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什么是山東瑯邪人(李白是不是山東人)
很多朋友對于李白為什么是山東瑯邪人和李白是不是山東人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詩仙李白到底是哪里人?為何他的生死都是謎?
詩仙李白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讀起來十分的痛快,還酣暢淋漓,里面有一種大氣磅礴的氣勢。詩仙李白很仙,我們不知道他從哪里來,也不知道他如何死去。這些問題都給我們后人留下了謎團,然后我們從中尋找蛛絲馬跡來推理,我認為最主流的一般是說李白,他是西域人士,后來遷到內陸居住。李白一生嗜酒如命,他的死應該與酒離不開關系。
一、出生神奇,一代才子降落人間
有人說李白是山東人,也有人說他是四川人,但我認為最為客觀的確是他的先祖是在甘肅,后來獲罪被發配到西域,李白就是在西域碎葉城出生,然后五歲的時候隨父親回到內地。李白的詩詞十分的灑脫,無論他被貶還是仕途順利在他的詩中都有一些瀟灑的感覺,幾乎看不到悲觀和暮氣沉沉,這可能是與他的性格有關,和他從小生活的環境影響,有一種灑脫的氣息。李白也被稱為俠客,也反映了他可能是西域人士。
二、愛酒如命,喝酒才思洶涌
李白只有在喝醉酒之后才能寫出千古流傳的好詩,有一段佳話,自稱臣是酒中仙。根據現代研究來看,李白只有喝酒才能寫出好詩,說明他的神經已經被酒麻木。要用酒才能讓他的神經激動起來,興奮才思洶涌。李白一輩子都在喝酒,他的死亡可能與酒也有關系,長期喝酒身體會出問題,然后麻痹的神經,他的一些行為產生的就是真的危險,會給自己帶很多了問題。酒成就了李白,可能最后也害了他。
李白的死亡還與他的懷才不遇有關類型,抑郁不得志十分的憂憤。李白參與了后期的政治斗爭,在他們一方失敗后,李白被發配到夜郎。夜郎十分的偏遠和貧窮,古代交通不發達,來回的奔波勞累也讓身體受不了,古人六十的年齡經算是高齡。李白被發配也導致了他身體狀況的下降,使他死亡的間接原因。李白的死多方面的因素,最重要的還是年老身體已經不復強健。
李白是哪里人?
其生地今一般認為是唐劍南道綿州(古代叫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諱改為昌明)青蓮鄉(存在爭議)。祖籍為甘肅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關于李白的出生,新舊唐書給出了不同的觀點。新唐書稱李白是山東人,而舊唐書刪掉了這一說法。關于李白的出生地,唐人所撰李白身世資料,最可信者,除魏顥、李陽冰分別為李白編集所寫的序文外,再就是劉全白、范傳正于李白身后為他寫的碣記和碑序。
魏、李、范三人均指明李白生于蜀中,為蜀中綿州(漢稱廣漢)人。20世紀70年代,郭沫若提出“碎葉”說。李白,祖籍甘肅成紀,先世因罪遷往西域,李白出生于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五歲時隨父親李客回遷,于四川安家。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李白研究的深入,學術界普遍采納李白生于綿州昌隆縣青蓮鄉(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的說法。
擴展資料:
根據郭沫若等學者的考究,李白生可能生于碎葉城,也就是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五歲那年,他隨家人遷到四川省江油縣定居。李白《與韓荊州書》:“我本是隴西平民,流落至楚漢之地”,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
2009年10月29日,吉爾吉斯斯坦駐中國大使館商務參贊朱薩耶夫·古邦訪問安陸,稱李白故里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希望托克馬克與安陸兩個城市能夠以李白為紐帶,共同擔負起弘揚李白文化的責任,并進一步拓展經濟 、貿易等方面的合作。
事實上,早在2008年10月,吉爾吉斯斯坦文化信息部部長拉耶夫就對中國媒體表示,中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李白的出生地碎葉城,就是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托克馬克市,他們正與中方協商要為李白塑造一個紀念雕像,推動兩國李白文化的經濟合作。
朱薩耶夫·古邦造訪安陸,更是表明吉方已經認識到李白故里所蘊含的經濟價值,力圖分上一杯羹。隨后,兩地草簽了一系列文化和經濟的合作意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白
李白的生平事跡
697 神功元年 祖籍隴西郡 李白系隴西漢將軍李廣之后,其先世因事遷西域。其父李客,神功初年,逃歸蜀中。
701 長安元年 出生在蜀中 據唐李陽冰、魏顥、范傳正、劉全白、宋歐陽修、明楊慎、清王琦等著作,《新唐書》及近代學者考證,太白生于蜀中。
約在706 神龍二年 大悟磨針溪 李白少時好嬉戲,見武母磨杵作針,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大悟,乃發憤讀書。時年約六、七歲。
約在706/716 開元四年 匡山讀書處 在匡山讀書十年,其間,從空靈法師學劍術、從趙蕤學縱橫術,以詩文見長史蘇受到贊揚:“此子天才英麗”,“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此肩也。”
717/719 開元七年 蜀中覽名勝 登劍門山(作《劍門賦》),青城山、峨眉山(《游峨眉山》),錦城散花樓(《春感》)、竇團山(《竇團題句》)。即“讀萬卷書”,又“行萬里路”。
720 開元八年 當縣作小吏 太白少時即有令名,應聘作縣吏。先后賦《謝令妻》、《觀山火續句》、《觀潮續句》等詩,因縣令庸俗,不合而去。
725 開元十三年 辭親遠游 二十五歲時,別匡山,辭親遠游。乘船經三峽出蜀。 727 開元十五年 十載寓安陸 寓安陸,與故宰相許圉師孫女結婚。安州都督馬公評曰:“諸人之文,猶山無煙霞,春無草樹。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繹間起,光明洞徹,句句動人。”游江夏,歷洛陽,“遍干諸侯”。
736 開元廿四年 攜家向任城 攜家南下。子(伯禽)、女(平陽)同寓山東任城(濟寧)。許夫人已逝世。
742 天寶元年 受詔赴長安 初至長安,賀之章見《蜀道難》等詩,驚呼太白為“滴仙人”,并說:“此詩可以以泣鬼神矣!”后受詔入長安,供奉翰林在宮中作《清平調》三章,作《答蕃書》。救郭子儀刑責。使高力士脫靴,楊貴妃捧觀。遭奸佞讒毀,被“賜金放還”。
744 天寶三年 李白與杜甫 太白(四十四歲)、杜甫(三十三歲),在洛陽相遇,同游同詠,親如弟兄。杜甫詩云:“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庚開府,俊逸鮑參軍”。
750 天寶九年 漫游復漫游 已與宗氏夫人結婚,南北飄流。北去幽燕,預感禍亂。意欲“沙漠收奇勛”,作出《雪讒詩》,《夢游天姥吟留別》。與魏顥同游。
756 天寶十五年 從竟蒙冤 “安史之亂”起,為濟世平亂,參加永王李幕府。“不惜捐微軀,所冀旄頭滅”。肅宗李亨以弟為叛逆,滅,李白受株連。初囚潯陽獄,獄中讀《留侯傳》。
758 至德三年 長流夜郎道 江南宣慰使崔渙、御史中丞宋若思營救、獲釋。但肅宗以太白“附逆”有罪當誅,郭子儀以官爵贖罪,乃流放夜郎。
759 乾元二年 半道遇赦還 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發白帝城》。晚年寫出《秋浦歌》、《贈汪倫》、《宿五松下荀媼家》、《丁都護歌》。
761 上元二年 白發請長纓 叛賊史朝義兇焰復熾,副元帥李光弼帶兵平亂,太白前往入幕報國,患病,半途而返。依靠當涂縣令族叔李陽冰。
762 寶應元年 沉疴逝當涂 太白逝世,一說患病,賦《臨終歌》而卒。又一說泛舟彩石磯,因醉入水捉月而亡。代宗即位,拜白為拾遺,而白已逝世。
817 元和十二年 長眠青山麓 初葬于安微當涂龍山,元和十二年正月,范傳正為實現太白“悅謝家青山”遺愿,遷葬于青山。
李白“少為當縣小吏”事跡,記載于宋代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匡山大明寺碑記,可供 考證。
