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在三國志哪個傳(三國志魏書諸葛誕)
大家好,關于諸葛恪在三國志哪個傳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三國志魏書諸葛誕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三國史話》41:諸葛瑾和他的兒子諸葛恪
相對于《三國演義》的主人公諸葛亮光華閃耀,其兄長諸葛瑾就略顯平庸了一些。但諸葛瑾培養了個很優秀的兒子諸葛恪,在這一點上諸葛亮只能望其項背。《三國志》專門有諸葛瑾父子的傳記,此一回書評就來看看這個諸葛恪是個何等人物。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瑯邪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東漢末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諸葛亮之兄。
200年,諸葛瑾經孫權的表兄弘咨推薦,從此為東吳效力。他胸懷寬廣,溫厚誠信,深得孫權信賴,與孫權被稱為“神交”。諸葛瑾一生致力于鞏固東吳與蜀漢的同盟關系。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替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241年,諸葛瑾去世,享年67歲。
當代史學家黎東方評價說:“沒有周瑜、魯肅,便不會有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戰,沒有諸葛瑾,也不會有猇亭之役以后的吳、蜀言歸于好。”
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遜,三國時期東吳權臣,諸葛瑾長子,諸葛亮的親侄子。
諸葛恪年幼時就以神童著稱,成人之后拜騎都尉,孫權長子孫登為太子時擔任左輔都尉,作為東宮幕僚領袖輔佐太子理政。245年,東吳丞相陸遜病逝,諸葛恪升任大將軍并代領其兵。252年,孫權病危,在孫峻推薦下諸葛恪被任命為托孤大臣之首。孫權之子孫亮即位后受封太傅,開始掌握吳國軍政大權。執政初期革新政治,率軍抗擊魏國取得東興大捷,頗負眾望,因功加封丞相,進爵陽都侯。此后大舉出兵伐魏,慘遭新城(今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之敗,回朝之后為掩飾過錯獨斷專權。253年,同為托孤大臣的孫峻暗中聯合吳主孫亮,將諸葛恪及其黨羽以赴宴為名誘入宮中,在宴會上將諸葛恪殺害,時年五十歲。孫休即位除掉權臣孫綝(音chēn,嗔)之后,下詔為諸葛恪平反。
藍田生玉少年郎。諸葛恪年少時聰慧過人,很有名氣,文采飛揚,辯論起來隨機應變。孫權見了后很驚奇,對諸葛瑾稱贊道:“藍田自古盛產美玉,果然名不虛傳。”后來以此比喻賢父生良子,名門出俊杰。
諸葛瑾生得面孔狹長,很像驢臉。有次,孫權召集大臣們飲宴,酒喝高了后命人牽一頭驢來,在驢臉上掛一個長標簽,上寫“諸葛子瑜”,以此捉弄諸葛瑾的大長臉。眾人都捧腹大笑,諸葛瑾卻滿臉通紅,很是下不來臺,心中暗怪孫權這玩笑開得太過分了。跟著父親一起的諸葛恪跪下說:“求皇上給我一只筆。”諸葛恪就在“瑜”后添加兩字“之驢”。在場的大臣止住笑聲,十分驚駭,驚詫于他小小年紀有如此應變能力,孫權順勢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瑾父子。
