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陸游呆過哪些地方(陸游哪的人)

少年別多情2022-11-10 20:30詩詞183

今天給各位分享陸游呆過哪些地方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陸游哪的人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陸游生活背景資料

陸游出生于兩宋之交,成長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陸游的父親陸宰,通詩文、有節操,北宋末年出仕,曾任京西路轉運副使。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陸宰奉詔入朝述職,偕夫人唐氏由水路進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陸游。

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開封),北宋滅亡(靖康之恥),陸宰遂攜家眷逃回老家山陰。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陸宰改奔東陽,家境才開始逐步安定下來。

擴展資料: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郁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

詞與散文成就亦高,劉克莊《后村詩話續集》謂其詞“激昂慷慨者,稼軒不能過”。有手定《劍南詩稿》85卷,收詩9000余首。

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記》6卷,詞2卷)、《老學庵筆記》10卷及《南唐書》等。書法遒勁奔放,存世墨跡有《苦寒帖》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陸游

陸游有什么主要事跡和精神品質

陸游是中國南宋詩人,生于公元1125年。陸游生活的時代,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金國頻頻向宋朝發動戰爭,積貧積弱的宋朝喪失了大量國土,被迫不斷向南遷移,人民生活在戰亂和動蕩之中。少年時代的陸游就不得不隨著家人逃難,飽嘗流離失所的痛苦。 陸游從小受到父親強烈愛國思想的熏陶,很早就養成了憂國憂民、渴望國家重建的品格。為了實現自己報效祖國的理想,他特別注意學習兵書。20歲時,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親臨戰場、殺敵報國。然而直到四十多歲時,他才有機會在軍中做一名軍官,實現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軍中生活,在陸游的生活和創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著戎裝,來往于前線各地,抗敵將士的艱苦生活和愛國熱情,極大地開拓了他的詩歌境界,豪邁而悲壯也成為他一生詩歌創作的基調。

作為一名杰出的詩人,陸游一生創作詩歌9300余首。這些詩中大多數都是與抗擊侵略者的有關的。或者描寫火熱的軍中生活,“失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或者寄托自己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和自己空抱一腔報國熱情的愁悶心情。 陸游的詩歌不僅始終貫注著熾烈的愛國熱情,而且同情當時人民的疾苦。憂國和憂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織在一起。他在《太息》、《秋獲歌》等詩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強對下層人民的剝削,同時又真切地寫出了下層人民勤勞、善良的優秀品質。

除了詩歌作品,陸游還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這些作品有的記生活瑣事,有的議論國計民生,有的敘述友人事跡,但都貫穿以愛國情感,有很強的感染力。

陸游一生飽經憂患,對普通人民所處的環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都達到了同代詩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陸游豐富的創作實踐對他以后的宋代文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更為顯著的,還在于他強烈執著的愛國主義精神方面。他的詩文作品,對遭受異族壓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當民族的生死存亡關頭,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這位在自己85歲的生命歷程中深切關注祖國命運的詩人。

八百多年來,蜀州人民懷念偉大的愛國詩人,人們扶老攜幼,不遠千百里前來瞻仰、憑吊陸游。罨花池是陸游生活過的地方,這里的水榭樓臺、林木花草,都篆刻下偉大詩人憂國憂民的詩篇。

陸游介紹

陸游(1125~1210) 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祖父陸佃,徽宗時官至尚書右丞,被誣元□黨籍,罷知亳州。父陸宰,官朝請大夫,直秘閣。陸游出身于一個由"貧居苦學"而仕進的世宦家庭。他誕生和成長的年代,正當宋王朝腐敗不振、屢遭金國(女真族)進犯的時候。陸游誕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他隨父陸宰向南逃亡,在"經旬不炊"和夜聞金兵馬嘶中,歷盡艱辛,逃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后又逃歸故鄉山陰。飽經喪亂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敵氣氛,給童年時代的陸游留下難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他后來曾這樣回憶道:"紹興初,某甫成童,親見當時士大夫相與言及國事,或裂眥嚼齒,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殺身翊戴王室,雖丑裔方張,視之蔑如也。"(《跋傅給事帖》)生平 陸游自幼好學不倦,自稱"我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青年時代曾從江西派詩人曾□學詩,得到不少啟發,但他并未受其束縛,又從前代大詩人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岑參等人的詩作中汲取滋養。

