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為什么被貶宜州(黃庭堅被貶到哪里)
今天給各位分享黃庭堅為什么被貶宜州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黃庭堅被貶到哪里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黃庭堅是哪個朝代的 黃庭堅的介紹
1、黃庭堅是北宋時期的文學(xué)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宋慶歷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黃庭堅出生,為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
2、幼年便聰穎過人,讀書數(shù)遍就能背誦。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為他是千里之才。
3、崇寧四年(1105年), 轉(zhuǎn)到永州,黃庭堅未聽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廣西宜山縣)貶所,終年六十歲。
黃庭堅:身貶黔州入三峽,心沐山水成大家
探究歷史文化名人與長江三峽之情緣,北宋文學(xué)家、書法家黃庭堅算是眾多貶官里最為倒霉的一位。曾任宣州、鄂州知府的他,被人誣告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三年后又被“戎州安置”。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后世稱“黃山谷”。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進士,系“江西詩派”創(chuàng)始者,與張耒、秦觀、晁補之并稱為“蘇門四學(xué)士”。后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黃庭堅仕途坎坷,是不幸也是幸運。說不幸,是自古以來,有太多似他這樣的書生因個人崇拜而在政治上“結(jié)黨”,一遇改朝或換代便受牽連,更身不由己;講幸運,是他游走于流放之地,縱情山水,竟然成就了詩詞和書法的大功業(yè)。
2010年6月3日,中國藝術(shù)品拍賣成交價的世界紀(jì)錄首次在國內(nèi)誕生——黃庭堅書法《砥柱銘》以3.9億元落槌,加上12%的傭金,總成交價達到了4.368億元。此乃當(dāng)今社會對一幅古人書法作品的最高褒獎。
書法如是,那么人呢?書家在世的時代,何曾有過此等幸事?無論居官、流放,凡足跡所至,有關(guān)黃庭堅的軼聞、傳說、詩聯(lián)、墨寶、碑刻甚多。本篇乃三峽故事,還是著重說一說黃庭堅與三峽的情緣故事吧——
1095年,黃庭堅貶涪州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這年年底,他自陳留出發(fā),南下江陵,西進三峽,由巫山過江,經(jīng)施州、黔江,歷盡千辛萬苦,于次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抵達貶所——黔州,即今重慶彭水縣,住進烏江邊上的開元寺,開始了寂寞的流亡生活。這一年,黃庭堅五十歲。
古黔州治所乃郁山鎮(zhèn),西漢于此設(shè)立涪陵縣,三國蜀漢時期,設(shè)立涪陵郡。南北朝北周武帝時期置奉州,十年后改為黔州。隋朝在此設(shè)立彭水縣。唐高祖時期置黔州。
謫黔期間,黃庭堅曾在烏江東岸山崖上建軒。軒成之時,恰逢崖旁榕樹結(jié)子滿枝,又得悉夫人攜新生子已到涪州(今涪陵),因取杜牧 “自恨尋芳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fēng)吹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中“綠蔭”二字命名此軒。宋元以后,綠蔭軒成為彭水縣童生會試之“考棚”。清代在此基礎(chǔ)上建“摩圍書院”,成為彭水縣內(nèi)三大書院之首。民國初年,摩圍書院改辦為縣立高等小學(xué)堂。建國后,擴建為縣立中學(xué)。1955年,彭水縣委遷入,將此軒改建為會議室。邑人取門楣上“綠蔭軒山谷書”六字鐫刻于崖下。
千年之后,其被貶之黔州舊址——綠蔭軒,僅幸存一株老黃角樹和樹下巨石上的真跡“綠蔭軒”三個字。這株古樹需五人合圍,那字“如云遇風(fēng),且往欲回。波瀾老成,韻味十足”。
宋崇寧四年(1105年),命途多舛的黃庭堅客死在宜州(廣西宜山縣)貶所,終年六十歲。后朝廷推崇他耿介正直氣節(jié),賜謚號“文節(jié)”。黔州民眾懷念他,在玉屏山麓為他建了衣冠冢。
黔州綠蔭軒,文化人燃點的心香,千年萬年裊裊不滅。徐徐風(fēng)聲里,我們依舊能聽見黃山谷捻須吟哦:
