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書》·列傳·卷十三
-
趙郡王琛 清河王岳
趙郡王琛,字永寶,高祖之弟也。少時便弓馬,有志氣。高祖既匡天下,中興 初,授散騎常侍、鎮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既居禁衛,恭勤慎密,率先左右。太 昌初,除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封南趙郡公,食邑五千戶。尋拜驃騎大將軍、 特進、開府儀同三司、散騎常侍。永熙二年,除使持節、都督定州刺史、六州大都 督。琛推誠撫納,拔用人士,甚有聲譽。及斛斯椿等釁結。高祖將謀內討,以晉陽 根本,召琛留掌后事,以為并、肆、汾大行臺仆射,領六州九酋長大都督,其相府 政事琛悉決之。天平中,除御史中尉,正色糾彈,無所回避,遠近肅然。尋亂高祖 后庭,高祖責罰之,因杖而斃,時年二十三。贈使持節、侍中、都督冀定滄瀛幽殷 并肆云朔十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冀州刺史、太尉、尚書令,謚曰貞平。天統三 年,又贈假黃鉞、左丞相、太師、錄尚書事、冀州刺史,進爵為王,配饗高祖廟庭。 子睿嗣。
睿小名須拔,生三旬而孤,聰慧夙成,特為高祖所愛,養于宮中,令游娘母之, 恩同諸子。魏興和中,襲爵南趙郡公。至四歲,未嘗識母,其母則魏華陽公主也。 有鄭氏者,睿母之從母姊妹之女,戲語睿曰:“汝是我姨兒,何因倒親游氏。”睿 因問訪,遂精神不怡。高祖甚以為怪,疑其感疾,欲命醫看之。睿對曰:“兒無患 苦,但聞有所生,欲得暫見。”高祖驚曰:“誰向汝道耶?”睿具陳本末。高祖命 元夫人令就宮與睿相見,睿前跪拜,因抱頭大哭。高祖甚以悲傷。語平秦王曰: “此兒天生至孝,我兒子無有及者。”遂為休務一日。睿初讀《孝經》,至“資于 事父”,輒流涕歔欷。十歲喪母,高祖親送睿至領軍府,為睿發喪,與聲殞絕,哀 感左右,三日水漿不入口。高祖與武明婁皇后殷勤敦譬,方漸順旨。居喪盡禮,持 佛像長齋,至于骨立,杖而后起。高祖令常山王共臥起,日夜說喻之。并敕左右不 聽進水,雖絕清漱,午后輒不肯食。由是高祖食必喚睿同案。其見愍惜如此。高祖 崩,哭泣嘔血。及壯,將為婚娶,而貌有戚容。世宗謂之曰:“我為爾娶鄭述祖女, 門閥甚高,汝何所嫌而精神不樂?”睿對曰:“自痛孤遺,常深膝下之慕,方從婚 冠,彌用感切。”言未卒,嗚咽不自勝。世宗為之憫默。勵己勤學,常夜久方罷。 武定末,除太子庶子。顯祖受禪,進封爵為趙郡王,邑一千二百戶,遷散騎常侍。
睿身長七尺,容儀甚偉,閑習吏職,有知人之鑒。二年,出為定州刺史,加撫 軍將軍、六州大都督,時年十七。睿留心庶事,糾摘奸非,勸課農桑,接禮民俊, 所部大治,稱為良牧。三年,加儀同三司。六年,詔睿領山東兵數萬監筑長城。于 時盛夏六月,睿在途中,屏除蓋扇,親與軍人同其勞苦。而定州先有冰室,每歲藏 冰,長史宋欽道以睿冒犯暑熱,遂遣輿冰,倍道追送。正值日中停車,炎赫尤甚, 人皆不堪,而送冰者至,咸謂得冰一時之要。睿乃對之嘆息云:“三軍之人,皆飲 溫水,吾以何義,獨進寒冰,非追名古將,實情所不忍。”遂至消液,竟不一嘗。 兵人感悅,遐邇稱嘆。先是,役徒罷作,任其自返。丁壯之輩,各自先歸;羸弱之 徒,棄在山北,加以饑病,多致僵殞。睿于是親帥所部,與之俱還,配合州鄉,部 分營伍,督帥監領,強弱相持,遇善水草,即為停頓,分有余,贍不足,屯以全者 十三四焉。
