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戈
-
歷史來源
1、出自夏朝東夷族的寒國,以國名為氏。伯明之子名浞,因屬寒國人,故史稱寒浞。他殺死后羿當了國君,篡奪了夏朝政權,自立為王,封他的一個兒子澆在過國,另一個兒子封在戈國(位于宋、鄭之間),為夏王朝附庸國。后來,少康中興,滅掉戈國。原戈國后代子孫遂以國名命姓,乃稱戈氏。
2、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以國名為氏。寒浞篡夏以后,少康經過努力,終于復國。少康的兒子杼滅掉了寒浞建立的戈國,分封夏朝同姓人于戈。仍為諸侯方國,其后人亦為戈姓。家族名人
戈訕:明代著名畫家,常熟人。
戈文:清代著名畫家,蘇州人。
戈載:字寶士(1786-1856),一字孟博,號順卿,又號弢翁,江蘇吳縣人。父戈宙襄號小蓮,著有《韻表互考》、《韻類表》、《字母互考》、《字母會韻紀要》等若干種。戈載世其家學,尤潛心於宋人宮調聲律之學。嘉慶十二年(1807年)縣學生,選貢士,為大學典簿。“中歲后境日貧乏,始出為汗漫游,依人幕下,佐會計事”。晚乃歸里,以詞學講論終老。傳世著作有《詞林正韻》三卷,《宋七家詞遜,詞集《翠薇花館詞》多至三十九卷。(詞友吳嘉洤謂《翠薇花館詞》凡六十馀卷,見《儀宋堂文二集》卷七《亡友七人傳》。)詩集亦有二十卷。另有《詞律訂補》若干種不傳。
戈濤:獻縣人,清代乾隆皇帝時為進士,在朝中做官。他以書法好出名,而且又著有《坳堂詩集》等。
戈源:戈濤的弟弟,也在朝中做官。他很關心百姓,任官期間,為政寬厚,讓百姓受惠得益。而自己勤奮做事,親力親為,使許多事得到妥善的解決。
戈宙琦:清代著名畫家,吳縣人。
戈裕良:字立山(1764-1830),為清代乾嘉年間名噪一時的園林藝術家,他本是畫家,后以造園為業,他將繪畫藝術與園林建造結合起來,大江南北許多名園均出自其手。戈裕良祖居武進洛陽尚湖墩。出生于縣城東門季子廟后。祖輩皆務農為業,其父振英,生四子,裕良行三,因家境清貧,少時即隨父兄種樹累石。他23歲時父親亡故,為了糊口,他告別老母出外造園謀生。他筑的假山,別具風格,能渾然一體,巧奪天工,不需借助于牽羅攀藤,掩飾點綴,而逼肖真山,因此人稱花園子。到清嘉慶初年時,他已名聲在外,乾隆時江南一些官僚豪門,紛紛置園疊山,裕良遂為各地所爭聘,得以大顯身手,留下許多傳世杰作。他的造園技藝堪稱神妙,古今名家倍加推崇,稱“蘇州園林為我國第一,戈裕良制作的園林又為蘇州第一。”遷徙分布
(缺)戈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戈氏是距今4000多年前一個以戈為名的古國的后裔,《姓氏考略》載:“戈氏,禹之后,分封于戈,以國為姓,望出臨海。”上古夏朝時候,有個東夷族建立的戈國,是夏王朝的附庸國。后來戈國公族的后代,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而戈國這個國名,原來也是取自地名。在夏朝的少康帝使夏朝盛以后,少康的兒子“杼”,就并合了戈國,那里不再稱戈國,還是稱為戈地。而杼又將王族中的人分封到戈地去。隨后,受封戈地的王族又形成一支以地名為姓戈姓。常州戈姓先世源于臨海戈氏。目前常州地區約有戈姓人口1300余人,占全市人口的0.064%。歷史上常州戈姓也出現了許多杰出人才。(余略)『百家姓章節目錄』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熱門詩詞
- 燕山亭(裁剪冰綃,輕疊數重) [趙佶]
- 晉門。郭欽 [周曇]
- 赴連州途經洛陽諸公置酒相送張員外賈…率爾酬之 [劉禹錫]
- 公居 [王周]
- 秋興(桐飛一葉海天秋) [郁達夫]
- 賚 [佚名]
- 鑷白 [王建]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