鷓鴣天
黃花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風(fēng)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黃花白發(fā)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在黔州三年半時間,黃庭堅曾來往三峽腹地施州(今恩施),與老友張仲謀(早年在汝州葉縣結(jié)交)來往甚密。黃庭堅黔南之貶,雖是戴罪流官,卻得到夔、黔官民善待。
減字木蘭花
距施州二十里,張仲謀遣騎相迎。因送所和樂府來,且約近郊相見。復(fù)用前韻先往。
使君哪里?千騎塵中依約是。
拂我眉頭,無處重尋庾信愁。
山云彌漫,夾道旌旗聯(lián)復(fù)斷。
萬事茫茫,分付澄波與爛腸。
這是入峽以來第一首歡快之作。愁眉拂盡,痛飲“爛腸”(酒之別名),豈不快哉。請看另一首詞:
醉蓬萊
對朝云叆叇,暮雨霏微,翠峰相倚。
巫峽高唐,鎖楚宮佳麗。
畫戟移春,靚妝迎馬,向一川都會。
萬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歡意。
盡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極神州,萬重云水。
尊酒公堂,有中朝佳士。
荔頰紅深,麝臍香滿,醉舞裀歌袂。
杜宇催人,聲聲到曉,不如歸是。
黃庭堅黔州之貶,其長兄黃元明竟然跋山涉險終始相陪。這份手足之情,著實令人感動。黃《書萍鄉(xiāng)縣廳壁》云:“初元明自陳留出尉氏、許昌、渡漢沔、略江陵、上夔峽,過一百八盤,涉四十八渡,送余安置于摩圍山下。留數(shù)月不忍別。士大夫共慰勉之,乃肯行。掩淚握手,為萬里無相見期之別。”
和元明黔南贈別詩
萬里相看忘逆旅,三聲清淚落離觴。
朝云往日攀天夢,夜雨何時對榻?jīng)觥?/p>
急雪脊令相并影,驚風(fēng)鴻雁不成行。
歸舟天際常回首,從此頻書慰斷腸。
一年以后,三弟叔達送其家小來黔。路經(jīng)恩施,亦受到張仲謀熱情款待。黃庭堅作竹枝詞二首并跋。跋云:“古樂府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但以抑怨之音和為數(shù)疊。與巴娘,令以竹枝歌之。前一疊可和云:‘鬼門關(guān)外莫言遠,五十三驛是皇州。’后一疊可和云:‘鬼門關(guān)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或各用四句入陽關(guān)、小秦王亦可歌也。”下注:“四月甲申”。
竹枝詞
撐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頭。
鬼門關(guān)外莫言遠,五十三驛是皇州。
浮云一百八盤縈,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門關(guān)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
詩中之鬼門關(guān)、四十八渡皆在奉節(jié)、巫山縣東北,是去往恩施道中必經(jīng)之險境。身處逆境,雖多有友人相濟,但其內(nèi)心是寂寞的。夜深人靜時,詩思游走,黃庭堅居然做過這樣的夢哩——
夢李白誦竹枝詞三疊
“予既作竹枝詞,夜宿歌羅驛。夢李白相見于山間,曰:‘予往謫夜郎,于此聞杜鵑,作竹枝詞三疊。世傳之不子細。集中無有,請三誦乃得之。’”
一聲望帝花片飛,萬里明妃雪打圍。
馬上胡兒那解聽,琵琶應(yīng)道不如歸。
又:竹竿坡面蛇倒退,摩圍山腰猢猻愁。
杜鵑無血可續(xù)淚,何日金雞赦九州。
再:命輕人鲊甕頭船,日瘦鬼門關(guān)外天。
北人墮淚南人笑,青壁無梯聞杜鵑。
歌羅驛在恩施,夔州為竹枝詞的發(fā)源地。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見到里中幾聯(lián)歌竹枝,大受感染,創(chuàng)為竹枝詞,開千古之風(fēng)氣。黃庭堅贊之云:“夢得竹枝詞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獨步。道風(fēng)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子美夔州歌,所謂同工而異曲也。”
遍查《全宋詩》,我還在其1022卷中,查到黃庭堅另二首《竹枝詞》,原注:“紹圣二年公在夔州。故詩中皆有夔中竹枝語”。
三峽猿聲淚欲流,夔州竹枝解人愁。
渠儂自有回天力,不學(xué)垂楊繞指柔。
又:塞上柳枝且莫歌,夔州竹枝奈愁何。
虛心相待莫相誤,歲寒望君一來過。
黃庭堅之弟叔達在歸返江南途中,不幸病卒于荊州。山谷聞耗已是半年以后。他在建中靖國元年的巫山道中,填了這么一首詞:
減字木蘭花·登巫山縣樓作
襄王夢里,草綠煙深何處是?
