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為什么要寫《憫農》詩(李紳的憫農有幾首)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李紳為什么要寫《憫農》詩,以及李紳的憫農有幾首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紳為什么要寫 憫農 這首詩呢???
不是寫得很清楚嗎?是因為對農民的不平,為了聲討剝削者啊
憫農
憫農
(唐)李紳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的土。
詩人形象地用“種”和“收”,“一料粟”就變成了“萬顆子”描繪出農民的勞動;而且全國的土地盡被開墾,毫無荒廢,我們由此能夠想象出一個遍地谷穗金黃、糧食堆積如山的豐收景象。而“四海無閑田”則顯示了農民的勤勞和辛勞,詩歌最后一句筆鋒陡轉,揭示出一個殘酷的實現:創造豐收的農民卻被活活餓死。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極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們深思,是誰造成了農民的悲慘命運?詩人用通俗明白的語言聲討了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也使我們認識了當時社會制度的極度不公正。
李紳為什么寫《憫農》
李紳想反映當時殘酷的社會現實,農民辛勤耕作,糧食豐收,但遭重重壓榨剝削,最后自己吃不到自己種的米,活活餓死,「秋收萬顆子」而「農夫猶餓 死」的強烈對比,給讀者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全詩分析: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 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 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於死地呢?該歸咎於坐享其成、對佃農的苛徵稅收的地主。“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李紳《憫農》詩的目的是什么
憫 農
李 紳
春 種 一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四 海 無 閑 田,
農 夫 猶 餓 死。
[注釋]
1.憫:憐憫。
2.粟:(sù)
[簡析]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于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鋪張浪費的李紳,為何要寫下《憫農》呢?
古代詩人最喜歡用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因此很多人就會認為什么樣的人就會寫出什么樣的詩,詩詞自然也就代表了詩人的氣質和品格。好像杜甫悲天憫人,也就寫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劉禹錫樂觀豪邁,也就寫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但是任何時候都會有特殊情況發生,比如曾經寫下最代表勤儉節約古詩的李紳,自己卻是一個最窮奢極欲之人,雖然寫下了最悲天憫人的詩,卻做出了令人作嘔的行為。
唐代詩人李紳幼年喪父,跟母親獨自生活,生活清苦。二十七歲時中了進士,被招為翰林學士。 有一年,李紳回故鄉探親,偶遇同榜進士的李逢吉,當天,李紳和李逢吉一起登游城東觀稼臺,李紳看到田野里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農夫,心生悲憫,不禁感慨,隨口吟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兩首詩實在太有名了,不用過多的解釋,都能知道意思,而且這兩首詩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不但課堂上反復默寫過,也經常出現在長輩教育我們要愛惜糧食時出現,就連學校食堂的墻壁上也少不了。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里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后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因為這首詩寫得太好,流傳至今深入人心,以至在人們的心中對于作者李紳,自然而然就認為他是體察人間疾苦的偉大形象。實際上的李紳卻并非如此,宦海浮沉數十年,曾位居丞相,隨著入仕久混官場,李紳逐漸變得豪奢浪費,憫農之心蕩然無存。有個故事最能表現李紳的變化:相傳他喜歡吃雞舌,而每次吃雞舌要殺掉三百多只雞,被宰殺的雞在院內堆積如山。
數十年的宦海沉浮,使得李紳備嘗人間滋味,他曾風光高居相位,也曾頻頻遭貶謫。在李紳后期的詩作中,已難見反映民生疾苦的詩作,更多的是感傷自身遭遇、回憶皇恩浩蕩及歌頌自己的政治功德的作品。后來的李紳徹底變了,已經完全沒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節約意識和“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悲憫情懷了。
都說歲月是把殺豬刀,有時候,歲月不僅能夠改變容顏,還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和意志。年輕時有責任有擔當,正義凜然,而年長后完全變了的人也很多。像大漢奸汪精衛,年輕的時候正義熱血,刺殺攝政王曾寫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樣壯志凌云的詩。但是誰能夠想到,后來還是成了遭人唾棄的漢奸走狗。不得不說人是會變化的,沒有人會始終如一,也未必都會言行一致,時間可以改變一切,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
就像李紳,年少貧窮的時候善良勤儉,但是一旦當官有錢了之后,就過上了驕奢淫逸鋪張浪費的生活。知道了李紳,再讀這首詩就會感到無比諷刺。時間環境的變化無法阻止,唯一可以保持不變的還是自己的初心。
李紳為什么要寫 憫農 這首詩呢???
