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俞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宋代詩人張俞簡介)
大家好,關于張俞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宋代詩人張俞簡介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張宇書法作品李白詩春夜宴桃李園序
作品原文春夜宴桃李園序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①;光陰者,百代之過客②。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③?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④。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⑤。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⑥。群季俊秀,皆為惠連⑦;吾人詠歌,獨慚康樂⑧。幽賞未已,高談轉清⑨。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⑩。不有佳作,何伸雅懷⑾?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⑿。
①夫;用在句首,表示闡發議論的語氣?!≌撸河迷谥髡Z后面,表示語音及語氣上的停頓?!∧媛茫郝灭^。逆,迎,迎止賓客的地方。
②過客,過路的旅客。
③而:連接上文,表示順承關系?!「∩褐^世事無定,人生短促。這是舊時對人生的消極看法。漢賈誼《鵬鳥賦》:“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薄缀危憾嗌?。
④秉燭夜游:謂及時行樂。秉,執。《古詩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良:實在,的確。 以:原因,道理。也:表示肯定語氣。
⑤陽春:溫暖的春天。 煙景:春天的美好景色?!〈髩K:大自然?!肚f子·齊物論》:“夫大塊噫氣,期名為風。”成玄英疏:“大塊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稱?!鼻迦擞衢姓J為“大塊”就是地。見《諸子評議》卷一。 文章:文通“紋”,章,指章法,合意紋路章法或錯綜美麗的色彩或花紋。這里指錦繡般的自然景物。
⑥芳園:即花園?!⌒颍簹g舒,暢談?!√靷悾号f指父子、兄弟等天然的親屬關系。
⑦群季:諸弟。古人兄弟按年齡排列,稱伯、仲、叔、季?!』葸B:南朝宋文學家謝惠連,陳郡陽夏人。謝靈運的族弟,當時人稱他們為“大小謝”。作者借以贊譽諸弟的才華。
⑧吾人:即吾。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我”。 詠歌:吟詩,做詩。 獨慚:猶言自愧。 康樂:即謝靈運。他在晉時襲封康樂公,所以稱謝康樂。他是南朝宋的著名詩人,善于描繪自然景色,開文學史上的山水詩一派。這里是作者借以自愧。
⑨幽:沉靜,安閑。 清:清雅。
⑩瓊筵:比喻珍美的筵席。南朝齊謝眺《始出尚書省》詩:“既通金閨籍,復酌瓊筵醴?!薄∽ǎ鹤诨ㄩg。 飛:形容不斷舉杯喝酒?!∮鹩x:古代喝酒用的兩邊有耳的杯子?!∽碓拢杭醋碛谠孪拢虚g省去介詞“于”。上一句的“坐花”結構相同。
⑾伸:抒發?!⊙艖眩焊哐诺那閼选?
⑿依:按照,根據?!〗鸸染茢担褐秆鐣狭P酒的杯數。晉朝富豪石崇家有金谷園。石崇常在園中同賓客飲宴,即席賦詩,不會做的要罰酒三杯。石崇《金谷詩序》中有“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斗”的句子。
天地是萬物的旅舍,時光是百代的過客。人生飄浮無常,好似夢幻一般,歡樂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著蠟燭,在夜間游樂,確實是有原因的!何況清明溫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來召引我們,大自然又給我們提供了一派錦繡風光?,F在聚會在桃李芬芳的花園里,暢談兄弟間的樂事。諸弟聰明過人,都有謝惠連的才華。大家詠詩歌唱,唯獨我不能和謝康樂相比而感到羞愧。靜靜地欣賞春夜的景色還沒有完了,縱情的談論又轉向清雅。擺出豪華的筵席,坐在花叢中間,酒杯頻傳,醉倒在月光之下。沒有好的詩篇,怎能抒發高雅的情懷?如有作詩不成的,按照金谷園的先例,罰酒三杯。
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在謀篇方面,采取了緣題生發的方法。這個題目,可分為幾個層次,即宴、春夜之宴、春夜桃李園之宴。文章將上述的層次均寫到了。而“為歡幾何”,則是本序文的宗旨。此外,本文的結構頗具特點。起頭關于天地、萬物、人生的感喟,將這個尋常的歡宴放在終極關懷的主題之下,使其得到了升華。而結尾“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卻又是一種很隨意的寫法。但文章并不接下去寫眾人詩詠相競的精彩一幕,而是悠然擱筆,極引人懸想,千年之后讀此文,仍恍覺歡宴正在進行,李白仍在吟詩。
這篇序文極具強烈的抒情性。文中不管是記時、記地、記人、記事,都充溢著進取精神和生活激情。詩人把這種精神和激情,融匯到手足親情中來抒發,顯得真摯而親切,充實而歡暢,神采飛揚而又充滿生活氣息。李白詩文以發豪情,抒壯志,慷慨雄渾者居多。像此種心愜意揚,自然清新的生活小記極少。在《李太白集》中,這不算一篇奇文,但它在游玩中闡釋人生,在歡樂中寄寓自信,在詼諧中藏有莊重,卻是很有特色的
松生是何年,積鐵一千尺。 下有尋詩人,須眉映寒碧。 是哪個朝代誰的詩?
王之桓(688-742)唐代詩人。數字已經傳開了。國家晉陽(山西太原)人民。只流傳了六首絕句,收錄在《唐詩》第253卷中。賈島(779-843) ,唐代詩人。字郎仙,范陽(今涿州,河北)人。張宇、張宇、詞少宇、宋代人,還有詞叔(《青鎖高邑》前第六卷) ,白云居多,宜州地名(現屬四川)人。我試過很多次了。元初,西夏時期,仁宗寫信給四川的陳皇帝,要求采取十項措施,并下旨進宮。除了秘書、秘書、書記及教師(續資治通鑒長編第一卷)外,其他人士均不得在農歷正月初一(一○四一年)進入香港。133).居住在隱居的青城山白云河,七詔不能起身,游歷世界山水30多年,死去65年。還有”白云”.《東都十略》第118卷《宋詩》第458卷均有傳記。柳宗元(公元773年 -- 1819年)是河東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性格粗獷。由于他參與了反對宦官和貴族的政治改革活動,長期受到權貴的迫害。他的散文題材豐富,意義深刻,風格精辟,成就獨特,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柳宗元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古代隱居的詩人都有誰?.
蘇舜欽;北宋詩人,主張改革,被削藉為民,于蘇州修建滄浪亭,隱居不仕
宋代隱居詩人林和靖
隱居詩人杜久違陶淵明
金末入元隱居詩人麻革、張宇、陳賡兄弟
唐代 孟浩然
唐代 陸龜蒙
元代 鄭玉
元末明初 趙汸
元代文學有什么特征?
