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
【南北朝(386~589)】
從386年北魏建國到589年隋統一,中國歷史上形成的南北對峙局面。南朝從420年劉裕代晉到589年陳亡,經歷宋、齊、梁、陳四代。北朝從386年魏道武帝建立北魏開始,到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后來北齊代東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又于577年滅北齊。581年北周被隋所滅,北朝結束。589年隋滅陳和后梁,結束了西晉末年以后延續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南朝的文化,在文學、史學、哲學、宗教以及藝術、科學等方面都具有特色,對后代影響較為深遠。
文學
東晉詩風以玄言為主,淡泊寡味。劉宋以后,描寫山水景物的詩盛行起來,謝靈運可為代表。南朝的樂府民歌清新生動,抒情小賦精巧細致,情思橫溢,蕩氣回腸。五言詩的體裁南朝時已趨成熟,開始向七言發展。詩人多精練字句,整齊對偶,呈現出向律詩體裁過渡的趨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系統的文學批評著作《文心雕龍》和《詩品》出于南朝文人劉勰、鐘嶸之手,說明南朝文化發達。
史學
史學在南朝受到重視。正史編纂于南朝者,有《后漢書》、《宋書》、《南齊書》、梁陳二史也基本上成于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以注的體裁薈萃史料,亦屬南朝首創。南朝僑姓和江南大族的家譜族譜見于著錄者甚多,說明南朝譜牒之學較北朝為盛。南朝史學著作的一個特點,是較有思想深度,每每試圖從宏觀考察說明歷史發展之所以然。
玄學與宗教
南朝繼東晉之后,玄學清談仍然在士大夫中流行。梁范縝著《神滅論》以破佛家的因果論,引起一場爭論。南朝經學以梁代為盛,對以往經學各派進行綜合與取舍,學風比較自由開放。南朝重禮學,反映門閥世族的要求。治經方式上則受佛教講經影響,成為介于義理與訓詁之間的經學著作。佛教方面,陳代印度高僧真諦為鳩摩羅什以后玄奘以前的譯經大師。道教方面,宋代道士陸修靜整理道經,成《三洞經書目錄》,為后代所遵用。梁陶弘景主張融合道家內丹外丹之說,兼顧養神與養形,并編造出新的神仙系統。南朝的道教思想往往把道教的煉形、佛教的澄神、儒家的養德融為一體。
藝術
隨著山水詩的出現,長期以表現人物為主的繪畫傳統開始轉變,山水景色也成為繪畫的內容。南朝書法也名家輩出,王羲之后裔、由陳入隋的僧人智永所寫千字文,是南朝名跡。
科技
南朝的科學也頗有成就。宋齊時人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準確數值算到小數點后7位數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南朝時,歷法有所改進,煉鋼技術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