在又一次宴會上,孫權看諸葛恪年齡最小,就叫他依次給大家斟酒。到了張昭面前,張昭倚老賣老,死活不喝,并且說:“這不符合尊重老人的禮節。”孫權笑著對諸葛恪說:“你能不能找個合適的理由,讓張大人喝下這杯酒呢?”諸葛恪對張昭說:“當年姜太公九十歲高齡,還能指揮作戰,猶未告老也。現在打仗的時候,主公總是安排您躲在后方;喝酒吃肉的時候,總是把您排在最前面,何謂不養老也?”暗指當年赤壁之戰中張昭作為議和派代表帶頭要投降的事實。張昭無言以對,只好把酒全部喝干。
雖然上下一致看好諸葛恪的聰明過人,但其父諸葛瑾卻很擔憂地說:“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認為他兒子聰明外露,會給家族帶來災禍,后來不幸言中。
平定山越立戰功。222年,十九歲的諸葛恪被拜為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人隨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成為太子的賓友,后又轉任左輔都尉。234年,孫權提拔諸葛恪為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領兵平定山越人叛亂。諸葛恪采用武力圍困與招撫并用的方針,發放公文給四郡所轄屬縣的長官,命令各郡嚴守疆界,嚴肅法紀,已歸順的山民,一律設屯聚居。三年中,諸葛恪先后收服山民達十多萬人。孫權嘉獎諸葛恪,拜其為威北將軍,封都鄉侯。
受詔輔政掌重權。245年,東吳丞相陸遜去世,諸葛恪升為大將軍,假節,駐武昌,并代替陸遜領荊州事。251年,孫權病臥在床,而太子孫亮年幼,大家討論可以托付的大臣。最后孫權命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將除了殺生大權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托付給了諸葛恪。252年,孫權病危,召集諸葛恪、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以及侍中孫峻處理身后事。第二天,孫權去世。孫亮即位后,拜諸葛恪為太傅。諸葛恪為收取民心,廣施德政,取消監視官民行動的制度,裁撤庸官,免掉拖欠的賦稅,取消關稅。這些舉措,都盡量給百姓以恩澤實惠,民眾無不高興。
同年12月,司馬師借孫權新亡、吳國政局不穩之際,命令其弟司馬昭和大將胡遵、諸葛誕率步騎七萬進攻東吳要塞東興。東吳軍情告急,諸葛恪親自率領四萬援軍趕到東興,并命將軍丁奉與呂據、留贊、唐咨等作前鋒,突襲魏軍營壘。魏軍沒有防備,驚恐而逃,落水及互相踐踏的死者共有萬余人,大軍潰退,留下大批軍需物資。東吳取得東興之戰的大勝利。吳主孫亮晉封諸葛恪為陽都侯,加封丞相之職,兼任荊、揚州牧,都督中外諸軍事。
兵敗專權致身死。253年,諸葛恪不顧眾人反對,征發二十萬人伐魏,吳地百姓騷動,諸葛恪開始失去民心。魏軍堅持在新城死守,吳軍長期不能攻克,士卒疲勞,患疾病的過半,死傷慘重。魏國派司馬孚、毌丘儉趁勢率軍急進,合擊吳軍,諸葛恪被迫率兵撤退。
諸葛恪為掩飾兵敗之事,檢點名錄,把自己出征后奏準任命的各級官員,一律罷免后重新選任,引得下面人心不穩,民怨沸騰。同年10月,孫峻和吳主孫亮定下計策,置酒請諸葛恪赴宴,在酒桌上當場將諸葛恪殺掉。諸葛恪被葦席裹身,拋尸在石子岡。此后,諸葛恪被夷滅三族,其外甥都鄉侯張震及常侍朱恩等都被殺,情形十分慘烈。
作為絕頂聰明之人,諸葛恪卻落得身首異處,應驗了那句老話:“性格決定命運。”縱觀諸葛恪一生,一直對東吳忠心耿耿,有小缺點但功勞是主要的。后世感慨頗多,這里簡單摘錄幾句,謹供大家參考。
孫權對諸葛恪的缺點看得比較透徹:“恪剛愎自用。”其叔叔諸葛亮的看法也差不多:“恪性疏,今使典主糧谷,糧谷軍之要最,仆雖在遠,竊用不安。”魏國的張緝說得更直接:“威震其主,功蓋一國,求不得死乎!”
《三國志》作者陳壽說:“諸葛恪才氣干略,邦人所稱,然驕且吝,周公無觀,況在於恪?矜己陵人,能無敗乎!若躬行所與陸遜及弟融之書,則悔吝不至,何尤禍之有哉?”
