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為什么是世家(留侯世家梗概)
很多朋友對于留侯為什么是世家和留侯世家梗概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張良、韓信同為侯爵,為何司馬遷在史記中為張良用世家,而韓信僅僅用列傳?
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這幾個開國重臣雖為侯爵,但居功至偉。初張良外又先后做過丞相,所以司馬遷在作《史記》把他們歸到諸侯一類。 其實韓信如果沒有謀反之事,也會被列為諸侯一類的。
《史記》中為什么司馬遷將張良、蕭何等人放入世家,而將韓信歸入列傳?
我們知道《史記》是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從內容上看,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如果要回答題主的問題,首先我們必須要知道《史記》中的“世家”和“列傳”的記載內容是什么。從書中我們可以知道“世家”是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也就是說“世家”記載的是一家子的家史,而“列傳”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少數民族的傳記。所以據于此我認為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
第一,能被列入“世家”的硬性條件張良和蕭何符合,韓信不符合。
我們從上面可以知道“世家”是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也就是說“世家”記載的是一家子的家史,這一硬性條件張良和蕭何符合,韓信不符合。韓信的結局是先由齊王降為淮陰侯,后為呂后蕭何騙入宮中殺掉,夷三族,沒有留傳侯位給后世;而蕭何、張良等人都是作為開國元勛有突出貢獻,分別被封為留侯和酇侯,并且爵位傳于后世,故入世家。
第二,韓信有功高震主的嫌疑,最后在謀反的罪名被殺,司馬遷不可能把他列入“世家”,只能列入“列傳”。
韓信雖然曾經給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也正因為這樣有了功高震主的嫌疑,并且最后還是在謀反的罪名下被殺的。我們知道在封建時期,謀反的罪名是不赦中的第一等大罪,所謂“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就是這個意思。韓信的身份從王到侯,最終定格在了反賊,這也是他無法與張良和蕭何比肩的重要原因。所以司馬遷不可能把他列入“世家”,只能列入“列傳”。
第三,司馬遷本人自己的歷史觀所在,把韓信列入“列傳”也是為了警示后人。
在《史記》中充分表現了他“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歷史觀,他敢把楚漢相爭的失敗者—西楚霸王項羽放到了本紀里,把被絞殺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放到世家里,把大漢定為謀反罪臣的韓信,放到列傳里。而他把韓信安排到“列傳”,其實也是為了告訴我們“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是很難避免的,讓我們知道越是在打天下時功勛顯赫的人,越要懂得謙恭自守,這樣才能功成身退。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知道韓信沒被列入“世家”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韓信謀反被殺導致夷三族,沒有達到標準條件,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司馬遷本人的正確歷史觀所在,同樣也是為了警示后人。
留侯世家中的留侯是指第幾等爵位?
留侯世家中的留侯是張良。
因為張良運籌帷幄,輔佐劉邦平定天下,被劉邦封為留侯。我們知道,在我國古代,爵位,又稱封爵、世爵,是中國古代皇族、貴族的封號,用以表示身份等級與權利的高低。在我國古代,一般實行五等爵位制,五等爵指的是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侯是中國古代爵位名,侯爵為“超品”,即為超過一品之意。只授予皇親國戚與極少數功臣。張良被封為留侯,在漢初可謂榮耀之極。據我們所知,在我國古代,爵位是可以由子孫世襲的。
漢帝國則綜合了秦王國和秦帝國這兩個時期,在二十級軍功爵位之上,有諸侯,諸侯當時只有國王一級,專門封給劉家皇族成員。
具體是:
諸侯:國王;
二十級軍功爵位,最高為二十級,最低為一級,自上至下,分別是:列侯、關內侯、大庶長、駟車庶長、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長、左庶長、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裊、上造、公士。