憫農
(唐)李紳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簡析]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里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于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告訴人們應該節約事物,不浪費
在表現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方法,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人深省,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
[編輯本段]李紳憫農詩2
憫農
唐 李 紳
春 種 一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四 海 無 閑 田,
農 夫 猶 餓 死。
[注釋]
1.憫:憐憫。
2.粟:(sù) 小米,谷子。這里泛指糧食的種子。
3. 猶:還要。
4:四海:到處,天下。
[簡析]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于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
[編輯本段]李紳憫農詩3
壟上扶犁兒,
手種腹長饑。
窗下織梭女,
手織身無衣。
我愿燕趙姝,
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
自然家國肥。
李紳的三首憫農詩,千百年來人們只見到前兩首。這第三首《憫農詩》被傳到皇宮,后來哪里去了呢?直到近代,人們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詩卷中發現。
[編輯本段]關于李紳憫農詩的故事
唐朝時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詩人,名叫李紳。李紳自幼好學,二十歲中了進士,皇帝見他學識淵搏,才學出眾,招官翰林學士。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一日。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臺。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詩,最后兩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
累年遷任如登臺。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臺這樣快就好了。李紳此時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了。他看到田野里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
李紳仰天長嘆了一口氣,接著又吟道: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籽。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李逢吉一聽,天呀,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嗎?這小子好大膽,回到書房,李逢吉對李紳說:“老兄能否將剛才吟的兩首詩抄下來贈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場。”李紳沉吟一下說:“小詩不過三四十字,為兄聽過,自然記得,何必抄錄?若一定落筆,不如另寫一首相贈。”李逢吉只得說:“也好,也好。”于是,李紳又提筆寫下一首:
壟上扶犁兒,
手種腹長饑。
窗下織梭女,
手織身無衣。
我愿燕趙姝,
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
自然家國肥。
寫好,遞與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覺得這首詩在指責朝廷方面,比上兩首更為具體。第二天,李逢吉便辭別李紳,離亳進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對李紳很好,可內心里卻想拿他作墊腳石,再高升一級。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進讒說:“啟稟萬歲,今有翰林院學士李紳,寫反詩發泄私憤。”武宗皇帝大吃一驚,忙問:“何以見得?”李逢吉連忙將李紳詩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紳上金殿,拿出那首詩來,李紳看看,說道:“這是微臣回鄉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寫下的,望陛下體察!”武宗說:“久居高堂,忘卻民情,朕之過也,虧卿提醒。今朕封你尚書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國安民。”李紳叩頭道:“謝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虧李逢吉舉薦。”李紳則對李逢吉感激不盡。而李逢吉呢,聽說李紳反而升了官,又驚又怕,正膽顫心驚,李紳卻登門向他表示謝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調任為云南觀察使,降了官。這時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雞不著蝕把米。李紳的三首憫農詩,千百年來人們只見到前兩首。這第三首《憫農詩》被傳到皇宮,后來哪里去了呢?只到近代,人們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詩卷中發現。
