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孔文舉是誰哪個朝代的(姓孔的歷史人物)

青絲繞手2022-12-12 00:45詩詞72

很多朋友對于孔文舉是誰哪個朝代的和姓孔的歷史人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孔融是哪個朝代的人

歷史上孔融雖然很有才,也曾自許大志,表示要濟危靖難,那么孔融是哪個朝代的人?大家不妨來看看我推送的孔融的相關內容,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孔融朝代:魏晉

孔融簡介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并稱。漢獻帝即位后,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后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后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表》,其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孔融讓梨歷史典故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應見《世說新語箋疏》注引《續漢書》。說的是孔融四歲時候,與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親奇怪地詢問他,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按理應該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對他感到驚奇。

《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之語。

孔融是什么朝代人

孔融是東漢末年時期的人。

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并稱俊秀。

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孔融文辭,在他死后曾懸賞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與王粲、陳琳、徐干、阮瑀、應玚、劉楨六位文學家相提并論,列為"建安七子"。說道"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揚雄)、班(班固)儔也。"據《后漢書》載,孔融有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共二十五篇。但這為數有限的遺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斷流傳,其中詩歌僅存八首。

孔融是哪個朝代的

孔融,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下面,我為大家分享孔融的相關信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物評價

李膺:高明必為偉器。

陳登:博聞強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

禰衡: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數也。

曹操:世人多采其虛名,少於核實,見融浮艷,好作變異,眩其誑詐,不復察其亂俗也。

曹丕: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東平劉楨公干,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

司馬彪:融在北海,自以智能優贍,溢才命世,當時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許大志,且欲舉軍曜甲,與群賢要功,自於海岱結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會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異,皆輕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謬為恭敬,禮之雖備,不與論國事也。高密鄭玄,稱之鄭公,執子孫禮。及高談教令,盈溢官曹,辭氣溫雅,可玩而誦。論事考實,難可悉行。但能張磔網羅,其自理甚疏。租賦少稽,一朝殺五部督郵。奸民污吏,猾亂朝市,亦不能治。

張璠:融在郡八年,僅以身免。帝初都許,融以為宜略依舊制,定王畿,正司隸所部為千里之封,乃引公卿上書言其義。是時天下草創,曹、袁之權未分,融所建明,不識時務。又天性氣爽,頗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

葛洪:孔融、邊讓文學邈俗,而并不達治務,所在敗績。

范曄:①昔諫大夫鄭是有言:“山有猛獸者,藜藿為之不采。”是以孔父正色,不容弒虐之謀;平仲立朝,有紓盜齊之望。若夫文舉之高志直情,其足以動義概而忤雄心。故使移鼎之跡,事隔于人存;代終之規,啟機于身后也。夫嚴氣正性,覆折而己。豈有員園委屈,可以每其生哉!懔懔焉,皓皓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②北海天逸,音情頓挫。越俗易驚,孤音少和。直轡安歸,高謀誰佐?

劉勰:孔融守北海,文教麗而罕于理。

房玄齡:逮乎當涂基命,文宗蔚起,三祖葉其高韻,七子分其麗則,《翰林》總其菁華,《典論》詳其藻絢,彬蔚之美,競爽當年。獨彼陳王,思風遒舉,備乎典奧,懸諸日月。

司馬光:歲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高談清教,盈溢官曹,辭氣清雅,可玩可誦,論事考實,難要悉行。但能張桀網羅,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異,多剽輕小才。

蘇軾:①文舉以英偉冠世之資,師表海內,意所予奪,天下從之,此人中龍也。②晉有羯奴,盜賊之靡。欺孤如操,又羯所恥。我書《春秋》,與齊豹齒。文舉在天,雖亡不死。我宗若人,尚友千祀。視公如龍,視操如鬼。③漢景帝以鞅鞅而殺周亞夫,曹操以名重而殺孔融,晉文帝以臥龍而殺嵇康,晉景帝亦以名重而殺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殺王彧,齊后主以謠言而殺斛律光,唐太宗以讖而殺李君羨,武后以謠言而殺裴炎,世皆以為非也。

陳普:一身撐拄漢乾坤,無那危時喜放言。不受禰衡輕薄誤,未容曹操駕金根。

徐鈞:客滿尊中酒不空,眼高四海眇奸雄。才疏意廣終無就,已兆清虛西晉風。

楊維楨:孔北海,辟一隅。座客日高談,論未聞,談廟謨。彌生本獨士,罪書空累予。在生承祖亦清俊,獻策未為疏。言不聽,何取誅?孔北海,儒亦迂。鄭玄何取尊鄉閭,妻孥已屬青州牧,流矢幾前猶讀書。

羅貫中:孔融居北海,豪氣貫長虹:坐上客長滿,樽中酒不空;文章驚世俗,談笑侮王公。史筆褒忠直,存官紀太中。

張溥:漢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呂布,孟德實兼其長。

李贄:北海大志直節,東漢名流,而與“建安七子”并稱;駱賓王勁辭忠憤,唐之義士,而與“垂拱四杰”為列。以文章之末技而掩其立身之大閑,可惜也!