清代文學批評家毛宗崗說:“司馬懿之殺曹爽,是以異姓而滅宗室;孫峻之殺諸葛恪,是以宗室而滅異姓。恪與爽之才不同,而其氣驕而計疏則一也。外不能測張特之詐,內不能燭孫峻之jian,而又剛愎自矜,果于殺戮,聰明雖過于其父,而卒以恃才取禍,哀哉!”
黃河歌者有詩嘆曰:
黃其軍
? ? ? 作于2018年2月28日 (古歷正月十三)
說說“建安文學”
鐘氏父子的大事業
單刀赴會魯子敬
讀《三國演義》談做事
奇畫策算法孝直
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原文及翻譯
諸葛恪字元遜,瑾長子也。少知名。弱冠拜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侍太子登講論道藝,并為賓友。從中庶子轉為左輔都尉。恪父瑾面長似驢。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恪跪曰:“乞請竺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績其下曰:”之驢。“舉座歡笑,乃以驢賜恪。他日復見,權問恪曰:”卿父與叔父孰賢?“對曰:”臣父為優。“權問其故。對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為優。“權又大噱。
命恪行酒,至張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飲。曰:“此非養老之禮也。”權曰:“卿其能令張公辭屈,乃當飲之耳。”恪難昭曰:“昔師尚父九十,秉旄仗鉞,猶未告老也。
今軍旅之事,將軍在后,酒食之事,將軍在先,何謂不養老也?“昭卒無辭,遂為盡爵。
后蜀好,群臣并會,權謂使曰:“此諸葛恪雅使至騎乘,還告丞相,為致好馬。”恪因下謝,權曰:“馬未至面謝何也?”恪對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廄,今有恩詔,馬必至也,安敢不謝?”恪之才捷,皆此類也。權甚異之,欲試以事,令守節度。節度掌軍糧谷,文書繁猥,非其好也。
恪以丹楊山險,民多果勁,雖前發兵,徒得外縣平民而已。其余深遠,莫能禽盡,屢自求乞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萬。眾議咸以“丹楊地勢險阻,與吳郡、會稽、新都、鄱陽四郡鄰接,周旋數千里,山谷萬重,其幽邃民人,未嘗人城邑,對長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惡,咸共逃竄。山出銅鐵,自鑄甲兵。俗好武習戰,高尚氣力,其升山赴險,抵突叢棘。若魚之走淵,猨狖之騰木也。時觀間隙,出為寇盜,每致兵征伐,尋其窟藏。其戰則蜂至,敗則鳥竄,自前世以來,不能羈也”。皆以為難。
恪父瑾聞之,亦以事終不逮,嘆曰:“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恪盛陳其必捷。
權拜恪撫趙將軍,領丹楊太守,授棨戟武騎三百。拜畢,命恪備威儀,作鼓吹,導引歸家,時年三十二。恪到府,乃移書四部屬城長空。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從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內諸將,羅兵幽阻,但繕藩籬,不與交鋒,候其谷稼將熟,輒縱兵芟刈,使無遺種。舊谷既盡,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無所入,于是山民饑窮,漸出降首。恪乃復敕下曰:“山民去惡從化,皆當撫慰,徙出外縣,不得嫌疑,有所執拘。”
臼陽長胡伉得降民周遺,遺舊惡民,困迫暫出,內圖叛逆,伉縛送言府。恪以伉違教,遂斬以徇,以狀表上。民聞伉坐執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于是老幼相攜而出,歲期,人數皆如本規。恪自領萬人,余分給諸將。
權嘉其功,遣尚書仆射
諸葛恪是怎樣解決東吳的“老大難”丹陽山越的呢?