為了明白始末,關于李白作小吏期間的詩篇,以及野史傳說,在此加以略述。本來, 大如一國歷史,小如一人經歷,都只能撮要勾奇。同時,對于那模糊情節,也只能“略貌取 神”。其所以一記,一則此一事跡類似桃源舊事,尚未外傳;二則這非山巔水涯,可以尋訪 而得,三則藉此小吏事跡的一斑,還可窺見李白故里時期的全部活動。 初露頭角 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又“三擬文選”,年紀輕輕,能 詩能賦。長史蘇見了李白的詩賦,向幕僚們熱烈贊揚道:“李白這位少年,才華橫溢。如 果再努力學習,將來可以跟漢賦大家楊雄和司馬相如并駕齊驅呢。”這一稱贊,影響很大, 李白在故里嶄然露了頭角。
當年彰明縣令,便聘請李白使吏。這樣,既可受到選賢任能的稱譽,又可得到上級長官 的嘉許,一舉兩得,何樂不為?至于李白,不久前就學了趙蕤的《長短經》,正在為實現自 己抱負而努力增長才干。接受縣令任用,只能算是屈就。然而,所學所習,如何不可及鋒而 試?何況,要始而齊家,繼而治國,最后才能平天下。李白把小吏職位當作高飛的準備。 牽牛過堂下 一天,李白在縣衙門里散步,步子紆徐,踏步沉重,每個腳步都留下了思考印痕。驀然 ,牧童牽牛而過,李白借用了這頭牛,并且牽牛從大堂下面的敞廳走過。
縣令的妻子看見了,怒火勃然而發:這像是縣衙里一個小吏,怎么如此不顧體面?“牛 都牽進衙門來了!”她的眼睛都綠了,嘶聲嘶氣吼叫起來。回過頭來,向縣令丈夫使著眼色 :“該責問他的過失啦!” 縣令尚未動聲色,李白已經感覺到氣氛的緊張,但李白鎮定自若,想化厲氣為祥和,隨 即高吟出四句詩來: 素面倚欄鉤,嬌聲出外頭。
若非是織女,何必問牽牛? 由于滿含激情深意的詩句打動人心,更由于李白的氣度宏闊,姿態高雅,博得了縣令的 驚佩,縣令妻也為之緩和下來。
然而,李白深心處卻怏怏不樂。原來,李白欲展雄才大略,以為借牽牛使縣令悟到“民 以食為天”的至理;振興農業,才是為政的第一要務。而縣令使李白有些失望。盡管從上以 后,縣令讀書、作詩以至宴會,總要李白作陪,可李白初來時的熱望,仍然沒有恢復起來。
夏夜觀山火 一個初夏晚上,南邊的紫云山和北邊的觀霧山上,一條條長龍蛇船的火光,蜿蜿蜓蜓地 燃燒著,映紅了夜空。那是山地農人燒草坡的野火,他們還是“刀耕火種”生產方式:把茅 草燒成灰,算是遍地施了肥料,再用刀挑窠,播下玉米種。當秋風磅爽時候,農民們就上山 收莊稼——扳包谷。
縣令見了火景,心情感動,不由得詠起詩來: “野火燒山后,人歸火不歸。” 縣令得意洋洋地重復著這兩句,又把“火不歸”三個字重復了幾遍,終于思路滯塞,詠 不下去了。他望了望陪同而來的李白。李白才思敏捷,立即接續詠道: “焰隨紅日遠,山逐暮云飛。” 李白是一個直道詩人。有的詩人,在也會作詩的上司面前,總是有才而不全露,甚至故 為拙詩拙文,這是為人的曲道。李白自少至長,一貫走的直道。而這次的《觀火續句》,李 白的直道沒有受到優容。縣令不關心民瘼,使李白失望情緒又進了一步。 觀潮續句 雨季來到,山洪暴發。
縣令要到涪江去“觀潮”,衙役們前呼后擁,李白這次又作了陪同者。觀看洪水暴漲, 李白以為,縣令會因此想到摒除水患,振興水利;這次觀潮,很有意思! 一具死尸,忽隱忽現,時浮時沉,由遠而近,漂流、翻蕩。隨著拍岸的浪濤,漸漸漂到 堤腳的蘆葦邊來。那是一具女郎的尸體。 看到女尸,縣令眉開眼笑,捋了捋胡須,他想詠一首五言律詩,想了又想,而后躊躕滿 志地詠道: “二八誰家女?漂來倚岸蘆。
鳥窺眉上翠,魚弄口旁朱。” 跟上次觀看山火一樣,縣令詠詩又阻滯了。老是沉吟“眉上翠”,“口旁朱”,詠不下 去,不住搖頭擺腦,再搖擺也搖擺不出詩句來。
李白早就想抒發義憤,看縣令那搔首弄姿的窘迫狀態,可憐亦復可恨,乃脫口而出詠道 : “綠發隨波散,紅顏逐浪無。
何因逢伍相,應是怨秋胡!” 李白詠了“續句”,隨從中的文人墨客,都替李白捏了一把冷汗。然而,他們都向李白 投來欽佩的目光。
對于如此的縣令,李白絕望了,觀潮返回之后,李白毫不猶豫,掛冠拂衣,憤恨而去。 相傳在觀潮的前一天,縣令和小吏、幕僚,以及跟班等人,都看過下面三折川戲: 第一折是《江油關》:那是三國時期蜀漢末季的事。在后主劉禪炎興元年(公元(263年),魏國向蜀國發動戰爭,由鐘會、鄧艾兩員大將帶兵分道襲蜀。鄧艾軍穿過陰平小道的時候,山險無路,軍士們裹腳不行,鄧艾裹氈滾下摩天巔,大軍隨即攀援而下,直接威脅江油。江油關的守將馬邈不驚不詫,若無其事。其妻李氏夫人有所覺察:馬邈意欲降魏。李夫人百般勸說,仍如春風過耳。當魏軍迫近江油關,馬貌竟不戰而降。本來,江油關具有云崖鐵壁之險,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然而,馬邈投降了!李夫人懷抱國仇家恨,投江而亡。最初,忠骨葬于南壩,后遷徒于江油城(今武都),后人為李夫人修建墓園和“李夫人廟”,墓碑題為“漢忠義李夫人墓”,碑上對聯云:“大節迥殊溝瀆亮;幽光長共日月明。”據說李白留蜀期間,曾憑吊過李夫人墓,可能題詩散佚,深感遺憾! 第二折是《伍子胥之死》。伍子胥,名員,后因功封于申,又稱“申胥”。子胥生長于楚國,父親伍奢,官至太子太傅,因遭讒毀,邊同伍尚(子胥之兄)一起,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逃奔吳國,作為吳王闔閭的輔弼(相),伐楚破楚,因而吳國國勢強盛。其后夫差為吳王。吳越之戰,越國大敗,勾踐稱臣請和,子胥竭力諫阻,夫差聽信太宰伯讒言,逼迫子胥自殺,并將伍員尸體,投向大江。 第三折是《秋胡戲妻》。故事出于西漢劉向所著《烈女傳》。秋胡,春秋時期的魯國大 夫。原來,秋胡婚后出門求學,多年未歸,妻子忠貞自守,多年如一日。后來,秋胡官拜大 夫,榮歸時,路過桑園,見一少婦,面貌美麗,頓然產生邪念,而加以調戲,采桑婦憤恨而 去。及至秋胡回家里,見了母親,母親叫了兒媳出來,秋胡一看,又是吃驚又是羞愧。兒媳 一看:他,自己的丈夫,就是桑園那個下流夫恥的東西!她痛斥了秋胡,忠貞遭到背叛和污 辱,絕望絕念,投河而亡。
李白的《觀潮續句》,以上三折戲便是最好的注腳。據說,李白吟了《觀潮續句》,抒 發了憤恨感情,及至觀察女尸,從人叢中了解到,因為她被一個惡少企圖占有,堅強不從, 投河而死。李白回頭尋找到那個惡少,劍起頭落;替死者報了仇、雪了恨。這便是李白“殺 人紅塵里”事跡的由來。
關于李白的出生地,歷來就爭論不休。有說李白出生于四川彰明(今四川江油縣)的,有說李白出生于中亞碎葉的,有說李白出生于隴西成紀的,也有說李白出生于山東任城的,甚至還有人說李白出生于秦地長安。“一個李白,生時無所容人,死而千百余年,慕而爭者無 時而已!”(李贄《焚書》卷五《李白詩題辭》這是李白的光榮,也是李白的不幸。 李白究竟出生在什么地方呢?事實證明,李白只能是出生在四川江油縣,是地地道道的 蜀人。
一 李白出生于四川,首先是由他同時代的親友所記錄,也被唐人所一致認定的。
第一個說李白出生在四川的,是李白崇拜者魏顥,又稱魏萬。他在《李翰林集序》中說 : 蜀之人無聞則己,聞則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揚雄,降有陳子昂、李白,皆五 百年矣。白本隴西,乃放形,因家于綿。身既生蜀,則江山英秀。 這里列舉了四位漢代著名詞賦家和兩位唐代著名詩人,他們皆出生蜀地,應該說,李白 不宜例外,故魏顥特別標明李白“身既生蜀”。魏顥與李白同時,是李白崇拜敬慕者,“長 卿慕藺久,子猷意已深,平生風云人,暗合江海心”(魏顥《金陵酬翰林謫仙子》),魏顥稱 李白為“翰林謫仙子”,說他自己就象司馬相如慕藺相如之為人,王子猷憶戴安道之意深一 樣長久地傾慕著李白,認為李白平生行事為人,頗與自己“暗合”。因而他“自嵩、宋沿吳 相訪,數千里不遇,乘興游臺、越,經永嘉,觀謝公石門,后于廣陵相見。”(李白《送王 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以下引李白詩文,只注篇名,重者不注)于“去秋”至“來春”,共 用了半年多時間,徒步“三千里”尋訪詩人李白,終于在廣陵相遇。李白對這位自己的崇拜 敬慕者魏顥也是十分尊重和信任的,贊揚他“卷舒入元化,跡與古賢并。十三弄文史,揮筆 如振綺。辯折田巴生,心齊魯連子。西涉清洛源,頗驚人世喧。采秀臥王屋,因窺洞天門。 ”稱頌他愛文好古的優良美德和隱居不仕的高尚節操,臨別時還深深地表示了“黃河若不斷 ,白首長相思”的眷戀不舍之情。魏顥亦自豪地寫道“宣父敬項橐,林宗重黃生,一長復一 少,相看如弟兄。惕然意不盡,更逐西南去。同舟入秦淮,建業龍盤處。”他認為李白對待 自己就象孔丘敬重項橐,郭林宗器重黃憲一樣地尊重,他們倆人雖然年齡長幼不同,但卻親 如兄弟。因而他們自春至夏,同游了秦淮、建業等地。李白還說魏顥“‘爾后必著大名于天 下,無忘老夫與明月奴’,因盡出其文,命顥為集。”既將自己的子女托付魏顥,又將自己 的文稿編輯托付于他,可見李白對魏顥的親近與信任。魏顥沒有辜負李白,他“不忘故人” ,于“上元末”(公元七六一年)即李白逝世前一年就將李白的詩文編為《李翰林集》,并寫 下了上面所引的序。當時李白尚健在,所以序中說:“白未絕筆,吾其再刊。……其他事跡 ,存于后序。”他準備將來繼續給李白詩文編集,這篇序中所未能記下的李白的其它事跡, 他亦打算再作一篇后序予以記錄。應該說這篇序文所載是確切無誤,十分可靠的。
