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_懺悔第一節譯文及注釋
-
查閱典籍:《六祖壇經》——「六祖壇經·懺悔第一節」原文
譯文 當時,慧能大師看到廣州、韶關等四面八方不少讀書士子和庶民百姓,都聚集到山里來聽講佛法,就升上法座對大眾說:“來吧,各位善知識,修行佛法必須從認識自己的本性做起,在任何時候,在每一個念頭中,都要讓自己的心清潔,自己修行,明白自己的法身,認知自己心中的佛,自我超度,自覺持守戒律,這才不虛此行前來聽法。既然大家都是遠道而來,能夠一起于此聚會,可見我們都是有緣分的,那么大家現在都右膝著地跪下,我先為你們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然后再傳授無相懺悔。眾人現在都跪下?!贝髱熣f:“第一,戒香,就是自己心中沒有是非,沒有善惡,沒有嫉妒,沒有貪婪嗔怒,沒有搶劫傷害之心,這就叫戒香。第二,定香,就是看到各種善境惡事的相狀,自己能保持心不亂,這就叫定香。第三,慧香,自己的心中自由通達而沒有阻滯,經常用智慧觀照自己的本性,不做各種惡行,雖然做了許多善事,但心中并不執著自得,仍然尊敬長輩,關心晚輩,體恤孤獨和貧窮的人,這就叫慧香。第四,解脫香,就是自己的心并不追逐什么,既不想善,又不想惡,總是自由自在而沒有障礙,這就叫解脫香。第五,解脫知見香,自己既不追逐分辨善惡,又不可以沉溺空虛耽愛寂寞,而必須多多學習,擴大見聞,認識自己的本心,通曉各種佛理,與世俗和睦相處,不把自己和別人的區別放在心上,直接達到菩提境界,真實的本性一點都不改變,這就叫解脫知見香。善知識們,這些香都要各自在自己內心熏染,不要到外面去尋求。”“現在再給你們傳授無相懺悔,除滅你們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罪孽,讓你們的身、口、意三業都得到清凈。善知識們,每人都要跟著我說,一起說:弟子等人,從前的念頭,現在的念頭,以及今后的念頭,每一個念頭都不要被愚蠢所污染;從前所有作惡造下的孽和愚蠢癡迷等罪孽,都一起懺悔,希望立刻消滅,并永遠不會再發生。弟子等人,從前的念頭,現在的念頭,以后的念頭,每一個念頭都不要被驕傲狂妄所污染;以前所犯的驕傲狂妄等罪孽,全部懺悔,但愿馬上消滅,永不再有。弟子等人,從前的念頭,現在的念頭,還有今后的念頭,每一個念頭都不要被嫉妒之心污染;過去犯下的所有嫉妒等罪孽,也全都懺悔,但愿即刻消滅,永遠不再產生。”“善知識們,以上就是無相懺悔。什么是懺?什么叫悔?所謂懺,就是反省以前的過錯。從前所有犯下的惡業,愚蠢、癡迷、驕傲、狂妄、嫉妒等罪過,全部反省,永遠不再產生,這就叫懺。所謂悔,是警惕以后可能犯的錯誤,從今以后可能犯的所有惡業,愚蠢、癡迷、驕傲、狂妄、嫉妒等罪過,現在已經覺悟了,全部永遠斬斷,再不會犯,這就叫悔。所以叫懺悔。凡俗的人,只知道反省以前犯的過錯,卻不知道警惕今后可能犯的過錯,由于不知警惕后來,以致以前的罪孽沒有被消滅,以后的過失又發生了,前邊的罪孽不能消除,后邊的過失又產生了,還說什么懺悔呢?”
注釋①胡跪:即北方少數民族的跪坐方法。胡,指北方少數民族。②攀緣:如猿猴攀附樹枝藤蔓,比喻人的心思隨外物而變化。③三業:身業、口業、意業。即做的壞事,說的惡語,想的邪念。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于是升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于一切時,念念自凈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于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睅熢唬骸耙?,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凈。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愿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愿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愿一時消滅,永不復起?!薄吧浦R,已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后過,從今已后,所有惡業,愚迷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后過,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后過又生,前罪既不滅,后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