封建家庭雖然給陸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別是愛國教育,但也給他帶來婚姻上的不幸。他20歲時與唐氏結婚,夫妻感情甚篤,可是母親卻不喜歡唐氏,硬逼著他們夫妻離散。離婚后,陸游非常傷痛,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寫了〔釵頭鳳〕詞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賦詩懷念,直至老年還寫了有名的愛情詩《沈園》。

陸游29歲時,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應鎖廳試,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權臣秦檜的孫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國恥"喜論恢復",于是受到秦檜忌恨,竟在復試時將他除名。秦檜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頗有抗金之志,主戰派受到重視,陸游方被起用。他積極向朝廷提出許多抗敵復國的軍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于張浚舉兵北伐,部下將領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戰終于受挫。宋朝廷立即動搖,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陸游也被加上"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黜還鄉。

陸游在故鄉山陰鏡湖之濱閑居 4年,屢次上書求職,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個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小官,其時已45歲。他迫于生計,不得不于次年遠行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職微,再加僻處山城,感到無所作為,但任期滿后"歸又無所得食",不得不又上書求"捐一官以祿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主戰將領四川宣撫使王炎聘他為干辦公事,延至幕中襄理軍務。這使陸游的生活發生很大變化,他換上戎裝,馳騁在當時國防前線南鄭(今漢中)一帶。鐵馬秋風、豪雄飛縱的軍旅生活,使陸游的懷抱不禁為之一開,寫出了許多熱情奔放的愛國詩篇。"飛霜掠面寒壓指,一寸丹心唯報國",可算是他這一時期生活和心情的寫照。特別是當他看到川陜地勢險要,民氣豪俠,覺得可用關中作根本,以謀反攻收復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陳進取之策,提出一些經略中原、積粟練兵的戰略。他充滿勝利的信心,認為"王師入秦駐一月,傳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陸游的這一片報國赤忱,并不能實現。腐敗的宋朝廷,只求茍安,無意進取,致使將士閑置前線,"報國欲死無戰場"。不久,宋朝廷將王炎召回,隨即罷免,陸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撫司參議官。他只好抱著"不見王師出散關"和"悲歌仰天淚如雨"的激憤心情,眼看著收復中原的希望破滅。此后,陸游又在蜀州、嘉州、榮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職,自稱"身如林下僧",抗戰復國的壯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機會。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鎮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陸與范素有詩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場禮數,以至引起了同僚譏議;又由于陸游的復國抱負和個人的功名事業長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脫巾漉酒,拄笏看山"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霧中尋求精神遂又麻醉,被同僚指責為"不拘禮法,恃酒頹放"。于是陸游索性自號"放翁",并在詩中這樣解嘲道:"名姓已甘黃紙外,光陰全付綠樽中。門前剝啄誰相覓,賀我今年號放翁。"從此,"放翁"便和他的詩名同著于世。

陸游在川陜 9年,祖國的山川形勢、風土民情豐富了他的生活體驗。特別是在南鄭前線,他接觸到許多邊防戰士和"忍死望恢復"的"遺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開,并將許多富有生活實感的愛國激情傾注于詩。這是他創作上收獲最多的時期。陸游對這一創作階段很珍視,覺得"詩家三昧忽見前",于是將全部詩作題名為《劍南詩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在江西任上,當地發生水災,他"草行露宿",不辭辛苦,親到災區視察,并"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不料卻因此觸犯當道,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

