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魯是哪個朝代的(唐朝延州屬于哪里)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延魯是哪個朝代的,以及唐朝延州屬于哪里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五代時期的著名詞人,到底是馮延巳?還是馮延己、馮延已呀?我看了幾個版本,三種都有。請大師說準確些。
應該是馮延巳。
南唐開國時,因為多才藝,先主李昪任命馮延巳為秘書郎,讓他與太子李璟交游。后來李璟為元帥,馮延巳在元帥府掌書記。李璟登基的第二年,即保大二年(944年),就任命馮延巳為翰林學士承旨。到保大四年(946年),馮延巳終于登上了宰相的寶座。第二年,陳覺、馮延魯舉兵進攻福州,結果死亡數萬人,損失慘重。李璟大怒,準備將陳覺、馮延魯軍法處死。馮延巳為救兩人性命,引咎辭職,改任太子太傅。保大六年(948年),出任撫州節度使。在撫州呆了幾年,也沒有做出什么政績。到了保大十年(952),他再次榮登相位。958年,馮延巳被迫再次罷相。當時朝廷里黨爭激烈,朝士分為兩黨,宋齊丘、陳覺、李征古、馮延巳等為一黨,孫晟、常夢錫、韓熙載等人為一黨。幾次兵敗,使得李璟痛下決心,鏟除黨爭。馮延巳屬于宋黨,居然安然無恙,表明李璟對馮延巳始終信任不疑,也可能是馮延巳作惡不多。罷相兩年后,即公元960年,馮延巳因病去世,終年五十八歲。
馮延巳的人品,頗受非議,常常被政敵指責為“奸佞險詐”。馮延巳的政治見解和政治才干確屬平庸。但他的才藝文章,連政敵也很佩服。馮延巳為人確實多才藝,善文章,詼諧幽默。又據《釣磯立談》記載,馮延巳特別能言善辯。他“辯說縱橫,如傾懸河暴雨,聽之不覺膝席而屢前,使人忘寢與食”。他又工書法,《佩文齋書畫譜》列舉南唐十九位書法家的名字,其中就有馮延巳的大名。他的詩也寫得工致,但流傳下來的僅有一首。不過馮延巳最著名最有成就的,還是詞。馮延巳詞的特點,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因循出新。所謂“因循”,是說他的詞繼承花間詞的傳統,創作目的還是“娛賓遣興”,題材內容上也沒有超越“花間詞”的相思恨別、男歡女愛、傷春悲秋的范圍。所謂“出新”,是說他的詞在繼承花間詞傳統的基礎上,又有突破和創新。
希望能夠幫到您!
五代時期最重要的一位詞人,直接影響了北宋詞風的形成
中國的小詞本是歌筵酒席之間歌唱的愛情的歌曲,但是經過士大夫文人之手,發展著發展著便逐漸有了深遠的含義,為什么呢?因為詞從民間經入文人詩客之手,出現了這樣幾個不平凡的人,他們的學問,他們的修養,他們的身世遭遇都是不平凡的,不是普通的文人墨客可以相比的。他們一下子無形之中就將小詞的內容擴展了。
那么這些不平凡的人都有誰?北宋晏殊、歐陽修、蘇軾。而北宋之前有韋莊、馮延巳和李煜父子。
其中韋莊、馮延巳、晏殊均是宰相,歐陽修官至副宰相,蘇軾雖仕途不暢,但其直接影響和改寫了詞史的發展。
王國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以歌筵酒席的小詞逐漸融入了這些人的品格、修養和感情。于是在寫詞時,不知不覺就流露出了一種境界。
馮延巳詞的意境是什么?馮煦說馮延巳的詞“上翼二主,下啟晏歐”,二主就是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晏歐就是晏殊和歐陽修。那么馮延巳的詞對北宋詞風的形成有什么影響?
