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和太公哪個賢能(召公周太保的意思)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周公和太公哪個賢能,以及召公周太保的意思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姜太公和周公兩位天下奇才,他們誰的治世方略最為高明?
姜子牙是西周建國的總軍師,因為功高封于齊國,專伐諸侯;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輔佐周成王平定叛亂,坐穩天下;
他們的治世方略都比較高明,但是再怎么高明的人也管不到三代以后的事情!
我來講一個姜子牙和周公論政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姜子牙和周公都是極厲害的人,在治理國家的理念上,卻有很大的分歧。
兩人為此還吵了起來,誰也沒能說服誰。
事情是這樣的:西周開始分封時,姜子牙分到了齊國,而周公的封地則是齊國旁邊的魯國。姜太公將前往封地,臨行前向周公道別。他對周公說,“你打算怎么治理魯國呢?”周公告訴他:“我將會尊重位高權重的帝王和其他諸侯,同時努力提拔有血緣關系的人來治理國家,給宗親們更多的信任。”
姜子牙聽完之后,微微一笑。“你打算只依靠有血緣的人治理國家,那么人才可選擇的范圍就小,很難找到經天緯地之才,魯國的后代必然難以成就豐功偉業,后世必定只是一個弱國而已。”
周公聽完姜子牙的話之后,又請教他會怎樣治理齊國,姜子牙揮舞著衣袖,豪情萬丈的說道:“我將不拘一格的選拔人才,不考慮他的地位,家室和名望,只看重他的能力。我會鼓勵人才之間的競爭,然后選擇最強者幫助我的子孫治理國家。”這就是任人唯賢不問道德的做法,后來被曹操所繼承。周公則說,“那您的后代恐怕會被能干的臣下劫殺,有被人篡國的危險。”
兩人堅持各自的觀點,最終不歡而散。
不過,齊魯兩國的命運完全按照二人的預測軌跡發展。齊國由于任人唯賢,真正的人才得到了重用,所以國力迅速強大了起來,到了齊桓公的時候,更是成為了春秋第一個霸主,號令天下,威風八面;而這時的魯國由于只重用有血緣關系的姻親,真正有能力的人很少能進入最高決策層,所以國力一天天衰弱下來,只能靠依附強國才能生存下來。
然而,齊國由于選拔出來的人才能力太強,又懂得收買人心,慢慢地將國君架空,當姜子牙的后代傳到第二十四代的時候,權臣田氏家族興起,國君懦弱無能,田氏家族干脆殺了國君,篡國自立;而魯國雖然國力貧弱,但由于當政者都是周公的嫡系子孫,彼此之間都是血緣姻親,所以雖然內亂不斷,但權力一直掌握在周公后人的手中,一直傳了三十二代,直至被齊國吞并。
歷史的發展驚人地印證了數百年前姜子牙和周公的預言。
周公與姜太公誰更有智慧和仁慈?
當然是周公。
周公功績有四
1,輔助武王 翦滅殷商
2,東征叛國 平定三監
3,大行封建 以屏周室
4,營建洛邑 制禮作樂
尤其是制作周禮和營建洛邑,這兩個功績是姜太公所無法比擬的。
姜太公是我國古代的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是齊國的創立者、齊文化的奠基人,又被公認為先秦兵家的始祖。
姜子牙曾輔佐武王翦滅殷商,又輔佐周公東征叛國 平定三監。功勞也是相當大的。
姜太公貢獻更大,更有能力,為何周武王卻只讓周公輔佐成王?