人物生平

孔子之后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父親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少年時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贊許。

一門爭義

孔融十三歲時,孔宙去世,孔融悲痛過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州里因而稱贊他的孝行。他天性好學,博覽群書。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記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張儉。張儉與孔融兄長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卻不在。當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張儉認為孔融年輕,并沒有告訴他自己的處境。孔融看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

后來事情泄漏,自國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壓下此事,張儉得以逃脫,孔褒、孔融則被逮捕入獄。但不知他們二人是誰獲罪。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愿。”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于是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聞名。

孔融與平原人陶丘洪、陳留人邊讓齊名,州郡以禮策命,他都不到。

剛直不阿

孔融后來受到司徒楊賜的征召,成為司徒掾屬。當時暗暗察訪官僚中的貪污之人,準備予以貶謫罷免,孔融檢舉的多為宦官的親族。朝中尚書害怕得罪宦官,于是召孔融等司徒屬官詰問斥責,孔融陳述宦官子弟的罪惡,毫不隱諱。

光和七年(184年),河南尹何進即將升任大將軍,楊賜派孔融拿著名片去祝賀何進,因門人未及時通報,孔融就把名片奪回,引罪自責而去。河南尹官屬認為丟了面子,想要派劍客追殺孔融,有賓客對何進說:“孔文舉有盛名,將軍如果與他結怨,四方之士就會相隨而去了。不如以禮對待他,使天下人都知道將軍的胸懷廣大。”何進同意,于是征辟孔融為大將軍掾屬,又舉其為高第,遷任侍御史。孔融又因為與上司御史中丞趙舍不和,托病歸家。

北海為相

后來,孔融被征為司空掾屬,被授為北中軍候。在職三天,轉任虎賁中郎將。正逢權臣董卓總攬朝政,想要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與董卓爭辯,言辭激辯,常有匡正的言論。董卓懷恨在心,將孔融轉任議郎,隨后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舉薦孔融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治今山東昌樂西)為國相。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講武,下發檄文,又親寫書札,與各州郡通聲氣,共同謀劃。因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而轉保朱虛縣。慢慢集結官吏百姓被黃巾所蠱惑的男女四萬多人,再設置城邑,設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鄭玄、彭璆、邴原等。對待國人,就算只有一點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禮對待。國人沒有后代及四方游士有去世的,都幫助安葬他們。因頗有政聲,被時人稱為“孔北海”。

后來,孔融被黃巾軍將領管亥所圍,情勢緊急。于是派太史慈向平原國相劉備求救。劉備驚奇地說:“孔北海竟知道天下還有個劉備呢。”于是立即發兵解圍。

當時,袁紹、曹操逐漸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勢力,而孔融知道二人終究是要篡奪漢室的,所以不愿意投靠他們。其幕僚左承祖勸孔融結納袁紹或者曹操,孔融怒而將其殺害。孔融自負于才氣秉性,立志平定國家的.危難,但因為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所以沒有什么收獲。

兵敗奔逃

孔融在任六年后,被劉備上表推薦兼領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雙方戰斗自春至夏,戰士僅剩數百人,流矢像雨一樣射來,城內已經短兵相接。孔融仍然憑幾讀書,談笑自若。至夜晚城陷,他才逃奔山東(太行山以東),妻兒都被袁譚所擄。

參議朝政

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遷都許昌后,征召孔融為將作大匠,又升任少府。每逢朝會訪問召對之時,孔融常引證定議,公卿大夫都不過掛名而已。

之前,太傅馬日磾奉命出使山東,到了淮南時,多次有求于袁術,袁術于是輕視侮辱他,奪走他的符節,又不準他離開,還要強迫他任軍師。馬日磾憂憤自己至極,于是嘔血而死。等到馬日磾遺體送回京師,朝廷想加以禮葬,孔融于是獨自陳說:“馬日磾憑上公的尊貴身份,持天子的髦節,奉命處理地方事務,安寧東夏,竟然取媚奸臣,被他所指使,所上章表署名補用,馬日磾都是第一個。依附下級,欺騙朝廷,奸詐事君。從前國佐敵晉軍,不為其折服,宜僚當著白晃晃的刀而面不改色。朝廷大臣難道可以受威脅為借口嗎?而且袁術犯上叛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馬日磾與其周旋已久。按《漢律》規定:與罪人往來三天以上,都應該知道他的情況。《春秋》說:魯叔孫得臣死了,為了不張揚襄仲的罪貶,不寫日子。鄭討伐幽公,砍薄子家的棺材,因為他殺君的緣故。陛下可憐舊臣,不忍追究定罪,已經很寬大了,不應該再加禮。”朝廷采納了他的意見。