孟子曾經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意思是說,我們讀一個人的作品,是不能和這個人獨立的。所以我們在分析馮延巳詞的時候,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馮延巳這個人。
我們說馮延巳是南唐宰相,但注意,他其實沒有什么政治才干,他能官拜宰相,完全是因為他和中主李璟關系好。
馮延巳在南唐開國時,因為多才藝,被南唐烈祖李昪任命他為秘書郎,讓他與太子李璟交游。馮延巳比李璟要大十幾歲,所以當馮延巳20多歲,李璟10多歲的時候,兩個人便已經交往密切。后來李璟被封作吳王,馮延巳就跟著去了吳王府做掌書記。再后來,李璟做了皇帝,馮延巳自然也便一步步官至宰相。
馮延巳有一首詞《謁金門》,里面開篇一句,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南唐中主李璟讀了就開玩笑問馮延巳: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這表面看是開玩笑,但是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君無戲言。馮延巳雖是宰相,但畢竟是臣子,而李璟貴為皇帝,卻拿臣子的詞開玩笑,一方面說明這首詞確實寫得好。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馮延巳和李璟的關系不一般。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
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馮延巳《謁金門》
可是君臣的這段對話,正好表明了馮延巳詞風的特點,風吹動了春水泛起漣漪,詩人的心也隨之動蕩。這是一種感情的意境。
每個詞人都有他特別喜愛的牌調。如韋莊的《菩薩蠻》五首,馮延巳的《鵲踏枝》共十四首。“鵲踏枝”又名蝶戀花、鳳棲梧、卷珠簾等,馮延巳的眾多詞中,以這十四首《鵲踏枝》寫得最好。清朝詞學評論家王鵬運說,他從小就非常喜愛馮延巳的這十四首《鵲踏枝》。足見其藝術影響力。
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馮延巳《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擲久》
葉嘉瑩先生說,馮延巳的詞有直接的感動,又不受情事的局限。這首詞表現尤為突出。
首句“誰道閑情拋擲久?”說了是與心愛女子分別的憂愁嗎?沒有;說了是思鄉之情嗎?沒有;說了是國仇家恨嗎?也沒有。詩人只說是閑情,就是一種莫名的,一種無端涌上心頭的情緒。這就是閑情。對這種閑情,他是怎樣的態度,很享受嗎?不是,他想拋擲這些閑情,他很努力想要拋擲這些閑情,但是沒有成功,“拋擲久”嘗試了很久都沒有成功,為什么呢,因為前面有“誰道”二字。所以這句話馮延巳繞了幾個圈就是說他內心閑愁揮之不去。但他不直接說。要繞幾個圈子。馮煦謂之“郁抑愴恍”。
所以下一句他就說,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為什么春天來了,惆悵也就隨之產生了,因為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但是春天太短暫,所以春天在詩人、詞人眼中往往多了幾分感動。有很多傷春悲秋的詩詞作品。但是我們不能說馮延巳這是傷春悲秋,因為他只是一種惆悵,不是一種悲傷。李后主說: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但李煜說的是離恨。那什么是惆悵?惆悵還是一種感受,一種莫名的感受。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這一句與杜甫詩句“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有異曲同工之妙。今天還有花在你眼前,你就盡情欣賞,就算已經沉醉了,也不要推辭。就算鏡子里那原本紅潤的面容,已經日益清瘦了,也不關心。因為早晨的寒雨晚上的風,都可能讓花凋零。所以有花的時候就要欣賞它。詩人都是敏感的,都想留住這些美好的事物,可是他們也自知留不住的,于是更添了幾分閑情和惆悵。