按理來說,誰是輔佐幼帝最好的選擇,這個得根據當時實際情況而論。
漢武帝,送霍光“周公旦背子圖”寓意希望霍光行周公之禮,另外兩人,一個是匈奴王之子金日磾,一個是馬倌上官桀。沒有選劉姓皇族進行輔佐漢宣帝,主要是漢武帝對此三人的忠誠和能力非常肯定,另外劉邦曾言“非劉姓為王,天下共擊之”,所以,異姓覬覦王位,各方劉姓諸侯會合兵而攻之,所以,他們輔佐年幼的宣帝比劉姓更穩妥。
漢昭烈帝劉備,讓諸葛亮,李嚴輔佐劉禪,也是因為劉備對他們的忠誠和能力的信任,而劉姓的親緣更無合適人選。
順治帝安排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人輔佐。
如果是傳位給年長的皇帝,那么,基本沒什么問題,大臣們會竭盡所能地為朝廷賣力,關鍵是輔佐幼主,往往會有人覬覦神器,謀權篡位。
這里就出現了周武王為什么沒安排姜太公輔佐周成王的重要原因。
司馬遷《史記》“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謀計居多。”
可見,太公望的功勞之重,可以說是功高蓋主,那么,如果周武王再讓太公望輔佐幼主,誰能制止太公望的權力呢?這將會置姬家江山于火炭之上,岌岌可危。所以,武王選擇了弟弟周公旦和族兄弟召公奭來輔佐周成王,甚至周成王之后,召公奭還輔佐了周康王。而姜子牙這邊呢,被派遣至齊地,用了五個月平定齊地,安排妥當,讓自己的第四子接管了自己的位置后,自己帶著長子姜伋最為人質,回到了周都城鎬京(西安),來制衡自己的權力,最后終老鎬京。
所以,不只是周武王在防備姜子牙,其實姜子牙自己也一直以“報文王知遇之恩,忠心于周”的方式來做的,盡可能的讓姬家相信他姜尚,忠心耿耿,一心為國。同時,姜尚也做到了這一點,姜伋后來作為輔佐周成王的兒子周康王的主要大臣,死后被封為齊丁公。
有人認為沒有選擇姜尚輔佐周成王是年齡問題,我們仔細看姜尚后來為了保護自己和家族而做的取舍,以及親自帶兵剿滅反叛平定齊地,就可以知道姜尚身體仍然健康,思維仍然清晰,作為周武王的“尚父”仍然被武王所忌憚。同時,周武王死后27年,活到139歲的姜尚才死去,此時周成王都死去4年了,所以,年齡不是問題。
綜上所述,周武王沒有選擇自己的“尚父”姜太公輔佐周成王,還是因為姜太公,功高蓋主,權位過重,怕沒人壓制住他,所以才沒有選擇用他輔佐成王的。
周武王死后為什么要周公而不是姜太公輔政?原因何在?
因為姜太公是屬于功臣,但是周公確是屬于王室。周武王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周王室權力旁落,避免功臣權力過大威脅周王室的地位。姜太公是周武王的功臣,為周武王擊敗秦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周武王去世之后并沒有任命姜太公來輔佐年幼的周王,而是任命周公來輔佐。
防止功臣權力過大。
周武王之所以這樣做,根本目的是為了防止工程的權力過大影響到周王室的穩定。在周武王去世之前,周武王的長子年紀還較小根本無法對抗功臣。所以才會認命周公為輔政大臣在自己去世之后來輔佐年幼的周王,一方面可以確保周王室的穩定,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功臣權力過大。畢竟周公是屬于王室中人,而姜子牙是屬于功臣。
周公政治能力比姜子牙強。
除了防止功臣權力過大以外,最根本的目的是因為周公的政治能力要比姜子牙更強。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擊敗紂王,可以看出姜子牙的軍事能力要強過于周公旦。但是在政治方面中公的能力要遠遠超過姜子牙,并且商朝滅亡之后,已經沒有任何勢力能夠與周朝相抗衡。所以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治國之才而不是行軍打仗的將軍,所以為了天下穩定才會選擇任命周公輔佐周王,而不是姜太公。
姜子牙遠在封地,無暇顧及。
周武王在擊敗紂王之后,將山東地區冊封給了姜子牙。按照商朝的規定諸侯王必須待在封地以內,不能夠隨意前往周朝都城。所以周武王才不會認命姜子牙來輔佐周王,姜子牙必須待在封地以內來治理齊國。并且由于姜子牙當時年紀較大,根本沒有任何的能力來輔佐周王治理周朝,相比之下,周公年紀要比姜子牙年輕許多。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