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涼伎是哪里(西涼是在哪里)
今天給各位分享西涼伎是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西涼是在哪里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西涼國是現在的什么地方?
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自西漢建武威郡以來名字換了多次,匈奴族統治河西走廊時稱姑臧,西漢占領后建武威郡,東漢稱西涼,其疆域也時大時小,大時把大半甘肅都占了,還擴延周圍幾省,史稱涼州。
李廣后裔李暠,公元400年建立了西涼王朝,在敦煌稱“涼公”。405年遷都酒泉,逼近北涼。疆域在今中國甘肅西部及新疆部分。417年,武昭王李暠卒,子李歆嗣位。420年,李歆與北涼交戰被殺,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
擴展資料
西涼疆域
西涼(公元400年-公元420年),立國21年,后涼三分南涼得險,北涼得人,西涼得土,然西涼土雖廣而地皆為沙漠,僅有數塊綠洲及土地可以承載文明。都治酒泉,置高昌郡、敦煌郡、晉昌郡、酒泉郡、西海郡、玉門郡、堪泉郡。
敦煌郡領縣六。敦煌;有靖恭堂、謙德堂、嘉納堂、泮宮、敦煌舊塞、子亭、昌蒲、龍勒,有北山、玉門關、陽關、效谷、乾齊;涼興郡領縣涼興、烏澤、宜禾;晉昌郡領縣伊吾、冥安、淵泉、沙頭、會稽、新鄉;晉興郡領縣晉興、枹罕、永固、臨津、廣昌、遂興、罕唐、左南;
西都郡領縣西都;玉門郡、堪泉郡、河湟郡、西平郡領縣臨羌、長寧、安夷;大夏郡領縣大夏;廣武郡領縣廣武、令居、支陽、永登、振武;
西安郡、武威郡、武興郡、張掖郡、酒泉郡領縣福祿、會水、安彌、骍馬、表氏、延壽;涼寧郡、建康郡領縣樂涫、西??ゎI縣居延、祁連郡領縣祁連、漢陽;會稽郡、廣夏郡、新城郡、骍馬護軍、敦煌護軍、撫夷護軍、征東將軍、西戎校尉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西涼
涼州是現在的什么地方
涼州就是現在甘肅省武威市。
武威,古稱涼州、姑臧,其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不少北方民族在這里生活。到了西漢漢武帝時,由于霍去病出征河西,并大敗匈奴,為彰顯漢朝之強盛、武功之威武,就命名為武威。武威則由此得名。
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有前涼、后涼、南涼、北涼,以及后來的大涼,先后都在這里建都。
涼州的相關說明
涼州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戎、崔、月氏、烏孫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周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為西戎占據,秦為月氏駐牧地。西漢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匈奴占領河西走廊。
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命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率軍西征,進攻河西走廊,將匈奴徹底趕出河西,控制了整個河西走廊,設置河西四郡,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
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西漢“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在西北設涼州刺史部,轄武威郡、酒泉郡、金城郡、敦煌郡、張掖郡、隴西郡等十郡,以武威郡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為治所。
漢唐之際,涼州是中國西北地區僅次于長安的最大古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唐初的大涼都曾在此建都,以后歷為郡、州、府治。
它還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絲綢之路”西段的要隘,中外商人云集的都會,并一度成為中國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涼州詞(曲)、西涼樂、西涼伎都曾在這里形成和發展,對保存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傳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涼州
請教中國古代石獅子的起源
獅子在中國倍受歡迎,被視為吉祥物。在中國古代,不僅官衙廟堂、豪門巨宅大門前,時??梢姷揭粚τ靡枣傉o衛的石獅子,而且還有大型的舞獅表演,白居易的《西涼伎》詩中描述舞獅時說:“西涼伎, 假面胡人假獅子??棠緸轭^絲作尾, 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 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 鼓舞跳粱前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 安西都護進來時?!迸c現代所見的舞獅情景頗有幾分相似。另有唐初虞世南在《獅子賦》中,把獅子稱為“絕域之神獸”。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稱“獅子出西域諸國,為百獸長?!痹诂F代中國的眾多園林名勝中,也可見到各種造型的石獅子。如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這些石獅有雄有雌,有大有小,神情活現,窮極工妙,最小的獅子僅有幾厘米。北京天安門前金水河畔也有兩對威風凜凜的大石獅子。
獅子是產自哪里?用石獅子把大門的習俗起源于何時?有何作用呢?