中國文學發展到元代,由于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以及文學本身的種種原因,傳統的詩詞古文創作局限于少數文人的范圍,新起來的戲曲小說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好,流行南北。詩詞古文的語言風格一味模唐仿宋,有人還甚至標榜學習周秦漢魏,脫離廣大人民群眾,曲高和寡,與那語言淺近通俗的戲曲、小說相比較就不易的人們接受。戲曲、小說的題材大都取自人民群眾所關心和熟悉的生活,同時由于作者多數出身于社會中下層,他們看問題,談人論事,也都和人民群眾好惡接近,所以戲曲小說,特別是雜劇成了元代趺學創作中最受歡迎的劇藝。前人把它和唐詩、宋詞并稱,作為一個朝代文學藝術的代表,許多作家也享受很高的榮譽。
詩詞只是在少數文人學士之問傳播,散文多經世、酬世應用之作,不像戲曲小說在大庭廣眾的勾欄中說唱演出。戲劇演出必須爭取看官聽眾,故事須群眾喜見樂聞。因為演員和少數作者都要靠此謀生。不像詩詞作者并不以寫詩作詞為生,多數是公余閑暇,或家有錢財,舞文弄墨,自我陶醉或者發發牢騷而已。當然也有少數人把寫作詩詞當做政治斗爭的工具。不過總的說來,戲曲小說真正能做到雅俗共賞,而詩詞古文卻只能在官場和騷人雅士中問流傳,主要是士大夫獨抒懷抱或互相唱和。
一般說來,元代文學中少數詩詞、古文,多數小說、散曲、雜劇、南曲戲文等等中的一個共同東西,就是或多或少反映出來了那種同情民生疾苦和抗議民族壓迫的憂國憂民思想。這個思想是蒙古統治階級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和瘋狂奴役勞動人民的必然產物。但是詩詞、戲劇等除開這個共同點以外,也還各有其自身的特征。文學體裁的運用,和作家的社會地位自然沒有必然的聯系,不過體裁有雅俗新舊,采用某種體裁卻和作家的身份地位以及文學修養有關系。傳統的詩詞古文更多的被社會地位高而持有正統思想的人所選用,至于戲劇小說本不登大雅之堂,寫作者大半社會地位低下而思想受到傳統束縛較少。這樣詩詞古文是一個情調,而戲曲小說另是一個情調。惟有散曲較為復雜,它和雜劇相近,只是體制長短不同,有曲子而無科白,僅供清唱,不能上演。思想內容有時和雜劇接近,有時和詩詞接近。換句話說,詩詞古文的總的特點是作者多半是社會地位較高,題材偏于酬世贈答、尋親訪友和離愁別恨。反映出來的是封建社會上層人士的生活情況。有時也出現一些反映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作品。至于戲劇小說的作者一般是“門第卑微,職位不振”的社會地位比較低下的人士,作品題材也偏于人民群眾所喜聞樂道的民間傳說和普通人民日常生活。這里,作為上流人士的怡情遣興、怨亂傷離的詩詞,和作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的戲劇小說,不僅是題材不同,而在內容上也有很大的區別。詩詞中,官場得失和人世悲歡離合成了常見的主題,而戲劇小說中,出現了一些敢于擺脫封建道德枷鎖的叛逆人物,性格潑辣明快,卻是詩詞中少見的。這中問散曲的情況比較復雜,普通知識分子寫,達官貴人也寫,多數場合是供給伎女在筵席上唱的,也就沾染上一些不健康的情感。但嘆世、歸隱之類的作品大量出現,卻深深地打上時代的烙印??傊?,元代文學創作從各個方面、各種角度,廣泛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個人得喪悲歡和社會生活面貌。而由于作者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不同,和政治地位的差異,加上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復雜關系,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分別表現了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人們的世界觀和人生理想。其中用通俗的語言描述新生的事物并以新的道德標準評價生活的作品的出現,標志著文學史上一個新的時期的開始。
元代文學中詩詞、散文、小說、戲劇等體裁的消長變化,就文學本身說,還表現為由篇幅短小過渡到長篇巨制,由作者個人抒情,或者評論、記事變為敘事和代言。單純詩詞、單純散文體裁之外,有詩詞有散文的混合體制戲劇、小說的大量出現,這種文化充分體現新的體裁的出現比起舊體詩詞、古文便于塑造完美的藝術形象和容納深廣而復雜的社會生活。
此外,元代雖然為期只有百年左右,但由于歲月遷流,人事代謝,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此起彼落,歷史不斷前進,文學也跟著向前發展,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也表現不同的特色。
元代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成吉思汗攻人金中都后使人尋覓遼朝宗室,得耶律楚材。后耶律楚材隨從成吉思汗西征,寫了許多描繪北方少數民族生活的詩篇。耶律楚材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于成吉思汗死后,太宗窩闊臺當權時,曾上書窩闊臺,建議成立燕京編修所和平陽經籍所,保存漢族古籍,吸收一批漢族儒生,對于保護文化,和給文學活動創造了條件。《元史·耶律楚材傳》說:“楚材奏言:‘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業,非積數十年殆未易成也。’帝曰:‘果爾,可官其人?!娜眨骸埿T囍??!嗣轮菪n使劉中隨郡考試,經義、詞賦、論分為三科。儒人被俘為奴者,亦令就試,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為奴者四之一?!边@是元滅金后,吸收最多的一批文人學士。當時“中選者除本貫議事官”。是一個臨時性的措施。此外元好問的《上耶律中書書》說:“竊見南中大夫士歸河朔者在所有之。”時輩如“平陽王狀元綱、東明王狀元鶚,濱人王夔,臨淄人李浩,秦人張徽、楊渙然、李庭訓,河中李獻卿,武安樂夔,固安李天翼,沛縣劉汝翼,齊人謝良弼,鄭人呂大鵬,山西魏瑤,澤人李恒簡、李禹翼,燕人張圣俞,太原張緯、李謙、冀致君、張輝卿、高鳴,孟津李蔚,真定李冶,相人胡德珪,易州敬鉉,云中李微,中山楊果,東平李彥,西華徐世隆,濟陽張輔之,燕人曹居一、王鑄,渾源劉祁及其弟郁、李同,平定賈庭揚、楊恕,濟南杜仁杰,洛水張仲經,虞鄉麻革,東明商挺,漁陽趙著,平陽趙維道,汝南楊鴻,河中張肅,河朔勾龍瀛,東勝程思溫及其從弟思忠,凡此諸人,雖其學業操行,參差不齊,要之,皆天民之秀,有用于世者也?!痹脝栭_了這一串名單,希望耶律楚材推薦引進。后來這些人有的出來做官,有的沒有做官。這些人中有不少學者文人,詩人作家。其中楊果、杜仁杰、商挺還是散曲作者。
杜仁杰有[般涉調]耍孩兒(莊家不識構闌),描寫院本演出情況。其中有一句說“爨罷將幺拔”,與陶宗儀所說院本演唱者為五人,謂之“五花爨弄”正合。今山西洪洞元代壁畫大行散樂忠都秀的演出,前排亦是五人。疑忠都秀即中都秀,乃金中都的名演員而流落山西各地,所演者亦為院本。不過金末院本與雜劇十分接近,所以陶宗儀說金代院本雜劇是一回事,到元朝才“厘而為二”。雜劇初期可能和院本演出形式差不多,雜劇本由院本蛻變而來,胡祗遹在《贈宋氏序》已指出這一點。金代末年的院本演出中的“五花爨弄”,實元雜劇四折加楔子這種形式的淵源所自。早期院本雜劇多由妓女演出,故杜仁杰所描述的院本演出的演員都是女的,雜劇既從院本演化而來,故演出形式亦承襲衣缽。耶律楚材《贈蒲察元帥》詩中說:“素袖佳人學漢舞,碧髯官伎拔胡琴。”這里“碧髯官伎”也是女的。他另有一首《戲作》詩說:“歌姬窈窕髯遮口,舞伎輕盈眼放光?!奔热灰缒醒b,似乎不是純粹的歌舞,而是帶表演的,正如杜仁杰所描繪那樣“一個裝做張太公”,是演戲的。蒲察元帥當是金朝右副元帥蒲察七斤,他降元后,仍官原職,和杜仁杰是同時人。他們所見的應是初期的雜劇。元代軍中有戲班,叫做女樂。初期雜劇大都是寫婚姻愛情的,杜仁杰散曲中所寫的就是《調風月》院本。關漢卿有《詐妮子調風月》雜劇,雖然不是一回事,但調情卻是相同的。白樸的《裴少俊墻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墻記》等,莫不皆然。關漢卿《閨怨佳人拜月亭》以金人撤離中都為背景,創作年代似亦較早,而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如果作者王實甫與關漢卿為同時人,當為元代早期作品。
