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_情采譯文
-
查閱典籍:《文心雕龍》——「文心雕龍·情采」原文
《情采》是《文心雕龍》的第三十一篇,主要是論述文學藝術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全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述內容和形式的相互關系:形式必須依附于一定的內容才有意義,內容也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表達出來,二者實際上是一個相依相存的統(tǒng)一體。劉勰認為文學作品必然有一定的文采,但文和采是由情和質決定的,因此,文采只能起修飾的作用,它依附于作者的情志而為情志服務。第二部分從文情關系的角度總結了兩種不同的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一種是《詩經(jīng)》以來“為情而造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種是后世“為文而造情”的不良傾向。前者是“吟詠情性,以諷其上”,因而感情真實,文辭精練。后者是無病呻吟,夸耀辭采,因此,感情虛偽而辭采浮華。劉勰在重點批判了后世重文輕質的傾向之后,進一步提出了“述志為本”的文學主張。第三部分講“采濫辭詭”的危害,提出正確的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是首先確立內容,然后造文施采,使內容與形式密切配合,而寫成文質兼?zhèn)涞睦硐胱髌贰?/p>
本篇是針對當時“體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創(chuàng)作風氣而發(fā)的。為了探索正確的創(chuàng)作道路,劉勰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從理論上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他認識到文學藝術的內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因而應該文質并重。他也強調文必有采,但必須以“述志為本”,不能以文害質。這些意見基本上是對的。但他的所謂“情”與“采”,其內容有一定的局限,在理論上的闡述,也還是比較粗略的。
(一) 古代圣賢的著作,都叫做“文章”,這不是由于它們都具有文采嗎?虛柔的水可以產(chǎn)生波紋,堅實的樹木便能開放花朵:可見文采必須依附于特定的實物。虎豹皮毛如果沒有花紋,就看不出它們和犬羊的皮有什么區(qū)別;犀牛的皮雖有用,但還須涂上丹漆才美觀:可見物體的實質也要依靠美好的外形。至于抒寫作者的思想情感,描繪事物的形象,在文字上用心琢磨,然后組織成辭句寫在紙上;其所以能夠光輝燦爛,就因為文采繁茂的原故。所以,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道路有三種:第一是表形的創(chuàng)作,是依靠各種不同顏色而成的;第二是表聲的創(chuàng)作,是依靠各種不同的聲音而成的;第三是表情的創(chuàng)作,是依靠各種不同的性情而成的。各種顏色互相錯雜,就構成鮮艷的花紋;各種聲音互相調和,就構成動聽的樂章;各種性情表達出來,就構成優(yōu)美的作品。這是自然的道理所決定了的。如《孝經(jīng)》教導后人:“哀悼父母的話,不需要什么文采。”由此可見,人們平時說話不是不要文采的。又如老子反對虛偽,所以說:“華麗的語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寫的《道德經(jīng)》五千言,卻是非常美妙的;可見他對華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對。此外,莊子也曾說過“用巧妙的言辭來描繪萬事萬物”,這是講辭采的修飾。韓非又曾說過“巧妙的議論多么華麗”,這是說文采太多了。文采太多的議論,修飾得很巧妙的描寫,文章的變化這就達于極點了。體會《孝經(jīng)》、《老子》等書中的話,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的情感的;細看《莊子》、《韓非子》等書中的話,就明白作品的華麗是過分淫侈了。如果能夠在清流與濁流之間加以適當?shù)倪x擇,在邪道與正路面前從容考慮,也就可以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適當?shù)伛{馭文采了。但是紅粉和青黛只能裝飾一下人的外容,妍媚的情態(tài)卻只能從人固有的美麗姿容中產(chǎn)生出來。文采也只能修飾一下語言,文章的巧妙華麗都以它的思想內容為基礎。所以思想內容猶如文辭的經(jīng)線,文辭好比是內容的緯線;必須首先確定了經(jīng)線,然后才能織上緯線。所以寫文章也要首先確定內容,然后才能產(chǎn)生通暢的文辭:這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根本原則。
(二) 從前《詩經(jīng)》的作者所寫的詩歌,是為了表達思想情感而寫成的;后代辭賦家所寫的作品,則是為了寫作而捏造出情感來的。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因為像《詩經(jīng)》中《國風》、《小雅》等篇的產(chǎn)生,就是由于作者內心充滿了憂憤,才通過詩歌來表達這種感情,用以規(guī)勸當時的執(zhí)政者:這就是為了表達思想情感而寫文章的。后來的辭賦家們,本來心里沒有什么愁思哀感,卻勉強夸大其辭,沽名釣譽:這就是為了寫文章而捏造情感。為了表達情感而寫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文辭精練而內容真實;僅僅為了寫作而勉強寫成的文章,就往往是過分華麗而內容雜亂空泛。但是后代的作家,大都愛好虛華而輕視真實,拋棄古代的《詩經(jīng)》,而向辭賦學習。于是,抒寫情志的作品日漸稀少,僅僅追求文采的作品越來越多。有的人內心里深深懷念著高官厚祿,卻滿口歌頌著山林的隱居生活;有的人骨子里對人間名利關心之至,卻虛情假意地來抒發(fā)塵世之外的情趣。既沒有真實心情,文章就只有相反的描寫了。古人曾說:“桃樹李樹不用開口,就有許多來來往往的人在樹下走出路來。”那是因為樹上有果實的原故。古書上又曾說過:“男子種的蘭花即使好看,卻沒有香味。”那是因為男子缺乏真誠細致的感情。像花草樹木這樣微小的東西還要依靠情感,憑借著果實;何況人們寫作文章,那就更應該以抒寫情志為根本。如果作家所寫的和自己的情感不一致,這種作品又有什么意義呢?