據楊憲益先生的《譯余偶拾·民間保存的唐〈西涼伎〉》記載:“我國民間季節風俗里的舞假獅子,我們要記得,是由印度傳過來的。印度今日民間賽會里還有舞獅子。我國本沒有獅子,關于獅子的一切知識原來都是由印度來的。就連獅子的名稱原來也是譯音。錫蘭島原來梵名為僧伽羅(simhala),意為獅子國,大食人又名其島為sielediba或sirandib。中文的‘獅子’恐怕不是根據梵文,而是根據大食人讀音轉譯的,這是因為古代南海的大食人為中印文化間的媒介之故?!绷頁糯墨I,司馬彪《續漢書》中說:“條支國出獅子、犀牛。章帝章和元年(87),安息國遣使獻獅子?!睏铎胖堵尻栙に{記》中說:“永橋南道東有白象、獅子二坊……獅子者,波斯國胡王所獻也,為逆賊萬俟丑奴所獲,留于寇中。永安末(530),丑奴破,始達京師?!崩钫亍短茋费a》中說:“開元末(約741),西國獻獅子。至長安西道中,系于驛樹,樹近井,獅子哮吼,若不自安。俄頃風雷大至,果有龍出井而去?!薄逗鬂h書·西域傳》:“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國)遣使獻師(獅)子、符拔?!笔钦f遠在西亞的安息國(相當于今伊朗)派使臣給當時的漢章帝劉桓送來罕見的禮品:獅子和符拔(一種形麟而無角的動物)。由此可見,中國不產獅子,獅子的原產地不在中國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如果中國產獅子,就不必勞他國遠途運來,而且,“物以稀為貴”,如果中國產獅子的話,獅子在中國的地位也不會如此之高。
那么石獅子又是何時走向民間,成為守衛大門的神獸的呢?這種習俗大約形成于唐宋之后。據程張先生著《元代石獅趣談》考證: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這是一種由政府劃定的有圍墻、有坊門便于防火防盜的住宅區,其坊門多制成牌樓式,上面寫著坊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腳上都夾放著一對大石塊,以防風抗震。工匠們在大石塊上雕刻出獅子、麒麟、海獸等動物,既美觀又取其納福招瑞吉祥寓意,這是用石獅子等瑞獸來護衛大門的雛形。后來相沿成習。另有一篇刻錄元代地方風俗的文章——《析津志輯佚·風俗》記載:“都中顯宦碩稅之家,解庫門首,多以生鐵鑄獅子,左右門外連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頓?!边@里說的是石獅子出現的最早時間和記錄。
將石獅子擺在大門口到底有何寓意呢?民間流傳的說法是這樣的:
(一)避邪納吉。獅子最早用來鎮守陵墓,在古人心中被視為驅魔避邪的瑞獸。因此,在鄉間路口,有時人們會設立石獅子與“石敢當”,希望它們能夠鎮宅、避邪、保護村寨的平安等;
(二)預卜災害。在傳說中,獅子有預卜災害的靈力。如果遇到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石獅子的眼睛就會變成紅色或流血,人們根據此征兆,便可采取應急避難;
(三)彰顯權貴。宮殿、王府、衙署、宅邸等處的守門石獅,常常氣宇軒昂、威震八方,顯示出主人的權勢和尊貴;
(四)藝術裝飾。石獅的造型多變,工藝精美,是出色的藝術品。石獅子不僅是古代建筑物不可缺少的裝飾品,也是現代園林名勝中常用的裝飾品。
西涼伎-刺封疆之臣也
西涼伎, 假面胡人假獅子。
刻木為頭絲作尾, 金鍍眼睛銀貼齒。
奮迅毛衣擺雙耳, 如從流沙來萬里。
紫髯深目兩胡兒, 鼓舞跳粱前致辭。
應似涼州未陷日, 安西都護進來時。
須臾云得新消息, 安西路絕歸不得。
泣向獅子涕雙垂, 涼州陷沒知不知?