當時輿論大都想恢復肉刑,孔融建議說:“古時候的人渾厚樸實,善惡不別,官吏正直,刑法清明,政治沒有錯誤。百姓有罪,都是自己的責任。末世衰微,風氣教化壞亂,政治攪亂風俗,國家的法律害了人民。所以說君主沒有為君之道,百姓就渙散不服,而想用古時候的刑法殘廢他們的肢體,這不是除惡長善的辦法。紂砍斷早晨涉水者的小腿,天下的人都說紂暴虐無道。從前,周有一千八百個諸侯國,天下百姓,要養一千八百個君主,如果各砍掉一人的腳,下面就有一千八百個紂呢。想風俗純美,是絕對做不到的。并且受了刑罰的人,有不想活的意念,有求死的決心。大多鋌而走險,不再回歸正道。夙沙亂齊,伊戾禍宋,趙高、英布為當世大患。不但不能禁止人做壞事,正好斷絕了人為善的途徑。就算忠誠如鬻拳,堅持如卞和,多智如孫臏,蒙冤如巷伯,才華如司馬遷,通達如子政,一遭到刀鋸,死了也為人恥笑。所以太甲的思念常道,秦穆公使秦國稱霸西戎,南睢之骨立,衛武公《初筵》飲酒悔過,陳湯矯詔發兵,斬郅支單于于都賴水上,魏尚的守邊等等,不用再舉了。大漢廣開改惡之路,大都是這樣。所以聰明有德的君王,深思遠慮,棄短取長,政治上的措施是不隨便進行改革的。”朝廷認為他的建議很好,最終沒有恢復肉刑。

當時,荊州牧劉表不向朝廷進貢,做了不少逾越法度不安本分的事情,還郊祀天地,禮儀擬指君主。朝廷下詔把他的行為宣示天下,孔融上疏認為應當隱瞞郊祀這件事,來維護朝廷的臉面。

建安五年(200年),南陽王劉馮、東海王劉祗相繼逝世,獻帝哀痛他們早逝,想為他們規定四時祭祀,為此先詢問孔融意見。孔融回答說:“陛下仁厚,感慨變化而增加思念,哀悼二王的魂靈發布哀憐的詔章,考查審度從前的典章制度,訂正禮制。臣看前代梁懷王、臨江愍王、齊哀王、臨淮懷王都死而無后代,同胞兄弟,就是景帝、武帝、昭帝、明帝四帝,沒有聽說前朝為他們修祭祀。如果是臨時的,就不要列入傳紀。臣不懂事,認為他們都在幼小的年齡死去,陛下哀痛,以成人禮加以謚號,這應遵照您的意思辦理,祭祀結束,以后就不要再行。至于一年一期祭祀,不合禮意,又違背了先帝既定的法制,這是不合適的。”

侮慢權臣

之前,曹操進攻鄴城屠殺鄴城居民,袁紹家的婦人女子多被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后來問孔融這出于何經何典。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討烏桓,孔融又譏笑他說:“大將軍(曹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討伐啊!”當時,饑荒戰亂,曹操上表請禁酒,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言詞之中多為傲慢無禮。

孔融已經看到曹操奸雄詭詐,已漸漸顯露,愈發不能忍受,所以說話偏激,常常觸犯了曹操。又曾經上奏認為應當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千里以內,不得封建諸侯。曹操懷疑他所談論的越來越廣,更加害怕他。然而,因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裝著容忍,暗中卻嫉忌他正確的議論,怕阻抗自己的大業。山陽人郗慮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視國法為由奏免孔融。曹操又寫信故意挑撥二人,孔融也回信相對。

進賢好士

建安十三年,孔融再任為太中大夫。孔融本性寬容不猜忌別人,重視人才,喜歡誘導提拔年輕人。等到退任閑職后,賓客天天滿門。孔融常嘆說:“座位上經常滿人,木尊中酒不空,我就無憂了。”

孔融與名士蔡邕交好,蔡邕死后,有個虎賁士相貌有點像蔡邕,孔融每次喝足了酒,招他與自己同坐,說:“雖然沒有了老成人,而讓我高興的是還有典型。”

孔融聽說人家有善行,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樣,言語有可采取的,一定擴展完成,當面告訴人家所不足的地方,稱贊他的長處。推薦賢士,獎勵進取。如果他知道的,沒有說,認為是自己的過錯,所以海內的英才,都信服他。