陸游在家閑居 6年,已經62歲,才又被起用為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寫了有名的七律《臨安春雨初霽》,其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兩句,得到孝宗的激賞,但孝宗并不了解陸游的真正抱負,只叫他到嚴州后,"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新職雖然不合陸游素志,但他還是勤勉從事,正如詩中所說:"憂民懷懔懔,謀己恥營營。"他在任上,力求"寬期會,簡追胥,戒興作,節燕游",因此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為他立碑,并為他曾經作過嚴州太守的高祖陸軫立祠,以紀念他們祖孫二人。

在嚴州任職期間,陸游曾將歷年所作詩,特別是早年的作品,嚴加刪選,共得2500余首,刊刻為《劍南詩稿》20卷。此書行世后,深得當時文壇贊譽。

淳熙十五年(1188),陸游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于是他又連上奏章,諫勸朝廷"力圖大計,宵旰勿怠",并提出"救民之貧,莫先于輕賦"等政治主張。這時宋朝廷已耽于偏安享樂,無意進取,所以陸游的建議不僅不被采納,反而遭到□佞之徒的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陸游對此非常憤慨,便索性將山陰鏡湖故居命名為"風月軒",以示譏諷。

此后,陸游長期蟄居農村,計有12年之久,在幽靜但卻清貧的生活中度著晚年。他將書室命名為"老學庵",以坐擁書城為樂,正像詩中所說:"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另外,他還親自參加一些農業勞動:"扶衰業耕桑","夜半起飯牛",甚至為了應付"吏征租",不得不典質衣服。由于他"身雜老農間",了解到下層人民的痛苦,而且感到"忠言乃在閭里間",所以想和他們傾吐滿腔愛國熱情:"耿耿一寸心,思與窮友論。"農民們也感到陸游可敬可親,每當看到他走來,便取出酒菜招待。他們為了感謝陸游治病施藥,更是"村巷歡欣夾道迎",而且生子多以"陸"字為名,以報"活我"之恩。

在陸游鄉居時,寧宗于紹熙五年(1194)七月代光宗即位,次年改國號為慶元。外戚韓□胄當政。他斥理學為偽學,罷逐宗室大臣趙汝愚及理學家朱熹等,史稱"慶元黨禁"。在這一時期,陸游曾應韓□胄之請,為他撰寫了《南園記》,希望他"勤勞王事"。嘉秦二年(1202),宋朝因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尚未完成,召陸游入朝修撰,次年修畢,即辭官還鄉。開禧二年(1206),韓□胄對金宣戰,因急于貪功,貿然出師,不久即以失敗告終。

韓亦被殺取首送金議和。由于陸游和韓曾有上述關系,在當時和后來都曾受到一些責難,認為"晚節"不終。其實,陸游在韓當政時退而復出,主要是為抗敵復國的夙愿所驅使,并無趨炎附勢之意。

陸游于嘉泰三年辭官還鄉,已近80高齡。此后猶賦詩作文不輟,但身體卻逐年衰弱,終于在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二十九日,85歲的老詩人抱著未見國土收復的遺恨,與世長辭。