從地盤上來看,東吳的地盤還是很大的。但是就如蜀漢有南中地區一樣,東吳內部也有一個難以處理的問題。東吳有很多山地,其中居住著一批山越人。有的山越人支持孫氏的統治,有的山越人反對孫氏的統治。他們依托山川之險,不服從東吳的管控。面對這些山越人,東吳也進行了很多次的戰役,東吳的一些將領也是靠征討山越起家,以此建立功勛手握資本,成為東吳的重要將領。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諸葛恪對丹陽山越的戰役——“諸葛恪討山越之役”。
長期存在的丹陽山越問題
山越一直以來都是孫氏政權長期面對的一個問題。孫策進入江東的時候,就受到嚴白虎為首的山越勢力的反對;孫權上位之后,本意向西拓展,全據長江防線從而進入益州,完成魯肅以及甘寧提出的“天下二分之計”,而從孫策遇刺的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到“赤壁之戰”爆發的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孫權才堪堪擊敗江夏的黃祖,很大的精力都放在討平山越上;之后山越的問題也一直存在,甚至持續到東吳后主孫皓在位時期。
山越分布范圍非常廣泛,不僅僅局限于丹陽郡。其中反對孫氏統治的山越不出賦稅,脫離孫氏的控制,并且容易與北方聯合起來,反抗孫氏。這些山越與蜀漢的南中地區還有不同。蜀漢的南中地區地處偏遠,即便失去控制,一時半會也不會威脅到蜀漢的統治;而東吳的山越分布在揚州各個郡縣,包括與北方政權以及東吳政治中心相鄰的地區。這些不穩定因素給孫權造成很大的困擾。我們先看看《三國志》中對山越的評價。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時揚、越蠻夷多未平集,內難未弭,故權卑辭上書,求自改厲。”
《三國志·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陳壽總評:“山越好為叛亂,難安易動,是以孫權不遑外御,卑詞魏氏。”
《三國志·吳書·張溫傳》:“權謂溫曰:‘……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構於蜀。’”
由此可見山越的存在確實給孫權的統治造成了一定的困擾,甚至影響到東吳的對外關系。他們不服從東吳的管理,導致東吳在財政和兵源上的缺失,本身也是東吳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孫權以及一些東吳將領經常對山越發動進攻,削弱反抗勢力,從中吸收兵源補充國防。諸葛恪征討山越,其目的也是為東吳征收四萬的兵力。那么這個過程究竟順利嗎?
《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屢自求乞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萬。”
難以根治的丹陽山越
山越人長期居住于山嶺之間,具有強健的體魄和豐富的山地作戰經驗,在山嶺之間行動靈活。關于山越人的構成,一直以來存在爭議。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山越人的生產能力并不低。他們以農業生產為主,也有開采銅礦、鐵礦并且打造鎧甲、兵刃的技術。可以說一個裝備兵器的山越人在山地的作戰能力應該是很高的。
當然山越人再厲害,說到底也就是一些松散的地方武裝,相對于東吳的正規軍來說,戰斗力還是有不足。但是東吳軍隊擊敗山越人很容易,剿滅山越人卻極為困難。首先是地理環境上的困難。山越居住于山地之間,我們看三國時期的地圖,丹陽郡與吳郡、會稽郡、鄱陽郡(從豫章郡劃分)、新都郡(從丹陽郡劃分)相鄰,山地簡直連成一片。山越人熟悉地形,便于躲藏,東吳軍隊卻受到很大的限制。其次是山越人避免與東吳軍隊發生正面沖突。一旦與東吳軍隊作戰失敗,立刻四散奔逃,藏身于山嶺之間,東吳軍隊無法將他們集中到一起剿滅,擊潰山越也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這個問題一直擺在這里。東吳向丹陽郡征兵,也僅能從山地以外的一些縣城征兵,對山地內的山越人實在有些束手無策。諸葛恪自發申請收服丹陽山越,很多人包括其父諸葛瑾都不看好。