元好問向耶律楚材推薦的一批人中,有的還是著名的詩人如楊奐、麻革。楊奐除寫散曲外,也能寫詩。他們詩中流露出兩種思想感情:一是歸隱,一是對金亡的悼念。有位詩人楊宏道在一首《六國朝》詞中說:“虛名何益,薄宦徒勞,得預俊游中,觀望好?!泵鎸ΜF實社會,袖手旁觀,代表一些知識分子的政治態度。楊奐說:“林泉憂患少,京國是非多。”亦復如此。元好問于金亡后,不再做官,過的也是這種生活。一般說,元代初期,確切地說應叫蒙哥時期,這個時期中國北方政治雖然統一,但文化并沒有建立一個中心。當時文人活動大都集中在山西、河北兩個地區。所謂河汾詩派就是以山西元好閥為主帥,這派詩的特點是“當金元混擾困郁之中,其詞藻風標如層峰蕩波,金堅玉瑩,絕無突梯脂韋之習,纖靡弛弱之句?!弊髡哂新楦?、張宇、陳賡、陳庾、房嗥、段克己、段成己、曹之謙,而以元好問“為之冠”。所謂“不觀遺山之詩,無以知河汾之學;不觀河汾之詩,無以知遺山之大”,他們大都不滿于江西詩派,而摹仿中晚唐。至其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金朝滅亡,懷著淡淡的留戀,如陳庾的《清明后書懷》說:“江山信美非吾土,懷抱何時得好開?!辈苤t的《北宮》說:“登臨欲問前朝事,紅日西沉碧水東。”二是這些詩人都自甘貧賤,不做新朝的官,消極不合作,懷才不用,不住大城市,經常各地奔走。這樣他們有機會看到祖國河山壯麗,寫出了一些剛健清新的風景詩。如麻革的《阻雪華下》、陳賡的《游龍洞詞》、段克己的《乙巳清明游清陽峽》。當我們讀到“東山氣象太猛悍,萬馬骎骎來楚甸。中分不肯割鴻溝,鍛礪戈矛期一戰”時,感到氣魄雄偉,和那寫風景幽美,山清水秀的山水詩完全不一樣,這種寫山水同時也表現了人物的傲岸。三是這些詩人來往各地于長途跋涉之中,注意到人民的窮困生活,寫出一些同情民生疾苦的詩。如房嗥的《貧家女》說:“終身辛苦不下機,身上卻無絲一縷?!辈苤t的《自趙城還府》說:“獨憐疲俗誅求困,愁嘆聲多不可聞?!?/p>
除河汾詩派外,有一個和元好問幾乎同時的老作家李俊民,他的作品內容和河汾詩派也大致相同。他的《寄伊陽令周文之括戶》說:“疲俗脂膏今已盡,看看鞭算及舟車。”揭露了官吏的壓迫和掠奪。統治者無窮無盡的誅求,人民的困苦不堪,這種現象在當時是普遍的,不是個別現象,楊宏道《空村謠》就作了有力的說明。
元太宗窩闊臺、耶律楚材、元好問相繼去世,憲宗蒙哥讓他的弟弟忽必烈治理漢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忽必烈是一位“思大有為于天下”的人,在這以前他早就搜羅了一批漢族知名文士劉秉忠、王鶚、張之謙、竇默、姚樞、許衡、趙復、魏瑤、趙璧等人作他的助手。連大名鼎鼎的元好問也和史天澤的幕僚張德輝一起北上見忽必烈,稱奉忽必烈為儒教大宗師。忽必烈就是依靠這個漢人慕僚集團,用漢法治理漢人,得到漢人地主儒生的廣泛支持。憲宗蒙哥于l259年攻宋合川,死于軍中,忽必烈此時也正圍攻宋的鄂州,聞訊即許宋議和,返回開平,召集塔察兒等宗王大將舉行選汗大會,忽必烈被推為大汗。即位后,依據漢人封建王朝的傳統,頒布即位詔,稱皇帝(世祖)。自成吉思汗建立國家以來,從未建立年號,忽必烈建元中統,表示他是中原漢地封建王朝的繼承人,后來他聽從劉秉忠的建議,又改國號為大元。正當忽必烈在開平舉行選汗時,留守和林的阿里不哥認為選汗應在鄂嫩河、克魯倫河地方舉行,忽必烈在漢地進行選舉,顯然違背傳統慣例,不予承認。乃在和林另行召集大會,蒙哥諸子及察合臺系宗王數人,擁立阿里不哥為汗,出現一國二主的現象。經過幾次戰爭,忽必烈打敗了阿里不哥,但西北幾個汗國從此實際上走向獨立,和元朝中央只維持名義從屬關系,他們大部分仍過著游牧生活,他們的文學創作和中原不同。
忽必烈于奪取并鞏固了汗位后,即著手繼續進行侵宋戰爭。1267年南宋叛將劉整獻攻宋之策,先攻襄陽,撤除南宋屏障。忽必烈依計而行,先后攻占樊城、襄陽,并大練水軍,準備沿江東下,乘勝滅宋。忽必烈召集姚樞、許衡等商議,大家都說“乘破竹之勢,席卷三吳”,正是時機。乃移師東向,一舉而攻下臨安,宋帝投降,國亡。這次出兵,忽必烈告誡統帥伯顏,要效法曹彬,“勿得妄加殺掠”,但是一位前鋒張弘范卻直認不諱地說:“我軍百萬戰袍紅,盡是江南兒女血?!蓖罋⑦€是凄慘的。
忽必烈在爭奪汗位,侵宋滅宋期間,北方一些漢族文人感到進退兩難。前一段的難是夾在蒙古諸王貴族的糾紛之中,難處。因為這種糾紛中牽涉到治理國家使用漢人不使用漢人問題。后一段的難是贊成伐宋還是不贊成伐宋。趙復是從宋過來的,就認為宋父母之國,不可伐。郝經、徐世隆卻希望兩國共存共榮,郝經《宿州夜雨》詩說:“星麾何日平康了,兩國長令似一王?!眲⒁蛴跓o可奈何之中,作賦哀悼,姚樞、許衡贊成,這時候的難是難辦。許衡說:“國家既自朔漠人中原,居漢地,主漢民,其當用漢法無疑也?!钡玫胶霰亓业男湃危粩嘣獾狡渌晒刨F族的反對,他時而做官,時而辭官,在《訓子》詩中說“身居畎畝思致君”,而在《偶成》一詩中又說“老作山家亦分甘”。有一首《辭召命》的詩說:“一天雷雨誠偃畏,千載風云漫企思,留取閑身臥田舍,靜看蝴蝶掛蛛絲。”他的思想十分矛盾。產生這種矛盾思想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在元代重武輕文的情況下,雖然被起用而不被倚重,有屈才之感。另一是在民族矛盾中,怕遇到意想不到的禍害。許衡這種人不像河汾詩派那些人甘心隱姓埋名,做詩而不做官。所以懷才不遇和隱居情思成了這個時期的重要主題。許衡詩中的思想也代表了一些出仕做官的漢人的共同感受。
忽必烈滅宋后,在中國北方和南方都引起了波動,而南方文壇,變化更大,反響強烈。文天祥《過零丁洋》詩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睂σ员┝娂佑谌说姆纯?,十分堅決。他的《正氣歌》更是激勵人心的作品。謝翱、謝枋得、鄭思肖、林景熙、鄧剡、汪元量等人的詩詞一掃宋季江湖、四靈的空洞纖弱的積弊,發揚剛健悲壯的作風。尤其是汪元量,他被俘至燕京,后放歸,為道士,漫游各地,寫了不少詩詞。他的組詩《潮州歌》九十八首最有名。一般說,宋亡后詩人詞人對待新朝采取三種不同的態度。除上面所講抗元不仕這種人外,還有一種背宋仕元。如方回、王沂孫、仇遠、趙孟頫等。還有一種人采取消極態度,他們既不抗,也不仕,過著隱居生活,寫的詩詞,托物寄興,情調低沉。如蔣捷、張炎、劉辰翁、周密等人。蔣捷的《賀新郎》(兵后寓吳),劉辰翁的《柳梢青》(春感),張炎的《南浦》(春水),周密的《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其中似有寓意而不明顯,至于仕元的王沂孫、仇遠所寫的詩詞,情調和周密等人大致相同。他們過往甚密,并結為詩社。還有一些詩人控訴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如尹廷高的《過故里感懷》,吳澄的《懷黃縣丞時避亂寓華蓋山》,劉詵的《感舊行》等。自然也還有些人的作品,對國家興亡,無動于衷。
這個時期的北方詩人思想情況,波動不如南方大,所寫詩詞有點接近張炎、蔣捷。徐世隆《挽文丞相》詩說:“大元不殺文丞相,君義臣忠兩得之。義似漢王封齒日,忠如蜀將斬顏時。乾坤日月華夷見,岑海風霜草木知。只恐史官編不盡,老夫和淚寫新詩?!毖酝庵?,對不仕元朝,還是同情的。北方漢人由于長期在遼金統治之下,過了幾個世代,對于南宋趙家,感情已經不是那么深厚了。況且蒙哥把女真和漢族人民統統目為漢人,政治待遇一樣,沖淡了民族的觀念,對南宋的滅亡自然不太關心了。至于忽必烈叫趙孟頫寫詩譏諷留夢炎,未免使人難堪。龍仁夫《題琵琶亭》詩,說:“老大蛾眉負所天,尚留余韻人哀弦。江心正好看明月,卻抱琵琶過別船?!睋峨[居通議》說:“諸呂家于江州,仕宋累朝窮富極貴。及北兵至,自文煥而下,相率納款,無一人抗節報國?!庇腥嗽谂猛ど项}了這首詩,“一日呂老見而揮淚,語意深婉,佳句也?!边@首詩的確是婉而多諷,也算是元滅宋后文學創作上的一點余波。