詩歌創作 陸游是一位創作特別豐富的詩人,集中存詩共約9300余首。他的詩大致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從少年到中年(46歲)入蜀以前。這一時期最長(約30年),但集中現存詩卻最少,約 200首左右,這是因為他將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繪"的作品盡行刪去的結果。據其《跋詩稿》中所說,他曾將42歲以前的詩"又去十之九",估計刪去總在萬首以上。由此也可看出,他前期的詩作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實。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54歲罷官東歸,前后近20年,存詩2400余首。這一時期他從軍南鄭,深入國防前線,充滿戰斗氣息的豪邁生活以及雄奇壯偉的山川形勢,不僅加深了他對現實的體驗和激發了他愛國的思想感情,同時詩風也隨之一變,正像他在詩中所說的"地勝頓驚詩律壯"。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成熟和豐富,奠定了他作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第三期是長期蟄居故鄉山陰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現存詩約近6500首。這一時期的詩作最多,當是由于晚年未暇刪汰的緣故。這一時期他生活比較平靜,與農民接觸較多,再加他宦海沉浮,飽經憂患,且年事漸高,因此在詩中表現為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并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詩到無人愛處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時的某種心情和所向往的藝術境界。另外,在這一時期的詩中,也表現出趨向質樸而沉實的創作風格,如許多反映農村疾苦的詩即屬此類。以上所分三期,僅是大致而言,并不能截然分割。其實每一時期都有出色的作品,即使是早期,在語言韻律等方面,也顯示了詩人藝術上的功力,從而為后來達到更高的成就準備了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陸游的詩中始終貫串著一個永不衰退的特色,這就是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一特色在他中年入蜀以后,表現尤為明顯,不僅在同時代的詩人中顯得很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無怪梁啟超稱之為"亙古男兒一放翁"。由于陸游所寫的詩"言恢復者十之五六",故屢遭投降派的打擊和排擠。但他"位卑未敢忘憂國",抗敵御侮一直是最能觸發他創作激情的思想主題。在他早年的詩中曾這樣寫著:"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夜讀兵書》);到了82歲的老年,還是"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老馬行》)。正是這種永不衰竭的愛國熱情,使陸游唱出了那一時代最高亢的歌聲。他所寫的許多感情激昂、氣概宏肆的詩篇,像黃鐘大呂一般地震蕩人心。

陸游的"一片丹心"始終得不到報國的機會,不能不常常感到壓抑和憤慨,在詩中也就表現為在激昂的基調中又鳴響著悲愴。正象他在有名的《書憤》詩中所歌詠的:"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又如:"白發蕭蕭臥澤中,□憑天地鑒孤忠。……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其他還有《金錯刀行》、《送七兄赴揚州帥幕》、《胡無人》、《病起書懷》、《關山月》、《出塞曲》、《夜泊水村》、《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縱筆》、《隴頭水》等等,都是氣壯語豪而又托興深微之作。特別感人的是,陸游在臨終前夕,還不忘收復國土,在有名的《示兒》詩中寫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以上這類詩,堪稱是最能體現陸游創作精神的代表作。

陸游不僅在詩中抒發了對祖國的熱愛,同時還對腐朽無能、茍安求和的統治當局發出憤怒的譴責:"諸公尚守和親策,志士虛捐少壯年"(《感憤》);"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夜讀范至能〈攬轡錄〉》)。另外,陸游還在《追感往事》、《客從城中來》、《北巖》、《關山月》等詩中痛斥那些不恤國難、唯知奢靡享樂的官僚。面對著"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的腐敗現象,他痛心疾首地大聲疾呼:"於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醉歌》)

對處于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下的人民,陸游也在詩中表現著深切的關懷。在《三月二十五夜達旦不能寐》、《秋獲歌》、《秋賽》、《農家嘆》等詩中,他描述當時的現實是:"富豪役千奴,貧老無寸帛","常年征科煩□楚,縣家血濕庭前土","一身入縣庭,日夜窮笞榜。"由于陸游對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所以他對被迫反抗的人民懷著不尋常的同情,以至在《兩獐》、《疾小愈縱筆作短章》等詩中出現了這樣光輝的思想:"吏或無佳政,盜賊起齊民";"彼盜皆吾民,初非若胡羌。奈何一朝憤,直欲事毆攘?"這種對"盜賊"的看法已經沖破一般文士的觀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

總之,憂國、愛民、誓死抗戰,是陸詩的最大特色并能傳誦千古的原因。除此以外,陸游還寫了很多別具風采的詩。這些詩或抒發生活感情,或描寫山川風物,呈現著自然流暢而又清新俊逸的風格;其中還有些作品將詩情和哲理藝術地交融在一起。如《春曉》:"花經風雨人方惜,士在江湖道益尊";又如《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劍門道中遇微雨》: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等等。