秦漢的軍功爵位,有些類似于現代的軍銜,以現代參照一下,大致上,公士相當于現代軍隊的下士,上造相當于上士,而不更、簪裊則相當于軍士長,再往上,以此類推。
軍功爵位的次高級,關內侯,無封地,有食戶,可以食租稅。
軍功爵位的最高級,列侯,有封地,列侯的封地為一個縣,戶數為一萬戶左右,因此,稱為萬戶侯。需要說明的是,漢帝國皇族諸侯王的嫡長子,繼承王位,而嫡長子以外的兒子,則也封為列侯。列侯的具體例子,如,朱虛侯劉章、冠軍侯霍去病、博望侯張騫、定遠侯班超等等。霍去病的侯爵封地為南陽郡冠軍縣,張騫的侯爵封地為南陽郡博望縣,后來三國劉備火燒博望坡,就在此處。
在東漢時期,列侯又分為縣侯、鄉侯、內鄉侯、亭侯、內亭侯,大致來說,縣侯的封地是一個縣,鄉侯的封地是一個鄉,亭侯的封地是一個村;至于內鄉侯、內亭侯,意思是都市里的列侯,沒有封地,只有食戶,可以收租,食租稅。
至于關內侯,則仍比列侯低一等。
史記 留侯世家
概述
1、張良封留侯
2、張良獻封侯之策
3、張良獻策定都
4、張良獻策定太子,中間補充黥布反的一些內容
5、張良求仙不成,張良之死及身后
6、作者對張良的評價
翻譯:
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
恐怕又會疑心因為以前的過失被殺。
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雍齒(得罪過劉邦)尚且被封為侯(什方侯),我們這些人都不用擔心了。
豈可謂非天乎!
怎么能說完全不是天意呢?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斗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上在雒陽南宮,從復道〔一〕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 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二〕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三〕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 ”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四〕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 “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一〕 集解如淳曰:“復音復。上下有道,故謂之復道。”韋昭曰:“閣道。”
〔二〕 集解徐廣曰:“多作‘生平 ’。”
〔三〕 集解漢書音義曰:“未起時有故怨。”
〔四〕 索隱地理志縣名,屬廣漢。什音十。 正義括地志云:“雍齒城在益州什邡縣南四十步。漢什邡縣,漢初封雍齒為侯國。”
劉敬說高帝曰:“都關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雒陽東有成皋,西有肴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肴函,〔一〕右隴蜀,〔二〕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三〕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四〕劉敬說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五〕
〔一〕 正義肴,二肴山也,在洛州永寧縣西北二十八里。函谷關在陜州桃林縣西南十二里。
〔二〕 正義隴山南連蜀之岷山,故云右隴蜀也。
〔三〕 索隱崔浩云:“苑馬牧外接胡地,馬生于胡,故云胡苑之利。” 正義博物志云“ 北有胡苑之塞”。按:上郡、北地之北與胡接,可以牧養禽獸,又多致胡馬,故謂胡苑之利也。
〔四〕 索隱按:此言“謂”者,皆是依憑古語。言秦有四塞之國,如金城也。故淮南子云 “雖有金城,非粟不守”。又蘇秦說秦惠王云“秦地勢形便,所謂天府”。是所憑也。
〔五〕 索隱按:周禮“二曰詢國遷 ”,乃為大事。高祖即日西遷者,蓋謂其日即定計耳,非即日遂行也。
留侯從入關。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一〕杜門不出歲余。
〔一〕 集解漢書音義曰:“服辟谷之藥,而靜居行氣。”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策,上信用之。”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閑,雖臣等百余人何益。”呂澤強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 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一〕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于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一〕 索隱四人,四皓也,謂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角里先生。按:陳留志云“園公姓庾,字宣明,居園中,因以為號。夏黃公姓崔名廣,字少通,齊人,隱居夏里修道,故號曰夏黃公。角里先生,河內軹人,太伯之后,姓周名術,字元道,京師號曰霸上先生,一曰角里先生”。又孔安國秘記作“祿里 ”。此皆王劭據崔氏、周氏系譜及陶元亮四八目而為此說。