七年,詔以本官都督滄瀛幽安平東燕六州諸軍事、滄州刺史。八年,征睿赴鄴, 仍除北朔州刺史,都督北燕、北蔚、北恒三州,及庫推以西黃河以東長城諸鎮諸軍 事。睿慰撫新遷,量置烽戍,內防外御,備有條法,大為兵民所安。有無水之處, 禱而掘井,鍬鍤裁下,泉源涌出,至今號曰趙郡王泉。
九年,車駕幸樓煩,睿朝于行宮,仍從還晉陽。時濟南以太子監國,因立大都 督府,與尚書省分理眾事,仍開府置佐。顯祖特崇其選,乃除睿侍中、攝大都督府 長史。睿后因侍宴,顯祖從容顧謂常山王演等曰:“由來亦有如此長史不?吾用此 長史何如?”演對曰:“陛下垂心庶政,優賢禮物,須拔進居蟬珥之榮,退當委要 之職,自昔以來,實未聞如此銓授。”帝曰:“吾于此亦自謂得宜。”十年,轉儀 同三司、侍中、將軍、長史,王如故。尋加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太子太保。
皇建初,行并州事。孝昭臨崩,預受顧托,奉迎世祖于鄴,以功拜尚書令,別 封浮陽郡公,監太史,太子太傅,議律令。又以討北狄之功,封潁川郡公。復拜尚 書令,攝大宗正卿。天統中,追贈睿父琛假黃鉞,母元氏贈趙郡王妃,謚曰貞昭, 華陽長公主如故,有司備禮儀就墓拜授。時隆冬盛寒,睿跣步號哭,面皆破裂,嘔 血數升。及還,不堪參謝,帝親就第看問。拜司空,攝錄尚書事。突厥嘗侵軼至并 州,帝親御戎,六軍進止皆令取睿節度。以功復封宣城郡公。攝宗正卿,進拜太尉, 監議五禮。睿久典朝政,清真自守,譽望日隆,漸被疏忌,乃撰古之忠臣義士,號 曰《要言》,以致其意。
世祖崩,葬后數日,睿與馮翊王潤、安德王延宗及元文遙奏后主云:“和士開 不宜仍居內任。”并入奏太后,因出士開為兗州刺史。太后曰:“士開舊經驅使, 欲留過百日。”睿正色不許。數日之內,太后數以為言。有中官要人知太后密旨, 謂睿曰:“太后意既如此,殿下何宜苦違。”睿曰:“吾國家事重,死且不避,若 貪生茍全,令國家擾攘,非吾志也。況受先皇遺旨,委寄不輕。今嗣主幼沖,豈可 使邪臣在側。不守之以正,何面戴天。”遂重進言,詞理懇切。太后令酌酒賜睿。 睿正色曰:“今論國家大事,非為卮酒!”言訖便出。其夜,睿方寢,見一人可長 丈五,臂長丈余,當門向床,以臂壓睿,良久,遂失所在。睿意甚惡之,便起坐獨 嘆曰:“大丈夫命運一朝至此!”恐為太后所殺,旦欲入朝,妻子咸諫止之。睿曰: “自古忠臣,皆不顧身命,社稷事重,吾當以死效之,豈容令一婦人傾危宗廟。且 和士開何物豎子,如此縱橫,吾寧死事先皇,不忍見朝廷顛沛。”至殿門,又有人 曰:“愿殿下勿入,慮有危變。”睿曰:“吾上不負天,死亦無恨。”入見太后, 太后復以為言,睿執之彌固。出至永巷,遇兵被執,送華林園,于雀離佛院令劉桃 枝拉而殺之,時年三十六。大霧三日,朝野冤惜之。期年后,詔聽以王禮葬,竟無 贈謚焉。
子整信嗣。歷散騎常侍、儀同三司。好學有行檢,少年時因獵墜馬,傷腰腳, 卒不能行起,終于長安。琛同母弟惠寶早亡,元象初,贈侍中、尚書令、都督四州 諸軍事、青州刺史。天統三年,重贈十州都督,封陳留王,謚曰文恭,以清河王岳 第十子敬文嗣。
清河王岳,字洪略,高祖從父弟也。父翻,字飛雀,魏朝贈太尉,謚孝宣公。 岳幼時孤貧,人未之知也,長而敦直,姿貌嶷然,沈深有器量。初,岳家于洛邑, 高祖每奉使入洛,必止于岳舍。岳母山氏,嘗夜起,見高祖室中有光,密往覘之, 乃無燈,即移高祖于別室,如前所見。怪其神異,詣卜者筮之,遇《乾》之《大有》, 占之曰:“吉,《易》稱‘飛龍在天,大人造也’,飛龍九五大人之卦,貴不可言。” 山氏歸報高祖。后高祖起兵于信都,山氏聞之,大喜,謂岳曰:“赤光之瑞,今當 驗矣,汝可間行從之,共圖大計。”岳遂往信都。高祖見之,大悅。