宋玉臺頭,暮雨朝云幾許愁。
飛花漫漫,不管羈人腸欲斷。
春水茫茫,欲渡南陵更斷腸。
山谷從施州到黔州乃貶官且系“別駕”,實乃閑職,卻得到黔守曹伯達與長史張詵的悉心照料。他在《與大主簿三十三書》云:“太守曹供備譜……通判張詵……皆賢雅,相顧如骨肉。”其間他創(chuàng)作了一批上佳的詞作。如:丙子仲秋,奉陪黔陽曹使君伯達玩月,作減字木蘭花。兼簡施州張使君仲謀。
減字木蘭花
中秋多雨,常是尊罍狼藉去。
今夜云開,須道姮娥得得來。
不知云外,還有清光同此會。
笛在層樓,聲徹摩圍頂上頭。
談到黃山谷夔州詩詞,陸游在《入蜀記》八月二十四寫道:“早抵巫山縣,在峽中亦壯縣也。市井勝歸,峽二郡。隔江南陵山極高大,有路如線,盤曲至絕頂,蓋施州正路。黃魯直詩云:‘一百八盤攜手上,至今歸夢繞羊腸’,即謂此也。”
周必大《益公題跋卷十》跋《黃魯直蜀中詩詞》云:“杜少陵、劉夢得自夔州后頓異前作。世皆言文人流落不偶,乃刻意著述。而不知巫峽峻峰激流之勢,有以助之也。山谷自跋涉黔,身行夔路,故詞章翰墨日益超妙,觀此三帖。淳熙五年十月十三日。”山谷居黔南時詞多于詩,俱臻高境。如:
定風(fēng)波·次高左藏使君韻
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
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guān)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
戲馬臺南追兩謝,騎射。風(fēng)流猶拍古人肩。
又如: 減字木蘭花·和趙文儀
詩翁才刃,曾陷文場貔虎陣。
誰敢當(dāng)哉,況是焚舟決勝來。
三巴春杪,客館夢回風(fēng)雨曉。
胸次崢嶸,欲共濤頭赤甲平。
詞中赤甲,在四川奉節(jié)東北,南連白帝山,正是入施道路必經(jīng)之地。此詞雄風(fēng)烈抱何其杰特如此。
在黔三年后,因其表兄張向到夔州做官,朝廷令黃庭堅回避親嫌,于是他又被“戎州安置”,于紹圣五年(元符元年)三月由彭水下涪陵,經(jīng)渝州(重慶)、瀘州,六月到達戎州(宜賓)。黃無俸祿,只得在州南的一個僧寺里住下來。為了避免遭受進一步迫害,他自稱“身如槁木,心如死灰”,把寺中的居室叫作“槁木庵”和“死灰 ”。后來在城南另外租了房子,又起名叫“任運堂”,表示自已安分守命,無心世事。
黃庭堅在巴蜀前后六年,與巴山蜀水為伴,不問政治,然其詩文、書法則大進。他曾把自己的一生分為“紹圣前”和“紹圣后”兩個時期。紹圣前,黃庭堅作為蘇軾門人,其詩文、書法已名滿天下;紹圣后,他的書法藝術(shù)及其書論達到了他一生中的頂峰。
歸究起來,是三峽的險峻、黔州摩圍山的巍峨、長江的寬闊浩蕩、使黃庭堅獲得了靈感。巴山蜀水,在他心中活了,他的詩歌、書法焉有不升華之理?!
元符三年,哲宗去世,徽宗即位,大赦“元祐黨人”,黃庭堅遇赦東歸,于年底發(fā)戎州,在江安過年,建中靖國元年初由江安經(jīng)渝州、萬州、夔州出峽。
《西山記》是黃庭堅第一次謫官后,于57歲復(fù)出時,途徑萬州撰寫的一件行書大字力作,乃記游南浦西山的散文,融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極自然、精煉。被人題刻于巖石之上,高1米,寬2.6米,21行,172字,字徑大都在10厘米左右,為黃庭堅行書中的宏篇巨制,后世以西山碑名之。清咸豐年間,萬縣知縣馮卓懷將拓片寄給曾國藩,曾評為“海內(nèi)存世黃書第一”。碑刻存于萬州高筍塘流杯池碑亭內(nèi)。
一代文人黃庭堅為何落得個身死異鄉(xiāng)的下場?
