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堂蘇軾是哪個季節(蘇軾認為一年中最好的時節是)
很多朋友對于南堂蘇軾是哪個季節和蘇軾認為一年中最好的時節是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寫什么季節的
詩中沒有明確寫出季節,但出詩的意境中可以感受出“春季”。
出自:蘇軾〔宋代〕《飲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
在晴日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光彩熠熠,美極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致。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妝濃抹都顯得十分自然。
擴展資料:
賞析:這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尤其是后二句,被認為是對西湖的恰當評語。作者暢游西湖,從早到晚,一邊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一邊飲酒構思,意篤八極,神游萬仞。于是乎寫就了這首傳誦一時的佳作。
詩的前兩句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雨時的不同景色。“水光瀲滟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
蘇軾寫的三渠道中是什么季節?
春末夏初時節。
《三衢道中》
作者: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譯文:梅子熟的時候天氣日日是晴天,乘小船走到小溪的盡頭,再走山間小路。路邊綠林中又增添了幾聲悅耳的黃鶯的鳴叫聲。
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節。
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并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蘇軾《南堂》
蘇軾《南堂》賞析南 堂蘇軾
掃地焚香閉閣眠,
簟紋如水帳如煙。客來夢覺知何處,掛起西窗浪接天。 蘇軾被貶到黃州寫了《南堂五首》組詩,此時蘇軾48歲,初貶黃州,作者舉目無親,孤獨寂寞,詩中展示的是作者不得一展抱負的愁緒,又表現了他灑脫曠達的襟懷。本詩是其中的第五首,歷來認為是表現作者悠閑自得的感情,筆者認為未必絕然如此。
先看曹濟平先生的賞析:
第五首正面寫悠閑自得的情趣。“掃地”二句,寫作者在南堂焚香掃地而晝夜,睡在細密的竹席上,帳子又非常輕柔。帳如煙猶如李白《烏夜啼》中“碧紗如煙隔窗語”那樣,形容紗帳似云煙繚繞一般輕軟。這種閉門焚香晝夜的境界與蘇軾《黃州安國寺記》所寫的“焚香默坐”的心曲是一致的。也不同于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的悠閑意境,而近似韋應物“鮮食寡欲,所居焚香掃地而坐”的高潔情懷。“客來”二句寫詩人夢中醒來,不知身在何方,但見西窗外水天相接,煙波浩渺。這樣以景收尾,不僅表現了清靜壯美的自然環境,而且與詩人悠閑自得的感情相融合,呈現出一種清幽絕俗的意境美。
不被貶謫所困,仍能悠然欣賞的,表現出一種閑逸灑脫的情懷。作者雖遭貶謫,但仍保有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客來夢覺知何處,掛起西窗浪接天”兩句說作者雖謫居他鄉然并不以為意,夢醒揭窗看到水光接天的情景,又燃起胸中無限的豪情,表明作者壯心不已的情懷;“客來”二句寫詩人夢中醒來,不知身在何方,但見西窗外水天相接,煙波浩渺。[意象營造的意境/氛圍/畫面]詩人不被貶謫所困,仍能悠然欣賞自然環境的清靜壯美,表現出一種曠達、灑脫的情懷。[情感類別] 客:指作者自己,因被貶黃州,故有作“客”之感。 夢覺:醒來。 浪接天:黃州南堂在高坡上,俯視江水,便看到水天相接的景色。
蘇軾的“南堂”是什么意思?
此組詩作于元豐六年(1083),蘇軾初到黃州暫住在距離大江八十步的臨皋亭(驛)。是年五月,在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在亭的南畔筑的三間屋完成,蘇軾名之曰南堂,并住了近來,于是作此組詩。此組詩的立意各自不同,無首分列開來,獨立成篇;但又相互聯接,組成一幅精美的山水人物畫。其五尤佳。
南堂古詩翻譯及賞析
《南堂·暮年眼力嗟猶在》作者為宋朝詩人蘇軾。其古詩全文如下:
暮年眼力嗟猶在,多病顛毛卻未華。
故作明窗書小字,更開幽室養丹砂。
【前言】
《南堂五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此組詩圍繞置身于南堂的種種感受而寫,立意各自不同,五首分列開來,獨立成篇,但又相互聯接,組成一幅精美的.山水人物畫,表現了清靜而壯美的自然環境,表達了悠閑自得的感情,創造出一種清幽絕俗的意境。
【注釋】
⑸嗟:表示贊嘆。
⑹顛毛:頭頂之發。《國語·齊語》:“管子對曰:‘······班序顛毛,以為民紀統。’”
⑺幽室:昏暗的房間。養丹砂:以爐火煉丹砂。置朱砂于爐中煉制,然后服用,為道家法術。蘇軾《與王定國書云》:“近有人惠大丹砂少許,光彩甚奇,固不敢服。然其教以養之,觀其變化,聊以悅神度日。”
【翻譯】
我年紀已經老大,且喜眼力實不比以前稍差,雖然時常生病,頭頂的毛發卻未變花。特地在明亮處開一小窗,細寫小字在這窗下,還又打開一個昏暗的房間,好觀看爐火中如何煉制朱砂。
【賞析】
第二首由景及人,寫南堂主人公的形象。前二句描寫詩人雖已年老,卻依舊眼明身健,兩鬢青青,見出他身處逆境卻能泰然自若的開闊胸襟,以及盡管政治上遭罹嚴酷的打擊,精神則不可屈曲的堅毅性格。后二句展現詩人明窗下寫小字,幽室中養丹砂的日常生活場景,由此顯示他寧靜淡遠的心境。蘇軾謫居黃州后,常常“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里翛然,無所附麗,私竊樂之”(《黃州安國寺記》)。他專心寫小字也好,學道士養丹砂也好,都是為了達到忘世忘物的清虛境界,從而得到心靈的充實和自我愉悅。這境界是詩人從老莊、釋道等思想中悟到、求得的。
贈劉景文,(宋)蘇軾,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
贈劉景文,(宋)蘇軾,描寫的是冬季(初冬)的景色。
《贈劉景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全詩如下: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這首詩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給好友劉景文的一首勉勵詩。此詩前半首說“荷盡菊殘”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氣節,后半首通過“橙黃橘綠”來勉勵朋友困難只是一時,樂觀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發作者的廣闊胸襟和對同處窘境中友人的勸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遠。
這首詩寫的是初冬的景色。為了突出“橙黃橘綠,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詩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筆墨描繪了一幅殘秋的圖景:那曾經碧葉接天、紅花映日的諸蓮塘荷,現在早已翠減紅衰,枯敗的莖葉再也不能舉起綠傘,遮擋風雨了;獨立疏籬的殘菊,雖然蒂有余香,卻亦枝無全葉,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風傲霜,依然勁節。自然界千姿萬態,一年之中,花開花落,可說是季季不同,月月有異。這里,詩人卻只選擇了荷與菊這兩種分別在夏、秋獨占勝場的花,寫出它們的衰殘,來襯托橙橘的歲寒之心。詩人的高明還在于,他不是簡單地寫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將描寫的筆觸伸向了荷葉和菊枝。
關于南堂蘇軾是哪個季節和蘇軾認為一年中最好的時節是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