《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雖前發兵,徒得外縣平民而已,其馀深遠,莫能禽盡……眾議咸以丹楊地勢險阻,與吳郡、會稽、新都、鄱陽四郡鄰接,周旋數千里,山谷萬重……山出銅鐵,自鑄甲兵……其戰則蜂至,敗則鳥竄,自前世以來,不能羈也。”
諸葛恪“請君入甕”的戰略
諸葛恪深知進入山地集中剿滅山越的困難實在太大,前人沒有成功,自己也不太可能成功。于是他改變策略,由“打進去”轉為“逼出來”。諸葛恪的戰略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對丹陽山越分割包圍;二是消耗山越人的糧食;三是攻心為上。
1. 諸葛恪到丹陽之后,先通知丹陽郡周圍的吳郡、會稽郡、鄱陽郡、新都郡守衛自己的郡界,防止丹陽山越進入其他四郡;并且將已經服從東吳統治的山越集中起來安置,防止他們與丹陽山越再度聯合。這樣一來,諸葛恪就將丹陽山越集中到丹陽郡之中,縮小他們的活動范圍,斷絕外部的聯系。
2. 即便如此,丹陽郡的山地仍然很廣泛。諸葛恪并不主動進攻山越,而是先在山地中修建隔離工事,占據險要地形。等到山越人的莊稼成熟之后,就派兵割收。如果山越人來救,那就會與東吳軍隊正面碰撞,自投羅網;如果不救,那么就沒有糧食吃。等到存糧消耗殆盡,新糧無法收獲,有部分山越人就堅持不下去了,陸續出山投降東吳。
3. 先投降東吳的山越人被諸葛恪當做一面旗幟。諸葛恪采取攻心為上的策略,下令安撫這些山越人,只遷徙他們到其他縣城,不能抓捕囚禁。有一個叫做周遺的山越人假裝投降,內心仍然打算發起叛亂,被臼陽縣長胡伉抓捕。諸葛恪為了貫徹攻心為上的策略,不惜誅殺胡伉,向剩余的丹陽山越示好。這個策略果然奏效,山越人知道自己出山也沒有性命之憂,如果不出山就會饑困而死,權衡利弊之下,只能攜老扶幼,歸附東吳政權。諸葛恪從中吸取四萬青壯充軍,完成自己的承諾,另外還有至少超過六萬人口的勞動力。丹陽山越的問題終于被解決。
從嘉禾三年(即公元234年)八月到嘉禾六年(即公元237年)十月,“諸葛恪討山越之役”持續了三年的時間,諸葛恪不與山越正面交鋒,從最基礎的物質條件——糧食上入手,采取包圍(限制地理環境)、消耗(破壞山越生存條件)、攻心(瓦解抵抗心理)的策略,可以說是環環相扣,用極小的代價解決了長期困擾東吳政權的丹陽山越,為孫權帶來四萬士兵和大量平民。這次討伐山越的戰爭足以體現諸葛恪的軍事能力了。
不知所措是什么意思
不知所措的意思是指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出自《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的意思
指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面對突然情況,無法應付。出自《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用作動賓式;作謂語、狀語、補語;指處境很為難。
不知所措典故
諸葛恪,字元遜,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東吳大將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少年成名,弱冠之年便官拜騎都尉,后升任左輔都尉。他三十二歲時,又被孫權封為撫越將軍,官拜丹陽太守。諸葛恪任丹陽太守時,因成功安撫吳郡、會稽、新都、鄱陽四郡,再升任威北將軍,進封都鄉侯。
當時,東吳大將周瑜、魯肅、呂蒙等人都已相繼離世,統管東吳兵馬的是丞相陸遜。由于陸遜并不喜歡諸葛恪,所以諸葛恪平日里不得不對陸遜說一些稱贊的話以求自保。
陸遜去世后,諸葛恪升任大將軍。此時,太子孫亮年紀尚小,孫權便讓諸葛恪擔任太子太傅,中書令孫弘擔任太子少傅。
后來,孫權病重。臨終前,他召見了諸葛恪、孫弘以及侍中孫峻等人,命眾人好好輔佐太子。
次日,孫權病逝。因為與諸葛恪關系不睦,擔心遭暗害的孫弘便找孫峻商議,欲假傳遺詔,鏟除諸葛恪。孫峻將孫弘的這一企圖悄悄告訴了諸葛恪。諸葛恪得知此事后,立即布下殺局,然后請孫弘過府商議操辦孫權喪事一事。孫弘不知有詐,欣然前往,結果剛一進門就被殺害了。除掉孫弘后,諸葛恪立即為孫權辦喪事,并輔佐孫亮登上帝位。