漢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將,往擊之。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太子將兵,事危矣。”乃說建成侯曰:“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且太子所與俱諸將,皆嘗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將狼也,皆不肯為盡力,其無功必矣。臣聞‘母愛者子抱’,〔一〕今戚夫人日夜待御,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 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君何不急請呂后承閑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二〕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三〕上雖病,強載輜車,臥而護之,諸將不敢不盡力。上雖苦,為妻子自強。’”于是呂澤立夜見呂后,呂后承閑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于是上自將兵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強起,至曲郵,〔四〕見上曰:“臣宜從,病甚。楚人剽疾,愿上無與楚人爭鋒。”因說上曰:“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上曰: “子房雖病,強臥而傅太子。”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一〕 索隱此語出韓子。
〔二〕 集解徐廣曰:“夷猶儕也。 ” 索隱如淳云:“等夷,言等輩。”
〔三〕 集解晉灼曰:“鼓行而西,言無所畏也。”
〔四〕 集解司馬彪曰:“長安縣東有曲郵聚。” 索隱郵音尤。按:司馬彪漢書郡國志長安有曲郵聚。今在新豐西,俗謂之郵頭。漢書舊儀云“ 五里一郵,郵人居閑,相去二里半”。按:郵乃今之候也。
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詳許之,猶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一〕
〔一〕 集解如淳曰:“調護猶營護也。”
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柰何!雖有矰繳,〔一〕尚安所施!”歌數闋,〔二〕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一〕 集解韋昭曰:“繳,弋射也。其矢曰矰。” 索隱馬融注周禮云:“矰者,繳系短矢謂之矰。”一說云矰,一弦,可以仰高射,故云矰也。
〔二〕 索隱音曲穴反,謂曲終也。說文曰:“闋,事〔已閉門〕也。”
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一〕及立蕭何相國,〔二〕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稱曰:“
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三〕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閑事,欲從赤松子〔四〕游耳。”乃學辟〔五〕谷,道引輕身。〔六〕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閑,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強聽而食。
〔一〕 集解徐廣曰:“一云‘出奇計下馬邑’。”
〔二〕 集解漢書音義曰:“何時未為相國,良勸高祖立之。”
〔三〕 索隱春秋緯云:“舌在口,長三寸,象斗玉衡。”
〔四〕 索隱列仙傳:“神農時雨師也,能入火自燒,昆侖山上隨風雨上下也。”
〔五〕 索隱賓亦反。
〔六〕 集解徐廣曰:“一云‘乃學道引,欲輕舉’也。”
后八年卒,謚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一〕
〔一〕 集解徐廣曰:“文成侯立十六年卒,子不疑代立。十年,坐與門大夫吉謀殺故楚內史,當死,贖為城旦,國除。”
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后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谷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一〕留侯死,并葬黃石(冢)。〔二〕每上冢伏臘,祠黃石。