陸游的詩可謂各體兼備,無論是古體、律詩、絕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寫得又多又好。在這方面,陸游繼承了前人的經驗,同時又富有自己的創造,所以有人稱他和杜甫、李商隱完成七律創作上的"三變"(舒位《瓶水齋詩話》);又稱他的七律"當時無與比埒"(沈德潛《說詩□語》)。在陸游的七律中,確是名章俊旬層見疊出,每為人所傳誦。如"江聲不盡英雄恨,天意無私草木秋"(《黃州》);"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夜泊水村》);"萬里關河孤枕夢,五更風雨四山秋"(《枕上作》);"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度浮橋至南臺》);"月色橫分窗一半,秋聲正在樹中間"(《枕上》);"溪鳥低飛畫橋外,路人相值綠陰中"(《衡門獨立》)等等。這些名作名句,或壯闊雄渾,或清新如畫,不僅對仗工穩,而且流走生動,不落纖巧。

除七律外,陸游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當推絕詩,前人曾稱"可直追唐音"。這類詩除前面提到的《示兒》、《劍門道中遇微雨》等篇外,其他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楚城》"江上荒城猿鳥悲",《小雨極涼舟中熟睡至夕》"舟中一雨掃飛蠅"等等,都不愧是"視唐殆無愧色"的絕句。

陸游的詩雖然呈現著多彩多姿的風格,但從總的創作傾向來看,還是以現實主義為主,正如他自己所說:"道向虛中得,文從實處工。"他繼承了屈原等前代詩人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并立足于自己的時代而作了出色的發揮。所以有人將他和杜甫媲美,譽之為"可稱詩史"(《后村先生大全集》)。不過,陸游也不時在詩中馳騁其豐富的藝術想象,如在《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復漢唐故地……》詩中,繪聲繪色地描寫了抗戰勝利的歡樂情景:"駕前六軍錯錦繡,秋風鼓角聲滿天。苜蓿峰前盡停障,平安火在交河上。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樣。"其他如在《醉歌》、《出塞曲》、《神君歌》等詩中,也表現著思飄云外的浪漫風韻,無怪他又有"小太白"之稱。不過陸游的這類詩作仍然帶著強烈的現實色彩;或者說是現實理想得不到滿足的一種反激。

總之,陸詩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誠如前人所稱:"無意不搜而不落纖巧,無語不新而不事涂澤,實古來詩家所未見。"(趙翼《甌北詩話》) 陸詩也有不足之處。它雖然"清空一氣,明白如話",但有時不免率爾成章,氣勢有余而含蘊不足。還有一個比較顯著的缺點,是詞意和句法有互相重復蹈襲的現象,特別是在晚年。這是由于他創作甚豐,因而"不暇剪除蕩滌"的原故。此外,由于陸游畢竟是一位生活在封建時代的詩人,思想上難免有許多局限,特別是當他受到黑暗勢力打擊的時候,更容易產生空虛、悲觀的情緒,有時甚至在那些寫得激昂慷慨的詩中也不能避免。如"君看赤壁終陳跡,生子何須似仲謀"(《黃州》);"百年細數半行路,萬事不如長醉眠"(《寓館晚興》)等等。但陸詩的這些消極因素,與他的整個創作比較起來,終是小疵,并不影響他作為一位大家屹立于宋代文壇。