其實黃庭堅實在是命運悲慘了,黃庭堅資質(zhì)聰穎。而且他的性格是屬于那種很直接的,太較真了,以至于被別人拽了下來。皇帝也沒有向著黃庭堅,貶官之后就生病去世了。
黃庭堅在歷史上的名氣很一般,不算特別的大。不過一個京城的文人居然身死異鄉(xiāng)也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了。先來說說黃庭堅的生平,黃庭堅呢從小就表現(xiàn)出很出色的文學(xué)天賦。靠著自己的力量勤奮好學(xué),終于通過科舉考上了進士。而且他做官做了一輩子,一直到他客死他鄉(xiāng)。
但是他客死他鄉(xiāng)的原因離不開貶官這件事情。據(jù)說,他也是一個直性子的人。他的守孝期滿之后,又被朝廷納進宮來做官。他的工作就是一些收錄工作,但是審核的人員還有很多,不僅僅只有他一個。但是他在核對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的收錄里過度的美化了皇帝這個角色,個人崇拜主義太嚴(yán)重了,于是他就不樂意了,就把這些他覺得不合適的地方都改過來了。
本來,人家這么寫就是為了引起皇帝的注意力,就是為了討好皇帝。結(jié)果來了一個說真話的,大家都覺得,我這么寫皇帝都沒說啥,你有啥資格在這說三道四。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黃庭堅沒有什么反駁之力,甚至沒有人跟他站在一邊。更有一些同事們跑去和皇帝打小報告,皇帝一聽居然有人敢瞧不起自己于是就直接相信了這些奸佞的話,馬上就把黃庭堅貶職了。但是好在也沒有被貶去太遠的地方,但是無奈的是黃庭堅是一個老實人,再一次被貶官。就這樣去了宜州,病死在了自己的崗位上。
香之魂?|?黃庭堅——靈臺湛空明
古代的香,最美的是雪中春信、黃太史四香和返魂梅香。
雪中春信為蘇軾所合之香,能于雪天聞到花開之意境。
東坡是天才,詩、書、文都蓋世,他的巨星光芒令同時代的文人都黯淡了下去。
獨一個黃庭堅例外,與蘇東坡并稱 “蘇黃”,實則東坡是黃庭堅的老師。
黃太史四香,意和香,清麗閑遠,自然有富貴氣;意可香,香殊不凡,霈然鼻端;深靜香,恬澹寂寞,非世所尚;小宗香,似南朝茂深,追配古人。
這四香奠定了宋代文人香品評與審美的標(biāo)準(zhǔn),或清麗閑遠或恬淡寂寞,且以香性喻人性。
返魂梅香,焚之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原名韓魏公濃梅香。
黃庭堅認為這香名“其意未顯”,易為“返魂梅”,說“聞此香氣魂返而活”。
這五香都非黃庭堅所創(chuàng)制,卻因黃庭堅而聲名流傳。黃庭堅自號有“香癖”,他真懂香,真愛香。
所以當(dāng)時的合香高手,做了香,都愛送他。
黃庭堅《跋自書所為香后事》云:賈天錫宣事作意和香,清麗閑遠,自然有富貴氣,覺諸人家和香殊寒乞。天錫屢惠賜此香,惟要作詩。
因以“兵衛(wèi)森畫戟燕寢凝清香”作十小詩贈之,猶恨詩語未工未稱此香耳。然於甚寶此香,未嘗妄以與人。
賈天錫是武侯,武人比文人性直,他知道自己做的香好,但說不出怎么好,而黃庭堅說得出。
所以賈天錫送香給黃庭堅,只要詩作報酬。黃庭堅欣然以詩情報之。
《賈天錫惠寶薰乞詩多以兵衛(wèi)森畫戟燕寢凝清香十字作詩報之》
? ? 險心游萬仞, 躁欲生五兵。隱幾香一炷, 靈臺湛空明。
? ? 晝食鳥窺臺, 宴坐日過砌。俗氛無因來, 煙霏作輿衛(wèi)。
? ? 石蜜化螺甲, 榠樝煮水沈。博山孤煙起, 對此作森森。
? ? 輪囷香事已, 郁郁著書畫。誰能入吾室, 脫汝世俗械。
? ? 賈侯懷六韜, 家有十二戟。天資喜文事, 如我有香癖。
? ? 林花飛片片, 香歸銜泥燕。閉合和春風(fēng), 還尋蔚宗傳。
? ? 公虛采蘋宮, 行樂在小寢。香光當(dāng)發(fā)聞, 色敗不可稔。
? ? 床帷夜氣馥, 衣桁晚煙凝。瓦溝鳴急雪, 睡鴨照華燈。