中興初,除散騎常侍、鎮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領武衛將軍。高祖與四胡戰 于韓陵,高祖將中軍,高昂將左軍,岳將右軍。中軍敗績,賊乘之,岳舉麾大呼, 橫沖賊陣,高祖方得回師,表里奮擊,因大破賊。以功除衛將軍、右光祿大夫,仍 領武衛。太昌初,除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領左右衛,封清河郡公,食邑二千戶。 母山氏,封為郡君,授女侍中,入侍皇后。時爾朱兆猶據并州,高祖將討之,令岳 留鎮京師,遷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天平二年,除侍中、六州軍事都督,尋加開 府。岳辟引時賢,以為僚屬,論者以為美。尋都監典書,復為侍學,除使持節、六 州大都督、冀州大中正。俄拜京畿大都督,其六州事悉詣京畿。時高祖統務晉陽, 岳與侍中孫騰等在京師輔政。元象二年,遭母憂去職。岳性至孝,盡力色養,母若 有疾,衣不解帶,及遭喪,哀毀骨立,高祖深以憂之,每日遣人勞勉。尋起復本任。 二年,除兼領軍將軍。興和初,世宗入總朝政,岳出為使持節、都督、冀州刺史, 侍中、驃騎、開府儀同如故。三年,轉青州刺史。岳任權日久,素為朝野畏服,及 出為藩,百姓望風詟憚。武定元年,除晉州刺史、西南道大都督,得綏邊之稱。時 岳遇患,高祖令還并治療,疾瘳,復令赴職。
及高祖崩,侯景叛,世宗征岳還并,共圖取景之計。而武帝乘間遣其貞陽侯明 率眾于寒山,擁泗水灌彭城,與景為掎角聲援。岳總帥諸軍南討,與行臺慕容紹宗 等擊明,大破之,臨陣擒明及其大將胡貴孫,自余俘馘數萬。景乃擁眾于渦陽,與 左衛將軍劉豐等相持。岳回軍追討,又破之,景單騎逃竄。六年,以功除侍中、太 尉,余如故,別封新昌縣子。又拜使持節、河南總管、大都督,統慕容紹宗、劉豐 等討王思政于長社。思政嬰城自守,岳等引洧水灌城。紹宗、劉豐為思政所獲,關 西出兵援思政,岳內外防御,甚有謀算。城不沒者三板。會世宗親臨,數日城下, 獲思政等。以功別封真定縣男,世宗以為己功,故賞典弗弘也。
世宗崩,顯祖出撫晉陽,令岳以本官兼尚書左仆射,留鎮京師。天保初,進封 清河郡王,尋除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宗師、司州牧。五年,加太 保。梁蕭繹為周軍所逼,遣使告急,且請援。冬,詔岳為西南道大行臺,統司徒潘 相樂等救江陵。六年正月,師次義陽,遇荊州陷,因略地南至郢州,獲梁州刺史司 徒陸法和,仍克郢州。岳先送法和于京師,遣儀同慕容儼據郢城。朝廷知江陵陷, 詔岳旋師。
岳自討寒山、長社及出隨、陸,并有功績,威名彌重。而性華侈,尤悅酒色, 歌姬舞女,陳鼎擊鐘,諸王皆不及也。初,高歸彥少孤,高祖令岳撫養,輕其年幼, 情禮甚薄。歸彥內銜之而未嘗出口。及歸彥為領軍,大被寵遇,岳謂其德己,更倚 賴之。歸彥密構其短。岳于城南起宅,聽事后開巷。歸彥奏帝曰:“清河造宅,僭 擬帝宮,制為永巷,但唯無闕耳。”顯祖聞而惡之,漸以疏岳。仍屬顯祖召鄴下婦 人薛氏入宮,而岳先嘗喚之至宅,由其姊也。帝懸薛氏姊而鋸殺之,讓岳以為奸民 女。岳曰:“臣本欲取之,嫌其輕薄不用,非奸也。”帝益怒。六年十一月,使高 歸彥就宅切責之。岳憂悸不知所為,數日而薨,故時論紛然,以為賜鴆也。朝野嘆 惜之。時年四十四。詔大鴻臚監護喪事,贈使持節、都督冀定滄瀛趙幽濟七州諸軍、 太宰、太傅、定州刺史,假黃鉞,給辒辌車,赗物二千段,謚曰昭武。