獅子回頭向西望, 哀吼一聲觀者悲。
貞元邊將愛此曲, 醉坐笑看看不足。
享賓犒士宴三軍, 獅子胡兒長在目。
有一征夫年七十, 見弄涼州低面泣。
泣罷斂手白將軍, 主憂臣辱昔所聞。
自從天寶兵戈起, 犬戎日夜吞西鄙。
涼州陷來四十年, 河隴侵將七千里。
平時安西萬里疆, 今日邊防在鳳翔。
緣邊空屯十萬卒, 飽食溫衣閑過日。
遺民腸斷在涼州, 將卒相看無意收。
天子每思長痛惜, 將軍欲說合慚羞。
奈何仍看西涼伎, 取笑資歡無所愧!
縱無智力未能收, 忍取西涼弄為戲?
誰給我講講『多部伎』?由其是唐太宗貞觀十一的。我不明白…嗚
唐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政局穩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空前強大和繁盛的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高峰。由于統治者在宗教、文化、藝術等方面采取了兼收并蓄的開明政策,使得西域各國以及少數民族的優秀音樂文化,得以在中原融會、交流、吸收和發揚光大。這是作為胡樂器的曲項琵琶盛行的第一點原因。其二,曲項琵琶的傳入與龜茲樂密不可分,隋唐時期清樂逐漸衰微,而北朝時被稱為"國伎"的西涼伎等胡樂則十分流行,甚至出現了"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的盛況(王建《涼州行》)。琵琶作為西涼,龜茲樂的主奏樂器,影響自然日趨在增大。第三,唐因襲了隋的舊制,《唐會要》卷中有:"高祖受禪,軍國多條,末隍改創樂府,尚用隋氏舊文。"因而唐也一并繼承了隋的樂舞制度,保留了隋九部樂,并且在太宗時增加了高昌樂為十部樂,這十部樂中,清樂有琵琶,西涼樂有琵琶、五弦,龜茲樂有琵琶、五弦,大竺樂、疏勤樂、安國樂、高麗樂、燕樂、高昌樂都用琵琶、五弦,只有康國樂中沒有,可見琵琶的使用之廣。(唐十部樂是在九部樂的基礎上,削去禮畢,增加高昌樂),答案補充 杜佑《通典》中有:"坐部位即燕樂,以琵琶為主,故謂之琵琶曲。"說明宮廷中的"燕樂"十部樂是以琵琶為主奏樂器的。在"燕樂"的演奏、發展、創新中,還產生了一批極富魅力的琵琶曲,如《涼州》、《綠腰》等。宮廷內還設立了"大樂署"、"教坊"、"梨園"等音樂機構,挑選和訓練民間女子,學習彈奏琵琶等樂器,培養專為皇家演出、娛樂服務的彈奏家答案補充 唐代宮廷在典禮宴享中使用“部伎”樂舞。所謂“部伎”樂舞,是將一些不同風格、不同民族、不同內容的樂部組建在一起,成為一套系列樂舞。這種成套系列樂舞的演出效果,猶如今日之音樂歌舞晚會,觀眾在某一個時間片斷內,可以欣賞到豐富多彩的樂舞表演。隋朝宮廷部伎樂舞有“七部伎”、“九部伎”,唐代宮廷部伎樂舞有“九部伎”、“十部伎”、“立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和“坐部伎”是唐代創作的樂舞,而“九部伎”、“十部伎”則是從隋的“七部伎”發展而來。
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堂下坐奏,謂之“坐部伎”。“立部伎”規模宏大、人數眾多、氣勢雄偉;“坐部伎”人員較少,精巧典麗,溫馨雅致。坐、立部伎既有鮮明的政治內容,又有較高的審美價值。答案補充 隋煬帝時把大型的宮廷樂隊按照所奏樂曲的來源,
分為“九部樂”。包括:清樂(傳統音樂)、西涼(今
甘肅)樂、龜茲(今新疆庫車)樂、天竺(印度)樂、康
國(即康居,今新疆北部及中亞)樂、疏勒樂、安國(中
亞細亞)樂、高麗樂、禮畢(最后所奏,一說即文康樂)。
唐初改為“十部樂”,包括:燕樂(雜用中外音樂)、
清商伎(傳統的舊有音樂)、西涼伎、天竺伎、高麗伎、
龜茲伎、安國伎、疏勒伎、康國伎、高昌(在今新疆)伎。
清樂或清商伎,保存了漢魏以來的傳統舊樂。其他以外
國或外族名稱立名的樂部,隋有七部,唐有八部。它們
所演奏的樂曲是根據外來音樂重新創作的,并保存了較
多的外來音樂的面貌,仍冠以外國或外族之名。
隋朝的禮樂機構是什么?
