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_懺悔第二節譯文及注釋
-
查閱典籍:《六祖壇經》——「六祖壇經·懺悔第二節」原文
譯文 “善知識們,無相懺悔講過了,再向各位善知識發四弘誓愿,大家要用心聽:自己心中的無數眾生我要發誓超度,自己心中的無邊煩惱我要發誓斷絕,自己本性中的無盡法門我要發誓學習,自己本性中的無上佛道我要發誓修成。各位善知識,大家不都說無邊的眾生自己要發誓超度嗎?這么說,就不是慧能去超度。善知識們,所謂心中的眾生,就是邪迷之心、狂妄之心、不善之心、嫉妒之心、惡毒之心,像這樣等等的心思,都是眾生,必須各人靠自己的本性自我超度,這才是真正的超度。什么叫靠自己的本性自我超度呢?就是自己心中偏見、煩惱、愚癡的眾生,用正確的見識來超度。既然有了正確的見識,就用般若智慧來打破愚癡迷妄的眾生,各人超度各人自己。邪念來了就用正見超度,迷惑來了就用覺悟超度,愚蠢來了就用智慧超度,惡念來了就用善念超度,像這樣超度,就叫真正的超度。再說無邊的煩惱要發誓斷絕,是指用自己本性中的般若智慧除掉虛妄的念頭想法。無盡法門要發誓學習,那必須自己明白了悟自己的本性,經常按照正確的佛法行動,這才叫真正的學習。無上的佛道發誓要修成,就必須經常虛心體會,按照真正的佛法行動,不要刻意偏執地追求所謂覺悟,就能使般若智慧經常產生,不偏執于真,也不偏執于妄,這樣就可以見到佛性了,就可以很快成就佛道了。大家要永遠記住修行四弘誓愿的有效方法。”“善知識們,現在已經發過四弘誓愿了,再給各位善知識傳授無相三歸依戒。善知識們,歸依覺悟,就能‘兩足尊’;歸依正法,就能‘離欲尊’;歸依凈土,就能‘眾中尊’。從今天開始,就要把覺悟當做老師,再不要歸依各種邪魔外道,要以自己本性中的佛、法、僧三寶來自證自悟。奉勸各位善知識,要歸依自己本性中的三寶。佛,就是覺悟;法,就是正道;僧就是凈土。自己的心歸依了覺悟,邪迷之見就不產生了。因為不再有邪迷之見,就減少了塵俗的欲望而能知足,就能遠離金錢美色的引誘,這就叫‘兩足尊’。自己的心歸依了正道,每一個念頭都不再有邪見,因為不再有邪見,就不再有別人和自我的區分意識,不再有驕傲、貪戀、愛戀、執著,這就叫‘離欲尊’。自己的心歸依了凈土,所有的凡俗牽累和愛欲的境界,都不會再對自己的本性發生污染,這就叫‘眾中尊’。能夠這樣修行,就是自然歸依。凡俗人不理解這一點,從早到晚,都在形式上接受三歸的戒律,卻不明白說歸依佛,佛在哪兒?如果不知道佛在哪兒,又憑什么歸依呢?這樣說歸依佛就成了說謊話。各位善知識,要各人自己觀察,不要錯用了心思,經文上說得很清楚,要歸依自己本性中的佛,沒有說要歸依別的佛,不歸依自己本性中的佛,那就沒有找到歸依之處。現在既然已經自己覺悟了,各人要歸依自己內心的三寶,在內調理自己的心性,在外尊敬別人,這就是自然歸依。”“善知識們,講完了歸依自己的三寶,各人都要牢記于心。我再給大家說一體三身自性佛,讓你們見到三身佛,了解自我覺悟自己的本性。現在跟著我說:以自己的色身歸依清凈法身之佛,以自己的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之佛,以自己的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之佛。各位善知識,色身就像房屋,不能說歸向房屋,向來的三身佛,都在自己的本性之中。每一個世人都有這三身佛,只是因為自己的心被迷惑,不能認識自己內在的本性,卻到外面去尋覓三身如來佛,看不見自己身中就有三身佛。你們聽著,讓你們在自身當中見到自己本性中原有的三身佛。這三身佛,是從自己的本性產生的,不是從外邊尋找得到的。”“什么叫清凈法身佛呢?世人的本性原來就是清凈的,萬種佛法都從自己的本性中產生,但思想意念那些惡事,就會產生邪惡的行為;思想意念那些善事,就會產生善良的行為。像這樣各種佛法出現在自己的本性中,好似天空本是清明的,太陽和月亮本是照耀著,只是因為浮云的遮蓋,變得上邊明亮而下邊陰暗,忽然遇上風吹來云散了,上邊和下邊又都變明亮了,天地萬象又都顯現出來了,但世人的本性經常浮游不定,就像那天上的云。各位善知識,智就像太陽,慧就像月亮,智慧總是照明著。如果執著于外在的境界,就會有妄念像浮云一樣遮蔽自己的本性,不得明朗;如果遇上了善知識,聽他講真正的佛法,自己除掉迷妄,內和外都變得光明透徹,這樣在自己的本性中萬種佛法都會呈現,認識了自己本性的人也會如此,這就叫清凈法身佛。”“善知識們,自己的心歸依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歸依了真正的佛。所謂自我歸依,就是除掉自己本性中的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自大心、輕蔑心、傲慢心、邪見心、驕狂心,以及在任何時候產生的不良行為,能經常自我反省錯誤,而不說別人的好壞,這就是歸依自己的本性。經常有體恤別人的心,對所有的人都謙恭有禮,這就能認識自己的本性而通達流暢,一點沒有阻滯妨礙,就實現了自我歸依。”
注釋①四弘誓愿:大乘佛教中菩薩為拯救眾生出苦海,立下四個誓言和愿望。這里指禪宗的明心見性。②兩足尊:對佛的尊稱,意為佛在兩足、多足、無足之中最尊,而兩足為貴。
“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愿,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愿度,自心煩惱無邊誓愿斷,自性法門無盡誓愿學,自性無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慧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又煩惱無邊誓愿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盡誓愿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離覓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善知識今發四弘愿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②;歸依正,離欲尊;歸依凈,眾中尊。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凈,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競,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于自色身歸依清凈法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于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何名清凈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凈,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云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云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自念浮云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凈法身佛。”“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