“不辭鏡里朱顏瘦”,這里還可以看出馮延巳這個人物的悲劇性。我們說有的人從出生開始就沒得選,馮延巳就是這樣。前面說到他官至宰相,但他并無宰相之能。五代十國間,南唐只是一個弱小的國家,打又打不過,不打就等于坐以待斃。所以主戰還是主和是個很大的問題,而馮延巳是宰相,自然是背鍋的那個。于是一次攻打福建失敗了,其中牽扯馮延巳的弟弟馮延魯,然后馮延巳就被政黨攻擊,馮延巳就引咎辭職,被罷免了宰相。所以馮延巳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這是從他出生就注定了的。
在這里他說他不惜看著鏡子里的自己日漸消廋,是說他努力奮斗努力掙扎了,而且是不惜,但是他沒有成功,他還在苦苦掙扎。他在寫這句的時候,一定有這樣的意思嗎?未必,但是我們說了詞的發展自然而然就流露出了一種境界,一種品格。那么他就一定沒有這樣的意思嗎?也未必,因為馮延巳的詞就是這樣,不明著說,就像馮煦說的那樣“郁抑愴恍“,這就是馮延巳詞的意境。
下闋還是寫閑情和惆悵,但是有了不同但區別,是新愁。結合首句“誰道閑情拋擲久?”就知道,他的閑愁是一直堆積的,所以他說,為什么年年都有,這也是他內心的一種反省和掙扎。“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這里又是馮延巳悲劇人物的體現,一個“獨”字和“滿”字,足見其內心孤寂和凄寒。而路上的行人都回家了,每個人都有了歸宿,唯獨他沒有,他獨自站在沒有遮蔽沒有屏障的小橋上,為什是小橋,橋下流水,水流湍急的地方,風會更加寒冷。而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前面我們說了,他是一個悲劇人物,他官至宰相,但他不具備宰相之能,所以他遭受了來自不同政黨、不同政敵的攻擊。
但是這首詞到最后,都沒有說他的閑情是什么?他的惆悵是什么?沒有說,他寫的就是一種感情的意境。這種閑情和惆悵,后世的人可以結合他的生平、他的遭遇、他的經歷去聯想,未必對,也未必錯。因為他沒有明說是怎樣的一種感情。
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無限。
樓上春山寒四面,過盡征鴻,暮景煙深淺。一晌憑欄人不見,鮫綃掩淚思量遍。
——馮延巳《鵲踏枝·梅落繁枝千萬片》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馮延巳被罷免了宰相,出任撫州節度使。在撫州任職數年,雖沒有什么政績。但是撫州在江西,統轄的幾個縣中有個臨川縣。臨川這個地方,在北宋出來了兩個了不起的宰相,也是很了不起的詞人——晏殊和王安石。
尤其是晏殊,從少年就喜歡歌詞,尤其喜歡馮延巳的歌詞,這不得不說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而且后來晏殊做主考官,選拔了另外一個人才,就是歐陽修,巧合的是,歐陽修祖籍是江西的。而更巧的是后來歐陽修又選拔了一個人才,就是蘇東坡(蘇東坡對詞史的發展的影響前面有文章專門提到了,這里就不贅述了。)所以中國的小詞經過馮延巳、晏殊、歐陽修幾個人發展后,他們的那些不平凡的經歷、不平凡的學問和修養就不自覺流入詞里面了,于是詞的境界就逐漸寬闊了。
而蘇東坡、秦觀、辛棄疾等人能取得后來的成就,莫不是因為有前人的耕耘和鋪墊,他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馮延巳開北宋一代風氣。更具體點是劉熙載在《藝概》中說的:“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而晏殊、歐陽修對北宋詞壇的影響不言而喻。