[編輯本段]2、其它憫農詩
憫農
老天不憫農,
遍地起黃風。
無云難下雨,
百姓少收成。
評析:此詩四句皆因果順承。首句“老天不憫農”以擬人化手法突顯天公無情。次句由“老天不憫農,引出“遍地起黃風”。三句“無云難下雨”寫黃風將云吹走,故致天旱無雨。末句寫天旱無雨的結果:“百姓少收成”,從而引出全詩主題。全詩明白如話,氣韻深沉,于樸實鋪敘中顯出對民生艱難的悲憫。作之似娓娓道來,讀之
則如泣如訴.愴然于胸。
苦旱
百村連年旱,
地底無墑情。
天爺懶布雨,
秋來又是空。
注:墑情:農業生產術語,指土壤的濕度情況。
評析:首二句“百村連年旱,地底無墑情”寫連年天旱導致深在地底的土壤都沒有一點墑情。末二句“天爺懶布雨,秋來又是空”,用擬人化的寫法,表現了對秋來
無望豐收的失望。
傷農
天上飄來布雨云,
不見甘霖只見風。
白日田間無農影,
夜月卻照哭禾人。
評析:天旱雨難之時,苦苦盼來一片仿佛會下雨的云彩,往往又被一陣風兒吹跑。首二句“天上飄來布雨云,不見甘霖只見風”講的就是這種叫人乍喜還憂,哭笑不得的無奈。末二句“白日田間無農影,夜月卻照哭禾人”寫白天太陽毒熱,田間見不到農民的影子,夜晚的月亮卻能照見哭焦禾的農民。此詩讀來,頓生酸楚,民生多艱,實可傷懷。
旱日偷灌
東鄰爭水打死架,
西鄰趁機偷灌田。
三小時澆一分半,
戰戰兢兢心難閑。
評析:作者所處的呂梁山區十年九旱,每逢天旱都會有農民爭水打架的事情發生。此詩記錄了一個“西鄰”趁“東鄰”與人爭水打架之機,偷水灌田,而又忐忑不安的滑稽場面。首二句講述偷灌情節。第三句“三小時澆一分半”,以澆水之慢突顯當地水量之少,從而更體現出“東鄰打架”與“西鄰偷灌”在當時當地的必然性。末句“戰戰兢兢心難閑”,描寫西鄰偷灌時的慌張心態,以喜劇的手法寄予了作者對同處旱日的“東鄰”與“西鄰”的同情。
八月初二淫雨感懷
自古天旱紅棗收,
萬戶糜谷曬已休。
八月初二淫雨降,
粱農空嗟棗農愁。
評析:紅棗耐旱不喜雨,故遇天旱則紅棗豐收。糜子谷子則不耐旱而喜雨。詩寫八月初二糜子谷子均已曬壞,無望豐收。而紅棗卻眼看就要豐收。但是一場淫雨既
破壞了棗農的好夢,也沒能給粱農帶來希望。首二句“自古天旱紅棗收,萬戶糜谷曬已休”,以“糜谷”的悲慘遭遇告訴人們雖然糜谷已無希望,但紅棗快要豐收了。其中之辛酸雖很明顯,但畢竟又給人們留下了一絲喜悅。末二句“八月初二淫雨降,粱農空嗟棗農愁”,恰如當頭一棒,把人們僅有的一絲喜悅全部撕扯成七零八落的碎片,而后又消失得無影無蹤。全詩格調低沉,用筆蒼勁有力,既充滿憂思與無奈,又含有對大自然的抗議與不平。
(原載劉小烽《天有霓裳》)
李紳為什么要寫 憫農
憫農
(唐)李紳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簡析]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里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于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告訴人們應該節約事物,不浪費
在表現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方法,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人深省,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
[編輯本段]李紳憫農詩2
憫農
唐 李 紳
春 種 一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四 海 無 閑 田,
農 夫 猶 餓 死。
[注釋]
1.憫:憐憫。
2.粟:(sù) 小米,谷子。這里泛指糧食的種子。
3. 猶:還要。
4:四海:到處,天下。
[簡析]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于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
[編輯本段]李紳憫農詩3
壟上扶犁兒,
手種腹長饑。
窗下織梭女,
手織身無衣。
我愿燕趙姝,
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
自然家國肥。
李紳的三首憫農詩,千百年來人們只見到前兩首。這第三首《憫農詩》被傳到皇宮,后來哪里去了呢?直到近代,人們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詩卷中發現。
[編輯本段]關于李紳憫農詩的故事
唐朝時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詩人,名叫李紳。李紳自幼好學,二十歲中了進士,皇帝見他學識淵搏,才學出眾,招官翰林學士。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一日。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臺。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詩,最后兩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