但在北方雜劇中反映這一歷史情況更曲折。馬致遠的《漢宮秋》不讓昭君出塞,而寫她投江自盡,或有深意?!端嚵址ド健份d:“宋宮人王婉容,隨徽欽北去。粘罕見之,求為子婦。婉容自刎車中,虜人葬之道傍。”元宋無有詩記其事云:“貞烈那堪黠虜求,玉顏甘沒塞垣秋。孤憤若是鄰青冢,地下昭君見亦羞?!瘪R致遠不使昭君遠嫁成親,地下與婉容相見,自不羞慚。但不知馬致遠寫此劇時,是否有此一層意思。馬致遠寫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劇,曾被人說成“萬花叢里馬神仙”。自然他不是最初寫神仙道化劇的人。最早作者似是史樟。史樟乃散曲家史天澤的兒子,常麻衣草履,以散仙自名,稱為“史九散仙”一作“史九敬先”。寫有《老莊周一枕蝴蝶夢》雜劇。這個劇本第一折[混江龍]唱詞有“名利似湯澆瑞雪,榮華如秉燭當風?!钡诙劾罡腊字杏小澳獞傥寤ü僬a,莫愛七賢朝帽。懼禍憂讒何日了,幾人能到老?!薄皯值湋n讒”是元初漢族文人進入官場,在民族矛盾中最擔驚受怕的一件事,看來神仙道化劇所宣傳的得道成仙和儒生棄官歸隱有同樣的現實意義。這個劇和馬致遠《太華山陳摶高臥》、《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等所宣傳的都是清心寡欲,同屬于全真教。全真教派的重要人物邱處機曾受到成吉思汗的召見,享受到一些特殊待遇。在蒙哥時期曾盛極一時。憲宗蒙哥時期,全真教道士橫行霸道,毀壞孔廟和釋迦佛像,并占領佛寺達四百八十二處,因此佛道發生激烈沖突。憲宗四年(1254)全真道教和佛教在哈剌和林展開御前辯論,道教的教義被駁倒而失敗,道經被稱為偽經而遭焚毀。后于至元十七年道教又和儒士爭論失敗,許多道士被迫還俗,北方全真教的勢力逐漸衰落。元代掌管宗教的機構是宣政院,但道教卻由征辟隱士、召舉賢良的集賢院兼管,南北道教,各樹宗派,未能統一。全真派衰落后,神仙道化劇也漸漸少了。
關漢卿的《竇娥冤》也作于元滅宋后,時間在至元二十八年以后,民族矛盾漸趨和緩。從他的散曲《杭州景》看來,他對趙宋并無特殊感情,他的劇作也不反映南宋滅亡這一波動南北的事件?!陡]娥冤》中反映了兩件事卻是元代所特有的。一是竇天章借蔡婆的二十兩銀子,一年后本利變成四十兩。這是元代回回商人傳來的高利貸,所謂羊羔息。另一個是楚州太守桃杌向來告狀的人下跪。祗候說:“相公,他是告狀的,怎生跪著他?”桃杌回答說:“你不知道,但來告狀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這雖是一句戲言,但元代地方官薪俸微薄,往往不足以自養,幾乎是無官不貪贓枉法。大德七年十二月七道奉使宣撫所罷贓款四萬五千八百六十五錠,冤獄五千一百七十六件。這事實就說明,戲言中包藏著一些真實。元代這么多冤獄,人民希望平反冤獄,這樣就出現了公案戲。公案戲除《竇娥冤》外,李潛夫的《灰闌記》,也很出色。
這個時期散曲作家盧摯有《[雙調]水仙子》(西湖)四首,說:“誰僝僽鴟夷子,也新添兩鬢絲,是個淡凈的西施?!边@支曲子寫的是西湖雪景,但伍子胥、西施都是和吳國滅亡有關的人物,可能寓意宋亡。盧摯不僅是一個散曲家,他的詩文也很有名,為人所稱賞。他的文被認為與姚燧并肩,詩亦同劉因不相上下。蘇天爵說:“國家平定中原,士踵金宋余習,率皆粗豪衰茶。涿郡盧公始以清新飄逸為之倡。”他在元代文學發展變化中,起了一點推動的作用。當時有個著名歌妓珠簾秀和他以散曲互相贈答,可見其人并非保守的道學家。珠簾秀和當時一些著名文人學士如王渾、胡祗通、馮子振、關漢卿都有往來,雖為妓女,但身價頗高。謝枋得、鄭思肖并謂元代社會中人分十等,八倡九儒,所謂倡,殆指珠簾秀這種人說的。元世祖忽必烈對趙良弼說:“高麗小國,匠人菜人,皆勝漢人,至于儒人通經書,學孔孟,漢人只是課賦吟詩,將何用!”可見元代對于儒人,并非籠統輕視。輕視的只是那些只知“課賦吟詩”的人,而對于“通經書,學孔孟”還是重視的。姚樞、許衡等人的社會地位決不在妓人之下。
元人攻宋,引起了文學上一場風波,經過十多年才恢復平靜。元世祖忽必烈不重視詩詞,認為吟詩作賦無用,也就不注意這些作品,所以沒有人因為寫詩作詞受到迫害。相反的卻是他還派人請這些人出來做官。只是有人肯出來,有人不肯出來。明人吳訥說:“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閭間,多以詩酒玩世。元貞、大德以后稍出?!贝鞅碓獙憽蹲x書有感》說:“如今已免多人笑,老大知無欲嫁心?!本芙^征召。趙孟頫、袁桷、鄧文原等接受禮聘。趙孟頫以“宋室王孫人仕,風流儒雅,冠絕一時?!彼驮龌ハ喑停霸妼W為之一變?!彼麄冞@些南方人和北方的元明善、姚燧、馬祖常等人一起,寫詩古體模仿漢魏,律詩學盛唐,風格清麗而遒壯,開始形成南北詩風統一的格調。歐陽玄說:“承平日久,四方俊彥,萃于京師,笙鏞相宣,風雅迭唱。…‘彌文日盛,京師諸名公咸宗魏晉唐,一去金宋季世之弊,而趨于雅正,詩丕變而近古。”所謂金宋季世之弊,即金宋人崇奉蘇黃,而宋季詩人學晚唐,這個變化標志著元代詩歌發展的新里程。
如上所言,元政府派程鉅夫到江南搜訪隱逸,禮聘賢才,吳澄、趙孟頫、袁桷等人相繼出仕,有些劇作家也跟著北上。《錄鬼簿》卷上說:“范居中,字子正,杭州人,大德問被旨赴都,公亦北行。以才高不見遇,卒于家。有樂府南北腔行于世?!彼褪┗?、黃天澤、沈珙合編了一個劇本叫《鷯鷯裘》。《太和正音譜》把他的雜劇列入杰作,并說:“其詞勢非筆舌可能擬,真詞林之英杰?!痹u價頗高。但他沒有趙孟頫等人的幸運,卻“才高不見遇”,回到杭州老家。他著有樂府“南北腔”,當即南北合套,南戲《宦門子弟錯立身》亦有南北合套現象。南北曲的聲腔是不一樣的。元人徐士榮《新街曲》說:“東街南曲聲婉揚,西街北曲聲激昂。佳人唱曲不下樓,樓下白馬青絲韁。昨日開筵擊鼉鼓,今夜合席調笙簧。樂聲一似曲聲雜,人意豈如物意長。”一個套曲里面有兩種聲腔,即一會兒“婉揚”,一會兒“激昂”,這是北曲進入杭州后和南曲結合后產生的現象。北雜劇和南戲文互相影響的結果,這是~種戲劇改革的嘗試,不過這種改革是一個失敗的改革,所以范居中“才高不見遇”。南戲改革應是南戲吸收北雜劇一些優點,如唱曲采用聯套,科諢減少,結構嚴密,集中刻畫人物性格等等,不是南北合套,叫人聽起來不諧和,破壞了審美享受。只有把《劉知遠諸宮調》改為《白兔記》,關漢卿的《拜月亭》改為《月亭記》比較成功。也表現南戲的進步和發展。
元代雜劇作家參加征召失意而歸,除范居中外,不見記載。但職位不振,沉抑下僚的作家卻是很多的。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鄭光祖,他的《王粲登樓》就表現一個“空學成補天才”,而“尋不著上天梯”的人牢騷不平和懷才不遇者的怨氣。喬吉流落江湖四十年,宮天挺終身為人陷害而不見用,處境和鄭光祖相同。喬吉除寫雜劇外,散曲也寫得十分出色。他說:“看遍洛陽花似錦,榮也在你;枯,也在你?!北憩F他一生潦倒,壯志銷磨。
元朝政府征召隱逸,雖然有些人不遇而歸,但總的說來還是成功的。袁士元《題寒江獨釣圖》說:“堪笑江湖幾釣徒,朝來相喚暮相呼。只今風雪蒙頭處,回首煙波一個無。”隱士們全都出仕了。后來有些人,不征召也自動北上求官。方回《再送王俞戴溪》說:“宇宙喜一統,于今三十年。江南諸將相,北上揚其鞭。書生亦覓官,裹糧趨幽燕?!北环Q為元代四大文學家的虞集、楊載、范梈、揭傒斯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們的作品多數是歌頌民安物阜的,但都掌握了寫作技巧,而虞集名氣尤大。虞集的《風人松》詞有一句“杏花春雨江南”,字句十分凝煉,當時人極為贊賞,他自己也很滿意。吳師道《陳監丞安雅堂集序》說陳旅作文“用心甚苦,功甚深,藻績組織,不極其工不止?!庇菁?、陳旅的文風上這種變化,當時有一種代表性,因為不只是詩文,雜劇、散曲也如此。鄭光祖、張可久、喬吉等人的作品表現典雅工麗,講究辭藻,漸漸喪失了早期戲曲中的樸野。
在虞、楊、范、揭之外,這時別樹一幟的是馬祖常、薩都刺。他們都是少數民族的詩人,而薩都刺的詞寫得尤其出色。他的[滿江紅](《金陵懷古》),吊古傷今,胸懷磊落,繼承和發揚了蘇東坡、辛棄疾以后豪放派的風格。
河南省著名的現當代作家有哪些?