〔一〕 集解徐廣曰:“史記珍寶字皆作‘葆’。”
〔二〕 正義括地志云:“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里,與留城相近也。”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國除。
太史公曰: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一〕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二〕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四〕留侯亦云。
〔一〕 索隱按:物謂精怪及藥物也。
〔二〕 索隱按:詩緯云“風后,黃帝師,又化為老子,以書授張良”。亦異說。
〔三〕 集解應劭曰:“魁梧,丘虛壯大之意。” 索隱蘇林云“梧音忤”。蕭該云“今讀為吾,非也”。小顏云“言其可驚悟”。
〔四〕 索隱子羽,澹臺滅明字也。仲尼弟子傳云“狀貌甚惡”。又韓子云“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稱其貌”,與史記文相反。
【索隱述贊】留侯倜儻,志懷憤惋。五代相韓,一朝歸漢。進履宜假,運籌神算。橫陽既立,申徒作捍。灞上扶危,固陵靜亂。人稱三杰,辯推八難。赤松愿游,白駒難絆。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史記留候世家
留侯張良,他的先人是韓國人。祖父開地,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親平,做過釐王、悼惠王的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親平去世。張良的父親死后二十年,秦國滅亡了韓國。張良當時年紀輕,沒有在韓國做官。韓國滅亡后,張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財產尋求勇士謀刺秦王,為韓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之相的緣故。
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他找得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秦始皇到東方巡游,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誤中了副車。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尋拿刺客非常急迫,這是為了張良的緣故。張良于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張良閑暇時徜徉于下邳橋上,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地忍了下來,下去撿來了鞋。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撿了上來,就跪著替他穿上。老人把腳伸出來穿上鞋,笑著離去了。張良十分驚訝,隨著老人的身影注視著他。老人離開了約有一里路,又返回來,說:“你這個孩子可以教導教導。五天以后天剛亮時,跟我在這里相會。”張良覺得這件事很奇怪,跪下來說:“嗯。”五天后的拂曉,張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約會,反而后到,為什么呢?”老人離去,并說:“五天以后早早來會面。”五天后雞一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氣地說:“又來晚了,這是為什么?”老人離開說:“五天后再早點兒來。”五天后,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像這樣才好。”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以后就會發跡。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便走了,沒有別的話留下,從此也沒有見到這位老人。天明時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常學習、誦讀它。
張良住在下邳時,行俠仗義。項伯曾經殺了人,跟隨張良躲藏起來。
過了十年,陳涉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個青年。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在留縣。張良打算前去跟隨他,半道上遇見了沛公。沛公率領幾千人,奪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張良便歸附了他。沛公任命張良做廄將。張良多次根據《太公兵法》向沛公獻策,沛公很賞識他,經常采用他的計謀。張良對別人講這些,別人都不能領悟。張良說:“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間的。”所以張良就跟隨了沛公,沒有離開他去見景駒。
