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鶴詠創作背景
-
八風儛遙翮,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間志,為君苑中禽。宋明帝初年,諸王多叛,又都被明帝所消滅。蕭道成是平叛中的一員主將,東征西討,功勛卓著,但名位日隆,又頗受猜忌。公元470年(泰始六年),蕭道成受命移鎮淮陰,“都督北討前鋒諸軍事”,但“明帝嫌帝(指蕭)非人臣相,而人間流言,帝當為天子,明帝愈以為疑”,于是派吳喜攜酒賜蕭道成飲,蕭“懼鴆,不敢飲,將出奔,喜告以誠,先飲之”,然后蕭再飲,“喜還,明帝意乃悅”(《南史·齊本紀上》)。君臣之相猜疑,于此可見一斑。了解了這些背景,讀者才能深入地理解這首詩。詩作于鎮淮陰時,《南史·荀伯玉傳》:“齊高帝鎮淮陰……為宋明帝所疑,被征為黃門郎,深懷憂慮,見平澤有群鶴,仍命筆詠之?!?/p>
根據《南史·荀伯玉傳》記載:蕭道成鎮守淮陰,“都督北討前鋒諸軍事”,宋明帝深疑他有“四海之心”,便把他調進京城,擔任黃門郎,以便監視他的一舉一動。蕭道成憂慮重重,如芒在背,看見平澤苑中養的一群鶴,感慨良深,便寫下了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