慘遭殺害

曹操既積滿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慮的誣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將孔融處死,并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

之前,京兆人脂習,與孔融相好,曾勸誡孔融性格太過剛直。等到孔融被害時,許昌沒有人敢為其收尸,脂習前往撫尸說:“文舉丟下我死了,我也不再活了。”曹操聽說大怒,準備收捕脂習殺害,后來逢赦免才被釋放出來。

軼事典故

小時了了

孔融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孔融想看看李膺是個什么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門人說:“我是李君的親戚。”守門人通報后,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于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后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后就不一定聰明。”孔融立即反駁道:“那么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你這么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應見《世說新語箋疏》注引《續漢書》。說的是孔融四歲時候,與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親奇怪地詢問他,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按理應該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對他感到驚奇。

《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之語。

忘年之交

“忘年之交”出自《后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與為交友。”指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

哭墳不悴

據《御覽》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記載說:孔融任北海相時,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孔融于是將此人殺了。

殺宥之三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得到梅堯臣賞識,其中有一句的內容說:“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當時考官皆不知其典故,主考官歐陽修問蘇軾出于何典。蘇軾回答在《三國志·孔融傳》中。歐陽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蘇軾答道:“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歐陽修聽畢才恍然大悟。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害時,他的女兒七歲,男孩九歲,因年幼得以保全。寄在別人家中。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為之動。左右的人說:“父親被逮捕,不起,為什么?”答說:“哪里有巢毀壞了卵不破的呢?”主人有給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女孩說:“今天這樣的禍,難道能夠久活,還要知道肉味嗎?”哥哥號哭而止飲。有人對曹操說了,于是決定都殺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對哥哥說:“如果死者有知,得見父母,難道不是我們最大的愿望!”于是引頸就刑,顏色不變,沒有人不為之悲傷的。

主要成就

文學

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孔融文辭,在他死后曾懸賞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與王粲、陳琳、徐干、阮瑀、應玚、劉楨六位文學家相提并論,列為“建安七子”。說道“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揚雄)、班(班固)儔也。”

據《后漢書》載,孔融有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共二十五篇。但這為數有限的遺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斷流傳,其中詩歌僅存八首。

孔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內容大抵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筆的犀利詼諧見長。

總體來看,他的散文講究辭藻的華美和字句的對稱,具有濃重的駢儷氣息,這是孔融有別于同時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時人們指出他的文章“體氣高妙”,“奮筆直書,以氣運詞”(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講義》),這又體現了建安時期文學創作的共同風尚。與散文相比較,孔融的詩歌顯得遜色。

曾作《郡國姓名離合詩》分扣“魯國孔融文舉”六字,在燈謎界被尊為文人詩謎的開山作。

政治

孔融的品格與言論對當時和后世產生了影響,他反對肉刑等的作品甚至到隋唐時期仍然被用作朝廷政策討論的論據。

孔融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孔融是東漢末年時期的人,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流淌著孔家的血脈。

“融四歲,能讓梨”,這一尊敬和友愛兄長的文明之舉,1000多年前就被列入了中國古代“童蒙教育”的教科書,孔融也因此被譽為“親師友,習禮儀”的光輝典范為世所傳誦。但其實這一歷史典故在歷史名冊中,卻沒有明確的記載,據后人推測,可能是杜撰出來,代表了人們崇高的理想境界,說明了孔融在幼年期間有優良品德。

孔融在幼年即享盛名,從此開始了他傳奇、悲劇的一生,他剛正不阿的性格,成就了他,也因此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但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孔融。孔融的這種性格決定了他命運多舛、跌宕起伏的生命歷程。幼年期間雖顯出了不凡的人生氣概,但也為他未來的悲劇埋下了不幸的種子,曹操因久聞他的大名,所以將孔融招進來,但后來種種表現,不得不說孔融跟曹操的性格正好像相撞。

孔融當年忠于曹操,但時間久了他越發覺得曹操這個人其實不同于表面。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后,孔融跟曹操徹底杠上了。史載,曹操攻打鄴城,袁紹家的女子多被掠走,曹丕還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給曹操:“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問孔融此話何意,孔融答,想想現在發生的事情就有答案了。曹操討伐烏桓,孔融又譏笑暗自他不自量力,甚至還揭露了很多大臣們不敢說的話,但孔融能。可孔融卻不知,曹操早已經忌憚于他,甚至還認為他是自己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后來終于找到了理由,將孔融處死。

孔文舉是誰

一般指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官員、名士、文學家,為孔子的二十世孫。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人陶丘洪、陳留人邊讓齊名。漢獻帝時期,他歷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國相等職,時稱孔北海。孔融在北海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頗有治績。后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他生性喜結賓客,抨議時政,言辭激烈,終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因觸怒丞相曹操而被殺。

