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公羊
-
歷史來源
出自姬姓,以祖上名字為氏。據《尚友錄》上指出,公羊氏家族,是先秦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后,“以王父字為氏”而得姓。春秋時,魯國有位才學出眾的人物,叫做公孫羊孺,他的后代子孫便取祖上名字中公羊二字為姓,稱公羊氏。家族名人
公羊高:戰國時候的著名學者,齊國人,承繼發揚孔子的儒學,為卜子夏高徒,他講學有《春秋傳》一書,也叫《春秋公羊傳》或《公羊春秋》,專門闡釋春秋,最初只有口頭流傳,到漢初,他玄孫公羊壽,邀集了研究公羊高的學者,輯錄成《春秋公羊傳》。何休又作《解詁》十一卷。多發明《春秋》微言大義,大張三世(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說,為天下文人學士看重,傳播很廣,成為儒學“十二經”之一。這十二經是:《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公羊傳》是今文,盛行于漢武帝、漢宣帝之時。自王莽時,古文大盛,公
羊傳漸少人研究。到清代后期,莊存與、劉逢祿、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主張復興今文學,借用公羊傳“微言大義”來說經,議論時政,對當時學術界影響很大。
公羊壽:公羊高之玄孫。他與胡母生(子都)一起將《春秋公羊傳》“著于竹帛”。《公羊傳》有東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清朝陳立撰《公羊義疏》。《公羊傳》的主要精神是宣揚儒家思想中撥亂反正、大義滅親,對亂臣賊子要無情鎮壓的一面,為強化中央專制集權和“大一統”服務。《公羊傳》尤為今文經學派所推崇,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歷代今文經學家都常用它作為議論政治的工具。它也是研究戰國、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遷徙分布
(缺)公羊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公羊一姓出自姬姓。根據《尚友錄》上指出,公羊氏家族,是先秦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后,“以王父字為氏”而得姓。《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也介紹,春秋時魯公孫羊孺,頗有才學,基孫以祖父名字中的兩個字“公羊”為氏。使公羊姓為姓氏人所知的人物是戰國時人公羊高。相傳他是《春秋公羊傳》的作者。不過,有學者認為《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起初只是口頭流傳,進到西漢景帝時才由公羊高的玄孫公羊壽和齊人胡母生(字子都)將其“著于竹帛”面成書流傳后世。依照《尚友錄》的記載,公羊氏家族當時的繁衍中心是在頓丘,即今河北省清豐縣西南一帶。『百家姓章節目錄』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熱門詩詞
- 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 古意 / 獨不見 [沈佺期]
- 同劉主簿承介建昌江泛舟作 [吳筠]
- 泊樵舍 [施閏章]
- 中秋寄楊學士(一作中秋永夕奉寄楊學士兄弟) [韓偓]
- 送薛重中丞充太原副使 [無可]
- 醉后答丁十八以詩譏余捶碎黃鶴樓(此詩楊慎云是偽作) [李白]
- 郊廟歌辭。褒德廟樂章。進德 [佚名]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