等到沛公到了薛地,會見項梁。項梁擁立了楚懷王。張良于是勸說項梁道:“您已經擁立了楚王的后人,而韓國各位公子中橫陽君韓成賢能,可以立為王,增加同盟者的力量。”項梁派張良尋找到韓成,把他立為韓王。任命張良為韓國司徒,隨韓王率領一千多人向西攻取韓國原來的領地,奪得幾座城邑,秦軍隨即又奪了回去,韓軍只在潁川一帶往來游擊作戰。
沛公從洛陽向南穿過轅山時,張良率兵跟從沛公,攻下韓地十余座城邑,擊敗了楊熊的軍隊。沛公于是讓韓王成在陽翟留守,自己和張良一起南下,攻打宛縣,向西進入武關。沛公想用兩萬人的兵力攻打秦朝峣關的軍隊,張良勸告說:“秦軍還很強大,不可輕視。我聽說峣關的守將是屠戶的兒子,市儈容易以利相誘。希望沛公暫且留守軍營,派人先去,給五萬人預備吃的東西,在各個山頭上多增掛旗幟,作為疑兵,叫酈食(yì,義)其(jī,機)帶著貴重的寶物利誘秦軍的將領。”秦軍的將領果然背叛秦朝,打算跟沛公聯合一起向西襲擊咸陽,沛公想聽從秦將的計劃。張良說:“這只是峣關的守將想反叛罷了,恐怕部下的士兵們不聽從。士兵不從必定帶來危害,不如趁著他們懈怠時攻打他們。”沛公于是率兵攻打秦軍,大敗敵兵。然后追擊敗軍到藍田,第二次交戰,秦兵終于崩潰。沛公于是到了咸陽,秦王子嬰投降了沛公。
沛公進入秦宮,那里的宮室、帳幕、狗馬、貴重的寶物、美女數以千計,沛公的意圖是想留下住在宮里。樊噲勸諫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聽。張良說:“秦朝正因暴虐無道,所以沛公才能夠來到這里。替天下鏟除兇殘的暴政,應該以清廉樸素為本。現在剛剛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樂,這正是人們說的‘助桀為虐’。況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夠聽進樊噲的意見。”沛公這才回車駐在霸上。
項羽來到鴻門下,想要攻打沛公,項伯于是連夜急馳到沛公的軍營,私下里會見張良,想讓張良跟他一起離開。張良說:“我是替韓王伴送沛公的,如今情況緊急,逃離而去是不合道義的。”于是就將情況全都告訴了沛公。沛公非常吃驚,說:“對此將怎么辦呢?”張良說:“沛公果真想背叛項羽嗎?”沛公說:“淺薄無知的小人教我封鎖函谷關不要讓諸侯們進來,說這樣秦朝的土地就可以全部主宰了,所以就聽從了這種意見。”張良說:“沛公自己揣度(duó,奪)一下能夠打退項羽嗎?”沛公沉默了好一會兒,說:“本來是不能夠的。現在該怎么辦呢?”張良于是堅決邀請項伯見沛公。項伯會見了沛公。沛公與項伯同飲,為他敬酒祝福,并結為親家。沛公請項伯向項羽詳細說明沛公不敢背叛項羽,沛公之所以封鎖函谷關,是為了防備其他的強盜。等到沛公會見項羽以后,取得了和解,這些情況記載在《項羽本紀》中。
漢元年(前206)正月,沛公做了漢王,統治巴蜀地區。漢王賞賜張良黃金百鎰,珍珠二斗,張良把它們都贈送給了項伯。漢王也因此讓張良厚贈項伯,使項伯代他請求漢中地區。項王應允了漢王的請求,漢王于是得到了漢中地區。漢王到封國去,張良送到褒中,漢王讓張良返回韓國。張良便勸告漢王說:“大王為何不燒斷所經過的棧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來的決心,以此穩住項王的內心。”漢王便讓張良返回韓國。漢王行進中,燒斷了所經過的的棧道。
張良到了韓國,韓王成因為張良跟隨漢王的緣故,項王不派韓成到封國去,讓他跟隨自己一起東去。張良向項王解說到:“漢王燒斷了棧道,已經沒有返回的意思了。”張良便把齊王田榮反叛之事上書報告項王。項王由此不再擔憂西邊的漢王,因而起兵北上攻打齊國。
項王終于不肯派韓王回韓國,于是把他貶為侯,又在彭城殺了他。張良逃跑,抄小路隱秘地回到漢王那里,漢王這時也已回軍平定三秦了。漢王又封張良為成信侯,跟著東征楚國。到了彭城,漢軍戰敗而歸。行至下邑,漢王下馬倚著馬鞍問道:“我打算舍棄函谷關以東等一些地方作為封賞,誰能夠同我一起建功立業呢?”張良進言說:“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的猛將,同項王有隔閡;彭越與齊王田榮在梁地反楚。這兩個人可立即利用。漢王的將領中唯有韓信可以托付大事,獨當一面。如果要舍棄這些地方,就把它們送給這三個人,那么楚國就可以打敗了。”漢王于是派隨何去游說九江王黥布,又派人去聯絡彭越。等到魏王豹反漢,漢王派韓信率兵攻打他,乘勢攻占了燕、代、齊、趙等國的領地。而最終擊潰楚國的,是這三個人的力量。
張良多病,不曾獨立帶兵作戰,一直作為出謀劃策的臣子,時時跟從漢王。
漢三年(前204),項羽把漢王緊急地圍困在滎陽,漢王驚恐憂愁,與酈食其商議削弱楚國的勢力。酈食其說:“昔日商湯討伐夏桀,封夏朝后人于杞國。周武王討伐商紂,封商朝后人于宋國。如今秦朝喪失德政、拋棄道義,侵伐諸侯各國,消滅了六國的后代,使他們沒有一點立足的地方。陛下果真能夠重新封立六國的后裔,使他們都接受陛下的印信,這樣六國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無不歸順服從,仰慕陛下道義,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隨著恩德道義的施行,陛下就可以面南稱霸,楚王一定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前來朝拜了。”漢王說:“好。趕快刻制印信,先生就可以帶著這些印出發了。”