孔融能詩善文,為“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其散文鋒利簡潔;六言詩則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孔文舉是哪朝人?指的是誰?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文舉,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孔融少時成名(著名的孔融讓梨講的就是他的故事),幾次辭謝了州郡的辟舉,于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后漢書·孔融傳》,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自此處),開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托病辭歸。后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東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為相,因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海”。興平二年(195),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孔融先后擔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這時曹操專權,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終于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所殺。

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懸賞征募他的文章,譽為建安七子之首,嘆為"揚(雄)、班(固)儔也"(《典論·論文》)。文章以議論為主,內容大抵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薦禰衡表》力薦青年才士禰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見",稱贊禰衡"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若仇",盛夸他"飛辯騁辭,溢氣坌涌,解疑釋結,臨敵有余";《與曹公論盛孝章書》引經據典,反復論證,從人情友道、宰相惜賢等方面諷諭曹操解救被孫權圍困的盛孝章,義不容辭;至于諷刺曹丕納袁熙妻為妾,比喻為"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與曹公書》);嘲弄曹操遠征烏桓,可以把從前"肅慎氏不貢□矢,丁零盜蘇武牛羊"一并查究;反對曹操禁酒,則發怪論說"堯非千鐘,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圣"(《難曹公表制酒禁書》)等;都可見文如其人,以才氣取勝。所以曹丕論其文"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詞,以至乎雜以嘲戲"(《典論·論文》)。《臨終詩》抒泄忠悃孤憤之情:"讒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辭無忠誠,華繁竟不實。"風格與無名氏古詩相近。題一作《折楊柳行》(《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見當時古詩與樂府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詩3首敘漢末董卓作亂及曹操遷許史事,為詠史一類,而語言通俗,敘史簡明。此外,《古文苑》載有孔融《雜詩》2首,但《文選》李善注引屢作李陵詩,真偽莫定。而其詩亦近無名氏古詩一類,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系入《李陵錄別詩》。曾作《郡國姓名離合詩》分扣“魯國孔融文舉”六字,在燈謎界被尊為文人詩謎的開山作。

孔融著述,《隋書·經籍志》載《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輯本,通行本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后漢文》,其詩又見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漢詩》和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

漢末大名士——孔融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這是舊時為學童開蒙的基礎教材《三字經》中的一段話,如今的青年人對它大約是陌生的。這里所說的四歲讓梨的孩童就是東漢末年的大名士孔融。

孔融生值漢室之亂,歷經桓、靈、少、獻四朝,一生“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終因書生氣太足、鋒芒太露而不見容于當權者。然而孔融生性耿介,揚善嫉惡,不僅名重當時,“海內英俊皆信服之”,而且很受后人稱譽:“懔懔焉,皜皜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那么,這位漢末大名士的性格和為人究竟如何呢?

從神童到名士

《后漢書·本傳》稱孔融“幼有異才”。又據《融家傳》記載,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歲時,每次兄弟們一起食梨,哥哥們都拿大的,他卻總是揀小的。家中大人問他緣故,他回答說:“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贊。十歲那一年,孔融隨父親來到首都洛陽,當時河南尹李膺名聲極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后漢書·李膺傳》)。但是他“不妄接賓客”,不是當世名人和通家都不獲接見。而孔融還是個孩子,卻偏要見見李膺,他對李府守門者說:“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請通報。”李膺請他進來后問他道:“高明(稱對方的敬詞)祖、父與仆有恩舊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聽了無不驚嘆他小小年紀如此聰慧,是個“異童”(《世說新語·言語》注引《融別傳》)。李膺也稱贊他將來“必為偉器。”

三年后,父親亡故,孔融居家守喪。他此時好學勤讀,博涉該覽,漸為州里所重。東漢桓靈之際,黨錮之禍迭起,宦官把持朝政,蔽塞言路,打擊異己,在朝野大肆搜捕誅殺正直之士。當時山陽張儉為中常侍(宦官首領)侯覽所怨,被迫四處亡命。張儉因與孔融之兄孔褒有舊,逃避到孔家,恰巧孔褒外出,只有十六歲的孔融在家。張儉見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孔融說:“兄長雖然在外,難道我就不能為你做些什么嗎?”于是把張儉藏在了家中。不料事情泄露,孔融與其兄孔褒一同被捕入獄,兄弟二人爭死,郡縣疑不能決,只好呈請上司處理,結果上面下詔問了孔褒之罪,孔融反倒因而聲名顯揚了。當時平原的陶丘洪、陳留的邊讓都是一時俊秀,孔融與二人齊名,成了當時的大名士。