所以,馮延巳的詞不僅寫得有境界、有意境。更重要的是,在中國詞史發展歷程中,馮延巳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直接影響了北宋詞風的形成。
南唐時期的五鬼指的哪幾個人
南唐的戶部尚書常夢錫,“專掌密命”,對馮延巳等“五鬼”“皆以邪佞用事”的行為十分反感,曾先后幾次對當時的皇帝李昪說馮延巳是小人,不可信任,絕不能讓他在太子左右,這樣下去,“奸臣的話好似忠言,陛下如果再不覺悟,國家就要滅亡了!”雖然李昪想罷黜馮延巳,但還未來得及下令,自己卻一病嗚呼而去。 943年,李璟即位后,定年號為“保大”。這樣一來,馮延巳更加飛揚跋扈,不可一世。李璟年幼之時,他曾侍奉左右和陪讀,兩人感情十分深厚。為了得到李璟的完全信賴,那段時間里,馮延巳一日數次入宮奏事,有事沒事找李璟。李璟正在哀痛父親的病逝,討厭地對他說:“你自己有職責,怎么這么煩,老往這兒跑?”外人聽了可能會認為,李璟非常厭惡馮延巳。其實不然,這正是馮延巳的高明之處,他通過“一日數次入宮奏事”,就是要讓李璟深感國家不可一日無君,我馮延巳是為國家“鞠躬盡瘁”的。果不其然,他的這一招十分奏效。李璟走出喪父的悲痛后,對馮延巳更加信賴和寵幸。 對馮延巳的丑惡嘴臉,史書上也多有記載。《釣磯立談》斥他“奸佞險詐”,及“儉人小夫”和“賊臣”。馬令《南唐書》本傳譏他為“小人”,說他與朝中權要宋齊丘“更相推唱”,“復與延魯、魏岑、陳覺、查文徽,侵損時政,時人謂之五鬼
李煜時期的宰相名字是什么
周宗,字君太,廣陵人,南唐大臣。大小周后都是他的女兒。
古文資料
周宗,字君太,廣陵人,少遇亂,孤窮,烈祖為給使,閑于擯相辭令,方時艱難,每使四方,輒稱職,端敏可仗,恩顧日洽。烈祖鎮金陵,為都押衙。時用宋齊丘議,迎吳讓皇。都金陵,繕府治為宮,馬步都虞侯蔡弘業為宮城營奉使徙都統府于古臺城,使都教練使孔昌祚營之,都統府成,凡二千四百間,環一千五百步。烈祖已徙居,且迎讓皇矣。宗請問曰:若主上西遷,則公當東架,勞費方始,怨嗟將日聞矣,烈祖納之,托以歲不利而止,自是宗益預議論。齊丘始忌之,一日,烈祖臨鏡理白發,太息曰:功業成而吾老矣,奈何,宗適侍側,梧微指,乃請如廣陵,諷讓皇以禪代事,亦請論齊丘,齊丘心忌大議自宗發,及其將還,留與飲酒,而遣騎以手疏切諫。烈祖得之,大悔懼,后數日,齊丘馳至金陵。為險語動烈祖,請斬宗以謝國人,烈祖將從之,徐玠固爭,事乃已,但黜宗為池州副使,玠又與李建勛等言天人之望己集,密定大計,復召宗還舊職,烈祖受禪。宗?進至內樞使同平章事,遷侍中,時以樞密為內樞者,猶避吳武王諱也,烈祖常召宗,及宋齊丘,馬仁裕,宴于崇英院,歡燕道舊為樂,他將相莫預,然待宗尤親厚,不甚以職務之,宗亦能澹然,畏遠權勢,居家節儉,俸賜皆積不用。故齊丘雖日讒之不能害,久之,乃罷為江州節度使,有俞文貞者,早游烈祖幕府,宗及馬仁裕皆趨走執事左右,及宗出鎮,文貞仕宦蹭蹬,猶為其州巡官。方旅見,輒越次問曰:“馬押衙忘恙?”宗曰:“馬相公已鎮廬州。”文貞顧同列,匿笑而退,他日,預公設,宗勸以酒,文貞俯首曰:下官小戶,今公所熟知也,聞者大駭,而宗怡然不動,其寬厚如此。徙宣州節度使。入觀,賜宴。元宗親為摺袱頭腳。以表殊禮。復出留守東都,請老,以司徒致仕歸金陵,馮延魯代為留守,會周師陷廣陵,延魯自髡而逃。見執于周人,束縛桎梏。僅得免死。時人益以宗享福終始為異,俄而宗病卒,年七十余,宋齊丘以太傅奉朝請,撫其棺哭曰:君大黠,來亦得時,去亦得時,元宗聞之不平,宗二女,皆為后主后。
白話文資料
唐末五代時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一作秣陵(今南京)人,字君太。
原為李弁侍從,善辭令,遇事機警。李弁為金陵尹時,任為都押牙,參予機密。南唐建國,擢為內樞使、同平章事,遷侍中,頗得親信。
后因宋齊丘等傾軋,罷為鎮南軍節度使。
李景繼位后復出,留宗東都。以司徒致仕。卒年七十余。二女均為后主后。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