? ? 雉尾映鞭聲, 金爐拂太清。班近聞香早, 歸來學(xué)得成。
? ? 衣篝麗紈綺, 有待乃芬芳。當(dāng)念真富貴, 自薰知見香。
賈天錫與他的意和香,因為黃庭堅一直聞名于世。
2
宋代的文人,要選一個做朋友,黃庭堅最好。因為他最可愛,不偏執(zhí)。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生于江西洪州分寧詩禮耕讀之家,當(dāng)?shù)赝澹彼芜@一門就出了四十八位進士。
黃庭堅是神童,5歲能背五經(jīng),7歲能作詩,22歲中進士,作了縣尉。
于黃庭堅,做官一定不擅長,因為他才太高,性太直,不合污,兩次貶謫都是欲加之辭。又兼與東坡交好,更遭黨派斗爭荼毒。
黃庭堅對貶謫不以為意,他更醉心詩書與香,這和在哪里關(guān)系并不大。詩歌上,他開創(chuàng)了江西詩派,為江西詩派之詩宗。
書法上,他的行、草、楷書都極精美,風(fēng)致卓然,與蘇軾、米芾、蔡襄被譽為宋四家。論成就,黃庭堅的書法好于詩,詩好于文章。
而于香事,他則獨步天下。
黃庭堅的一生,兩度亡妻,漂泊零落,其實很苦,他卻總能笑對。從什么時候起,他便與香為伴不得而知。
但是從詩文來看,無論什么樣的凄風(fēng)苦雨,陪伴他的依然是香。
《題自書卷后》:崇寧二年十一月,余謫處宜州半歲矣。官司謂余不當(dāng)居關(guān)城中,乃以是月甲戌抱被入宿于城南。
予所僦舍“喧寂齋”,雖上雨傍風(fēng),無有蓋障,市聲喧憒,人以為不堪其憂,余以為家本農(nóng)耕,使不從進士,則田中廬舍如是,又可不堪其憂邪。
既設(shè)臥榻焚香而坐與西鄰?fù)琅V畽C相直為資深書此卷實用三錢買雞毛筆書。
六十歲的黃庭堅,再度被貶,抱著鋪蓋置身宜州城南嘈雜的集市,對著殘破不堪的茅屋、隔壁腥臭的屠牛肉鋪,他給他晚年最后的居所起名“喧寂齋”,然后設(shè)臥榻悠然地焚起香,寫起他生命中最后的樂章。
是的,是樂章。
香,營造起的結(jié)界,隔開了他與污穢世界的距離,香賦予了他穿越時空的能力,他可以隨時抽身現(xiàn)實,在精神世界里獲得完滿——靈臺湛空明。
給他慰藉的是香,保護他的也是香。
所以《香十德》只有他寫得出:
感格鬼神,清凈心身。
能除污穢,能覺睡眠。
靜中成友,塵裏偷閑。
多而不厭,寡而為足。
久藏不朽,常用無障。
3
宋代,因為有一個人那么懂香,文人愛香好香之風(fēng)益甚。
蘇東坡初見黃庭堅詩文,便知他是人杰,贊他的詩超軼絕塵。
彼時蘇東坡已名動四海,黃庭堅不過初露頭角。蘇對黃極為賞識,二人常有詩酬唱和,一生知己。
二人第一次相見在元豐八年(1085),黃庭堅以秘書省校書郎被召入京,黃庭堅四十一歲,蘇東坡五十歲。
第二年,黃庭堅作《有惠江南帳中香者戲贈二首》贈給蘇軾:
百煉香螺沉水,寶熏近出江南。
一穟黃云繞幾,深禪想對同參。
螺甲割昆侖耳,香材屑鷓鴣斑。
欲雨鳴鳩日永,下帷睡鴨春閑。
詳述帳中香的材料、熏焚用具、用途,妙在是戲贈。其實深有隱喻。
蘇東坡以《和黃魯直燒香二首》和之:
四句燒香偈子,隨風(fēng)遍滿東南。
不是聞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
萬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
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閑。
一個戲贈,一個答得自然又正經(jīng), “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閑”道出東坡對黃庭堅隱喻之會意和自己對時下官場政局之無奈,不如“深禪相對同參”。
黃庭堅又以《復(fù)答子瞻》兩首為回應(yīng):
置酒未容虛左,論詩時要指南。
迎笑天香滿袖,喜公新赴朝參。
迎燕溫風(fēng)旎旎,潤花小雨斑斑。
一炷煙中得意,九衢塵里偷閑。
這兩首是對東坡的安慰,望他能于“煙中得意”,“塵里偷閑”。