孔融雖然是“大圣之后”,又在時事動亂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許大志,表示要濟危靖難,匡扶漢室,但他卻缺乏政治識見與匡濟大才。在任北海相期間,他的主要政績是在建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吊死問生等方面,至于說到用兵打仗,這位大名士可就出盡洋相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黃中起義軍和哀紹的人馬所圍困,以至于“不能保障四境,棄郡而去”(《三國志·崔琰傳》注引《九州春秋》)。一次他在都昌被黃巾軍管亥部所困,多虧劉備派兵救援才解圍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紹之子袁譚率兵把孔融圍在青州,一連數月,城內守兵只剩下百十來人,形勢危在旦夕,而孔融卻“憑幾安坐,讀書議論自若”(同前)。結果只落得“城壞眾亡”,自己僅以身免,妻子兒女全都做了俘虜。一方面由于自視過高,議論不切實際,另一方面又因為所任非才,這樣,在豪強紛爭、群雄割據的東漢末年,孔融雖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同前),但終究是無所建樹,充其量只能做個名士而已。

薦舉賢良 誘益后進

孔融一方面高才倨傲,自以為“當時豪俊皆不能及”(《九州春秋》),另一方面也頗具知人之賢。他寬容好士,有誰當面指出他的缺點,他在背后便要稱道這個人的優點;如果了解別人的才能而未加薦舉,就認為是自己的過失;其余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無不受到他的禮遇。正因為如此,他歷官期間,“薦達賢士,多所獎進”。在北海時,他先后薦舉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請朝廷為當時著名大儒鄭玄在故里高密特立“鄭公鄉”。孔融做太中大夫時,每日賓客盈門,他感慨地說:“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孔融這種“喜誘益后進”的作風是始終不渝的,晚年任職少府時,還向曹操竭力推薦吳國名士盛孝章。他在《論盛孝章書》中十分同情“困于孫氏”、“孤危愁苦”的老友,慨嘆“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希望曹操能向賢士伸出援助之手,大有“殘年哭知己”之感(謝翱《西臺哭所思》)。建安元年,孔融結識了比自己小二十歲的禰衡。禰衡也是一位嵚崎磊落之士,他恃才剛傲,疾惡如仇,唯獨與同他性格相投的孔融、楊修友善,而孔融也非常賞識禰衡的德才,上書給曹操稱道他“淑質貞亮,英才卓犖。……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薦禰衡表》)。但就是這樣一位年輕的很有才華的建安作家,終于因為性格狂傲,不容于當世,而過早地招致了殺身之禍。禰衡的死,無疑是預示了孔融命運的結局。

跌蕩放言 剛直見殺

東漢末年,時局動蕩,社會思潮漸趨解放,儒家思想已經不能完全規范人們的行為準則了。孔融雖然身為圣裔,自幼習儒,但由于時代風氣的影響,再加上他耿介豪縱的性格,其言論行為常有出格之處,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孔融時常不穿官服,不戴頭巾,便裝出行。在孔融心中,所謂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說:“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于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這種離經叛道的言論,誰能想到竟然出自他這位孔圣人的子孫之口呢?我們再聯系到當時漢代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什么王祥臥冰、郭巨埋兒等無稽之談不斷見諸正史,那么,我們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膽識了。

孔融是當時比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剛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剛剛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鋒芒,糾舉貪官,“陳對罪惡,言無阿撓。”董卓操縱朝廷廢立時,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結果由虎賁中郎將左遷為議郎。后來在許昌,孔融又常常發議論或寫文章攻擊嘲諷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楊彪因與袁術有姻親,曹操遷怒于彪,打算殺他。孔融知道后,顧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見曹操,勸說他不要橫殺無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且聲稱:“你如果殺了楊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三國志·崔琰傳》注引《續漢書》)由于孔融的據理爭辯,楊彪才得免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丕納袁紹兒媳甄氏為妻,孔融知道后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姐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這是對他們父子的譏刺,還問此事出何經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當時連年用兵,又加上災荒,軍糧十分短缺,曹操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連作書加以反對。對于孔融的一再與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懷嫉恨的,只因當時北方形勢還不穩定,而孔融的名聲又太大,不便對他怎樣。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著手實施他的統一大業的前夕,為了排除內部干擾,開始對孔融下手了。他授意丞相軍謀祭酒路粹誣告孔融“欲規(謀劃)不軌”,又曾與禰衡“跌蕩放言”。罪狀就是孔融以前發表的關于父母子女關系的那段言論。這樣,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棄市,妻子兒女同時遇害。

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與曹操的妒賢害能也不無關系。今天為曹操翻案的人無不稱道他的愛賢、求賢、用賢,然而同時也忽略了曹操有時不免心胸狹窄,妒忌賢才、扼殺賢才的另一面。曹操的誅戮孔融、楊修、崔琰、華佗,以及借刀殺禰衡,不都是最明顯的例證嗎?

