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節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節」原文
雖然談話的對象變了,但本書編輯的中心思想沒有變,仍然是圍繞著尋求最佳行為方式而愛民這一話題而展開。在梁襄王們等統治者的心目中,殺人是極平常的事,因為只有敢于殺人,才能使別人害怕和畏服你,只有敢于殺人,才能征服和戰勝別國。不殺人而能使別人敬畏,則是他們不能想象的。所以梁襄王不理解,一個不喜好殺人的人,有誰能跟隨他呢?在弱肉強食的春秋戰國時代,有梁襄王們這樣的思想,不足為奇。因為要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要保住自己的私有利益,只有靠殺戳和掠奪別人、別國來使自己更加強大。現今的美國就是這樣。而他們這種愚昧的思想,這種愚昧的行為方式,使他們不斷走上惡性循環的道路。他們不懂得,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對等的,我對你存有善意,你才會回報于善行。我對你有若兄弟,你才會將我當兄弟對待。若是只想你當我有如兄弟,而我不對你有如兄弟,這兄弟是做不成的,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系也是建立不起來的。按照人類間相處的對等原則,你投入了“愛”,才能得到愛的回報;你投入了“信”,才能得到誠實的回報。如果你對別人是欺騙,那么別人也會不誠實。所以,人如果不尋求最佳的行為方式,如果失去了愛心,那么剩下的還有什么呢?你用狠心來對待別人,別人也就敬而遠之了。不恭敬待人就會同樣受到不恭敬的對待,不寬厚待人就不會得到眾人的擁護,這是人際關系中的對等原則;這些人際關系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協調,也就談不上治理國家了。所以,人際之間、國際之間的最佳行為方式就是建立相互親愛的關系。
所以孟子又只好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禾苗的生長遇到干旱,看著都枯萎了,但一場雨水就能使它們又恢復生機。后來的唐代詩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有詩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形容這種誰也抵擋不住的力量。另一個例子是水的本性而往下流動,這也是一種無法阻擋的力量。而這種本性的力量其實就是最佳行為方式。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