元祐四年(1089),蘇東坡因與司馬光政見不合,離京赴杭州任,后作聞思香。聞思一名便取自與黃庭堅的答和香詩。
洪芻,是黃庭堅的外甥,江西南昌人,黃庭堅為其取字駒父。
勤奮好學(xué),29歲中進士,主晉州州學(xué)教授,仕途坎坷,最后被流放沙門島而卒。
洪芻詩文受舅舅黃庭堅指點,為江西詩派代表人物,然而成就不高,讓他文章千古的是《香譜》。
洪芻《香譜》為今存北宋最早、也是保存比較完整的香藥譜錄類著作。
其中對于歷代用香史料、用香方法、以及各種合香配方,均廣而收羅之;并首創(chuàng)用香事項之分類模式為:香之品、香之異、香之事、香之法等四大類別,為其后各家香譜所依循。
洪芻之前有北宋沈立(1007-1078)《香譜》,首開為香立譜之先河,不幸早佚。
洪芻《香譜》遂排第一。
洪芻早年生活并未見與香深涉,何以著《香譜》?
洪芻雙親早逝,四兄弟的教養(yǎng)都由祖母即黃庭堅姨母親力親為,兼之洪芻母親又是黃庭堅的妹妹,黃庭堅對洪家的四個外甥十分照顧。
尤其對洪芻,黃庭堅更是格外看重,直至黃庭堅晚年被貶宜州,仍在書信中指導(dǎo)洪芻為詩作文。
對洪芻影響和鼓勵最大的就是黃庭堅。
沒有黃庭堅,就沒有洪芻《香譜》。
洪芻之后,有曾慥《香譜》、陳敬《陳氏香譜》、《新篆香譜》、周嘉胄《香乘》濫觴開來。
黃庭堅的政治生涯,是一部被打壓生涯史。但是他卻像一縷碧沉的幽香,從北宋一直綿延下來。
他的人、他的詩文、他的書法,共同構(gòu)成一味合香,兼得富貴清麗與恬淡寂寞之韻致。
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則塵俗生其間告訴我們什么
意思是,人若不經(jīng)常接受古今好思想好文章的洗禮熏陶,胸中就會沾染塵俗,照鏡子會感到面目可憎,與人交談會語言無味。
源自北宋黃庭堅在《答宋殿直》信中的一段話。
原話是: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之,則塵俗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也。
這句話道出了讀好文好書,受其浸染,就是接受“古今”之“澆灌”,為凈化升華自身不可或缺之真諦。
全書文章,無論“遇事”還是“借題”,都探古察今。特別是所用大量史料,多采自古人隨筆、札記、筆記、書信、日記、游記、詩詞、方志、族譜等,這些來自稗史、民間、雜事類的記述,豐富地反映了當(dāng)時社會生活的各個側(cè)面,繼而與今日現(xiàn)實相互印證,使人感到別開生面,情趣盎然,讀來既獲啟迪,又長見識,難得之至。
擴展資料
黃庭堅幼年便聰穎過人,讀書數(shù)遍就能背誦。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為他是千里之才。七歲時寫《牧童》詩,八歲時寫《送人赴舉》詩。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考中進士,任汝州葉縣縣尉。熙寧初參加四京學(xué)官的考試。由于應(yīng)試的文章最優(yōu)秀,擔(dān)任了國子監(jiān)教授,留守文彥博認為他有才能,留他繼續(xù)任教。
蘇軾有一次看到他的詩文,以為他的詩文超凡絕塵,卓然獨立于千萬詩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沒有這樣的佳作。由此,他的名聲開始震動四方。黃庭堅擔(dān)任太和縣知縣,以平易治理該縣,當(dāng)時課頒鹽焚,其他縣都爭著占多數(shù),太和縣獨不這樣,縣吏們不高興,可是該縣的老百姓都喜歡。
宋紹圣初,黃庭堅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與其黨羽認為《神宗實錄》多誣陷不實之辭,使前修史官都分別居于京城附近各處以備盤問,摘錄了千余條內(nèi)容宣示他們,說這些沒有驗證。不久,經(jīng)院受考察審閱,卻都有事實根據(jù),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