第二個說李白出生在四川的,是李白的從叔并為李白送終的當涂令李陽冰。他在《草堂 集序》中說: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九世孫。蟬聯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 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究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神龍之始,逃歸于 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稱太白之精, 得之矣! 這里對李白的家世及出生地記載比較詳細,清楚地指明了李白是其父“逃歸于蜀”后方 才出生的,而且他出生的時候就伴著美妙的神話傳說:他的母親夢見太白星降落在自己的懷 里,所以他才取名白而字太白。再說李白這名字若在“易姓與名”的西域,是斷然不復存在 的,只有“逃歸于蜀”后出生才能復姓李,也才能稱做李白。李陽冰這篇序作于“寶應元年 十一月”(公元七六二年),也就是李白去逝的那一年。李白臨終前去制造當時作當涂縣令的 從叔李陽冰,“陽冰試弦歌于當涂,心非所好,公遐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掛冠,公 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可見李陽冰《草堂集序》中所說當 是李白親授,也應當是十分可靠的,李陽冰于李白去世后不久即寫成此序,既是遵從李白的 囑托,亦是記憶猶新,避免事久遺忘的緣故。時間之近,亦可證明序言的可靠。
第三個說李白出生在四川的,是李白的好友,當時著名的詩人杜甫。杜甫與李白于天寶 三載(公元七四四年)相遇,一起同游梁、宋、齊、魯,交往甚厚。分別以后,杜甫曾多次寫 詩憶及李白,對李白的才華是十分欣賞的,對李白被謫夜郎的不幸遭遇亦深表同情。他在《 不見》詩中寫道:“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 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自注云:“近無李白消息。”這首詩寫于唐肅宗上 元二年(公元七六一年),即李白去世的前一年,當時杜甫正流寓四川,他與李白分手已有兩 年了,故急切地希望李白能夠早日回到故鄉四川與自己相見,其向往之意與想念之情溢于言 表。匡山,指大匡山,因“山勢高聳,狀如匡字”(仇兆鰲《杜詩詳注》引《全蜀總志》), 故名匡山,在江油縣治西三十里,是岷山的一個支脈。李白少年時候曾在此山中讀書,其讀 書處今尚有北宋熙寧元年(一一六八)所立《中和大明寺住持碑》,碑云:“唐第七主玄宗朝 翰林學士李白字太白,少為當縣小吏,后止此山,讀書于喬松滴翠之平有十載。”杜甫此詩 抒發的雖然是“憫其放逐而望其生還”的憶念李白的情懷,但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杜甫認為匡 山是李白少年的讀書之處,亦是其誕生之地。舊有人認為匡山指廬山,那是錯誤的,與詩意 “頭白好歸來”顯然不合,故杜田注此詩云:“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 生焉。彰明,綿州之屬邑,有大小匡山,白讀書于大匡山,有讀書堂尚存。其宅在清廉鄉, 后廢為僧房,稱隴西院,蓋以太白得名。院有太白像主唐綿州刺史高忱及崔令欽記。所謂匡 山,乃彰明之大匡山,非匡廬也。”(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卷二十四注引杜田《杜詩補 遺》) 其后唐人言李白,皆認為李白出生于四川。
四川是李白的故鄉。無論是文中所記,或是 詩中所言,他們都眾口同聲,并無異辭。 劉全白于貞元六年寫有《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明白記載李白是“廣漢人”。李白 出生的江油縣,唐屬劍南道巴西郡,漢代屬廣漢郡,劉全白按漢地名記載,故稱李白為“廣 漢人”。劉全白“幼則以詩為君所知”,少年就曾因詩而被李白所器重,故“及此投中央電 視臺,荒墳將毀,追想音容,非不能止”,寫下了這篇紀念李白的文章。既然能追想李白音 容,則劉全白必定見過李白,且有一定的交往,他所記李白之事,應該是有根據的。
何況貞 元六年(七九○)距李白之死僅二十八年,相去不遠,李白之生平籍貫及行事為人,未至湮沒 。劉全白所記,應當是可信的。 稍后的范傳正在《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序》中說: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 其邑,遂以客為名,高臥云林,不求祿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復姓,先夫人夢長庚 而告祥,名之與字,咸所取象。受五行之剛氣,叔夜心高;挺三蜀之雄才,相如文逸。…… 也明確地記載了李白乃其父“潛還廣漢”后所生,是“三蜀之雄才”,這與李陽冰、劉全白 所記是相同的。范傳正所記出自李白孫女所保存的李白之子伯禽手疏的先世譜牒殘紙,加上 范傳正乃李白友人范倫之子,與白有“通家之舊”,其所記在元和十二年(八一七)正月,距 李白去世僅五十五年。因此范傳正的記載亦應是有相當根據的。
說李白是蜀人,在唐人的詩歌中亦不管其例。中唐時期的姚合在他的《送李余及第歸》 一詩中說:“蜀山高,蜀客無平才,日飲錦江水,文章盈其懷。”贊揚蜀地山川美好, 孕育了許多杰出的文學之士。接著他又寫道:“李白《蜀道難》,羞為無成歸。子今稱意行 ,所歷安覺危。”認為李余及第歸蜀還鄉是稱心如意之事,而李白《蜀道難》則是應試不第 羞歸故里之作。這固然曲解了李白《蜀道難》詩意,但他在詩中認為李白是蜀人,故鄉在蜀 地卻是確定無疑的。姚合還在另一首《送杜立歸蜀》的詩中說:“誰為李白后,為訪錦官城 。”再次認定李白是蜀人,是出生于蜀地的。張祜《夢李白》詩“我愛李峨眉,夢尋尋不見 ”,就以峨眉代指四川,亦代指李白,從此詩不難看出他認為李白是出生于蜀的。最能說明 李白出生于蜀的是項期的《經李白墓》一詩: 夜郎歸未老,醉死此江邊。葬闕官家禮,詩殘樂府篇。游魂應到蜀,小碣豈旌賢。身沒 猶何罪,遺墳野火燃。
認為李白死后的游魂也應回到蜀地去,難道這不說明項斯認為李白出生在蜀地,蜀是李 白的故鄉嗎?再看皮日休《魯望昨以五百言見貽,過有褒美,內揣庸陋,彌增愧悚,因成一 千言,上述吾唐文物之盛,次敘相得之歡,亦迭和之微旨也》一詩,詩中寫道:“玉壘李太 白,銅堤孟浩然。李寬包堪輿,孟淡擬漪漣。埋骨采石壙,留神鹿門埏。俾其羈旅死,實覺 天地孱。”以玉壘代指蜀州,以銅堤代指襄陽,都是就李白孟浩然的出生地來說的,可見皮 日休認為李白是出生于蜀的蜀人。
徐夤《李翰林》一詩說:“舊隱不歸劉備國,旅魂常寄謝 公山”,劉備國指蜀,李白少年時讀書匡山,故云舊隱,顯然徐夤是以李白為蜀人的。鄭谷 《蜀中》三首之一詩中說:“雪下文君沽酒市,云藏李白讀書山”,以文君與李白對舉,無 疑鄭谷亦認為李白出生于蜀。
杜光庭曾長期居蜀,他寫有《讀書臺》一詩: 山中猶有讀書臺,風掃晴嵐畫障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 這首詩和鄭谷的《蜀中》詩皆可與杜甫的《不見》詩相映證,說明李白曾讀書于匡山,亦出 生于此地。遍檢唐人詩作(《全唐詩》及《全唐詩外編》),詠及李白的作品不少,凡涉及李 白故里及出生之地的,皆或明或暗地指出李白出生于蜀這一事實,決無說及他處的。