酈食其還沒有動身,張良從外面回來謁見漢王。漢王正在吃飯,說:“子房過來!有一個客人為我設計削弱楚國的勢力。”接著把酈食其的話都告訴了張良,然后問道:“在你看來這事怎樣?”張良說:“是誰替陛下出的這個主意?陛下的大事要完了。”漢王說:“為什么呢?”張良回答說:“我請求您允許我借用您面前的筷子為大王籌劃一下形勢。”接著說:“昔日商湯討伐夏桀而封夏朝的后代于杞國,那是估計到能制桀于死命。當前陛下能制項籍于死命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一個原因。周武王討伐商紂而封商朝的后代于宋國,那是估計到能得到紂王的腦袋。現在陛下能得到項籍的腦袋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二個原因。武王攻入殷商的都城后,在商容所居里巷的大門上表彰他,釋放囚禁的箕子,重新修筑比干的墳墓。如今陛下能重新修筑圣人的墳墓,在賢人里巷的大門表彰他,在有才智的人們前向他致敬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三個原因。周武王曾發放巨橋糧倉的存糧,散發鹿臺府庫的錢財,以此賞賜貧苦的民眾。目前陛下能散發倉庫的財物來賞賜窮人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四個原因。周武王滅亡商朝以后,廢止兵車,改為乘車,把兵器倒置存放,蓋上虎皮,用以向天下表明不再動用武力。現在陛下能停止戰事,推行文治,不再打仗了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五個原因。周武王將戰馬放牧在華山的南面,以此表明沒有用它們的地方了。眼下陛下能讓戰馬休息不再使用它們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六個原因。周武王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面,以此表明不再運輸和積聚作戰用的糧草。而今陛下能放牧牛群不再運輸、積聚糧草了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七個原因。再說天下從事游說活動的人離開他們的親人,舍棄了祖墳,告別了老友,跟隨陛下各處奔走,只是日夜盼望著想得到一塊小小的封地。假如恢復六國,擁立韓、魏、燕、趙、齊、楚的后代,天下從事游說活動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們的主上,伴隨他們的親人,返回他們的舊友和祖墳所在之地,陛下同誰一起奪取天下呢?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八個原因。當前只有使楚國不再強大,否則六國被封立的后代重新屈服并跟隨楚國,陛下怎么能夠使他們臣服?如果真的要采用這位客人的計策,陛下的大事就完了。”漢王飯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罵道:“這個笨書呆子,幾乎敗壞了你老子的大事!”于是下令趕快銷毀那些印信。
漢四年(前203),韓信攻下齊國而想自立為齊王,漢王大怒。張良勸告漢王,漢王才派張良授予韓信“齊王信”的印信,此事記載在《淮陰侯列傳》中。
這年秋天,漢王追擊楚軍到陽夏南面,戰事失利而堅守固陵營壘,諸侯原已約好前來,但沒有到。張良向漢王進計,漢王采用了他的計策,諸侯才都來到。此事記載在《項羽本紀》中。
漢六年(前201)正月,封賞功臣。張良不曾有戰功,高帝說:“出謀劃策于營帳之中,決定勝負在千里之外,這就是子房的功勞。讓張良自己從齊國選擇三萬戶作為封邑。”張良說:“當初我在下邳起事,與主上會合在留縣,這是上天把我交給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計謀,幸而經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縣就足夠了,不敢承受三萬戶。”于是封張良為留侯,同蕭何等人一起受封。