黃庭堅在《神宗實錄》中寫有“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的話,于是首先盤問他。黃庭堅回答道:“庭堅當(dāng)時在北都做官,曾親眼看到這件事,當(dāng)時的確如同兒戲。”凡是有所查問,他都照實回答,毫無顧忌,聽到的人都稱贊他膽氣豪壯。
黃庭堅因此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攻擊他的人還認為他去的是好地方,誣他枉法。后因避親屬之嫌,于是移至戎州。黃庭堅對此像沒事一樣,毫不以貶謫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柔意和他親近,他講學(xué)不倦,凡經(jīng)他指點的文章都有可觀之處。
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黃庭堅為監(jiān)鄂州稅,簽書寧國軍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員外郎召用,他都推辭不就,請求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罷免,主管玉龍觀。
黃庭堅在河北時與趙挺之有些不和,趙挺之執(zhí)政,轉(zhuǎn)運判官陳舉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黃庭堅寫的《荊南承天院記》,指斥他對災(zāi)禍慶幸,黃庭堅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宋詞中的成語25丨黃庭堅之“粗茶淡飯”:極目送歸鴻,老盡少年心
黃庭堅生于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洪州分寧(今江西九江市修水縣)人,字魯直。作為北宋后期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詩人,他的詩歌成就與蘇軾齊名,兩人并稱“蘇黃”。
黃庭堅幼時就能過目成誦,七歲時便能寫出《牧童》這樣的詩:
黃庭堅十五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從此之后,他就跟著舅父李常遠赴淮南(今江蘇、安徽、河南境內(nèi)的淮河以南的地區(qū))游學(xué)。
游學(xué)期間的黃庭堅慢慢成長為一個浪漫而不羈的青年,在美麗富庶的江南,他和小伙伴們或冒險探幽、縱情山水間:
或飲酒作樂、偎紅倚翠,于風(fēng)流快活中打發(fā)時日。在那些歡愉的時光里,黃庭堅初嘗了男歡女愛的甜蜜,也開始動用自己的才情,寫出一首首令人面紅耳熱的艷詞:
“鏡里拈花,水中捉月”,可望而不及,也不知當(dāng)時的黃庭堅知不知道“色就是空”的道理。那次,他去拜訪一位很有名望的老禪師,結(jié)果被那闡師痛斥了一頓,說作為一個大丈夫怎能把才情用在寫那些俗艷文字上面。從此,黃庭堅收斂多了。
熙寧六年(1068年),二十四歲的黃庭堅考中進士,成了汝州葉縣的縣尉,任期滿后,又入京通過招考四京學(xué)官的考試,始任北京(河北大名府)國子監(jiān)教授,且在那里一干就是八年。在第七個年頭,他慕名給在徐州任職的蘇軾寫信,并寄去了兩首詩,很快蘇軾就寄來了和詩。
黃庭堅的命運從此和蘇軾緊緊綁到了一起。
兩人開始交往的第二年(元祐二年,1079年),“烏臺詩案”案發(fā)。學(xué)官任滿的黃庭堅已入朝并成為著作郎,因受蘇軾案的牽連,被罰銅二十斤,還被貶為吉州太和縣(今江西吉安市泰和縣)知縣。