總之,無論詩文,除元稹在《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中說李白是山東人外 ,唐人對李白出生于四川是并無異詞的。 二 李白出生于四川,也是由李白自己的詩文所記錄,是他自己所認定的。 李白于開元十三年(七五四)二十五歲時“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足跡所到,遍布大江 南北,黃河上下。但他無論何時何地都始終認為蜀是自己出生的故鄉。 李白剛出三峽,便念念不忘誕生并養育了他的巴蜀故里。他在《渡荊門送別》一詩中寫 道:“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寫初出峽時眷戀故鄉的 心情,十分真摯親切。長江自蜀東流,李白呼之為“故鄉水”,顯然他是以自己為蜀人的。 他還在《早春江夏送蔡十還家云夢序》中寫道:“海草三綠,不歸國門;又更逢春,再結鄉 思。”在《淮南臥病抒懷,寄蜀中趙征君蕤》中又寫道:“國門遙天外,鄉路遠山隔,朝憶 相如臺,夜夢子云宅。”相如臺指司馬相如的琴臺,子云宅指揚雄的住宅。司馬相如和揚雄 皆為蜀人,兩處遺跡均在成都,李白朝思暮想的都是蜀中歷史人物和名勝古跡,感情之深正 足以說明他是以自己為蜀人的。所謂“國門”“鄉路”無疑亦是指蜀地而言;所謂“鄉思” 自然也就是指對蜀地的思念了。此外李白還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自稱“近者,逸 人李白自峨眉而來”,顯然也是以峨眉代指故鄉四川的。他還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稱司 馬相如為“鄉人”,說“蜀中友人吳指南”“死于洞庭之上”是“故鄉路遙,魂魄無主”, 也是李白認定自己是出生于四川的蜀人的有力例證。 其后李白兩入長安,先后分別游歷了梁、宋齊、魯、吳、越等地,他經常憶及故鄉,但 都認定蜀是自己的誕生地。他旅居廬、霍之時曾寫有《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一詩,詩中 寫道:“家本紫云山,道風未淪落”。據《彰明縣志》載:“紫云山在綿州彰明縣西南四十 里,峰巒環秀,古木翠,常有紫云結其上,故名。”因此王琦注云:“太白生于綿州,所 謂‘家本紫云山’者,蓋謂是山歟?”“家本”即家住,老家的意思,這是指自己誕生的居 家之地。天寶十四年(七五五)李白旅居宣城時寫有《宣城見杜鵑花》一詩:“蜀國曾聞子規 啼,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詩人在宣城看見杜鵑花開,便 聯想到蜀中的杜鵑鳥,情不自禁地懷念起久別的故鄉來了。“三巴”指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璋 所置的巴郡、巴東、巴西三郡,其中巴西郡正是現在的川西北一帶地方,江油亦在屬中。李 白強烈地憶及三巴,正好說明他是三巴出生的人。 晚年李白思鄉之情更盛,大有落葉歸根的思想。上元元年(七六○年)他在《送郗昂謫巴 中》一詩中寫道:“予若洞庭葉,隨波送逐臣。思歸未可得,書此謝情人。”巴中亦屬巴西 郡,與彰明可稱同鄉。李白自比洞庭落葉,想要隨波送郗昂至巴中,本身既有悲傷遲暮之感 ,又有思歸念鄉之情。然而“思歸未可得”,想隨波回鄉而不可得,其惆悵失意是十分深沉 的。
不難看出,李白一再稱蜀是“故國”,認為經巫山回四川為“鄉路”,而蜀中之人為“ 鄉人”,自己思蜀的感情為“鄉思”,而他隨時隨地都在遙思、遙憶,至于“夢”,至于“ 愁”,至于“怨”,甚至于“腸斷”,可見他是認定蜀自是己事實上的故鄉和出生地的。 李白認定蜀是自己的出生地和故鄉,但他在談及自己的家世時卻又談到了其它幾個地方 ,這是需要加以辨析說明的。
第一、關于隴西。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說:“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在《贈張 相鎬》其二中也寫道:“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云上。”這是否說 明李白認為隴西是他的出生地和故鄉呢?不是。因為這里李白明明說的是“先為漢邊將”, 是指他的先世而言的。唐代重郡望,聯宗之風很盛。李氏共十三望,而以隴西為第一,所以 當時李姓之人皆以隴西為自己的郡望,以抬高身價。這里李白以漢武帝時的名將李廣作為自 己的遠祖,目的亦在于此。唐人劉知幾就指出:“近代史為王氏傳云瑯琊人,為李氏傳云隴 西成紀人(《史通·因襲篇》)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所以魏顥《李翰林集序》既稱“白本 隴西”,指出李白籍貫郡望是“隴西”,又明確指出李白“身既生蜀”,李白的出生地是蜀 ;李陽冰《草堂集序》同樣既指出了李白祖籍郡望“隴西成紀人”,同時又清楚地記載了他 的父親“逃歸于蜀”后“復指李樹而生伯陽”,他是誕生于蜀的;范傳正則更是明確地指出 李白“其先隴西成紀人。”要之,李白自述與范、魏、李諸人的記載是相合的:隴西是李白 籍貫與先世郡望,蜀是他的出生地和故鄉。
第二、關于“金陵”、“咸秦”和“江漢”。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白本 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長江漢。”這段文字引起了古 今中外不少人的疑義。楊升庵說:“觀太白自敘之書云:白家世本金陵,此其自狀明甚。… …唐之先仕于后周,豈有金陵之籍哉!”他是否定李白“本家金陵”之說的。
(《升庵全集》 卷五十六)胡應麟說:“涼武昭王之世,南北瓜分已久,既云先世金陵,后遷隴蜀,亦萬萬 不通。蓋后人因白僑寓白門(按:即今南京市)而偽作此書。”(《續筆從》)他不僅否定“本 家金陵”之說,而且連李白的這篇文章也給否定了。清王琦云:“白本家金陵至少長江漢二 十余字必有缺文訛字,否則金陵或金城(今蘭州市)之誤亦未可知。斷為偽作者非是。”
李白簡介及詩歌
李白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詩人,也是中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起 “辭親遠游”,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涂令李陽冰,后卒于當涂,葬龍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愿,將其墓遷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陽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沖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涌,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象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夢游天姥吟留別》: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邱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而當大夢初醒來,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對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這種想落天外的特點,大大發展了莊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現手法,也融匯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驚嘆不已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一代「詩仙」的贊譽。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他的七言古詩(《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詩(《古風》59首); 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的《長干行》,《子夜吳歌》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在現在甘肅秦安東)。他于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葉(位于今日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據《新唐書》記載其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皓)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幼年時期,李白和他的父親李客遷居到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他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游歷。其后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ur]。是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決定了他不能夠為權貴所容,所以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長安。
