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_卷六唐書世系表譯文
-
查閱典籍:《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卷六唐書世系表」原文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都是取自各家家譜的材料,錯誤很多,其中關于沈姓的記載最可笑。里面這樣寫:“沈姓是來自姬姓的。周文王的兒子聃叔季,字子揖,封地在沈,也就是現在汝南平輿沈亭這個地方。魯成公八年,被晉國滅掉。子揖的兒子叫逞,字修之,逃亡楚國,就姓了沈。沈逞生兒子沈嘉,字惟良,沈嘉生兒子尹戊,尹戊生兒子諸梁,諸梁生兒子尹射,字修文。后來到了漢代,有的當了齊王太傅敷德侯,有的當了驃騎將軍,有的當了彭城侯。”沈約修《 宋書》 時,曾在里邊寫了一篇《 自敘》,里面寫著:“沈國是金天氏的后代,在汝南平輿一帶,魯定公四年,被蔡國滅掉。秦朝末年,有個叫逞的人,皇帝請去做宰相,被他拒絕了。”后面的敘述與《 新唐書? 宰相世系表》 相同。
認真考究一下,聃叔季所封的是另外一個國家,與沈國毫無關系。根據《 春秋》 的記載,魯成公八年,晉國侵犯沈國,俘虜了沈子揖。魯昭公二十三年,吳國又在雞父(今河南固始縣南)這個地方打敗了頓、胡、沈、蔡幾國的軍隊,沈子揖的兒子逞被滅。魯定公四年、蔡國又滅了沈國,殺了逞的兒子沈嘉。可是現在的《 世系表》 上卻說:聃季字子揖,魯成公八年,被晉國滅亡。如果是這樣,作為文王兒子的聰季就活到五百多歲了,這怎么可能呢?沈逞是被吳國殺掉的,可是《 世系表》 上說他逃奔到了楚國,沈約在《 宋書? 自敘》 中又說,秦國還想召他為丞相。沈尹戊是楚國的大將,戰死在柏舉(今湖北麻城縣境),這個時正與沈嘉死的時間是大致同時的,可是《 世系表》 卻說尹戊是沈嘉的兒子。尹戊在《 左傳》 中先寫的尹射,三十四年開始寫成諸梁,可是《 世系表》 把諸梁當作了尹戊的兒子。還有,春秋時代人立字的時候,都從子和兄弟,怎么會有修之、惟良、修文的叫法呢?《 漢書? 列侯表》 怎么會有敷德侯、彭城侯?《 漢書?百官表》 怎么會有驃騎將軍沈達?
沈約被稱為一代文章約宗師,胡亂地譜寫自己上代表人的姓名、官職、爵位.已經令人嗤笑了,還分不清兩個沈國的界限。實際上,作為金天氏的后代的沈姓,是現在沈、姒、蓐、黃各姓先人的沈。他們的封地在汾川(汾河流域),被晉國滅亡,春秋時代的沈姓,封于汝南,被蔡國滅亡。沈約把兩個沈國的兩個沈姓寫成了一個,難道就沒有讀過《 左傳》 ?歐陽修編撰《 新唐書》 的時候,不去加以考證刪削,也是令人感到遺憾的。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皆承用逐家譜牒,故多有謬誤,內沈氏者最可笑。其略云:“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于沈,今汝南平輿沈亭是也。魯成公八年,為晉所滅。沈子生逞,字修之,奔楚,遂為沈氏。生嘉,字惟良,嘉生尹戊,戊生諸梁,諸梁子尹射,字修文。其后入漢,有為齊王太傅敷德侯者,有為驃騎將軍者,有為彭城侯者。”《宋書》沈約《自敘》云:“金天氏之后,沈國在汝南平輿,定公四年,為蔡所滅。秦末有逞者,征丞相不就。”其后頗與《唐表》同。按聃季所封自是一國,與沈子不相涉。《春秋》成公八年,晉侵沈,獲沈子揖。昭二十三年,吳敗頓、胡、沈、蔡之師于雞父,沈子逞滅。定四年,蔡滅沈,殺沈子嘉。今《表》云:聃季字子揖,成八年為晉所滅,是文王之子壽五百余歲矣。逞為吳所殺,而《表》云奔楚,《宋書》云秦召為丞相。沈尹戊為楚將,戰死于柏舉,正與嘉之死同時,而以為嘉之子。尹射書于《左傳》,三十四年始書諸梁,乃以為其子。又春秋時人立字皆從子及伯仲,豈有修之、惟良、修文之比?《漢列侯表》豈有所謂敷德、彭城侯?《百官表》豈有所謂驃騎將軍沈達者?沈約稱一時文宗,妄譜其沈、姒、蓐、黃之沈,封于汾川,晉滅之,春秋之沈,封于汝南,蔡滅之。顧合而為一,豈不讀《左氏》乎?歐陽公略不筆削,為可恨也!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