第二年南下吉州的過程中,黃庭堅在舒州的皖溪口遇到舅父李常。李常當(dāng)時的身份是提點淮南西路刑獄,而提刑司就在舒州(今安徽安慶),黃庭堅就跟著李常在舒州逗留了十多天。
在舒州游玩期間,黃庭堅發(fā)現(xiàn)那里的三祖山風(fēng)景優(yōu)美,山上還有一座清幽的寺院——山谷寺,置身這樣的環(huán)境中,身心愉悅,他因此就給自己取了個“山谷道人”的名號,“黃山谷”也從此誕生了。
山谷再美,也不能久留。來到太和縣后,黃庭堅還和在葉縣時那樣,勤政愛民,為當(dāng)?shù)乩习傩兆隽瞬簧賹嵤隆?/p>
元祐元年(1086年),在擔(dān)任秘書省校書郎期間,黃庭堅和蘇軾終于見面了。這年六月,朝廷為選拔館閣人才,黃庭堅和晁補之、張耒等幾人應(yīng)詔參加學(xué)士院考試,主考官就是蘇軾。
自此,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和秦觀四人就經(jīng)常去蘇軾處談詩論藝,討教或切磋,漸漸地,他們就成了別人眼中的“蘇門四學(xué)士”了。
因參與修撰《神宗實錄》有功,黃庭堅于元祐六年(1091年)被提拔為起居舍人。
眼見黃庭堅前途一片光明,哪知接下來的路卻越來越不好走了。
先是母親去世。在老家居喪期滿后,這就到了紹圣元年(1094),他不想去朝廷赴任,但朝廷不允,且要求他必須到京——因為他攤上事了。
哲宗親政后,宰相章惇當(dāng)權(quán),蘇軾再度倒霉,被貶往嶺南。蘇軾南下,黃庭堅北上,兩人剛好相遇于鄱陽湖口,相聚三日,揮淚而別,從此以后竟再未會面。
到京后的黃庭堅,即因《神宗實錄》中誣陷朝政的“罪證”而受到處理:被貶為涪州(今四川涪陵)別駕,黔州(今重慶彭水縣)安置。
在黔州的三年時間里,黃庭堅生活非常艱難,最后只能靠耕田種地度日,房子也是自建的,給友人的書信中,他甚至自稱“黔中老農(nóng)”。盡管如此,他依然坦然面世,還悉心教導(dǎo)前來向他求學(xué)的川地青年。
因為黃庭堅的表兄張向調(diào)到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任職,為了避嫌,黃庭堅又轉(zhuǎn)到了戎州(今四川宜賓)居住。
直至元符三年(1100年),黃庭堅才被召回京。在北返的路上,他聽到蘇軾也被召回的消息,一時難以抑制內(nèi)心的興奮和激動,馬上寫了《東坡先生真贊》一詩:
誰料蘇軾只走到常州,就永遠地倒下了。黃庭堅聞知噩耗,震驚不已,痛惜萬分。
黃庭堅不想到京城做官了,所以朝廷授予他的職務(wù),他都堅辭不就。
崇寧元年(1102年),黃庭堅住在鄂州。在這里,有個鄰居,是個老太醫(yī)。那太醫(yī)醫(yī)術(shù)高明,但給人看病時卻只收很少的錢,甚至不收錢,平時生活簡樸,非常低調(diào),閑著的時候,他就種菜養(yǎng)花,或看鳥觀魚,非常的悠然自得。
太醫(yī)自稱“四休居士”。有一天,黃庭堅問他:何為“四休”?太醫(yī)笑著給出了下面的解釋:
(三平指衣、食、住三方面平平常常,二滿指滿足于目前自己所有的名和利,三平二滿是指平和安穩(wěn)的生活。)
太醫(yī)的話讓黃庭堅贊嘆不已,他覺得這“四休”簡直就是人生快樂的法寶,而他也正是想在這樣的心境下度過余生,所以寫詩贊曰:“太醫(yī)診得人間病,安樂延年萬事休。”
在鄂州住了一年多,年已花甲的黃庭堅又因強加的“幸災(zāi)謗國”罪被貶到宜州(今廣西宜山市),崇寧二年(1104年)他一路艱辛到達貶所:
次年九月底的一天,黃庭堅突然一病不起,在無一子弟在側(cè)的情況下,孤獨地離開人世。
黃庭堅死后,有人將他奉為“江西詩派”的宗師和領(lǐng)袖。
黃庭堅的書法成就也很高,他與蘇軾、米芾、蔡襄合稱“蘇黃米蔡”,亦即“宋四家”。
END,本文到此結(jié)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guān)注本站哦!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