中年
后來他在洛陽和中國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甫相識,并且成為了好友。安史之亂爆發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為了平復叛亂,曾經應邀作為永王的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時他已經59歲。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于是他北上準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涂(今屬安徽)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終年62歲。
作品
李白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流傳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詩歌創作涉及的中國古典詩歌的題材非常廣泛,而且在不少題材上都有名作出現。他所鐘好的體裁主要是古體詩,包括古風和樂府詩,但他在近體詩體裁如律詩、絕句中往往也有絕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詞,有兩首被認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黃升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菩薩蠻》與《憶秦娥》。也有少數人懷疑它們不是李白所作。
考據
據《舊唐書》記載,李白,字太白,山東人,其父為任城尉。青年時期的李白顯示了超凡的才能,并且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其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于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
又《舊唐書》記載,李白流放雖然遇赦,卻由于途中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竟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
===================================================================================================================
李白的生平和性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于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或謂真名不詳,“客”是對外來者的泛稱),不求祿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們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他自幼讀書就廣為涉獵,所謂“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年輕時仗劍任俠,《與韓荊州書》云:
“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魏顥說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贈李十二白》詩中也以“袖有匕首劍”、“雙眸光照人”這樣的句子描述其風度。很久以后,他和朋友敘舊,還興致勃勃地回憶當年殺出五陵惡少重圍的往事(見《敘舊贈江陽宰陸調》)。
他還很早就向往游仙問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興八首》之五)十八、九歲時,李白曾隱居于戴天大匡山,并從趙蕤學。趙蕤是個以“王霸之道見行于世”(孫光憲《北夢瑣言》)的學者,所著《長短經》十卷即主經邦濟世的事功之學。李白二十歲遇到蘇颋,又深得這位“朝廷大手筆”、文章巨公的贊賞。開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他從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荊門、游洞庭,接著又到了金陵、廣陵和會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鄖城(今湖北安陸)。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在江陵遇到他,夸許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李白《大鵬賦·序》)。開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許圉師孫女為妻。三年后,即開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陽啟程入長安,這時他正好三十歲。
李白初入長安為期約三年。他隱居在終南山,廣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薦引。那時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別館就設在終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維、儲光羲等名詩人)去作客。李白結識了這位公主,卻未能如愿以償,終于怏怏離去。開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黃河東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陽、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舉家東遷,“學劍來山東”(《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時,曾與孔巢父等人會于徂徠山酣飲縱酒,人稱“竹溪六逸”。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形諸吟詠,詩名遠播,震動朝野,最后連天子也被驚動了。
天寶元年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薦引,唐玄宗下詔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禮遇:“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李陽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應召入京時,頗為躊躇滿志,《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云:“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業來報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這位傲岸的詩人很快就遭到了宮廷權貴們的忌恨。一年后他就開始遭到讒毀,“白璧竟何辜?青蠅遂成冤”(《書情贈蔡舍人雄》),“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玉壺吟》),這些詩句都是他當時險惡處境的寫照。天寶三載春,李白被放還鄉。這一次他在朝中任職的時間只有一年多,但卻使詩人對社會的認識發生了深刻變化。