隋朝的官廷燕樂
隋朝設立的禮樂機構“太常寺”中,有掌管音樂的部門“太樂署”(雅樂)、“清商署’(俗樂)和“鼓吹署”(禮儀音樂)。開皇二年(582),隋文帝下令整理音樂,引起了一場關于樂律的爭論。這時由于國內民族之間以及中外之間音樂文化的交流,樂律的差別問題引起音樂家的注意。鄭譯上書閘述龜茲樂律,把中原樂律和西域樂律結合起來。這種龜茲樂律大概是西域廣泛流行的屬于西域樂系的一種古老樂律。因用琵琶定律比較方便,所以傳入中原之后,就被一些音樂家采用。它對隋唐燕樂樂律有一定的影響。所謂燕樂是因為常用在宮廷宴會(燕通宴)上而得名,后來也泛稱隋唐新興起的音樂為燕樂。
隋代初年,宮廷燕樂置七部樂:(1)國伎,即西涼伎,出于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2)清商伎,指中原和江南地區的傳統音樂;(3)高麗伎,高麗在今朝鮮;(4)天竺伎,天竺指古印度;(5)安國伎,安國即今中亞布哈拉;(6)龜茲伎;(7)文康伎,是最后的一個結束節目。此外,又雜有疏勒(今新疆喀什噶爾)、扶南(今柬埔寨)、康國、百濟(朝鮮古國)、突厥、新羅(朝鮮古國)、倭國(指日本)等伎。隋煬帝時又加以調整,定為九部:清樂(即清商伎)、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即文康伎)。這些項目可以反映,當時朝廷已經廣泛地搜集到國內外的多種樂舞。但這些只是朝廷舉行宴會時樂舞表演的節目次序單,目的在炫耀皇帝的“威德”,不能反映當時社會上新音樂的內容。
唐朝西涼國是現在的什么地方
唐朝的西涼國是如今的甘肅省西部的武威市、內蒙古西南部。西涼國是東晉十六國之一,是由李廣的后裔李暠建立的。西涼國僅存在于400年—421年。西涼滅亡后,西涼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尊為先祖,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二年追尊其為興圣皇帝。因其統治地區古為涼州,故國號為“涼”,又位于后涼西部,故名“西涼”。
擴展資料:
西涼(公元400年-公元420年),立國21年,李暠在敦煌稱“涼公”。后涼三分南涼得險,北涼得人,西涼得土,然西涼土雖廣而地皆為沙漠,僅有數塊綠洲及土地可以承載文明。
西涼樂舞,是漢唐以來產生于古涼州,廣泛流傳在中原且盛名卓著的樂舞。
作為西涼樂舞代表作的《秦漢伎》,融合了涼州當地音樂、中原古樂、龜茲音樂和天竺音樂,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燕樂。《秦漢伎》傳入北魏后,改名為《西涼樂》,被尊為“國樂”。
關于西涼伎是哪里和西涼是在哪里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