(三) 因此,寫文章時運用辭藻,目的是要講明事理。如果文采浮泛而怪異,作品的思想內容就必然模糊不清。這就好比釣魚的人,用翡翠的羽毛做釣繩,用肉桂做魚食,反而釣不到魚。《莊子·齊物論》中說“言辭的涵義被過繁的文采所掩蓋了”,指的大約就是這類事情。《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說“穿了錦繡衣服,外面再加上罩衫”,這就是因為不愿打扮得太刺眼。《周易》中講文飾的《賁卦》,最終還是以白色為正,可見采飾仍以保持本色為貴。進行創(chuàng)作應該樹立一個正確的規(guī)范來安置作品的內容,擬定一個適當?shù)幕A來表達作家的心情;只有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思想感情確定了,才能據(jù)以配上音節(jié),綴以辭采;從而做到形式雖華美,但不掩蓋其內容;辭采雖繁富,但不至埋沒作家的心情:要使赤、青等正色發(fā)揚光大,而把紅、紫等雜色拋棄不用:這才是既能美化作品,又能使內容形式都符合理想的作家。
(四) 總之,語言要有華美的文采才能流傳久遠,這確是不錯的。運用文思的方法既然明確,作品中的文采就能適當豐富了。但吳地出產(chǎn)的錦繡容易變色,木槿花雖美而不能持久;寫文章如果類似這樣,只有繁麗的文采而缺乏深刻的思想情感,看起來必然令人生厭。
圣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虎豹無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若乃綜述性靈,敷寫器象,鏤心鳥跡之中,織辭魚網(wǎng)之上,其為彪炳,縟采名矣。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發(fā)而為辭章,神理之數(shù)也。
《孝經(jīng)》垂典,喪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嘗質也。老子疾偽,故稱“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矣。莊周云“辯雕萬物”,謂藻飾也。韓非云“艷乎辯說”,謂綺麗也。綺麗以艷說,藻飾以辯雕,文辭之變,于斯極矣。
研味《孝》、《老》,則知文質附乎性情;詳覽《莊》、《韓》,則見華實過乎淫侈。若擇源于涇渭之流,按轡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馭文采矣。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經(jīng)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蓋風雅之興,志思蓄憤,而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此為情而造文也;諸子之徒,心非郁陶,茍馳夸飾,鬻聲釣世,此為文而造情也。故為情者要約而寫真,為文者淫麗而煩濫。而后之作者,采濫忽真,遠棄風雅,近師辭賦,故體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軒冕,而泛詠皋壤。心纏幾務,而虛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實存也;男子樹蘭而不芳,無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實;況乎文章,述志為本。言與志反,文豈足征?
是以聯(lián)辭結采,將欲明理,采濫辭詭,則心理愈翳。固知翠綸桂餌,反所以失魚。“言隱榮華”,殆謂此也。是以“衣錦褧衣”,惡文太章;賁象窮白,貴乎反本。夫能設模以位理,擬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結音,理正而后攡藻,使文不滅質,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藍,間色屏于紅紫,乃可謂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贊曰∶
言以文遠,誠哉斯驗。心術既形,英華乃贍。
吳錦好渝,舜英徒艷。繁采寡情,味之必厭。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 竹邊荷外再相逢,又還是、浮云飛去
- 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
-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 向來冰雪凝嚴地,力斡春回竟是誰
-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