李白離長安后,沿商州大道東行,至洛陽與杜甫相識,后又與杜甫、高適一起暢游梁、宋一帶,過著飲酒論文、追鷹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東兗州,李白又與杜甫相遇,同游泗水、東蒙等地。隨著天寶年間政治形勢每況愈下,李白對國事的傾危深感憂慮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遠別離》等詩中,對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的擅權和誅殺異己公開表示抗議,對險惡的政局發出悲愴的吶喊。他四處浪游,飄泊在梁園、魯郡和金陵一帶,還到過幽薊等地。一路上寫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地東南,來往于宣城、當涂、金陵、溧陽一帶。后隱居于廬山。當時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師由江陵東下,“辟書三至”(《與賈少公書》),以復興大業的名義恭請李白參與其戎幕,李白遂滿懷熱忱毅然從戎。不料肅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間又禍起蕭墻,李璘軍敗被殺。李白也因此獲罪下獄,不久被長流夜郎(今貴州銅梓一帶)。當時詩人正陷于“世人皆欲殺”(杜甫《不見》)的危險處境之中,以至杜甫還誤信了流言寫詩寄托沉痛的哀思。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時遇赦放還。這時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壯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準備參加李光弼的平叛軍隊,途中因病折回。寶應元年(762),李白病死于當涂族叔李陽冰家,結束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有《李太白集》。
李白生平浪跡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廣泛接觸了生活的各個層面。他的鮮明的個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時代氣息的基礎上形成的。李白自年輕時就慷慨自負,不拘常調,“常欲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彼漸陸遷喬,皆不能也”(范傳正《唐右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序》)。他具有很強烈的任俠作風:尚武輕儒,脫略小節,輕財好施,豪蕩使氣。年輕時“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接濟之”(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喜豪飲縱博,又精于騎射。他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舉入仕的常軌道路,而希望一舉成就大業。他又不無虔誠地求仙學道,采藥煉丹,獨孤及說他出門的行裝是“仙藥滿囊,道書盈篋”(《送李白之曹南序》)。甚至,他還從山東尊師高如貴受道篆,履行了正式成為道教徒的儀式。他對排難解紛的策士頗為傾心,有縱橫家的氣派,崔宗之說他“清論既抵掌,玄談又絕倒。分明楚漢事,歷歷王霸道”(《贈李十二白》)。《新唐書·文藝列傳》也說他“喜縱橫術”。總之,“志尚道術,謂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又是積極入世的。而上述各個方面,又正是盛唐時代社會習尚和文化精神的顯著特征所在。因此,李白也就很自然地成為當代人們所心儀的人倫風范。例如為了一瞻李白的豐采,任華、魏萬不遠千里追蹤相從;“四明狂客”賀知章一見李白,驚呼為“謫仙人”,解下隨身所佩的金龜相贈;門人武七則甘愿赴湯蹈火,越過安祿山叛軍的占領區至東魯接回詩人的子女,等等。李白的詩歌正是通過他的個性投影,折射出時代的風容神采,從而成為盛唐的最強音的。
時代理想的藝術升華
李白的詩歌是盛唐氣象的典型代表。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的人生,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整個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感受,把握現實而又不滿足于現實,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難的憂患,在高揚亢奮的精神狀態中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說,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詩風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李白的詩歌豐富和發展了盛唐詩歌中英雄主義的藝術主題。他和同時代的其他文士一樣,具有恢宏的功業抱負,所謂“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就是他最執著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復雜的權力結構中從事政治活動的實際能力,也許是很可疑的,但作為詩人,這種信念更多地成為他追求和歌頌壯麗人生的出發點。他從無數古代英雄的風度、氣派中吸取力量,把現實的理想投影到歷史中去,從而在詩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畫廊。他歌頌崛起草澤、際會風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寫太公望:“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八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歌頌視功名富貴如草芥的義士,如《古風》其十寫魯仲連:“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歌頌愛才若渴、禮賢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難》其二中的:“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贊美傲岸不馴、堅持布衣尊嚴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酈食其:“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筆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動蕩變亂的非常時期在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渾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贈酬友朋的詩中說:“風水如見資,投竿佐皇極。”(《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自言管、葛竟誰許,長吁莫錯還閉關。”(《駕去溫泉宮后贈楊山人》)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說板筑臣,李斯鷹犬人。欻起匡社稷,寧復長艱辛。”(《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安史之亂起,李白視形勢如楚漢相爭,并以張良、韓信自況:“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暫到下邳受兵略,來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謝安自比:“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歲投軍時,還以西漢大俠劇孟自許:
