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藏書始祖
-
68歲返回魯國,開始整理圖書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是我國最早的圖書整理者,相傳他整理《詩》、《書》等文獻,并把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他在整理文獻中,創(chuàng)立了揭示文獻“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錄學方法。為《詩》、《書》作序,或附于書后,或臨于書首,或另出單行,這在揭示文獻的內容上起重要作用。他整理圖書所定的《六藝》,對漢代劉向、劉歆父子在《別錄》、《七略》書目分類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的學生子路曾向他建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矣”《隋書·經籍志》記載“孔子觀書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說明其通過國家的藏書,了解了前四代的典章制度和歷史。他所收藏的圖書主要以《詩》、《書》、《禮》、《樂》、《春秋》等。《公羊解詁》載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說明在編定六經時,廣泛搜集各國典籍。故后,“所居堂弟子內,后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又《莊子》記載:“孔子西藏書于周室”,“藏其所著書也”。《漢書·藝文志》載:“武帝末,魯共(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shù)十篇,皆古字也。”其主要言行由弟子記載下來,成《論語》一書,影響深遠。
孔子為中國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一直被歷代統(tǒng)治者視作正統(tǒng)學科,以至作為任賢用能的標準,影響延綿數(shù)千年至今。
- 孔丘
孔丘即孔子,【公元前551年(庚戌)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歷八月廿七~農歷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華夏族,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zhèn))人,祖籍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貴族。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主要思想主張:“仁”(孔子的思想核心)、“德”(以德教化人民)、“禮”(以禮治理國家)。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世界各地都有孔廟祭祀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