出生于河南的當代知名作家簡述如下:
河南作家群是指以河南作家為主體,包括國內河南籍作家在內的一個重要作家群體。把目光投向歷史的深處,就會發現”河南作家群”是一個龐大創作群體,其成就、實力、影響之大,在地域性創作群體中是十分突出的。
01.魏巍
出生于河南的當代知名作家知多少
魏巍年輕時是華北抗日根據地哺育出來的詩人,中年是著名的報告文學、散文作家,新時期則以篇小說《東方》、《地球的紅飄帶》著稱。
魏巍(1920年3月6日-2008年8月24日),原名魏鴻杰,筆名紅楊樹 ,河南鄭州人。
1942年創作的長詩《黎明的風景》獲”魯迅文藝獎金”;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刊登《誰是最可愛的人》在全國引起了廣泛影響;1978年,創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題材長篇小說《東方》,并于1981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02.李準
出生于河南的當代知名作家知多少
李準是河南當代文學創作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一次創作高潮的代表人物。
李準(1928年7月4 -2000年2月2日),編劇、小說家,本姓木華梨,后簡化成李,原名李鐵生,曾用名李準,河南洛陽人,蒙古族。
在現代中國文壇上,李準是同時在小說和電影兩條戰線上作戰并取得比較突出成就的作家。其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榮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第一名。
03.劉震云
出生于河南的當代知名作家知多少
劉震云,1958年5月出生于河南延津,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青聯委員、一級作家。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是當年河南省高考文科狀元。
2011年8月,《一句頂一萬句》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6年1月劉震云被埃及文化部授予”埃及文化最高榮譽獎”;2017年2月,劉震云被摩洛哥文化部授予”國家文化最高榮譽獎”;2018年4月,劉震云被法國文化部授予”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
《一地雞毛》、《手機》、《我叫劉躍進》、《溫故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一句頂一萬句》等作品相繼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
04.閻連科
出生于河南的當代知名作家知多少
閻連科,1958年8月出生于河南洛陽嵩縣,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作家、文學家,被文學界普遍認為是莫言之后最有希望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之一,被譽為”荒誕現實主義大師”。
小說《黃金洞》、《年月日》分別獲得第一屆、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受活》被稱為中國的《百年孤獨》,獲第三屆老舍文學獎和第二屆鼎鈞雙年文學獎;2013年獲得第十二屆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14年5月27日,獲得2014年度卡夫卡文學獎;2015年3月《受活》日文版獲得日本讀者評選的日本twitter文學獎;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05.二月河
出生于河南的當代知名作家知多少
二月河(1945年11月3日-2018年12月15日),原名凌解放,出生于山西昔陽,卻是南陽作家群代表人物。
二月河出生在山西,兒時便隨父母輾轉在河南的陜州、欒川、洛陽、鄧州等地。我軍占領南陽后,二月河的父母分別留任該地的鄧縣武裝部政委和法院副院長。
二月河最為人熟知的作品就是《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等系列小說,均被改編為熱播電視劇,如今已成經典。其作品還有隨筆集《二月河語》、四十集電視連續劇文學劇本《胡雪巖》、紅學論文集《梅溪掇紅葉組譚》。
當然,以上是當代河南作家中優秀的代表人物,現代河南文學創作者不可勝數,榮獲魯迅文學將的作家有周同賓、閻連科、邢軍紀、何向陽、劉慶邦、馬新朝、邵麗、喬葉、鄭彥英、杜涯等,榮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家有魏巍、姚雪垠、李準、柳建偉、宗璞、周大新、劉震云。
可不可以有哪位高人幫我把中國古代著名的詩、詞人按時間順序排列一下呢?最好能寫一寫朝代,謝謝!
詩人 楚辭 戰國 楚 屈原 宋玉 景差 ,
西漢 劉邦 卓文君 蘇伯玉妻,劉徹 李陵,蘇武,班婕妤 ,梁鴻
東漢 三曹 曹操 曹植 曹丕 ,建安七子 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 , 甄姬
三國 魏 阮籍 嵇康 曹髦
西晉 太康詩人 三張(華、協、載)、二陸(機、云)、兩潘(岳、尼)、一左思
東晉 劉琨 陶淵明 ,孫綽,許詢,郭璞,謝安,謝道韞,
五胡十六國 前秦 蘇蕙
南朝 謝靈運,謝惠連,顏延之,湯惠休,謝莊,鮑照,鮑令暉,徐孝嗣,謝眺,孔稚珪,范云,江淹,沈約,何遜,柳惲,吳均,蕭衍,蕭綱,蕭繹,徐悱,劉孝綽,劉令嫻,陶弘景,王籍,蕭綜,庾肩吾,王筠,徐陵,陰鏗,江總,朱超,陳叔寶
北朝 溫子升,邢劭,魏收,祖珽,王褒(先仕南朝,后入北朝),庾信(后入北朝),盧思道,顏之推(先仕南朝,后投北朝)。薛道衡(初仕北齊,后入隋),虞世基(初仕南陳,后入隋,貌似應算南朝詩人= =)
隋朝:陳子良 江總 孔德紹 孔紹安 盧思道 呂讓 明余慶 孫萬壽 王申禮 王胄 薛道衡 楊素 尹式 楊廣
唐朝 唐代詩人不計其數,但著名的詩人有以下幾位: 一、初唐:虞世南、上官儀、王績、王梵志、寒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沈佺期、宋之問、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張若虛、劉希夷、陳子昂 二、盛唐:張九齡、張說、賀知章、王灣、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祖詠、王維、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劉灣、張渭、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結、顧況、戴叔倫、張籍、王建、元稹、李紳、 三、中唐:韋應物、劉長卿、李益、李端、盧綸、吉中孚、錢起、司空曙、苗發、夏侯審、劉禹錫、柳宗元、韓愈、孟郊、賈島、姚合、李賀、 四、晚唐:杜牧、李商隱、溫庭筠、韋莊、李群玉、韓偓、司空圖、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