“半道謝病還,無因東南征。亞夫未見顧,劇孟阻先行。”
(《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對亂世英雄致以禮贊,當然不僅僅是發思古之幽情。因為通過這類人物,詩人更能夠抒發自己“心雄萬夫”的氣概和熱情,表現在歷史中建立輝煌功業、積極創造自我價值的人生愿望。同時,這也成為時代理想的人格化寫照。
李白把排難解紛的濟世理想和縱放不羈的個性自由統一起來,以求得圓滿的人生。他對人生道路的設計是分兩步進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偉業,如云:“茍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贈韋秘書子春》)“兩龍爭斗時,天地動風云。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而功成之后,卻又不貪戀富貴名位,而以“五湖”、“滄州”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謁求仕期間不諱言這一點:“功成拂衣去,搖曳滄州旁。”(《玉真公主館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時不放棄這一點:“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翰林讀書言懷》)“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后相攜臥白云。”(《駕去溫泉宮后贈楊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贈韋秘書子春》)這種人生理想集中表現了詩人“羞伐其德”和熱愛自由的意識:“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設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辭》)這些詩句都是詩人心跡的自我表白。由于他的自由意識是如此強烈,當遇到現實生活中丑惡力量的阻梗時,他的憤怒和抗爭也表現得格外強烈。
在中國古代詩人中,李白的個性之活躍和解放是少有的。
他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
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贈辛判官》)“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玉壺吟》)他有時也發出輕蔑權貴的豪語,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等,但主要還是表現內心的高傲。而隨著對高層權力集團實際情況的了解,他進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權貴的對立:“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古風》第三十九)“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蝘蜓嘲龍,魚目混珍;嫫母衣錦,西施負薪。”
(《鳴皋歌送岑征君》)并對因諂事帝王而竊據權位者的丑態極盡嘲諷之能事,如《古風》之二十四: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而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個藝術概括在李白詩歌中的意義,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在杜詩中一樣重要。在天寶末日益惡化的政治形勢下,李白又把反權貴和廣泛的社會批判聯系起來。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既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也表達了對朝廷的失望和輕蔑:
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
在《書情贈蔡舍人雄》、《古風》第五十一、《登高丘望遠海》等詩中,李白甚至借古諷今,對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銳的斥責。
總之,可以說他把唐詩中反權貴的主題發揮到了淋漓酣暢的地步。任華說李白“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雜言寄李白》),這種在權貴面前毫不屈服、為維護自我尊嚴而勇于反抗的意識,是魏晉以來重視個人價值和重氣骨傳統的重要內容,李白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優秀傳統而成為詩壇巨星的。
李白的詩歌充滿熱烈的人生之戀。他的詩往往于曠放中洋溢著童真般的情趣,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落日欲沒峴山西,倒著接蘺花下迷。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襄陽歌》)生活如同馥郁的濃酒使詩人心醉,這當然不是說生活中沒有悲哀和痛苦,但詩人的樂觀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戰勝憂患意識,所謂“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且醉習家池,莫看墮淚碑”(《襄陽曲》之四),就是他曠達心態的寫照。他的《行路難》三首之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即使寫失路的憂愁,也沒有絲毫寒促蹇澀的危苦之詞,詩中出現的黃河、太行、海上、日邊等意象,以及拔劍四顧的雄姿,揚帆渡海的遐想,都具有著壯美的情采。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獨,如《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只有充溢著生命活力的詩人才能發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詩中構想道:“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富貴非所愿,為人駐頹光。”這里沒有嗟老嘆卑的哀惋,卻用“勸酒”的天真想象表達了對人生的無限依戀之情。這些詩篇以其純真的情趣,感召著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沒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獲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對大自然有著強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個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筆下的山水丘壑也無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詩中說:“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又說:“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李白具有英風豪氣,又追求單純高潔的心境,這些不同的性格側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兩大類型:一類是在氣勢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運動的美,在壯美的意境中抒發豪情壯思;另一類則著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麗的意境中表現纖塵不染的天真情懷。例如他筆下的黃河、長江,奔騰咆哮,一瀉千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橫江詞》)。