皇上已經封賞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爭功,不能決定高下,未能進行封賞。皇上在洛陽南宮,從橋上望見一些將領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議論。皇上說:“這些人在說什么?”留侯說:“陛下不知道嗎?這是在商議反叛呀。”皇上說:“天下已接近安定,為什么還要謀反呢?”留侯說:“陛下以平民身份起事,靠著這些人取得了天下,現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賞的都是蕭何、曹參這些陛下所親近寵幸的老友,所誅殺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如今軍官們計算功勞,認為天下的土地不夠一一封賞的,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封到,恐怕又被懷疑到平生的過失而至于遭受誅殺,所以就聚在一起圖謀造反了。”皇上于是憂心忡忡地說:“這件事該怎么辦呢?”留侯說:“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誰最突出?”皇上說:“雍齒與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我原想殺掉他,因為他的功勞多,所以不忍心。”留侯說:“現在趕緊先封賞雍齒來給群臣看,群臣見雍齒都被封賞,那么每人對自己能受封就堅信不疑了。”于是皇上便擺設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并緊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評定功勞,施行封賞。群臣吃過酒后,都高興地說:“雍齒尚且被封為侯,我們這些人就不擔憂了。”
劉敬勸告高帝說:“要以關中為都城。”皇上對此心有疑慮。左右的大臣都是關東地區的人,多數勸皇上定都洛陽,他們說:“洛陽東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澠池,背靠黃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地形的險要和城郭的堅固也足可以依靠。”留侯說:“洛陽雖然有這樣險固,但它中間的境域狹小,不過幾百里方圓,土地貧瘠,四面受敵,這里不是用武之地。關中東面有崤山、函谷關,西面有隴山、岷山,肥沃的土地方圓千里,南面有富饒的巴、
蜀兩郡,北面有利于放牧的胡苑,依靠三面的險阻來固守,只用東方一面控制諸侯。如果諸侯安定,可由黃河、渭河運輸天下糧食,往西供給京都;如果諸侯發生變故,可順流而下,足以運送物資。這正是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敬的建議是對的。”于是高帝當即決定起駕,往西關定都關中。
留侯跟隨高帝入關。他體弱多病,便施行道引之術,不食五谷,閉門不出有一年多。
皇上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很多大臣進諫勸阻,都沒能改變高帝確定不移的想法。呂后很驚恐,不知該怎么辦。有人對呂后說:“留侯善于出謀劃策,皇上信任他。”呂后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留侯說:“您一直是皇上的謀臣,現在皇上打算更換太子,您怎么能墊高枕頭睡大覺呢?”留侯說:“當初皇上多次處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計謀。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愛的原因想更換太子,這些至親骨肉之間的事,即使同我一樣的有一百多人進諫又有什么益處。”呂澤竭力要挾說:“一定得給我出個主意。”留侯說:“這件事是很難用口舌來爭辯的。皇上不能招致而來的,天下有四個人。這四個人已經年老了,都認為皇上對人傲慢,所以逃避躲藏在山中,他們按照道義不肯做漢朝的臣子。但是皇上很敬重這四個人。現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壁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要謙恭,并預備安車,再派有口才的人懇切地聘請,他們應當會來。來了以后,把他們當作貴賓,讓他們時常跟著入朝,叫皇上見到他們,那么皇上一定會感到驚異并詢問他們。一問他們,皇上知道這四個人賢能,那么這對太子是一種幫助。”于是呂后讓呂澤派人攜帶太子的書信,用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品,迎請這四個人。四個人來了,就住在建成侯的府第中為客。
漢十一年(前196),黥布反叛,皇上患重病,打算派太子率兵前往討伐叛軍。這四個人互相商議說:“我們之所以來,是為了要保全太子,太子如若率兵平叛,事情就危險了。”于是勸告建成侯說:“太子率兵出戰,如立了功,那么權位也不會高過太子;如無功而返,那么從這以后就是遭受禍患了。再說跟太子一起出征的各位將領,都是曾經同皇上平定天下的猛將,如今讓太子統率這些人,這和讓羊指揮狼有什么兩樣,他們決不肯為太子賣力,太子不能建功是必定的了。我們聽說‘愛其母必抱其子’,現在戚夫人日夜侍奉皇上,趙王如意常被抱在皇上面前,皇上說‘終歸不能讓不成器的兒子居于我的愛子之上’,顯然,趙王如意取代太子的寶位是必定的了。您何不趕緊請呂后打機會向皇上哭訴:‘黥布是天下的猛將,很會用兵,現今的各位將領都是陛下過去的同輩,您卻讓太子統率這些人,這和讓羊指揮狼沒有兩樣,沒有人肯為太子效力,而且如讓黥布聽說這個情況,就會大張旗鼓地向西進犯。皇上雖然患病,還可以勉強地乘坐輜車,躺著統轄軍隊,眾將不敢不盡力。皇上雖然受些辛苦,為了妻兒還是要自己奮發圖強一下。’”于是呂澤立即在當夜晉見呂后,呂后找機會向皇上哭訴,說了四個人授意的那番話。皇上說:“我就想到這小子本來不能派遣他,老子自己去吧。”于是皇上親自帶兵東征,群臣留守,都送到灞上。留侯患病,自己勉強支撐起來,送到曲郵,謁見皇上說:“我本應跟從前往,但病勢沉重。楚國人馬迅猛敏捷,希望皇上不要跟楚國人斗個高低。”留侯又趁機規勸皇上說:“讓太子做將軍,監守關中的軍隊吧。”皇上說:“子房雖然患病,也要勉強在臥床養病時輔佐太子。”這時叔孫通做太傅,留侯任少傅之職。
