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輕重乙
-
桓公曰,“天下之朝夕可定乎?”管子對曰:“終身不定。”桓公曰:“其不定之說,可得聞乎?”管子對曰:“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天子中而立,國之四面,面萬有余里。民之入正籍者亦萬有余里。故有百倍之力而不至者,有十倍之力而不至者,有倪而是者。則遠者疏,疾怨上。邊境諸侯受君之怨民,與之為善,缺然不朝,是無子塞其涂。熟谷者去,天下之可得而霸?”桓公曰:“行事奈何?”管子對曰:“請與之立壤列天下之旁,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兼霸之壤三百有余里,佌諸侯度百里,負海子男者度七十里,若此則如胸之使臂,臂之使指也。然則小不能分于民,準徐疾羨不足,雖在下不為君憂。夫海出泲無止,山生金木無息,草木以時生,器以時靡幣,泲水之鹽以日消。終則有始,與天壤爭,是謂立壤列也。”
武王問于癸度曰:“賀獻不重,身不親于君;左右不足,友不善于群臣。故不欲收穡戶籍而給左右之用,為之有道乎?”癸度對曰:“吾國者衢處之國也,遠秸之所通、游客蓄商之所道,財物之所遵。故茍入吾國之粟,因吾國之幣,然后,載黃金而出。故君請重重而衡輕輕,運物而相因,則國策可成。故謹毋失其度,未與民,可治?”武王曰:“行事奈何?”癸度曰:“金出于汝、漢之右衢,珠出于赤野之末光,玉出于禺氏之旁山。此皆距周七千八百余里,其涂遠,其至阨。故先王度用于其重,因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故先王善高下中幣,制下上之用,而天下足矣。”
桓公曰,“衡謂寡人曰:‘一農之事必有一耜、一銚。一鐮、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為農。一車必有一斤、一鋸、一釭、一鉆、一鑿、一銶、一軻,然后成為車。一女必有一刀、一錐、一箴、一鉥,然后成為女。請以令斷山木,鼓山鐵。是可以無籍而用盡。’”管子對曰:“不可。今發徒隸而作之,則逃亡而不守;發民,則下疾怨上,邊竟有兵則懷宿怨而不戰。未見山鐵之利而內敗矣。故善者不如與民,量其重,計其贏,民得其十,君得其三。有雜之以輕重,守之以高下。若此,則民疾作而為上虜矣。”
桓公曰:“請問壤數。”管子對曰:“河(土於)諸侯,畝鐘之國也。皟,山諸侯之國也。河(土於)諸侯常不勝山諸侯之國者,豫戒者也。”桓公曰:“此若言何謂也?”管子對曰:“夫河(土於)諸侯,畝鐘之國也,故谷眾多而不理,固不得有。至于山諸侯之國、則斂蔬藏菜,此之謂豫戒。”桓公曰:“壤數盡于此乎?”管子對曰:“未也。昔狄諸侯,畝鐘之國也,故粟十鐘而錙金,程諸侯,山諸侯之國也,故粟五釜而錙金。故狄諸侯十鐘而不得倳戟,程諸侯五釜而得倳戟,十倍而不足,或五分而有余者,通于輕重高下之數。國有十歲之蓄,而民食不足者,皆以其事業望君之祿也。君有山海之財,而民用不足者,皆以其事業交接于上者也。故租籍,君之所宜得也;正籍者,君之所強求也。亡君廢其所宜得而斂其所強求,故下怨上而令不行。民,奪之則怒,予之則喜。民情固然。先王知其然,故見予之所,不見奪之理。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布者,民之通貨也。先王善制其通貨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盡也。”
管子曰:“泉雨五尺,其君必辱;食稱之國必亡,待五谷者眾也。故樹木之勝霜露者不受令于天,家足其所者不從圣人。故奪然后予,高然后下,喜然后怒,天下可舉。”
桓公曰:“強本節用,可以為存乎?”管子對曰,“可以為益愈,而未足以為存也。昔者紀氏之國強本節用者,其五谷豐滿而不能理也,四流而歸于天下。若是,則紀氏其強本節用,適足以使其民谷盡而不能理,為天下虜。是以其國亡而身無所處。故可以益愈而不足以為存,故善為國者,天下下,我高;天下輕,我重;天下多,我寡。然后可以朝天下。”
桓公曰:“寡人欲毋殺一士,毋頓一戟,而辟方都二,為之有道乎?”管子對曰:“涇水十二空,汶、淵、洙浩滿,三之於。乃請以令使九月種麥,日至日獲,則時雨未下而利農事矣。”桓公曰:“諾。”令以九月種麥,日至而獲。量其艾、一收之積中方都二。故此所謂善因天時,辨于地利而辟方都之道也。