與此同時,諸葛恪寫信給駐守在公安縣的弟弟諸葛融,告訴了他孫權去世前后的一些事情。他還在信中說:“太子孫亮得承皇位,悲喜交加,不知所措。吾將遵照先帝臨終遺訓,盡力輔佐幼主,不負先帝囑托,全力效忠。”此外,他還囑咐諸葛恪要整頓好自己駐守之地的軍備,同時注意加強邊疆防守,不讓外敵有可乘之機。
孫亮雖然登上皇位,但因為年紀尚小,無法處理政事,東吳大權實際上掌握在諸葛恪手中。待孫亮長大一些后,諸葛恪仍未交回實權,孫亮深為痛恨。于是他聯合孫竣設局召諸葛恪入宮赴宴,將其誅殺。
后來,“不知所措”這一典故,用來形容對突然而來的事不知道該怎么辦。
諸葛恪得驢的選自
本文“諸葛恪得驢”選自《三國志·吳書十九》,一說《古今譚概》。 《三國志》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東晉〈漢晉春秋〉以劉備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睿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劉禪為先主傳、后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三國志》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記載時間順序第四位,與《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后漢書》(范曄、司馬彪)并稱前四史。
《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可讀性極高。 《古今譚概》又名《古今笑史》、《古今笑》、《談概》,是明朝著名小說家馮夢龍寫的筆記小說。內容大多是歷代的典故,如著名的“州官放火。 本書是一部笑話集,也是一部幽默小品集,共分36部。作者馮夢龍從歷代正史及野史筆記中搜集了大量可笑和有趣的故事,揭露社會丑惡現象及各種怪態、病態,既可使讀者消遣自娛,也可以益智自警,是一部很具啟發意義的讀物。 以通俗文學創作著稱于世的馮夢龍,留給后人的不僅有“三言”,還有不少用淺近文言文寫成的名篇侄構。《古今譚概》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它匯集歷朝歷代的上千則故事傳說,涵蓋了世間百態。這些故事傳說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可笑可樂,往往詼諧中帶著機智,幽默中不乏哲理,而且多數故事都有事實依據。可以說,在語言的表現形式上它接近《聊齋志異》,而在內容上更像《笑林廣記》,但比之深刻得多。讀此書如人寶山,金玉琳瑯,美不勝收。愿大家在恣情賞覽之后,都有所斬獲,攜得幾件宅貝歸來。 《古今譚概》取材歷代正史,兼收多種稗官野史、筆記叢談,按內容分為36 類,一卷一類,所取多為真人真事,它們經過馮夢龍纂評,組成一幅奇譎可笑的漫畫長廊。李漁為此書作序,稱“述而不作,仍古史也”。 梁守中在《“辛未狀元”三道試題的出處》中寫道,“其中第四關書生(即‘辛未狀元’)所出的三道考難黃蓉的試題,就來自明人馮夢龍的《古今笑》”。現存最早的是明代蘇州閶門葉昆池刻36卷本。 本書小說簡練、生動、幽默、但意義深遠。由于其出版后沒有引起反響,所以萬歷庚申 (公元1620年) 春重刻,改名《古今笑》,增“韻社第五人題于蕭林之碧泓”的《題古今笑》和馮氏《自敘》,《自敘》署“吳下詞奴”、“前周柱史”。 清康熙丁未 (公元1667年) 仲春,朱在鐘、朱姜玉、朱宮聲昆仲三人,對該書復加刪削,分為34 卷,改書名為《古今笑》,由李漁作序刊行。現即據葉昆池刻本影印。原書“不韻部”第15 和16 頁“酬嘲部”,第22 頁下半頁,“微詞部”目錄第3 頁,均據《古今笑》配補。另將《古今笑》馮氏《自敘》和“韻社第5 人”的《題古今笑》以及《古笑史》的李漁序,均附于書后,以作參考。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