詞的創作 陸游不僅工詩,還兼長寫詞。由于他對這種詩體不甚注重,所以詞作不多,現存詞共有 130首。他的詞也是風格多樣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詞寫得清麗纏綿,與宋詞中的"婉約派"比較接近,如有名的〔釵頭鳳〕即屬此類。在這首詞中他對硬被封建勢力拆散的前妻唐氏,傾吐了曲折而深摯的戀情:"紅酥手,黃□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其他如〔鷓鴣天〕"南浦舟中兩玉人",〔臨江仙〕"鳩雨催成新綠",〔蝶戀花〕"陌上簫聲寒食近",〔水龍吟〕"樽前花底尋春處"等,亦是情致深婉的作品。但是,陸游畢竟又和當時為他所推崇的婉約派詞人秦觀不同,他在詞中并不是一味剪紅刻翠,而是常常抒發著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著高超的襟懷,如〔南鄉子〕:"早歲入皇州,樽酒相逢盡勝流。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又如〔卜算子〕:"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其他如〔漁家傲〕"東望山陰何處是",〔雙頭蓮〕"華鬢星星,驚壯志成虛,此身如寄"等等,或蒼涼曠遠,或寓意深刻,這類詞又和蘇軾比較接近。但是最能體現陸游的身世經歷和個性特色的,還是他的那些寫得慷慨雄渾、蕩漾著愛國激情的詞作,如〔漢宮春〕:"羽箭雕弓,憶呼鷹古壘,截虎平川。吹笳暮歸野帳,雪壓青氈。淋漓醉墨,看龍蛇飛落蠻□。人誤許,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又如〔謝池春〕:"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陣云高,狼烽夜舉。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笑儒冠,自來多誤。"其他如〔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桃源憶故人〕"中原當日三川震",〔夜游宮〕"雪曉清笳亂起"等等,都是飽含著一片報國熱忱的雄健之作。這類詞又和辛棄疾比較接近。毋怪前人曾稱陸游的詞"纖絕處似淮海,雄快處似東波"(楊慎《詞品》);又有人說"超爽處更似稼軒"(毛晉《宋六十家詞·放翁詞跋》),這個評語是有道理的,他和辛棄疾確是一掃當時纖麗的詞風,雖然從總體來說稍遜于辛詞的成就。

陸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豐,而且頗有造詣。其中記銘序跋之類,或敘述生活經歷,或抒發思想感情,或論文說詩,此類最能體現陸游散文的成就,同時也如在詩中一樣,不時表現著愛國主義的情懷,如《靜鎮堂記》、《銅壺閣記》、《書渭橋事》、《傅給事外制集序》等皆是。其他如《澹齋居士詩序》等文,則表現了陸游對文學的卓越見解:"蓋人之情,悲憤積于中而無言,始發為詩,不然,無詩矣。蘇武、李陵、陶潛、謝靈運、杜甫、李白,激于不能自已,故其詩為百代法。"這種視創作重在內在修養而不在于外在形式的觀點,對他所說的"工夫在詩外"可算是作了進一步的發揮。陸游還有一些別具風格的散文如《煙艇記》、《書巢記》、《居室記》等,寫鄉居生活之狀,淡雅雋永,頗似富有情味的小品文。《入蜀記》6卷,筆致簡潔而又宛然如繪,不僅是引人入勝的游記,同時對考訂古跡和地理沿革也有資助。至于他的《老學庵筆記》則是隨筆式的散文,筆墨雖簡而內容甚豐,所記多系軼文故實,頗有史料價值。其中論詩諸條(如批評時人"解杜甫但尋出處"等),亦堪稱卓見。

總之,陸游是一位創作豐富,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特別是在詩歌創作上,成就尤其突出。人們公認他高于當時與他并稱的尤袤、范成大、楊萬里,清代人趙翼還認為他勝似蘇軾。他說:"宋詩以蘇、陸為兩大家,后人震于東坡之名,往往謂蘇勝于陸,而不知陸實勝蘇也"(《甌北詩話》)。從總體來看,特別是從反映時代的深度和廣度來看,陸游確不愧是宋代最杰出的詩人。

作品集 陸游的著作,據汲古閣刻《陸放翁全集》,計有:《劍南詩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詞2卷,《入蜀記》6卷),《放翁逸稿》2卷,《南唐書》18卷,《老學庵筆記》10卷等。其他尚有《放翁家訓》(見于《知不足齋叢書》)及《家世舊聞》等。中華書局于1976年排印《陸游集》5冊,書后附今人孔凡禮《陸游佚著輯存》。