五代 馮延巳,李璟,李煜,司空圖,羅隱,馮道,韓熙載,李建勛,許渾,李群玉,韓偓,鄭谷,胡曾,曹鄴,貫休,齊己,方干,雍陶,劉駕,曹唐,趙嘏,崔致遠,李遠,李涉,魏玉俠,沈彬,孫魴,廖凝,陳陶,陳貺,劉洞,江為,伍喬,左偃,李中,孟賓于,成彥雄,徐鉉,韓偓,黃滔,崔道融,徐寅,溫庭筠,韋莊,杜光庭,歐陽炯,詹敦仁,詹琲,劉乙,廬山,湖湘,荊渚,馮延魯,花蕊夫人,沈徽,紀唐夫,孟賓于,段成式,周繇,魚玄機,薛濤,李冶,皇甫枚,和凝,薛昭蘊,張泌,毛文錫,牛希濟,顧夐,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鄭谷,左偃,李從榮,尚顏,可朋,王仁裕,徐夤,孫光憲,李繤,李存勖,李從榮,羅隱,杜荀鶴,王貞白,徐仲雅,沈彬,陳摶,王建,孟昶,陶谷,徐鍇,徐鉉,鄭文寶,王禹偁,王元之
北宋 晁補之 晁沖之 晁元禮 道潛 方惟深 韓縝 賀鑄 胡楚 黃裳 寇準 柳永 李之儀 林逋 呂本中 呂蒙正 毛滂 米芾 歐陽修 王安石 蘇軾 潘閬 秦觀 錢惟演 琴操 蘇舜欽 沈與求 蘇轍 文同 萬俟詠 汪藻 王觀 魏野 無名尼 王禹偁 謝克家 晏幾道 趙令畤 楊樸妻 楊億 葉夢得 曾公亮 曾鞏 張耒 張舜民 張先 章楶 趙佶 鄭文寶 周邦彥 朱敦儒 朱服 宋徽宗趙佶
契丹 耶律倍 耶律隆緒 耶律洪基 蕭觀音 蕭瑟瑟 寺公大師 蕭總管
西夏 張元
南宋 【南宋】所有詩人
C
蔡伸 蔡幼學 陳德武 陳克 陳人杰 陳郁
F
范成大 范鎮
G
高翥 葛立方
H
胡銓 韓元吉 洪邁 黃公度 黃簡
J
姜夔 蔣捷
K
康與之
L
林升 樂婉 李呂 劉辰翁 劉過 劉子翚 盧祖皋 陸游妾
N
南宋無名 聶勝瓊
S
僧志南 石孝友 史達祖 蜀妓 孫道絢
T
唐琬
W
文天祥 汪元量 王沂孫 王之道 吳淑姬 吳文英
X
辛棄疾 徐磯 謝翱
Y
葉紹翁 嚴仁 嚴蕊 嚴羽 姚寬 游次公 袁去華
Z
鄭會 朱淑真 曾覿 張孝祥 張炎 張元干 張嵫 章良能
趙彥端 鄭域 周密 周紫芝 朱翌
金朝 蔡松年(90)段克己(70)段成己(65)吳激(15)蔡珪(5)劉汲(4)張斛(3)朱自牧(3)馬定國(3)鄧千江(2)王渥(2)金章宗(1)完顏仲實(1)折元禮(1)
元 “元詩四大家”是指虞集、楊載、范梈、揭傒斯四人 高啟為“元朝最偉大的詩人” 元朝蒙古族大詩人薩都拉 王冕是我國元朝末年一位著名的詩人和畫家 還有戴表元 袁士元 周密 張雨 劉因 薩都剌
明 明朝詩人大全(1690位只列出前1000位)
高啟(848)劉基(599)唐寅(416)李東陽(336)楊基(334)袁凱(318)彭年(251)張羽(237)程嘉燧(226)王稚登(221)徐渭(188)戴良(181)楊慎(176)止庵法師(174)沈周(166)皇甫汸(166)吳寬(158)謝榛(157)朱有燉(148)王叔承(143)祝允明(138)湯顯祖(135)徐禎卿(124)蔡羽(121)張以寧(120)陳憲章(119)薛蕙(118)吳兆(115)高叔嗣(111)全室宗泐(109)王履(108)林鴻(107)顧璘(104)邵寶(102)徐賁(99)蒲庵禪師(97)于慎行(97)何景明(96)唐時升(95)汪廣洋(91)王跂(90)貝瓊(89)王問(89)袁中道(88)袁宏道(87)孫蕡(84)文徵明(84)吳鼎芳(83)曹學佺(82)郭登(78)劉炳(78)劉崧(77)王廷陳(77)王世貞(75)范汭(75)顧清(75)桑悅(75)張時徹(73)朱權(73)夢觀法師(72)張元凱(72)王祎(71)宋濂(70)葛一龍(68)史鑒(68)宋登春(67)王醇(67)居節(65)劉溥(65)陳鶴(64)多炡(64)屠隆(64)張宇初(64)黃佐(63)石珝(63)鄭善夫(63)儲巏(62)唐順之(61)王恭(61)九皋聲公(61)王微(60)李夢陽(60)尹耕(60)陳沂(59)吳夢旸(59)雪山法師(58)方孝孺(56)皇甫涍(56)施漸(56)陶安(56)蔣山卿(53)錢宰(53)姚道衍(53)黃姬水(52)蔡汝楠(51)楚石梵琦(51)李禎(51)孫一元(51)張掞(50)陳汝言(50)朱曰藩(50)陳第(49)景翩翩(48)王守仁(48)魯鐸(48)吳孺子(47)徐勃(47)李濂(46)胡儼(46)馬治(46)王寵(46)程敏政(45)胡翰(45)李蓘(45)陶望齡(45)王紱(45)雪浪法師(45)唵囕香公(43)俞允文(43)李流芳(42)憨山(42)瞿佑(41)張簡(41)憨山大師(41)岳岱(41)張泰(41)藍智(40)黎民表(40)沈一貫(40)石沆(40)郭奎(39)婁堅(39)徐繗(39)邊貢(38)馮琦(38)甘瑾(38)黃克晦(38)柳應芳(38)王鏊(38)明無名氏(37)何良俊(37)韓邦靖(36)黃輝(36)金鑾(36)梁有譽(36)陸釴(36)蓀谷(36)程本立(35)雪江秀公(35)吳國倫(34)傅汝舟(34)藍仁(34)沈愚(34)童佩(34)張淮(34)趙貞吉(34)李攀龍(33)陳繼(33)李先芳(33)陸容(33)葉子奇(33)朱元璋(32)王慎中(32)道原法師(32)豐坊(32)浦源(32)童冀(32)王弼(32)楊士奇(32)劉績(31)楊循吉(31)張含(31)趙滂(31)朱讓栩(31)朱瞻基(31)胡安(30)羅玘(30)王廷相(30)魏觀(30)許繼(30)曾棨(30)阮自華(29)王璲(29)樊阜(28)金幼孜(28)盧柟(28)盛鳴世(28)宋訥(28)王英(28)周玄(28)鐘惺(27)程誥(27)廖孔說(27)許邦才(27)莊昶(27)宗臣(27)張紅橋(26)陳束(26)陳言(26)顧德輝(26)錢謙貞(26)王伯稠(26)張和(26)朱應登(26)高棅(25)黃省曾(25)金大輿(25)李延興(25)呂時臣(25)湯珍(25)完璞琦公(25)王一鳴(25)王直(25)虞堪(25)張維(24)皇甫濂(24)林章(24)薛瑄(24)殷奎(24)程可中(23)鄧渼(23)王越(23)周藩宗正(23)于謙(22)孫承宗(22)歸有光(22)何允泓(22)盛時泰(22)碩篽(22)王韋(22)邢侗(22)趙南星(22)林俊(21)南洲法師(21)秋潭舷公(21)王懋明(21)楊子器(21)虞淳熙(21)詹同(21)鄭琰(21)解縉(20)蘭江濋公(20)劉昌(20)阮漢聞(20)沈野(20)王九思(20)殷邁(20)張正蒙(20)鄭胤驥(20)方太古(19)胡宗仁(19)金大車(19)筠隱遂(19)羅頎(19)湯胤勣(19)許妹氏(19)楊宛(19)尹伸(19)張璨(19)朱靜庵(19)呼文如(18)徐有貞(18)豐越人(18)陸之裘(18)馬之駿(18)舒頔(18