管子入復桓公曰:“終歲之租金四萬二千金,請以一朝素賞軍士。”桓公曰:“諾。”以令至鼓期于泰舟之野期軍士。桓公乃即壇而立,寧戚、鮑叔、隰朋、易牙,賓須無皆差肩而立。管子執枹而揖軍士曰:“誰能陷陳破眾者,賜之百金。”三問不對。有一人秉劍而前,問曰:“幾何人之眾也?”管子曰:“千人之眾。”“千人之眾,臣能陷之。”賜之百金。管子又曰:“兵接弩張,誰能得卒長者,賜之百金。”問曰:“幾何人卒之長也?”管子曰:“千人之長。”“千人之長,臣能得之。”賜之百金。管子又曰:“誰能聽旌旗之所指,而得執將首者,賜之千金。”言能得者壘千人,賜之人千金。其余言能外斬首者,賜之人十金。一朝素賞,四萬二千金廓然虛。桓公惕然太息曰:“吾曷以識此?”管子對曰:“君勿患。且使外為名于其內,鄉為功于其親,家為德于其妻子。若此,則士必爭名報德,無北之意矣。吾舉兵而攻,破其軍,并其地,則非特四萬二千金之利也。”五子曰:“善。”桓公曰:“諾。”乃誡大將曰:“百人之長,必為之朝禮;干人之長,必拜而送之,降兩級。其有親戚者,必遺之酒四石,肉四鼎;其無親戚者,必遺其妻子酒三石,肉三鼎。”行教半歲,父教其子,兄教其弟,妻諫其夫,曰:“見其若此其厚,而不死列陳,可以反于鄉乎?”桓公終舉兵攻萊,戰于莒必市里。鼓旗未相望,眾少未相知,而萊人大遁。故遂破其軍,兼其地,而虜其將。故未列地而封,未出金而賞,破萊軍,并其地,擒其君。此素賞之計也。
桓公曰:“曲防之戰,民多假貸而給上事者。寡人欲為之出賂,為之奈何?”管子對曰:“請以令:令富商蓄賈百符而一馬,無有者取于公家。若此,則馬必坐長而百倍其本矣。是公家之馬不離其牧皂,而曲防之戰賂足矣。”
桓公問于管子曰:“崇弟、蔣弟,丁、惠之功世,吾歲罔,寡人不得籍斗升焉,去。菹菜、咸鹵、斥澤、山間(土畏)(土壘)不為用之壤,寡人不得籍斗升焉,去一。列稼緣封十五里之原,強耕而自以為落,其民寡人不得籍斗升焉。則是寡人之國,五分而不能操其二,是有萬乘之號而無干乘之用也。以是與天子提衡,爭秩于諸侯,為之有道乎?”管子對曰:“唯籍于號令為可耳。”桓公曰,“行事奈何?”管于對曰:“請以令發師置屯籍農,十鐘之家不行,百鐘之家不行,千鐘之家不行。行者不能百之一,千之十,而囷窌之數皆見于上矣。君案囷窌之數,令之曰:‘國貧而用不足,請以平價取之子,皆案囷窌而不能挹損焉。’君直幣之輕重以決其數,使無券契之責,則積藏囷窌之粟皆歸于君矣。故九州無敵,竟上無患。”令曰:“罷兵歸農,無所用之。”管子曰:“天下有兵,則積藏之粟足以備其糧;天下無兵,則以賜貧甿,若此則菹菜、咸鹵、斥澤、山間之壤無不發草:此之謂籍于號令。”
管子曰:“滕魯之粟釜百,則使吾國之粟釜千;滕魯之粟四流而歸我、若下深谷者。非歲兇而民饑也,辟之以號令,引之以徐疾,施平其歸我若流水。”
桓公曰:“吾欲殺正商賈之利而益農夫之事,為此有道乎?”管子對曰:“粟重而萬物輕,粟輕而萬物重,兩者不衡立。故殺正商賈之利而益農夫之事,則請重粟之價金三百。若是則田野大辟,而農夫勸其事矣。”桓公曰:“重之有道乎?”管子對曰:“請以令與大夫城藏,使卿、諸侯藏千鐘,令大夫藏五百鐘,列大夫藏百鐘,富商蓄賈藏五十鐘,內可以為國委,外可以益農夫之事。”桓公曰:“善。”下令卿諸侯令大夫城藏。農夫辟其五谷,三倍其賈。則正商失其事,而農夫有百倍之利矣。
桓公問于管子曰:“衡有數乎?”管子對曰:“衡無數也。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常固。”桓公曰:“然則衡數不可調耶?”管子對曰:“不可調。調則澄。澄則常,常則高下不貳,高下不貳則萬物不可得而使固。”桓公曰:“然則何以守時?”管子對曰:“夫歲有四秋,而分有四時。故曰:農事且作,請以什伍農夫賦耜鐵,此之謂春之秋。大夏且至,絲纊之所作,此之謂夏之秋。而大秋成,五谷之所會,此之謂秋之秋。大冬營室中,女事紡織緝縷之所作也,此之謂冬之秋。故歲有四秋,而分有四時。已有四者之序,發號出令,物之輕重相什而相伯。故物不得有常固。故曰衡無數。”
桓公曰,“皮干筋角竹箭羽毛齒革不足,為此有道乎?”管子曰:“惟曲衡之數為可耳。”桓公曰,“行事奈何?”管子對曰:“請以令為諸侯之商賈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芻菽,五乘者有伍養。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
『管子章節目錄』
-
管子 輕重乙譯文
桓公說:“天下的物價漲跌可以使之停止么?”管仲回答說:“永遠不應當使之停止。”桓公說:“其永遠不應使之停止的有關理論,可以講給我聽聽么?”管仲回答說:“國土的東西距離二萬八千里,南…詳情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熱門詩詞
- 采桑子(分明抹麗開時候) [顧貞觀]
- 寄裴衡 [李商隱]
- 木蘭花令(柳) [王觀]
- 酬李校書 [薛濤]
- 懷汶陽兄弟 [劉滄]
- 鷓鴣天(季功旬會之次日,小醵餞陳巡入鄉) [郭應祥]
- 首春逢耕者 [柳宗元]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 野臣潛隨擊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
-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 回鞭指長安,西日落秦關
- 荷花開后西湖好,載酒來時
- 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