參考書目

齊治平:《陸游傳論》,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上海,1959。

朱東潤:《陸游研究》,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上海,1961。

歐小牧:《陸游年譜》,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81。

陸游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山陰人。12歲即能詩文, 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種存世。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

參考資料:

陸游簡介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二十歲就定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壯志。三十歲參加禮部考試,名列第一,因“喜論恢復”而遭投降派秦檜打擊,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鄉后仍攻讀兵書,刻苦習武,準備抗金衛國。

1162年,宋孝宗趙慎起用主戰派張浚,準備北伐。孝宗召見了陸游,陸游趁此良機提出了許多政治軍事主張,并給予趙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動搖,朝中主和派重新抬頭,張浚被罷官,陸游也被削職還鄉。1170年,陸游到夔州(今四川奉節縣)任通判。后來又到四川宣撫使王炎的幕府中辦理軍務,積極向王炎提出恢復中原的作戰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撓破壞,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陸游的作戰主張不僅得不到實現,自己也被調到成都府安撫司任參儀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為蜀州(四川崇慶)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調到嘉州(四川樂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報國無門,愛民無力,終于在1174年十月,陸游又被調到榮州(四川榮縣)去攝理州事。陸游,在蜀州雖然只有一年多時間,但對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陰老家,也還寫了許多記念蜀州的詩篇。蜀州人民也懷念放翁詩人,詩人長溘之后,人們的罨花池旁為他和趙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廟宇,稱趙陸公祠,后改稱“二賢祠”。現在,“二賢祠”已改建為“陸游紀念館”。

八百多年來,蜀州人民懷念偉大的愛國詩人,人們扶老攜幼,不遠千百里前來瞻仰、憑吊陸游。罨花池是陸游生活過的地方,這里的水榭樓臺、林木花草,都篆刻下傳大詩人憂國憂民的詩篇。

參考資料:

更多詳細內容請見:

南宋詩人陸游曾去過哪些地方?

陸游自幼好學不倦,12歲即能詩文。他在飽經喪亂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20歲時與唐琬成親,后被其母強行拆散,且唐婉后來早逝,導致這種感情傷痛終其一生,《釵頭鳳》、《沈園》等名作即是為此。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臨安應試進士,取為第一,而秦檜的孫子秦塤居其次,秦檜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參加禮部考試,主考官再次將陸游排在秦塤之前,竟被秦檜除名。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秦檜已死,陸游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陸游善詞章,熟悉典故,賜其進士出身。歷任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圣政所檢討官、通判、安撫使、參議官、知州等職。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鎮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六年(公元1179年)秋,陸游從提舉福建常平茶鹽公事,改任朝請郎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十二月到撫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處理因茶鹽官賣后,茶鹽戶破產,被迫采取私販和鬧事進行反抗而引發的各種糾紛和訴訟;另一方面上書朝廷,主張嚴懲不法官吏向茶鹽戶收納高額茶鹽稅,趁機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為。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春,撫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發,淹沒大片田地和村莊,洪水沖到撫州城門口,百姓饑困潦倒。陸游密切注視災情發展,寫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憂耿耿欲忘生。鈞天九奏簫韶樂,未抵虛檐瀉雨聲”詩句,同時上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撥義倉糧至災區賑濟,使災民免于饑餓之苦,然后奏請撥糧和給江西地方官下令發糧,并到崇仁、豐城、高安等地視察災情。這一舉措有損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從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個藥方中,精選成《陸氏續集驗方》,刻印成書,留給江西人民,表達他的為民之心。途中又遭給事中趙汝遇所劾,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陸游在家閑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以朝請大夫知嚴州(今浙江建德縣梅城鎮)。官至寶謨閣待制、晉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號。又以“擅權”之罪罷其官職還鄉。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陸游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次年(公元1189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于是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此后,陸游長期蟄居農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