)蘇伯衡(18)唐之淳(18)張鳳翔(18)張治(18)戚繼光(17)陳鴻(17)陳繼儒(17)等慈潤公(17)董少玉(17)紀青(17)李存(17)劉泰(17)陸粲(17)孫作(17)屠瑤瑟(17)王逢年(17)王野(17)王彝(17)方氏(16)鄭夢周(16)古春蘭公(16)顧甗(16)管訥(16)揭軌(16)梁氏(16)林敏(16)盧沄(16)馬汝驥(16)梅鼎祚(16)沈德符(16)沈天孫(16)王佐(16)魏時敏(16)嚴嵩(16)易恒(16)于鑒之(16)袁宗(16)張邦奇(16)鄭作(16)黃云(15)蔡文范(15)歸子慕(15)華察(15)黃哲(15)劉鳳(15)劉仁本(15)劉三吾(15)陸弼(15)明沈定王(15)錢希言(15)王洪(15)王謳(15)王彥泓(15)雪溪映(15)張祥鳶(15)王景(14)黃中(14)道敷(14)馮夢禎(14)馮惟訥(14)顧夢圭(14)林弼(14)羅倫(14)米云卿(14)歐大任(14)商家梅(14)沈氏(14)蘇平(14)王鴻儒(14)王嗣經(14)王行(14)熊卓(14)姚旅(14)袁袠(14)張獻翼(14)朱純(14)唐肅(13)張紳(13)郭武(13)韓上桂(13)李楨(13)木知府(13)聶大年(13)丘吉(13)王鳳嫻(13)王澤(13)周鼎(13)王世懋(12)陳顥(12)陳薦夫(12)龔詡(12)孤松秀上(12)顧彧(12)胡纘宗(12)練子寧(12)劉璉(12)劉英(12)魯山泰公(12)秦鎬(12)沈煉(12)史遷(12)童軒(12)王寅(12)吳稼竳(12)香嚴和尚(12)謝鐸(12)謝少南(12)楊榮(12)于嘉(12)湛懷法師(12)張佳胤(12)張宣(12)周翼(12)紫柏大師(12)陳子龍(11)夏完淳(11)杜瓊(11)法智(11)葛高行文(11)顧辰(11)郭昭(11)何白(11)黃肅(11)江以達(11)蔣主孝(11)空室禪師(11)黎擴(11)劉榮嗣(11)陸師道(11)馬氏(11)茅大方(11)倪岳(11)潘氏(11)申時行(11)施敬(11)蘇澹(11)文震亨(11)吳志淳(11)西吾衡上(11)朽庵林公(11)許谷(11)楊承鯤(11)趙瑗妾(11)周用(11)朱長春(11)朱升(11)袁崇煥(10)顧祿(10)薄少君(10)常倫(10)徹鑒堂(10)程節(10)戴冠(10)馮惟健(10)顧聞(10)顧協(10)胡梅(10)機先(10)康海(10)雷思霈(10)劉繪(10)梅守箕(10)潘之恒(10)沈宛君(10)史謹(10)王衡(10)王清(10)王惟儉(10)王誼(10)危素(10)文林(10)吳會(10)吳維岳(10)吳子孝(10)先竹深府(10)徐于(10)許筠(10)許宗魯(10)俞安期(10)張楷(10)趙今燕(10)周暉(10)周詩(10)朱成泳(10)朱高煦(10)劉玉(9)陳鳳(9)陳鳴鶴(9)陳完(9)高遜志(9)戈鎬(9)顧祖辰(9)何孟春(9)胡奎(9)黃氏(9)雷鯉(9)李維楨(9)劉黃裳(9)陸深(9)茅元儀(9)謀堚(9)喬世寧(9)秦約(9)沈泰鴻(9)沈應(9)盛彧(9)史忠(9)孫炎(9)田藝蘅(9)屠應埈(9)項蘭貞(9)曉庵法師(9)謝五娘(9)羽素蘭(9)張弼(9)張九一(9)鄭希良(9)鄭元(9)周玉如(9)朱高熾(9)朱陽仲(9)鄒亮(9)李奎(8)陳邦瞻(8)陳伯康(8)陳敬宗(8)程玄輔(8)傳慧(8)冬溪澤公(8)董應舉(8)顧大典(8)顧源(8)歸昌世(8)皇甫沖(8)康從理(8)孔天胤(8)李兆先(8)劉仔肩(8)陸德蘊(8)潘一桂(8)丘劉(8)饒介(8)阮大鋮(8)桃花仕女(8)田汝鳷(8)童承敘(8)汪本(8)王留(8)王毓德(8)王志堅(8)文太青妻(8)烏斯道(8)吳世忠(8)謝肇淛(8)徐熥(8)楊巍(8)殷云霄(8)愚庵智及(8)張名由(8)章士雅(8)趙宧光妻(8)周忱(8)朱無瑕(8)朱應辰(8)朱右(8)鄒迪光(8)李日華(7)陳蒙(7)敖英(7)陳勛(7)董養河(7)方登(7)海舟慈禪(7)何璧(7)洪貫(7)黃玄(7)焦竑(7)李懋(7)李言恭(7)李元昭(7)梁潛(7)林春澤(7)劉璟(7)盧熊(7)逯昶(7)呂敏(7)馬如玉(7)馬湘蘭(7)馬愈(7)茅坤(7)茅維(7)明肅靖王(7)偶桓(7)錢逵(7)錢王孫妻(7)錢遜(7)秋江湛公(7)任瀚(7)施峻(7)釋良琦(7)宋玨(7)孫宜(7)汰如法師(7)滕毅(7)王建極(7)王人鑒(7)王紳(7)王懌(7)魏允中(7)文翔鳳(7)吳哲(7)徐階(7)徐庸(7)楊文卿(7)尹嘉賓(7)玉芝和尚(7)岳正(7)張孟兼(7)趙迪(7)鄭如英(7)周是修(7)邾經(7)鄒智(7)劉師邵(6)包節(6)鮑恂(6)陳鐸(6)陳公綸(6)陳緝(6)陳價夫(6)方孔炤妻(6)費宏(6)傅汝楫(6)顧觀(6)郭第(6)胡汝嘉(6)胡侍(6)華淑(6)金宗直(6)靳學顏(6)瞿榮智(6)李瑋(6)劉玨(6)盧昭(6)陸俸(6)陸懋龍(6)呂誠(6)馬洪(6)馬氏女(6)孟洋(6)夢蘇道人(6)潘牧(6)器封(6)錢明相(6)丘云霄(6)申屠衡(6)沈貞(6)石林瑛公(6)石頭如愚(6)孫七政(6)涂穎(6)王維楨(6)文質(6)吳斌(6)吳學禮(6)夏言(6)夏寅(6)蕭翀(6)謝晉(6)邢參(6)徐威(6)徐潁(6)許伯旅(6)晏鐸(6)葉之芳(6)余善(6)張淵(6)張著(6)鄭旦(6)鄭文康(6)周天球(6)周永年(6)周玉簫(6)朱厚照(6)宗乘(6)張煌言(5)王磐(5)文嘉(5)張金(5)貝翱(5)卞榮(5)冰蘗禪師(5)蔡宗堯(5)曹子念(5)陳則(5)程漢(5)董谷(5)范景文(5)范言(5)高得旸(5)公鼐(5)貢悅(5)顧大武(5)顧大猷(5)顧晉(5)何喬新(5)何御(5)胡直(5)金凈(5)瞿汝稷(5)懶庵禪師(5)李敏(5)李鳴鶴(5)李三才(5)李士允(5)李勖(5)梁辰魚(5)廖希顏(5)林大輅(5)林公慶(5)林環(5)林娙(5)林應亮(5)劉丞直(5)劉效祖(5)劉秩(5)龍瑄(5)陸采(5)馬中錫(5)明周藩王(5)南元善(5)倪钅巨(5)浦瑾(5)沙宛在(5)申光漢(5)沈夢麟(5)沈宣(5)蘇大(5)蘇濂(5)蘇祐(5)蘇正(5)孫華(5)孫繼芳(5)唐元(5)田汝成(5)汪應軫(5)王濟(5)王汝章(5)王士騏(5)王畛(5)魏學禮(5)吳擴(5)謝肅(5)徐淮(5)徐獻忠(5)雪廬新公(5)姚汝循(5)葉杞(5)葉紈紈(5)一雨法師(5)張可大(5)張倩倩(5)張如蘭(5)張詩(5)張渥(5)張綖(5)張之象(5)趙鶴(5)鄭嘉(5)鄭明選(5)周蘭秀(5)周湞(5)朱存理(5)竹庵禪師(5)竹浪旭(5)竺隱道公(5)祝顥(5)張靈(4)馮惟敏(4)董其昌(4)汪道昆(4)安磐(4)冰如源(4)巢松法師(4)陳安(4)陳衎(4)陳寬(4)陳芹(4)陳汝修(4)陳紹先(4)陳玄胤(4)陳循(4)程伯陽(4)崔嫣然(4)大用(4)戴銑(4)董紀(4)斗娘(4)杜庠(4)樊鵬(4)方豪(4)方弘靜(4)費元祿(4)高岱(4)龔用卿(4)顧敬(4)顧亮(4)顧云鴻(4)郭文(4)賀甫(4)侯一元(4)黃德水(4)黃淑德(4)蔣忠(4)李崇仁(4)李同芳(4)李應禎(4)林世璧(4)劉芳節(4)劉侃