累年遷任如登臺。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臺這樣快就好了。李紳此時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了。他看到田野里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
李紳仰天長嘆了一口氣,接著又吟道: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籽。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李逢吉一聽,天呀,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嗎?這小子好大膽,回到書房,李逢吉對李紳說:“老兄能否將剛才吟的兩首詩抄下來贈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場。”李紳沉吟一下說:“小詩不過三四十字,為兄聽過,自然記得,何必抄錄?若一定落筆,不如另寫一首相贈。”李逢吉只得說:“也好,也好。”于是,李紳又提筆寫下一首:
壟上扶犁兒,
手種腹長饑。
窗下織梭女,
手織身無衣。
我愿燕趙姝,
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
自然家國肥。
寫好,遞與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覺得這首詩在指責朝廷方面,比上兩首更為具體。第二天,李逢吉便辭別李紳,離亳進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對李紳很好,可內心里卻想拿他作墊腳石,再高升一級。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進讒說:“啟稟萬歲,今有翰林院學士李紳,寫反詩發泄私憤。”武宗皇帝大吃一驚,忙問:“何以見得?”李逢吉連忙將李紳詩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紳上金殿,拿出那首詩來,李紳看看,說道:“這是微臣回鄉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寫下的,望陛下體察!”武宗說:“久居高堂,忘卻民情,朕之過也,虧卿提醒。今朕封你尚書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國安民。”李紳叩頭道:“謝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虧李逢吉舉薦。”李紳則對李逢吉感激不盡。而李逢吉呢,聽說李紳反而升了官,又驚又怕,正膽顫心驚,李紳卻登門向他表示謝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調任為云南觀察使,降了官。這時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雞不著蝕把米。李紳的三首憫農詩,千百年來人們只見到前兩首。這第三首《憫農詩》被傳到皇宮,后來哪里去了呢?只到近代,人們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詩卷中發現。
[編輯本段]2、其它憫農詩
憫農
老天不憫農,
遍地起黃風。
無云難下雨,
百姓少收成。
評析:此詩四句皆因果順承。首句“老天不憫農”以擬人化手法突顯天公無情。次句由“老天不憫農,引出“遍地起黃風”。三句“無云難下雨”寫黃風將云吹走,故致天旱無雨。末句寫天旱無雨的結果:“百姓少收成”,從而引出全詩主題。全詩明白如話,氣韻深沉,于樸實鋪敘中顯出對民生艱難的悲憫。作之似娓娓道來,讀之
則如泣如訴.愴然于胸。
苦旱
百村連年旱,
地底無墑情。
天爺懶布雨,
秋來又是空。
注:墑情:農業生產術語,指土壤的濕度情況。
評析:首二句“百村連年旱,地底無墑情”寫連年天旱導致深在地底的土壤都沒有一點墑情。末二句“天爺懶布雨,秋來又是空”,用擬人化的寫法,表現了對秋來
無望豐收的失望。
傷農
天上飄來布雨云,
不見甘霖只見風。
白日田間無農影,
夜月卻照哭禾人。
評析:天旱雨難之時,苦苦盼來一片仿佛會下雨的云彩,往往又被一陣風兒吹跑。首二句“天上飄來布雨云,不見甘霖只見風”講的就是這種叫人乍喜還憂,哭笑不得的無奈。末二句“白日田間無農影,夜月卻照哭禾人”寫白天太陽毒熱,田間見不到農民的影子,夜晚的月亮卻能照見哭焦禾的農民。此詩讀來,頓生酸楚,民生多艱,實可傷懷。
旱日偷灌
東鄰爭水打死架,
西鄰趁機偷灌田。
三小時澆一分半,
戰戰兢兢心難閑。
評析:作者所處的呂梁山區十年九旱,每逢天旱都會有農民爭水打架的事情發生。此詩記錄了一個“西鄰”趁“東鄰”與人爭水打架之機,偷水灌田,而又忐忑不安的滑稽場面。首二句講述偷灌情節。第三句“三小時澆一分半”,以澆水之慢突顯當地水量之少,從而更體現出“東鄰打架”與“西鄰偷灌”在當時當地的必然性。末句“戰戰兢兢心難閑”,描寫西鄰偷灌時的慌張心態,以喜劇的手法寄予了作者對同處旱日的“東鄰”與“西鄰”的同情。
八月初二淫雨感懷
自古天旱紅棗收,
萬戶糜谷曬已休。
八月初二淫雨降,
粱農空嗟棗農愁。
評析:紅棗耐旱不喜雨,故遇天旱則紅棗豐收。糜子谷子則不耐旱而喜雨。詩寫八月初二糜子谷子均已曬壞,無望豐收。而紅棗卻眼看就要豐收。但是一場淫雨既
破壞了棗農的好夢,也沒能給粱農帶來希望。首二句“自古天旱紅棗收,萬戶糜谷曬已休”,以“糜谷”的悲慘遭遇告訴人們雖然糜谷已無希望,但紅棗快要豐收了。其中之辛酸雖很明顯,但畢竟又給人們留下了一絲喜悅。末二句“八月初二淫雨降,粱農空嗟棗農愁”,恰如當頭一棒,把人們僅有的一絲喜悅全部撕扯成七零八落的碎片,而后又消失得無影無蹤。全詩格調低沉,用筆蒼勁有力,既充滿憂思與無奈,又含有對大自然的抗議與不平。
(原載劉小烽《天有霓裳》)
關于李紳為什么要寫《憫農》詩和李紳的憫農有幾首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