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_行由第八節譯文及注釋
-
查閱典籍:《六祖壇經》——「六祖壇經·行由第八節」原文
譯文 第二天,五祖悄悄地來到碓坊,見慧能腰里綁一塊石頭在辛苦地舂米,就說:“追求佛道的人,為了佛法而舍身忘己,就像這樣??!”又問我說:“米舂好了嗎?”慧能回答說:“米早就舂好了,還欠一道篩的工序?!蔽遄嬗枚U杖敲擊了石碓三下,然后離去?;勰墚敃r就明白了五祖的意思,到半夜三更鼓響時,悄悄地來到五祖的住室。五祖用袈裟遮住窗戶燈光,不讓別人看見,給我解說《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當下就覺悟,知道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不脫離自己的本性。慧能對五祖說:“沒想到自己的本性原來清凈,沒想到自己的本性原來就不生也不滅,沒想到自己的本性本身就是圓滿的,沒想到自己的本性原就是堅定不移的,沒想到自己的本性就能產生萬事萬物。”五祖知道慧能已經覺悟了自己的本性,就說:“如果不能認識自己的本心,學佛法也沒用;如果認識了自己的本心,見證了自己的本性,那就可以叫大丈夫、天人師、佛。”我在半夜三更接受了五祖傳法,沒有任何人知道。五祖把頓教的法門和袈裟缽盂都傳給了慧能,并說:“你將成為第六代祖師,要好好守護自己的心念,廣泛超度有情的眾生,使佛法永遠流傳,不要讓它中斷了。聽我的偈語: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钡糜錾抽T五祖又說:“從前達摩大師剛來此地,人們還不信仰他,所以傳下來這件袈裟,作為佛教真傳的信物證據,一代一代互相傳承。其實佛法真諦,要以心傳心,都得自己覺悟自己理解。自古以來前佛與后佛之間只是傳授本性的覺悟,每一代祖師交接也只是彼此會意本心的覺悟。袈裟是引起爭端的由頭,到你這兒就不要再傳這袈裟了,要是再傳這袈裟,你的性命就如游絲一般危險了。你必須趕快離去,恐怕會有人加害于你。”慧能問:“我去什么地方?”五祖回答說:“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我在三更天領受了袈裟缽盂,又對祖師說:“慧能本來是南中人,一向不知道這里的山路,怎么樣才能走到江邊渡口呢?”五祖說:“你不用擔憂,我親自送你走?!蔽遄姘盐抑彼偷骄沤A,讓我上船,五祖親自搖櫓擺渡。慧能說:“請和尚坐下,弟子應該搖櫓?!蔽遄嬲f:“應該是我渡你?!被勰苷f:“迷惑的時候是老師度我,覺悟了就得自己度自己,度雖然還是度,那用處可不同了?;勰茉谶呥h地區長大,說話語音不純正,承蒙老師傳授給我佛法,現在已經覺悟了,就應該自明本性自我超度了。”五祖說:“是這樣,是這樣。以后的佛法,會由你而大行天下的,你離開三年后我才會逝世?,F在你好好去吧,努力精進,往南方去吧。不要急于宣傳說教,佛法的興起是要經歷許多磨難的?!?/p>
注釋①腰石:腰里捆綁一塊石頭以增加身體重量,便于踏動舂米碓。②米熟也未:米舂好了沒有。熟是舂好的意思。③猶欠篩在:還差一道用篩子篩的工序,暗示還需要五祖點撥驗證的意思。④丈夫:如來有十號,其一叫調御丈夫。⑤天人師:如來十號之一,意為天和人都尊佛為師。⑥頓教:禪宗以頓悟相標榜,所以叫頓教。⑦有情:梵語薩埵意譯,即眾生。⑧“有情來下種”偈:前兩句說眾生沒有超脫有情,所以難脫因果報應的循環;后兩句說超脫有情而覺悟后就能達無性亦無生的佛教空諦境界。⑨達摩大師:南天竺(今印度南部)人,一說波斯人,南北朝時來中國傳教,成為所謂禪宗初祖。⑩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懷”指懷集縣,“會”指四會縣,都是廣東省的縣名。這是帶有預言性質的讖語,暗示慧能先在廣東一帶隱居等待機會。南中人:嶺南人。九江驛:今江西省九江市。合是吾渡:“渡”與“度”諧音相通,弘忍與慧能通過說渡船來表達佛法的傳授。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慧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弊嬉哉葥繇匀露ァ;勰芗磿嬉猓娜胧摇W嬉贼卖恼趪?,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不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慧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弊鎻驮唬骸拔暨_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亙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被勰軉⒃唬骸跋蛏跆幦??”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被勰苋I得衣缽,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弊嫦嗨椭敝辆沤A,祖令上船,五祖把櫓自搖?;勰苎裕骸罢埡蜕凶?,弟子合搖櫓。”祖云:“合是吾渡汝?!被勰茉唬骸懊詴r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慧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 月去疏簾才數尺,烏鵲驚飛,一片傷心白
- 待何年歸去,談笑各爭雄
-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 馬嘶芳草遠,高摟簾半掩
- 功名炊黍尋常夢,怪事書空感激人
-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