陸游有七子一女。根據《陸游年譜》記載:長子陸子虞、次子陸子龍、三子陸子修、四子陸子坦、五子陸子約、六子陸子布、七子是陸子聿(《冬夜讀書示子聿》)。孫子有陸元廷,(聞宋軍兵敗崖山憂憤而死)曾孫有陸傳義,(崖山兵敗后絕食而亡)玄孫有陸天騏(在崖山戰斗中不屈于元,投海自盡)。陸游最終沒有看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那一幕。

詩人陸游的簡介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作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個文集存世,存詩9300多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

陸游生活的時代,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金國頻頻向宋朝發動戰爭,積貧積弱的宋朝喪失了大量國土,被迫不斷向南遷移,人民生活在戰亂和動蕩之中。少年時代的陸游就不得不隨著家人逃難,飽嘗流離失所的痛苦。

陸游從小受到父親強烈愛國思想的熏陶,很早就養成了憂國憂民、渴望國家重建的品格。為了實現自己報效祖國的理想,他特別注意學習兵書。20歲時,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親臨戰場、殺敵報國。然而直到四十多歲時,他才有機會在軍中做一名軍官,實現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軍中生活,在陸游的生活和創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著戎裝,來往于前線各地,抗敵將士的艱苦生活和愛國熱情,極大地開拓了他的詩歌境界,豪邁而悲壯也成為他一生詩歌創作的基調。

陸游的詩歌不僅始終貫注著熾烈的愛國熱情,而且同情當時人民的疾苦。憂國和憂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織在一起。他在《太息》、《秋獲歌》等詩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強對下層人民的剝削,同時又真切地寫出了下層人民勤勞、善良的`優秀品質。

除了詩歌作品,陸游還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這些作品有的記生活瑣事,有的議論國計民生,有的敘述友人事跡,但都貫穿以愛國情感,有很強的感染力。

陸游一生飽經憂患,對普通人民所處的環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都達到了同代詩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愛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紹興十四年,二十歲的陸游和表妹唐婉結為伴侶。兩人從小青梅竹馬,婚后相敬如賓。然而,唐婉的才華橫溢與陸游的親密感情,引起了陸母的不滿,以至最后發展到強迫陸游和她離婚。陸游迫于母命,萬般無奈,便與唐婉忍痛分離。后來,陸游依母親的心意,另娶王氏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給同郡的趙士程。這一對年輕人的美滿婚姻就這樣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個春天,陸游滿懷憂郁的心情獨自一人漫游山陰城沈家花園。正當他獨坐獨飲,借酒澆愁之時,突然他意外地看見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趙士程。

盡管這時他已與唐婉分離多年,但是內心里對唐婉的感情并沒有完全擺脫。他想到,過去唐婉是自己的愛妻,而今已屬他人,好像禁宮中的楊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這里,悲痛之情頓時涌上心頭,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離去。不料這時唐婉征得趙士程的同意,給他送來一杯酒,陸游看到唐婉這一舉動,體會到了她的深情,兩行熱淚凄然而下,一揚頭喝下了唐婉送來的這杯苦酒。然后在粉墻之上奮筆題下《釵頭鳳》這首千古絕唱。

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 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陸游的著作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存詞130余首。他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廣為傳誦。

他的詩歌藝術創作,繼承了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等人的優良傳統,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遠影響的卓越詩人。

陸游豐富的創作實踐對他以后的宋代文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更為顯著的,還在于他強烈執著的愛國主義精神方面。他的詩文作品,對遭受異族壓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當民族的生死存亡關頭,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這位在自己85歲的生命歷程中深切關注祖國命運的詩人。

八百多年來,蜀州人民懷念偉大的愛國詩人,人們扶老攜幼,不遠千百里前來瞻仰、憑吊陸游。罨花池是陸游生活過的地方,這里的水榭樓臺、林木花草,都篆刻下偉大詩人憂國憂民的詩篇。

關于陸游呆過哪些地方和陸游哪的人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965.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