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_卷十二漢士擇所從譯文
-
查閱典籍:《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卷十二漢士擇所從」原文
漢朝自中平年間黃自軍之亂起,天下動蕩不寧,士大夫沒有人不選擇跟隨的對象的,以此作為保全自身遠避禍害的策略,然而不是英豪俊杰不能做到這一點。荀彧年輕的時候,認為穎川是四面開闊易受攻擊的地方,勸鄉(xiāng)中父老趕快避開此地,鄉(xiāng)里的人多懷念故土不能離去,荀彧獨自帶領(lǐng)同族的人前往冀州,袁紹以對待上等賓客的禮節(jié)對待他。荀彧思量袁紹最終不能成就大業(yè),就離開他而跟隨了曹操。荀彧的同鄉(xiāng)人留下來的,多被亂軍殺了。袁紹派使者迎接汝南的士大夫,和洽卻獨自前往荊州,劉表以對待上等賓客那樣的禮遇對待他,和洽說:“我不跟隨袁紹的原因,是為了避開紛爭之地。昏亂社會的君主,就能經(jīng)常接近,長時間不離去,讒言邪念就會興起。”于是向南到武陵去,那些留下來的人多數(shù)被劉表殺害。曹操在兗州為兗州牧時,陳留太守張邈跟他是親友。郡士高柔卻認為張邈一定會趁機會進行叛變,就打算帶領(lǐng)鄉(xiāng)人避開他,眾人都認為曹操和張邈相互親密,對他的話不以為然。高柔全家到了河北,張邈果然反叛曹操。郭嘉初次見到袁紹,對他的謀臣辛評等人說:“聰明的人對衡量他的主人是慎重的,袁紹頭緒繁多,不得要領(lǐng),喜歡圖謀,卻不能決斷,很難跟他一起渡過大難,吾打算再次行動另找主人,你們怎么不離去呢?”辛評等人說:“袁氏現(xiàn)在是最強大的,離開他將往哪兒去呢?”郭嘉不再說話,于是離開,依附了曹操。曹操召見了他,跟他談論天下大事。郭嘉出來后說:“這才真正是我的主子。” 杜襲、趙儼和繁欽在荊州躲避戰(zhàn)亂,繁欽在劉表面前多次顯示出奇才,杜襲說:“我們一起來的原因,是想保全自身好等待時機而已,您如果不停地表現(xiàn)才能,就不是我們這一類人。”等到天子在許昌定都,趙儼說:“曹操一定能成就天下大事,我知道歸順誰了。”于是投奔了曹操。河間的邢顓在無終時聽說曹操平定了冀州,對田疇說:“聽說曹操法令嚴明,百姓已經(jīng)厭惡戰(zhàn)亂了,亂到極點就會安定。我請求先去投靠他。于是收拾行裝回到故鄉(xiāng)。田疇說:“邢顓是知道天命的人中的先覺者。”孫策平定了丹陽,呂范請求暫時兼任都督,孫策說;“您已經(jīng)有了大批人馬,哪能再讓您屈任小職位呢!”呂范說:“我現(xiàn)在舍棄故土而投靠您的原因,是想濟助社會。就如同同乘一條船渡海,有一件事不牢靠,就會共同受到它的破壞,這也是我自己的盤算,不僅僅是您的。”孫策聽從了他。周瑜聽說孫策的名望,就辭絕結(jié)交的好友;等到孫策死后孫權(quán)即位,周瑜認為孫權(quán)是可以跟他共同成就大業(yè)的人,就一心為他服務了。諸葛亮在襄陽時,劉表不能夠起用他,但他一見到劉備,就毫不遲疑地為他服務。這些人有這樣的卓識遠見,怎么會在亂世中遭到困厄呢?漢自中平黃巾之亂,天下震擾。士大夫莫不擇所從,以為全身遠害之計,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時,以潁川四戰(zhàn)之地,勸父老亟避之,鄉(xiāng)人多懷土不能去,彧獨率宗族往冀州,袁紹待以上賓之禮。彧度紹終不能定大業(yè),去而從曹操。其鄉(xiāng)人留者,多為賊所殺。袁紹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獨往荊州,劉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從本初,避爭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黷近,久而不去,讒慝將興。”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為表所害。曹操牧兗州,陳留太守張邈與之親友。郡士高柔獨以為邈必乘間為變,率鄉(xiāng)人欲避之,眾皆以曹、張相親,不然其言。柔舉家適河北,邈果叛操。郭嘉初見袁紹,謂其謀臣辛評等曰:“智者審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難與共濟大難,吾將更舉以求主,子盍去乎?”評等曰:“袁氏今最強,去將何之?”嘉不復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見,與論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杜襲、趙儼、繁欽避亂荊州,欽數(shù)見奇于表,襲曰:“所以俱來者,欲全身以待時耳。子若見能不已,非吾徒敢。”及天子都許,儼曰:“曹鎮(zhèn)東必能濟華夏,吾知歸矣。”遂詣操。河間邢顓在無終,聞操定冀州,謂田疇曰:“聞曹公法令嚴,民厭亂矣,亂極則平。請以身先。”遂裝還鄉(xiāng)里。疇曰:“顓,天民之先覺者也。”孫策定丹陽,呂范請暫領(lǐng)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眾,豈宜復屈小職!”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將軍者,欲濟世務也。譬猶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敗,此亦范計,非但將軍也。”策從之。周瑜聞策聲問,便推結(jié)分好,及策卒權(quán)立,瑜謂權(quán)可與共成大業(yè),遂委心服事焉。諸葛亮在襄陽,劉表不能起;一見劉備,事之不疑。此諸人識見如是,安得困于亂世哉!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
- 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 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
- 記曉葉題霜,秋燈吟雨,曾系長橋過艇
- 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
- 身外閑愁空滿,眼中歡事常稀
-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