(4)劉苑華(4)盧大雅(4)盧儒(4)陸治(4)駱文盛(4)馬文玉(4)冒愈昌(4)梅蕃祚(4)明沈憲王(4)明沈宣王(4)莫叔明(4)牛諒(4)錢干(4)沈華鬘(4)沈璜(4)沈倩君(4)沈右(4)沈媛(4)施侃(4)帥機(4)宋璲(4)蘇志皋(4)譚元春(4)唐泰(4)唐仲實(4)田娟娟(4)萬表(4)萬世尊(4)汪淮(4)王逢元(4)王格(4)王同軌(4)王延陵(4)王養端(4)王肄(4)王應辰(4)文彭(4)吳肜(4)西白禪師(4)席應珍(4)夏掞(4)蕭鎡(4)小萍庵文(4)徐良彥(4)徐學謨(4)徐章(4)徐中行(4)許篈(4)許相卿(4)楊翮(4)楊一清(4)姚粦(4)姚咨(4)葉砥(4)圓復(4)袁宗道(4)占城使臣(4)張璧(4)張鳳翼(4)張率(4)張民表(4)張慎言(4)張治道(4)趙崡(4)趙宜生(4)鄭定(4)鄭居貞(4)鄭崐(4)鄭淵(4)仲春龍(4)周楷(4)周南老(4)周啟(4)朱邦憲(4)朱椿(4)朱芾(4)朱夢炎(4)祝祺(4)鄒奕(4)張家玉(3)文征明(3)任道(3)周之翰(3)蔡可賢(3)蔡庸(3)陳潛夫(3)成氏(3)程國儒(3)程烈(3)鄧韨(3)丁岳(3)都穆(3)端淑卿(3)段功(3)復初恢公(3)顧達(3)顧斗英(3)顧元臣(3)顧元慶(3)郭本(3)郭完(3)恒岳淳(3)胡粹中(3)胡廣(3)胡悌(3)華嚴法師(3)懷悅(3)皇甫子循(3)黃玠(3)黃居中(3)吉雅謨下(3)姜玄(3)金氏(3)康彥登(3)蘭廷瑞(3)李承箕(3)李大純(3)李時行(3)李至清(3)李贄(3)練高(3)林光宇(3)劉麟(3)劉天民(3)樓璉(3)陸承憲(3)陸完(3)呂高(3)呂皞(3)毛氏(3)明秦康王(3)莫璠(3)莫如忠(3)莫是龍(3)謀騕(3)倪謙(3)聶鏞(3)潘德元(3)樸隱禪師(3)齊之鸞(3)琦元璞(3)錢百川(3)錢岳(3)錢子義(3)喬宇(3)欽叔陽(3)屈氏(3)臞鶴法師(3)全思誠(3)任原(3)日本無名(3)邵思文(3)沈澄(3)沈春澤(3)沈明遠(3)沈仕(3)沈憲英(3)沈鉉(3)宋元禧(3)孫友篪(3)唐敏(3)陶琛(3)田頊(3)通凡(3)同庵簡公(3)屠本畯(3)汪衢(3)汪文盛(3)王達(3)王立中(3)王象春(3)王翊(3)王云鳳(3)王貞慶(3)危進(3)魏之璜(3)聞谷禪師(3)鄔佐卿(3)吳文泰(3)吳儼(3)吳植(3)夏煜(3)夏云英(3)蕭執(3)蕭宗(3)謝徽(3)熊鼎(3)熊夢祥(3)熊直(3)徐桂(3)徐居正(3)許隚(3)薛素素(3)雪梅和尚(3)楊溥(3)楊守陳(3)楊訓文(3)姚綸(3)姚氏(3)葉權(3)葉向高(3)應宗祥(3)俞汝舟妻(3)袁表(3)袁舉(3)袁昭旸(3)月潭德公(3)岳榆(3)云峰住公(3)臧懋循(3)曾魯(3)曾烜(3)張本(3)張紞(3)
清 清代共有237名詩人 (1頁/2頁)
向阮賢袁枚顧炎武黃燮清董恂朱蠡龔自珍康熙連廬王良谷曹雪芹何紹基洪秀全趙翼齊召南顧貞觀納蘭容若查慎行林則徐納蘭性德吳偉業譚嗣同姚鼐紀昀宋湘敦誠陳恭尹陳淑蘭陳維崧陳文述董以寧杜于皇馮班歸莊郭敏洪亮吉黃景仁黃宗羲計東蔣士銓金農金人瑞金圣嘆峻德康有為厲鶚梁啟超林佩環劉若蕙劉絮窗毛奇齡彭駿孫蒲松齡錢載清無名氏邱圓屈大均屈復塞爾赫沈德潛施閏章釋宗渭舒位宋琬孫枝蔚王夫之王士禎吳嘉紀吳蘭修吳兆騫席佩蘭項鴻祚徐蘭嚴復葉燮尤侗袁樹張芬張惠言趙執信鄭燮朱彝尊左輔阮元王文治錢謙益王又曾黃任吳震吳保初王允皙蔣智由文廷式張問陶郭麟繆彤錢曾嚴遂成龔鼎孳倪瑞璿胡天游汪琬蔣超陸次云劉光第范當世釋敬安沈曾植陳衍乾隆許虬吳雯林文陳曾壽倉央嘉措陳沆1方文石達開黃遵憲王蘊章麥孟華黃增黃遵憲梁啟超康有為錢長澤洪升江湜孔尚任彭孫遹孫原湘談遷雍正徐燦方維儀紀映淮錢鳳綸畢著章有湘錢敬淑吳琪吳綃侯懷風吳氏倪仁吉方琬范姝熊湄紫靜儀林古度項圣謨朱之瑜閻爾梅張翙金武祥李秉禮莊棫蔣春霖陳澧周濟董士錫吳錫麒侯文曜葉小鸞杜濬余懷顧夢游邢昉紀映鐘萬壽祺閻修齡靳應升張養重丁澎賈鳧西笪重光干建邦毛德琦曹龍樹舒天香曾燠張維屏魏源彭玉麟李鴻章陳寶箴張之洞王鳳池易順鼎梁鼎芬姚燮鄭珍 錢曾嚴遂成龔鼎孳倪瑞璿胡天游汪琬蔣超陸次云劉光第范當世釋敬安沈曾植陳衍乾隆許虬吳雯林文陳曾壽倉央嘉措陳沆1方文石達開黃遵憲王蘊章麥孟華黃增黃遵憲梁啟超康有為錢長澤洪升江湜孔尚任彭孫遹孫原湘談遷雍正徐燦方維儀紀映淮錢鳳綸畢著章有湘錢敬淑吳琪吳綃侯懷風吳氏倪仁吉方琬范姝熊湄紫靜儀林古度項圣謨朱之瑜閻爾梅張翙金武祥李秉禮莊棫蔣春霖陳澧周濟董士錫吳錫麒侯文曜葉小鸞杜濬余懷顧夢游邢昉紀映鐘萬壽祺閻修齡靳應升張養重丁澎賈鳧西笪重光干建邦毛德琦曹龍樹舒天香曾燠張維屏魏源彭玉麟李鴻章陳寶箴張之洞王鳳池易順鼎梁鼎芬姚燮鄭珍湯復釋弘仁孫洤余鴻董法海崔國因釋音可吳雯清汪樹琪黃起溟胡與高汪士鋐石濤程之鵕程岫吳麐李盤李沂陸廷掄黃云宗元豫冷士嵋蔣易沈士柱許楚劉城錢秉鐙李漁冒襄錢光繡宗誼董曉山陸宇燝余楍李鄴嗣萬斯備朱士稚魏耕曾國藩陳長生通州詩丐王扌炎蕭正模何光緒
詞人 詞于唐代出現
唐代 李白 溫庭筠,韋應物、戴叔倫、張志和、王建、白居易、劉禹錫 韓翃 柳氏
五代 皇甫嵩、和凝、孫光憲外,其余如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顧夐、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
北宋 王禹偁 蘇軾 蘇易簡 寇 準 錢惟演 范仲淹 張 先 晏 殊 李清照 辛棄疾 柳 永 岳 飛 司馬光 歐陽修 陸 游 王安石 王安國 韓 縝 宋 祁 黃庭堅 晁端禮 趙令 晁補之 晁沖之 朱 服 毛 滂 陳 克 時 彥 李之儀 周邦彥 賀 鑄 晏幾道 王 觀 李 冠 林 逋 秦 觀 米 芾 朱敦儒 趙 佶 張舜民 魏夫人 王 詵 黃 裳 葉夢得 宋 江
契丹 耶律倍,天祚之妃蕭瑟瑟
南宋 蔣興祖女 洪 皓 蔡 伸 呂渭老 楊無咎 李彌遜 汪 藻 曹 組 樂 婉 范成大 蔡幼學 周紫芝 楊萬里 嚴 蕊 呂本中 陳與義 胡 銓 陳 亮 張孝祥 石孝友 王 炎 朱淑真 蜀 妓 張元干 李 邴 章良能 劉 過 戴復古 康與之 紹興太學生 嚴 仁 俞國寶 張 盧祖皋 魏了翁 周文璞 岳 珂 史達祖 黃 機 劉克莊 吳文英 嚴 羽 李好古 淮上女 蕭泰來 文天祥 李 綱 陳 郁 文及翁 劉辰翁 周 密 王沂孫 張 炎 姜 夔 蔣 捷
金 趙秉文 鄧千江 元好問 完顏亮 完顏鑄 蔡松年(90)段克己(70)段成己(65)吳激(15)蔡珪(5)劉汲(4)張斛(3)朱自牧(3)馬定國(3)鄧千江(2)王渥(2)金章宗(1)完顏仲實(1)折元禮(1)
明代詞人 謝應芳 張以寧 舒頔 邵亨貞 劉基 貝瓊 李東陽 楊慎 柳如是、謝小湄、王修微 葉紈紈、葉小鸞、柳如是、謝小湄、王修、黃娥、王朗、王鳳嫻
清 納蘭性德 王夫之、屈大均、龔鼎孳、宋琬、彭孫遹、尤侗、余懷、徐釚、曹貞吉 宋征輿 陳維崧、朱彝尊 顧貞觀 李良年、李符、沈岸登、龔翔麟 厲鶚 張惠言,周之琦,譚獻,項廷紀,蔣春霖,龔自珍 張惠言 曹雪芹 端木埰
張琦、董士錫 周之琦 譚獻、莊棫、王鵬運、朱孝臧 鄭文焯 況周頤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