“體氣高妙”“雜以嘲戲”的文章

孔融不僅是個名士,也是個文學家,被曹丕列為“建安七子”之一(見《典論·論文》)。他死后,曹丕曾為他募集遺文共二十五篇。但這為數有限的遺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斷流傳,其中詩歌僅存八首。就其傳世的作品來看,他的散文勝于詩歌。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在對他作出較高評價的同時,也指出了其不足之處。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筆的犀利詼諧見長的,前面提到過的孔融嘲諷曹操父子的書信可以略見一斑。他的兩篇《難曹公表制禁酒書》也具有強烈的諷刺性。前篇歷數古代哲王圣賢、文臣武將因酒成事,建立功業,得出“由是觀之,酒何負于政哉”的結論。第二篇更是極盡諷刺揶揄之能事,曹操說酒可以亡國,非禁不可,孔融反唇相譏道:也有因婦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臨了干脆一針見血地揭出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為戒也。”孔融在文中強詞奪理,反對禁酒是毫無道理的,只能借以顯示他跌宕的性格和犀利的筆鋒,這或許就是曹丕批評他“理不勝辭,至于雜以嘲戲”的原因吧。

孔融的散文除了以上特色之外,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風致,如前文提到的那篇有名的《論盛孝章書》。總起來看,他的散文講究辭藻的華美和字句的對稱,具有濃重的駢儷氣息,這是孔融有別于同時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時人們指出他的文章“體氣高妙”,“奮筆直書,以氣運詞”(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講義》),這又體現了建安時期文學創作的共同風尚。

與散文相比較,孔融的詩歌顯得遜色。其《雜詩》第二首抒寫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動人,不失為當時抒情詩中較好的作品。

孔融詩歌中較有認識價值的是他的《臨終詩》,詩中悲憤地揭露了“讒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的社會現實,因為他被殺的罪名多半出于郗慮、路粹等人的深文周納。在封建社會里,一切正直剛傲、不阿權貴的人士大約總免不了蒙冤遭害的不幸命運。“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這聲調固然是悲觀絕望的,但它畢竟是孔融對黑暗現實發出的最后控訴。

孔融,是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當世名儒,在儒學、文學上都有相當的成就,備受世人尊重、推崇,孔融讓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后被曹操所殺。今天,我們就來品味一下這個鴻儒的為人處事及被殺的原因。

孔融的聰明機智我們有目共睹:在十歲那年,孔融跟著父親到洛陽去會見一個很有名的士人大官李元禮。他很有學問,很多讀書人都想拜會他。但是,來者太多,應接不暇,李元禮因此決定只接見親朋戚友。孔融來到李府門前,告訴守門人說:他和父親是李府主人的親戚。守門人就帶他們去見主人。李元禮當然想要知道和他們有什么親戚關系。孔融大方地解釋說:我的祖先孔子曾經向你的祖先老子(老子原名李耳)請教過禮節。你的祖先是我的祖先的老師,因此,我們應該是世交了。李元禮和他的賓客聽了孔融的推理,對他的聰明機智都贊不絕口。不過,一個賓客陳韙卻譏諷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駁說:“那我想你小時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陳韙被他一駁,羞得滿臉通紅,半天也說不出話來。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孔融的聰明機智,但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孔融比較會諷刺挖苦別人,這是他的性格。

一般來說,聰明人都有自視過高、瞧不起他人的弱點,尤其是聽不進相反的意見。如果不能戰勝這個弱點,聰明就可能成為一把自傷的利劍。同時,一個聰明人,注定是要挑剔他生活的這個世界的,這也就是性格決定命運的最佳佐證。孔融就是一個這么聰明而且從不掩飾他聰明的人。

孔融依仗自己的聰明,在說話上是持才傲物,口無遮攔,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從不顧及對方的感受,即使對方是權傾天下的曹操。曹操打敗袁紹后,把袁紹的兒媳甄氏(即洛神賦的主角)賞給了曹丕。孔融就給曹操寫了封親筆信,說“從前,武王伐紂,將紂王愛妾妲己賜給弟弟周公。此次,曹公效仿武王,將甄氏賜給世子,頗有胸襟,可喜可賀!”曹操還以為說的是好話,就很高興,回到許昌就追問孔融典出何處?孔融卻慢悠悠地回答:“啊,是我想出來的。我分析武王英明仁厚必不忍心殺死美人,把妲己賜給兄弟,正可滿足憐香惜玉之心和顧念同胞親情之意,豈不是兩全其美嗎?”曹操這才明白孔融在嘲笑他們父子,心中暗暗懷恨。