他筆下的山峰高聳峻拔,崢嶸奇峭:“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蜀道難》);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夢游天姥吟留別》)。他用胸中之豪氣賦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對自然偉力的謳歌,也是對高瞻遠矚、奮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禮贊,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渾然一體的。同時,李白又寫了許多具有晶瑩透剔的優美意境的山水詩。例如“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尋陽送弟昌岠鄱陽司馬作》);“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覺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西樓望吳越。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等。這些詩以明朗純凈取勝。
李白的山水詩與其說是對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繪,不如說是按詩人個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圖景。他只求把握整體的氣勢或氛圍,憑倏來飆起的感興潑墨寫意,而略去具體的細節,甚至連觀照景物的視覺轉移的順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詩又是無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緒滲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勢和“情”的特征之間有著“同構互感”的微妙的呼應關系。例如他初出蜀時寫的《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從豁
「古風」李白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
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
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
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圣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
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
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
蟾蜍薄太清,蝕此瑤臺月。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
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暉。浮云隔兩曜,萬象昏陰霏。
蕭蕭長門宮,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實,天霜下嚴威。
沈嘆終永夕,感我涕沾衣。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飛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瑯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岳,揚波噴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鳳飛九千仞,五章備彩珍。銜書且虛歸,空入周與秦。
橫絕歷四海,所居未得鄰。吾營紫河車,千載落風塵。
藥物秘海岳,采鉛青溪濱。時登大樓山,舉手望仙真。
羽駕滅去影,飆車絕回輪。尚恐丹液遲,志愿不及申。
徒霜鏡中發,羞彼鶴上人。桃李何處開,此花非我春。
唯應清都境,長與韓眾親。
太白何蒼蒼,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爾與世絕。
中有綠發翁,披云臥松雪。不笑亦不語,冥棲在巖穴。
我來逢真人,長跪問寶訣。粲然啟玉齒,授以煉藥說。
銘骨傳其語,竦身已電滅。仰望不可及,蒼然五情熱。
吾將營丹砂,永與世人別。
代馬不思越,越禽不戀燕。情性有所習,土風固其然。
昔別雁門關,今戍龍庭前。驚沙亂海日,飛雪迷胡天。
蟣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苦戰功不賞,忠誠難可宣。
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
五鶴西北來,飛飛凌太清。仙人綠云上,自道安期名。
兩兩白玉童,雙吹紫鸞笙。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
我欲一問之,飄然若流星。愿餐金光草,壽與天齊傾。
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綠幘誰家子,賣珠輕
李白是哪里人?
李白生地今一般認為是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諱改為昌明)青蓮鄉。祖籍為甘肅天水。其祖先于隋末流徙西域,故出生于青蓮鄉,五歲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青蓮鄉(今四川江油縣),父官山東任城尉,因家任城,故亦稱山東人。
李白少有逸才,志氣宏放,吟詩作賦,博學廣覽。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自比管仲、樂毅、張良、諸葛亮、謝安,以濟蒼生安社稷為人生追求。
擴展資料:
李白所作詩歌熱情奔放,才思橫溢,想象豐富,語言生動,形象鮮明,風格豪邁。他的詩作熱情地謳歌了祖國的壯麗山河,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存詩約千首,文章六十余篇,今有《李太白全集》30卷,代表作如《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等。
李白的詩歌恢復和發展了詩歌反映現實的優良傳統;展示了封建時代進步知識分子的心靈;開辟了古代山水風景詩的創作;發展了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白
正史記載李白是山東人,四川和湖北為何都說自己是詩仙故里?
每個地方都想要有文人來給自己的城市增加一些文化底蘊,所以其實我覺得李白的故鄉應該這湖北、四川、山東這三個地方皆有。因為他的一生中這3個地方都對他非常的重要。李白的祖先應該是在山東,然后少年的時候居住在四川,后來娶了湖北隴西的女子當老婆,在湖北也居住了特別久,這三個地方都對李白的人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因為根據《舊唐書》記載“李白,山東人”說李白是隴西李氏的后人,這個隴西所處的地理位置就是古時候山東的地界之內,所以山東應該是李白的祖居,現在山東稱自己為李白的故里是完全沒有任何錯誤的。
至于四川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江油是李白的故居。江油如果沒有李白長期生活的證據,是萬萬不會稱自己為李白故里的。所以四川也是有跡可循,而且李白在這里居住過很長一段時間。
至于湖北的話,李白的老婆是湖北安陸的人,所以李白跟隨妻子也在安陸居住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這個稱自己為李白故里也是沒有錯的。
李白是我們古代歷史上有名的大文豪,他創作了許多流傳至深的經典詩詞,為我國的歷史文化增添了很多深厚的底蘊。所以他的歸屬對很多地方都是非常值得爭搶的,因為這樣就可以讓自己的城市貼上一個文化的標簽,吸引更多的人來旅游,讓自己的經濟更加發達。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