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聞人
-
歷史來源
起源于春秋時期少正氏。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五霸爭雄,大國兼并小國,奴隸起義反抗奴隸主的壓迫和剝削等激烈的階級斗爭,反映在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也揭開了我國歷史上儒法斗爭的序幕。春秋末期,魯國的孔子和少正卯兩個人都在開班講學: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說,主張“克己復禮”,維護奴隸主階級“禮治”的奴隸社會;以少正卯為代表的法家學說,主張變法革新,建立新興地主階級法治的封建社會。后來聽少正卯講學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學生也來了大部分,孔門出現了“三盈三虛”,氣得孔子大罵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少正卯在講學中很快成為了文人學士公認的“聞人”(意思是出名的人)。后來,孔子當上了魯國的司寇,代行宰相職務,給少正卯加上“聚眾結社;鼓吹邪說;淆亂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殺了,并把他的尸體示眾三天。但他變法革新的進步思想已經傳播開了,奴隸制必定滅亡,封建制必定興起。新興地主階級杰出代表秦始皇推行法制,于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六國,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地主階級中央集權制的統一國家。少正卯的后代子孫就以“聞人”命姓,稱聞人氏。得姓始祖:少正卯。據《風俗通》上考證,少正卯,魯之聞人,是聞人氏的祖宗。聞人得姓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其老家魯國,即今山東剩傳說古代春秋時期,魯國有一位學都叫少正卯,他講學進,孔子的學生中都有不少人去聽講,他的名聲聞名遠近,于是文人學士們就給了他一個雅號,叫聞人。聞人的后代將此引以為榮,就以聞人為姓,世代相傳,因為只有這個姓,才能令人聯想起少正卯當年指點江山,議論古今,意氣風發,從學者如流的那種榮耀。而且少正卯與孔子后來矛盾極大,以聞人為姓,大約也是少正卯后代以少正卯的學術思想獨樹一幟為榮,望族居河內郡(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一帶),故聞人氏后人奉少正卯為聞人姓的得姓始祖。家族名人
聞人宏:字君度,浙江省嘉興人,二十歲人太學讀書,大觀年間進士,歷官通州司法、天臺兵曹、宣城知縣、常州通判。有才名,善政,人高其德誼。著有《中興要覽》、《周官通解》、《經史旁闡》等。聞人詮:浙江省余姚人,明朝著名哲學家王陽明的學生。聞人詮和王陽明有親族關系,是同輩,歲數小于王陽明,然在學業上是師生。聞人詮舉為進士后,嘉靖年間做了御史官,巡視邊疆,在山海關那一帶修了近千里的長城。校補有《五經》、《三禮》、《舊唐書》行世。聞人通漢:字子方,浙江省嘉興人,漢代學者,官太子舍人、中山中尉,習禮于孟卿,孟卿受禮于后蒼。見漢書儒林孟卿傳,類稿作“聞人通”,脫“漢”字。聞人夢吉:元朝人,浙江省金華人,潛心研學的著名學者。其父誢曾在王柏門下學習。夢吉受學家庭,手抄《其七經傳疏》,閉戶10年,洞究奧旨。泰定時在鄉里中貢生,被薦為校官,累遷泉州教授。至正中授福建等處儒學提舉,辭不赴。此外,聞人姓的名人還有:宋代有學者聞人宏、名人聞人祥正,明代有畫家聞人益、聞人紹宗……等。遷徙分布
傳說春秋時,魯國有大夫少正卯聚徒講學,幾次將孔子的學生都吸引過去,被眾人稱為“聞人”,意為贊許其知識淵博、才華出眾、聞名于世,后因與孔子政見不一,被當上魯國司寇的孔子以“危言亂政”的罪名處死,其子孫為繼承祖先的達名即以“聞人”為姓。也有一說魯國大夫左丘明是古之聞人,其后人有以聞人為姓的。
堂號中山堂:漢代時有中山中尉聞人通漢。后倉曾說《禮記》數萬言,寫成著作《后氏曲臺記》,后教授給聞人通漢。通漢以太子舍人身份,在石渠閣(閣名,漢入關時所得秦國圖籍皆藏于此,漢代是名儒講經的地方)講學。『百家姓章節目錄』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熱門詩詞
- 水龍吟(次年南澗用前韻為仆壽。仆與公生日相去一日,再和以壽南澗) [辛棄疾]
- 南歌子(仲彌性席上) [張孝祥]
- 【大石調】青杏子_騁懷 [關漢卿]
- 宮怨 [李益]
- 出關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 [李商隱]
- 小秦王 [仇遠]
- 真娘墓 [李紳]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