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出自唐朝杜甫的《又呈吳郎》
- 原文賞析:
-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 拼音解讀:
- táng qián pū zǎo rèn xī lín ,wú shí wú ér yī fù rén 。
bú wéi kùn qióng níng yǒu cǐ ?zhī yuán kǒng jù zhuǎn xū qīn 。
jí fáng yuǎn kè suī duō shì ,biàn chā shū lí què shèn zhēn 。
yǐ sù zhēng qiú pín dào gǔ ,zhèng sī róng mǎ lèi yíng jīn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相關翻譯
-
草堂前的棗樹任由西鄰打棗,她是沒有飯吃沒有兒子的一位婦人。不是因為窮困怎么會做這樣的事情?只因為不讓她變恐懼所以需要轉變你的態度,變得可親。那婦人防著你雖然是多心,但你在棗樹周…詳情
相關賞析
-
這首詩出自《杜工部集》。767年(大歷二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kuí)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干涉。后來…詳情
詩的第一句開門見山,從詩人自己過去怎樣對待鄰婦撲棗說起。“撲棗”就是打棗。這里不用那個猛烈的上聲字“打”,而用這個短促的、沉著的入聲字“撲”,是為了取得聲調和情調的一致。“任”就是…詳情
作者介紹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詳情
杜甫的詩詞
-
- 病馬
- 上韋左相二十韻(見素)
- 紫宸殿退朝口號
- 憑孟倉曹將書覓土婁舊莊
- 哭韋大夫之晉
- 投簡梓州幕府,兼簡韋十郎官
- 古柏行
- 喜雨
- 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
- 詠春筍
唐朝名人推薦
-
- 趙秉文
- 李商隱
- 竇參
- 朱放
- 懷濬
- 楊巨源
- 崔液
- 孟云卿
- 張翥
- 孫逖
- 又呈吳郎原文,又呈吳郎翻譯,又呈吳郎賞析,又呈吳郎閱讀答案,出自杜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