初,岳與高祖經綸天下,家有私兵,并畜戎器,儲甲千余領。世宗之末,岳以 四海無事,表求納之。世宗敦至親之重,推心相任,云:“叔屬居肺腑,職在維城, 所有之甲,本資國用,叔何疑而納之。”文宣之世,亦頻請納,又固不許。及將薨, 遺表謝恩,并請上甲于武庫,至此葬畢,方許納焉。皇建中,配享世宗廟庭。后歸 彥反,世祖知其前譖,曰:“清河忠烈,盡力皇家,而歸彥毀之,間吾骨肉。”籍 沒歸彥,以良賤百口賜岳家。后又思岳之功,重贈太師、太保,余如故。子勱嗣。
勱,字敬德,夙智早成,為顯祖所愛。年七歲,遣侍皇太子。后除青州刺史, 拜日,顯祖戒之曰:“叔父前牧青州,甚有遺惠,故遣汝慰彼黎庶,宜好用心,無 墜聲績。”勱流涕對曰:“臣以蒙幼,濫叨拔擢,雖竭庸短,懼忝先政。”帝曰: “汝既能有此言,吾不慮也。”尋追授武衛將軍、領軍、祠部尚書、開府儀同三司。 以清河地在畿內,改封樂安王。轉侍中、尚書右仆射,出為朔州行臺仆射。
后主晉州敗,太后從土門道還京師,敕勱統領兵馬,侍衛太后。時佞幸閽寺, 猶行暴虐,民間雞豬,悉放鷹犬搏噬取之。勱收儀同三司茍子溢徇軍,欲行大戮。 太后有令,然后釋之。劉文殊竊謂勱曰:“子溢之徒,言成禍福,何容如此,豈不 慮后生毀謗耶?”勱攘袂語文殊曰:“自獻武皇帝以來,撫養士卒,委政親賢,用 武行師,未有折衄。今西寇已次并州,達官多悉委叛,正坐此輩專政弄權,所以內 外離心,衣冠解體。若得今日斬此卒,明日及誅,亦無所恨。王國家姻婭,須同疾 惡,返為此言,豈所望乎!”太后還至鄴,周軍續至,人皆恟懼,無有斗心,朝士 出降,晝夜相屬。勱因奏后主曰:“今所翻叛,多是貴人,至于卒伍,猶未離貳。 請追五品已上家屬,置之三臺,因協之曰:‘若戰不捷,即退焚臺。’此曹顧惜妻 子,必當死戰。且王師頻北,賊徒輕我,今背城一決,理必破之,此亦計之上者。” 后主卒不能用。齊亡入周,依例授開府。隋朝歷楊、楚、光、洮四州刺史。開皇中 卒。
史臣曰:《易》稱:“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況于人乎!”蓋以通塞有期,污 隆適道。舉世思治,則顯仁以應之;小人道長,則儉德以避之。至若負博陸之圖, 處藩屏之地,而欲迷邦違難,其可得乎。趙郡以跗萼之親,當顧命之重,高揖則宗 社易危,去惡則人神俱泰。是用安夫一德,同此貞心,踐畏途而不疑,履危機而莫 懼。以斯忠義,取斃兇慝。豈道光四海,不遇周成之明;將朝去三仁,終見殷墟之 禍。不然則邦國殄瘁,何影響之速乎!清河屬經綸之會,自致青云,出將入相,翊 成鴻業,雖漢朝劉賈,魏室曹洪,俱未足論其高下。天保不辰,易生悔咎,固不可 掩其風烈,適以彰顯祖之失德云。
贊曰:趙郡英偉,風范凝正。天道無親,斯人斯命。赫赫清河,于以經國。末 路小疵,非為敗德。
『上一章』 『北齊書章節目錄』 『下一章』
-
北齊書 列傳卷十三譯文
趙郡王高琛,字永寶,高祖的弟弟。少時熟習弓馬,有志氣。高祖匡正天下,中興初,授散騎常侍、鎮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琛位居禁衛,恭勤慎密,以身示范。太昌初,拜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封…詳情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熱門詩詞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