”吳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殺吳王僚,乃曰:“彼光將有內志,未可說以外事。”乃進專諸于公子光。光之父曰吳王諸樊。諸樊弟三人:次曰馀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諸樊知季子札賢而不立太子,以次傳三弟,欲卒致國于季子札。諸樊既死,傳馀祭。馀祭死,傳夷眛。夷眛死,當傳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吳人乃立夷眛之子僚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當立;必以子乎,則光真適嗣,當立。”故嘗陰養謀臣以求立。光既得專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吳王僚欲因楚喪,使其二弟公子蓋馀、屬庸將兵圍楚之灊;使延陵季子於晉,以觀諸侯之變。楚發兵絕吳將蓋馀、屬庸路,吳兵不得還。于是公子光謂專諸曰:“此時不可失,不求何獲!且光真王嗣,當立,季子雖來,不吾廢也。”專諸曰:“王僚可殺也。母老子弱,而兩弟將兵伐楚,楚絕其後。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公子光頓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於窟室中,而具酒請王僚。王僚使兵陳自宮至光之家,門戶階陛左右,皆王僚之親戚也。夾立侍,皆持長鈹。酒既酣,公子光詳為足疾,入窟室中,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殺專諸,王人擾亂。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盡滅之,遂自立為王,是為闔閭。闔閭乃封專諸之子以為上卿。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殺掉吳王僚,暗自思量:“公子光有在國內奪取王位的企圖,現在還不能勸說他向國外出兵。應當先幫助公子光繼承王位。”于是就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余祭,二弟弟叫夷眛,最小的弟弟叫季札子。諸樊知道季札子賢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傳遞下去,最后好把國君的位子傳給季札子。諸樊死去以后王位傳給了余祭。余祭死后,傳給夷眛。夷眛死后本當傳給季札子,季札子卻逃避不肯立為國君,吳國人就擁立夷眛的兒子僚為國君。公子光說:“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札子當立;如果一定要傳給兒子的話,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應當立我為君。”所以他常秘密地供養一些有智謀的人,以便靠他們的幫助取得王位。公子光得到專諸以后,像對待賓客一樣地好好待他。吳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了。這年春天,吳王僚想趁著楚國辦喪事的時候,派他的兩個弟弟公子蓋余、屬庸率領軍隊包圍楚國的譖城,派延陵季子到晉國,用以觀察“各諸侯國的動靜。楚國出動軍隊,斷絕了吳將蓋余、屬庸的后路,吳國軍隊不能歸還。這時公子光對專諸說:“這個機會不能失掉,不去爭取,哪會獲得!況且我是真正的繼承人,應當立為國君,季札子即使回來,也不會廢掉我呀。”專諸說:“僚是可以殺掉的。母老子弱,兩個弟弟帶著軍隊攻打楚國,楚國軍隊斷絕了他們的后路。當前吳軍在外被楚國圍困,而國內沒有正直敢言的忠臣。這樣王僚還能把我們怎么樣呢。”公子光以頭叩地說:“我公子光的身體,也就是您的身體,您身后的事都由我負責了。”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鎧甲的武士,備辦酒席宴請吳王僚。王僚派出衛隊,從王宮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門戶、臺階兩旁,都是王僚的親信。夾道站立的侍衛,都舉著長矛。喝酒喝到暢快的時候,公子光假裝腳有毛病,進入地下室,讓專諸把匕首(即“魚腸劍”,是鑄劍大師歐冶子親手所鑄五大名劍中的二把小型寶劍之一。)放到烤魚的肚子里,然后把魚進獻上去。行刺結果 到僚跟前,專諸掰開魚,趁勢用魚腸劍,刺殺吳王僚!吳王僚當場畢命。他的侍衛人員也殺死了專諸,吳王僚手下的眾人此時混亂不堪。公子光趁機放出埋伏的武士,誅殺吳王僚的部下,將其全部消滅。剪除了吳王僚,公子光于是自立為國君,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吳王闔閭。闔閭于是封專諸的兒子為上卿。將魚腸劍函封,永不再用。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