孔融有著讀書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為才華蓋世,想干些大事,但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所用的都是輕浮士人,只會飲酒做詩,高談闊論,但干不了也不想干實際的事:“融在北海,自以智能優贍,溢才命世,當時豪杰皆不能及。亦自許大志,且欲舉軍曜甲,與群賢要功,自于海岱結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會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異,皆輕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謬為恭敬,禮之雖備,不與論國事也。”“論事考實,難可悉行”。所以他雖然有很高的抱負,還看不起同僚的迎來送往的碌碌無為,可是他的干法更脫離實際,雖然在文化上有一些成果,但在經濟上、軍事上就不行,以至后來無處安身。在政治上更混亂了,看不出復雜問題的關鍵,也治不了狡猾的下級官吏。做事又很沒條理,有時放松管理,有時“一朝殺五部督郵”,“奸民污吏,猾亂朝市,亦不能治。”這為懷恨他的人提供了擊敗他的口實。

孔融推薦的人也如他一樣狂放傲慢、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如他推薦的禰衡,此人讀書很多,狂傲無比。孔融向曹操推薦禰衡,說他德才兼備:“淑質貞亮,英才卓躒。目所一見,輒誦之口,耳所暫聞,不忘于心;性與道合,思若有神;…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嫉惡若仇;任座抗行,史魚厲節,殆無以過也。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使衡立朝,必有可觀。飛辯騁詞,溢氣坌涌;解疑釋結,臨敵有余。”可是,禰衡初見曹操便輕狂無禮,把荀彧、荀攸、郭嘉、張遼、徐晃等文武百官大加貶低之詞,甚至稱作奴才,這也有當時的文人士族對曹操專權的不滿的發泄。曹操能不惱火嗎?曹操忍住怒火,讓禰衡作帳下鼓吏。禰衡卻裸體擊鼓罵曹,曹操對禰衡十分痛恨,終于借劉表之手,劉表又借黃祖這個武夫之手殺害了禰衡。但曹操對孔融也很生氣,懷疑孔融舉薦禰衡的用心是侮辱自己。進一步加重了曹操“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決心。

孔融在為人處事上崇尚浮華、隨意,喜歡過放蕩不羈、桀驁不馴的生活,士族作風很是嚴重。三國時,因為連年征戰,百姓流離失所,田地大都荒蕪,人民生活沒有保障。曹操為節約糧食,曾頒布一道禁酒令,因為酒是由糧食做的。但孔融極愛飲酒,就給曹操寫了一封親筆信,專講飲酒益處,:“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堯不飲千鐘,無以成其圣。且桀紂以色亡國,今令不禁婚姻也。”他的意思是說:“天上有顆‘酒旗’星,地下有個‘酒泉’郡,人有海量稱‘酒德’,帝堯‘千鍾’稱圣人。而且夏桀和商紂王是因為女色亡的國,那你怎么不把婚姻也禁止算了。”曹操忌憚孔融的才子大名,強忍憤怒,沒有立即殺他。御史大夫郗慮出來上奏朝廷:以法免去孔融的官。可他卻滿不在乎,“雖居家失勢,而賓客日滿其門,愛才樂酒,常嘆曰:「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那邊禁酒,他被處罰還天天聚眾飲酒作樂。曹操能不對他出離憤怒嗎?

孔融對漢室忠心耿耿,他針對曹操的“奉天子以從諸侯”的策略,上奏主張“尊崇天子,擴大君權,削弱諸侯權勢”。這明白就是要曹操還政于漢獻帝!曹操對孔融這個不識時務的政敵,再也忍無可忍。最終尋找很多莫須有的罪狀,將其殺害。孔融被殺的罪狀如下:“一、在北海郡時,看到天下大亂,召集隊伍,想奪劉家天下,自己做皇帝。(這完全是莫須有的)。二、對孫權的使者毀謗“朝廷”。三、在朝里,不守禮節,常常不戴帽子走進宮廷。四、和禰衡互相標榜。五、不孝。”就這些理由竟然置孔融于死地了,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對于自己真正的死因,孔融在他的《臨終詩》中表達的很清楚:“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涓涓江漢流。天窗通冥室。讒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辭無忠誠。華繁竟不實。人有兩三心。安能合為一。三人成市虎。浸漬解膠漆。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

一個恃才傲物、不任世事的文化人生活在亂世是可悲的。他死后,曹丕向全國懸賞孔融的文章,有上交者“輒賞以金帛”。在《典論》一文中,曹丕還把孔融列為“建安七子”之首。孔融若活在今天,會是個很好的時評家,每天褒貶時事,像我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所謂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但有野心的政治家可能都討厭太透明的鏡子,因為那里面反映的缺點最清晰。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9890.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