漢十二年(前195),皇上隨著擊敗黥布的軍隊回來,病勢更加沉重,愈想更換太子。留侯勸諫,皇上不聽,留侯就托病不再理事。叔孫太傅引證古今事例進行勸說,死命爭保太子。皇上假裝答應了他,但還是想更換太子。等到安閑的時候,設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那四人跟著太子,他們的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須眉潔白,衣冠非常壯美奇特。皇上感到奇怪,問道:“他們是干什么的?”四個人向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叫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皇上于是大驚說:“我訪求各位好幾年了,各位都逃避著我,現在你們為何自愿跟隨我兒交游呢?”四人都說:“陛下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我們講求義理,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我們私下聞知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愛士人,天下人沒有誰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們就來了。”皇上說:“煩勞諸位始終如一地好好調理保護太子吧。”
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小步快走離去。皇上目送他們,召喚戚夫人過來,指著那四個人給她看,說道:“我想更換太子,他們四個人輔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經形成,難以更動了。呂后真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了哭泣起來,皇上說:“你為我跳楚舞,我為你唱楚歌。”皇上唱道:“天鵝高飛,振翅千里。羽翼已成,翱翔四海。翱翔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短箭,何處施用!”皇上唱了幾遍,戚夫人抽泣流淚,皇上起身離去,酒宴結束。皇上最終沒更換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這四個人發生了效力。
留侯跟隨皇上進攻代國,在馬邑城下出妙計,以及勸皇上立蕭何為相國,他跟皇上平常隨便談論天下的事情很多,但由于不是關于國家存亡的大事,所以未予記載。留侯宣稱道:“我家世代為韓相,到韓國滅亡,不惜萬金家財,替韓國向強秦報仇,天下為此震動,如今憑借三寸之舌為帝王統師,封邑萬戶,位居列侯,這對一個平民是至高無上的,我張良已經非常滿足了。我愿丟卻人世間的事情,打算隨赤松子去遨游。”張良于是學辟谷學術,行道引輕身之道。正值高帝駕崩,呂后感激留侯,便竭力讓他進食,說:“人生一世,時光有如白駒過隙一樣迅速,何必自己苦行到這種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強聽命進食。
過后八年,留侯去世,定謚號叫文成侯。他兒子張不疑襲封為侯。
張子房當初在下邳橋上遇見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丈,在別后十三年他隨高帝經過濟北,果然見到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寶地祭祀它。留侯去世,一起安葬了黃石。以后每逢掃墓以及冬夏節日蔡祀張良的時候,也同時蔡祀黃石。
留侯張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前175)因犯了不敬之罪,封國被廢除。
太史公說:學者大多說沒有鬼神,然而又說有精怪。至于像留侯遇見老丈贈書的事,也夠神奇的了。高祖遭遇困厄的情況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這種危急時刻建功效力,難道可以說不是天意嗎?皇上說:“出謀劃策于營帳之中,決定勝負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了子房。”我原以為此人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樣子,等到看見他的畫像,相貌卻像個美麗的女子。孔子說過:“按照相貌來評判人,在對待子羽上就有所失。”對于留侯也可以這樣說。
來源:留侯世家 ;fromid=10522491type=syn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